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2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地域辽阔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各民族的有趣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各民族的有趣婚礼习俗喝同心酒中国独龙族青年男女相之后,便赠物订婚。
在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
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
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尔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而乾。
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新娘子绝食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
据说,这种绝食之风来源於一个故事。
在遥远古代,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
行至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一只老虎吃掉了。
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样子。
后来,新郎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
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了篱笆,把屋子围往,就藉口出去请人修盖屋顶,把虎妻关在里面。
但等新郎回来后,篱笆被拆除了,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
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用酒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
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告诫新娘,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
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
如果口乾,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
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
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
其实,新娘绝食目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
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事,会受到众人取笑。
婚前中国台湾省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女子方能与男子成妾习俗。
阿美人认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女子持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兴败。
因此,阿美人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
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持家能力。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
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
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
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
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
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
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
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
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
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
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达斡尔族节日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主要有春节(阿聂节)、黑灰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千灯节、祭灶节、布通节(除夕节)等。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达斡尔族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达斡尔族节日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
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女人们准备饭食,而男人们忙于烧香拜天拜神。
吃过迎春饺子,男人们便纷纷离家,成群结伙地到村里及外村去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
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美谁家最善良。
一般拜年到初五为止。
节日前,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
姑娘们要把自己绣的荷包悄悄地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
在“阿聂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跳舞,姑娘们玩纸人或掷拐。
男子举行赛马活动或进行曲棍球比赛。
从初一至初五,有些地方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免得一年受累。
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斥,否则不吉利。
布通节:俗称“年三十”。
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挂灯笼,供天神、娘娘神和灶神等。
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粪以备晚饭前点燃烟火。
傍晚,燃起牛粪堆,并往火堆上扔肉食、白馍、饺子等,敬献火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达翰尔人认为焰火越旺盛,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的高大些。
晚饭时讲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
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
除夕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
在房屋西侧掬土插香,焚烧金银箔纸,供放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面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以进孝道。
祭祖之后,每家都要包饺子冻储,便于正月随时煮食,也表示来年富富有余。
入夜,人人“守岁”,预示来年精神饱满。
黑灰节: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大早起来,少女们将双手擦上锅底黑灰,彼此往脸上涂抹。
这种习俗,一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二是认为这一天是鬼节,避免让鬼看见少女的真面目,三是过了十六,年已过完,人们开始劳动。
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民的风俗节⽇。
各族⼈民按照⾃⼰的习俗,举⾏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边的朋友喔!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正⽉初⼀、初⼆,共三天。
除⼣,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粉精⾁、叉烧⾁等。
