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妹书
- 格式:pdf
- 大小:76.05 KB
- 文档页数:1
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二千年来两句话2016年09月22日09:27来源:光明网作者:刘梦溪【导读】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古老传统的文明体国家,经历了漫长的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其与域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吸收,是否会导致文化失重,以致入主出奴,失去本来面目而变成“非驴非马之国”,是大可究诘亦大可警惕的课题。
陈寅恪先生一生之著作,充满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他一再释证论说,而又为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的是:“道教之真精神”和“新儒家之旧途径”。
陈寅恪(资料图)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涉及佛学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
仅专题论述,初步统计就有24篇之多。
我们以此不得不追寻,是什么因由使得寅老如此钟情佛学,以及佛学研究在义宁之学中究竟居于何种位置。
他对释家之“判教”,可以归结到一点,即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
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
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精要之点在于,他认为佛法之东来,必须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其所由来变迁之路也正是遵循的这一过程。
其实这也是陈寅老对一切外来学说所持的基本立场。
如果称“儒家非真正之宗教”是陈寅恪先生对儒家学说的“判教”,应是实事求是、无可异议之论。
正因为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所以儒家学说才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寅老所说的“外服儒风之上可以内宗佛理,或潜修道行,其间并无所冲突”,所证明者即是儒家的包容之义。
两《论稿》以及寅老的其他中古史研究著作,尽多“名儒”“硕儒”“大儒”“通儒”“儒宗”“儒英”等特指称谓,从中可知寅老对儒家学说和儒学传统是何等钟情顾惜。
1927年,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里,曾有过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论述,笔者称之为陈氏的文化宣言。
其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於《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
登大雷岸与妹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
寒蓬夕卷,古树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
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
苧蒿攸积,菰芦所繁。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牣其中。
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
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
思尽波涛,悲满潭壑。
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
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湖,峰与辰汉相接。
上常积云霞,雕锦缛。
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綵,赫似绛天。
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
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潈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派去氵),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覆。
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
仰观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
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坼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
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
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
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雷飚,夜戒前路,下弦内外,望达所届。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登大雷岸与妹书》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登大雷岸与妹书作者:鲍照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出发,整个行程很少见到阳光,加上积在地上的秋雨到处充溢,山谷的溪水猝然猛涨,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渡江,在险绝的山路上行走,在栈道上顶着星星吃饭,在用荷叶作遮蔽的水边露宿。
旅途贫困艰辛,水路遥远,直到今天晚饭时分,才到达大雷。
自出发至今,路程走了千里,时间超过十天。
严霜刺骨透凉,悲风冻裂肌肤。
离别亲人作了异地的游客,内心多么忧伤!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刚才因为得到暂时的休歇,便登高眺望山川,留意水中小洲,放眼傍晚景色。
东望五洲阻隔,西见九派分流。
见地门落日余辉,望天际孤云飘浮,想得很远很深,忧郁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南面:攒聚的群山千姿万态,各凭意气比个高低。
山峰吞吐云霞,吸饮阳光,高低错综,争呈雄姿,凌空跨越在连绵的山陇之上,前后相连。
山脉环绕天边形成一周,横亘在大地上绵延无穷。
看东面:坦荡的平原和辽阔的低洼地带无边无际,黄昏中蓬草被寒风吹得卷伏了,天边的老树跟低垂的暮云齐平。
旋风四起,思归的鸟雀成群地飞回巢中。
仔细听,听不到人声;尽力看,看不见人影。
看北面:池水暗通,江湖相连,是芋麻、蒿草、茭白、芦苇充积繁殖的地方。
水鸟鱼儿,聪敏的吃掉愚笨的,凶猛的捕捉弱小的,惊忧喧闹,充满湖泽中。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我自从冒着寒雨出发,整天赶路的日子很少。
【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无边,山间溪水大量流入长江。
【渡泝无边,险径游历】逆流而上行驶在宽阔无边的江面,游历在险绝的路上。
【栈石星饭,结荷水宿】在栈道上、星光下吃饭,结荷叶为屋歇宿在水边。
【旅客贫辛,波路壮阔】旅途行客的贫苦艰辛,水路的壮阔漫长。
【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所以直到今天午饭时[申时],才到达大雷岸。
【塗登千里,日踰十晨】路途行程千里,日子过了十天。
【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凛冽的寒霜刺痛骨节,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
【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悽怆!【向因涉顿,慿观川路】前些日子因为且行且宿,凭览河川与陆地。
【遨神清渚,流睇方曛】骋目娱怀于清流中的洲渚,纵目远眺黄昏的景色。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向东回顾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江有九道之分。
【观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看地门的绝妙奇景,望天边的冉冉孤云。
【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宏图大志,激发于心已经很久了!【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比高。
【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映含着鲜艳的朝霞、闪射着灿烂的阳光,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
【凌跨长陇,前后相属】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长陇,前后相连。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可以环绕天边一周,横亘着大地无穷无尽。
【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东面则是磨刀石一样平坦的原野、越远越低,无边无际。
【寒蓬夕捲,古树云平】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捲起,高大的古树上与云平。
【旋风四起,思鸟群归】旋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
【静听无闻,极视不见】静听风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鸟却不见。
【北则陂池潜濥,湖脉通联】北面则是陂塘水泽和潜流,与湖水水脉相通。
【苧蒿攸积,菰芦所繁】苧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丛生。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栖息在水上的鸟,水中的鱼。
【智吞愚,彊捕小】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
与妹书-陈寅恪妹妹如唔:久辍笔耕,难忆旧时笔力。
偶写书信,恐提笔忘字,乞妹见谅。
愚兄不才,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作别,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愚兄幸甚,得有此妹,巧笑鄢然,如初绽之桃红,美目转盼,溢无尽之秋波。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今将及笄,待字闺中。
邂逅如意郎,欲嫁作人妇。
临行之际,愚兄赘言几许,诉之衷肠,乞妹知晓,还望三思。
夫妻相处之道,在乎信,在乎诚,在乎明理,在乎宽容。
在乎知天命时,复看风华历历。
在乎花甲时,闲来含饴弄孙。
所谓姻缘,需二人荣辱与共,极险峻之峰巅,越无尽之沟壑。
人之在世,为有缘者,得以共度。
然则缘之常有乎,不尽然也。
缘之初也,得乎天而始于心。
缘分二字,非岁月峥嵘之历练,时空变幻之磨砺,不可终也。
轻言托付,不可谓知者之行也。
向使吾之萍水相逢佳人。
其人之貌,非下于古之玉环、黛玉、貂蝉者也。
熟读孔孟之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然则轻恋于卿,吾咎难辞也。
纳兰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然佳人者,可同甘而难共苦,非初见之可识也。
曾与之出游,相与步于庭院深处几许。
听鸟雀呼晴,赏樱花吐艳,执子之手,以为意趣相投,可托付终身者是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则挥手作别,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复见,不舍离别,然终离别,此非吾之所愿也,造化弄人,不可违也。
爱者,非浅薄于口,而深沉于心。
默然不言者,爱之深情之切,皆隐于心,非无爱也。
唯小情小爱者,以牵手拥抱为乐,以孤独寂寥为忧。
错!错!错!以相见相伴为乐,殊不知情之难却,失奋进之心,终沉醉迷恋,无法自拔。
偶有离别,便泪洒千行,以为不得复见也。
莫!莫!莫!人生之漫长,须吾等上下求索也。
若有姻缘,必复相见。
忧不见者,非爱之坚若磐石也,何谓爱也。
不相见者亦足也,远观而非亵玩,心之感应,虽相隔万里,如身旁也。