除⼣的⽶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斩鸡,有⽼⼈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品,但在三⼗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是较⾼贵的⾷品,⼤的⼀、⼆⽄重,⼩的仅⼆、三两。
除此还有⼀种"凤莫",意为特⼤粽⼦,重达⼀、⼆⼗⽄。
粽⼦味⾹堪称⼀绝。
正⽉初⼀和初⼆有客⼈⾄要吃粽⼦。
春节期间要举⾏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体活动。
藏族据藏族学者说,在古⽼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雪⼭下,麦⼦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跳舞狂欢,既娱乐⾃⼰,⼜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初⼀过年的,"麦收为岁⾸"。
拉萨东⾯四百公⾥、雪⼭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初⼀过年,称为"⼯布洛萨"。
藏史记载,⼯布地区历史⾮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常盛⾏。
藏历⼗⽉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的时代。
⼤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初⼀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春⽓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服,戴最珍贵的⾸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也要预备⼀件过年的袍⼦,或者⼀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达翰尔族,一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县的少数民族。
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骁勇善战的达斡尔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希望大家喜欢!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之恋篇在达斡尔族社会里,达斡尔族姑娘一般都参加田间劳动及采集野菜野果,所以青年男女们相会的机会很多。
当见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他们常常会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心。
但是,依照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中,青年男女真正要谈婚论嫁,还得由父母决定,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也要经父母同意,才能成婚。
一夫一妻宗族外婚制解放前的`达斡尔族社会处于父系氏族制残余的封建社会了,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族(宗族)外婚制。
也就是以氏族外异姓成员做为婚配对象,严禁同姓和近亲间通婚。
若出现同姓婚姻则被视为乱伦,必受人们的非议和宗族的干涉。
门第户谊定婚姻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父母长辈包办婚姻在旧社会,达斡尔族的婚姻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极深。
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青年男女丝毫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和自由,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
青年男女平时交往,也需明戒,一点也不得越轨。
式简礼隆年龄相当即合“达斡尔嫁娶之道,自古崇尚式简而礼隆,故问婿许女之际,并无所谓卜命课甲之说,惟以婿女年龄相当,两家感情融合,即请媒人,绳之姻缘”。
托媒说亲款媒订婚订婚方式,除极少数特别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指腹订亲的订婚形式外,大部分都采用托媒说亲的方式。
即由男方家请一位与女方家有较近关系而又能言善辩的人带酒到女方家,待礼节性问候之后,择机婉言说出来意,继而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并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
达斡尔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俗、音乐舞蹈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
一、语言达斡尔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系,和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有一定的相似性。
达斡尔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音调和语法结构,是达斡尔族人民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虽然汉语已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但达斡尔族人民仍然保留并传承着自己的母语。
二、服饰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性常穿长袍、长裤和皮靴,头戴斗笠或毡帽。
女性则穿着彩色长袍、裙子和皮靴,头戴花纹绣花的头巾。
达斡尔族的服饰多以羊毛、马毛、麻布等天然材料制作,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彰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民族特色。
三、生活习俗达斡尔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
他们以牧民为主,过着放牧、捕鱼和狩猎的生活。
每年冬季,达斡尔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冬捕活动,用传统的方法捕捞鱼类资源,这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此外,达斡尔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婚俗、葬礼等仪式,这些传统习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音乐舞蹈达斡尔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多以马头琴、马头琴、手鼓等乐器为伴奏,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达斡尔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舞狮、舞龙、舞蹈戏曲等,舞姿翩翩起伏,舞者身着华丽的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和音乐舞蹈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元素。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达斡尔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家乡的习俗达斡尔族作文我的家乡,是达斡尔族聚居的地方。
在这里,独特的习俗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达斡尔族的春节,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大人们忙着准备各种年货,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打转,时不时偷吃一口刚做好的美食。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家里做“霍乌都如”,这是一种用稷子米面做成的糕点。
妈妈把稷子米泡好,然后用石磨磨成细腻的米面。
那石磨可真是个神奇的家伙,一圈一圈地转着,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米面做好后,妈妈把它揉成面团,再分成小块,用手压成圆圆的饼状。
接下来就是最有趣的部分了——在饼上印上各种花纹。
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朵,有寓意年年有余的小鱼,每一个图案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印好花纹后,就把“霍乌都如”放进锅里蒸熟。
当锅盖揭开的那一刻,热气腾腾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嘴里散开,那一刻,满满的都是幸福。
除了美食,春节期间的拜年也别有一番风味。
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
男人们的服装简洁大方,女人们的则色彩鲜艳、绣工精美。
我们一群孩子跟在大人身后,挨家挨户地去拜年。
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迎接我们,把准备好的糖果、瓜子往我们兜里塞。
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新的一年。
还有正月十六的抹黑节,那也是相当有趣。
这一天,大家早早地起来,把锅底灰抹在脸上。
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保佑一年平安。
我小时候可不愿意抹黑,觉得脏兮兮的不好看。
但有一次,被小伙伴们偷袭抹了一脸,看着彼此黑乎乎的脸,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
从那以后,我也不再抗拒这个习俗,反而觉得特别好玩。
到了晚上,大家会点燃篝火,围着火堆跳舞。
火焰在夜空中跳跃,映照着人们欢快的脸庞。
我们手拉手,跟着音乐的节奏尽情舞动,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达斡尔族的婚礼习俗也很有特色。
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达斡尔族也不例外,那么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礼仪民俗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
达斡尔族民俗是达斡尔族民众把日常生产中处理具体事宜的实实在在的观念和行为。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点,为人们世代承传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发展而发展变化。
在清代,达斡尔族已经形成了建立在农牧渔猎多种经营基础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内容,又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进的内容,具有综合体现融汇农牧渔猎经济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
这在众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达斡尔族对人类民俗文化的独特贡献。
到20世纪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达斡尔族仍然较全面地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地区居住的达斡尔族,由于受居住地域环境及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虽然也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与经济状况的民俗文化。
尊重长者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
热情好客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
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达斡尔族年俗作者:简汲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年第02期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是达斡尔族民间最大的节日。
每年一过腊八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
母亲们日夜不停地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父亲们则要进城办年货——酒、年画、对联纸、鞭炮、香、蜡烛、点心、水果、女孩的头花头绳等等。
办完年货,还要承担套磨磨面、屠宰年猪的工作。
母亲们做完新衣新鞋,就要赶制“西日格勒”、“瓦特”等点心,包饺子、蒸粘豆包和酸甜野果馅的馒头,炒炖各种宴菜,做好后冻起来保存,节日期间吃现成的。
小年一过,越发紧张起来,女人要打扫屋子,拆洗被褥,做到窗明几净,物见原色,墙面要用白土刷得雪白,连屋内大梁柁都擦得发亮;男人要打扫院子、畜圈、碾房磨房等。
二十九那天大小门上都贴上新鲜的红对联,墙上的年画,窗户上、佛龛下的彩色剪纸挂旗儿,则更给家家户户增添了节日气氛。
除夕,达斡尔语称“布图”,这一天,各家男人要在大门外正前方村路中间,用干燥的牛马粪堆起两大垛烟火堆,太阳偏西时,由主事的男人去点燃。
人们赶在日落前梳洗穿戴好,全家出动,把年三十的丰盛饭菜各拿一些,带上酒壶,来到烟火堆旁,由长老向烟火堆焚香敬酒,并将肉食、悖悖、饺子以及各种美味佳肴抛向火堆,祷告新的一年里人畜安康,去邪免灾,五谷丰登,生活兴旺发达,还有缅怀祖先的意思。
做为契丹人的后裔,这种习俗,是继承了契丹人在除夕时向火礼拜的古俗。
祭火回来后,全家人在吉祥、和谐的氛围中围绕炕桌,开始吃除夕晚餐。
这顿饭以猪后腿肉和各种带骨头的手把肉为主,还有牛、羊、鸡、鱼肉;大米饭、馒头、稷子米饭,炖猪肉干豆角丝粉条为副食。
吃饭时讲究祖辈坐在正位,儿孙围绕两边。
各种肉、菜第一口都要先敬长老,然后儿孙方可吃。
吃完除夕餐,夜幕初罩,家家户户门前悬挂各式灯笼,有的人家在大门一侧树一高杆,杆顶升上大灯。
此时,长辈代表家族向天神、北斗七星等诸神以及祖神供奉点心、奶皮和酒等祭品,并焚香进香点燃“出库其”(用面做的灯)叩拜。
达斡尔族文化艺术六小民族之一达斡尔族民俗简介(绝对原创)达斡尔族是北方土著民族,能歌善舞,表演形式是以“哈肯麦勒”、“扎恩达勒”和“乌钦”为主的说、唱、跳艺术。
还有其它大人小孩都玩的“蒙眼抓人”娱乐、“蒙眼打枕头”等。
小女孩子玩的“家家”、“哈涅棵”,大人有恶作剧的“托古拉热”等。
“哈肯麦勒”是达斡尔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她来源于生活,也是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发展、继承。
达斡尔族妇女大都会跳“哈肯麦勒”,过去达斡尔族居住的地方,地广人稀,姑娘出嫁要嫁到很远,由于人稀路少,加上交通工具缺乏,姑娘出嫁后很少回娘家,有的一辈子不能回去一次,每当看到雄鹰在蓝天飞翔,极度羡慕,心想我若有翅膀,马上飞回娘家去看父母和亲人,这样就跟随飞翔的鹰做飞的动作。
因为哈肯麦勒是达斡尔族妇女创造的,就以飞翔为基本动作来表诉想家之情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哈肯麦勒”‘可一个人跳,可两个人或多人跳,也可跳集体的和跳广场舞。
“哈肯麦胡苏古”也就是跳哈肯麦时唱的歌词,大都是反映生活,表达心理。
达斡尔族过去历尽凄风苦雨、坎坷心酸的日子,所以“哈肯麦胡苏古”和“所恩达勒”的唱词和曲调都很低沉、压抑,有的唱词催人泪下。
也有高昂奋进,欢快的唱词和表演形式,如:哈肯麦勒的第三部分就是打斗 , 打斗时高亢激烈 , 真切有趣。
达斡尔族的人们在民居中都是大多数以山水为旁的,而且在民居的环境中都会修建得比较整齐,对此达斡尔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达斡尔族民居特点达斡尔族民居有哪些特点其院落都修整的分外整齐,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爽。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摊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堂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
东屋为厨房。
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
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
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 蔓子炕" 。
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
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
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
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达斡尔族民居特色在哪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
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
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
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
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
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
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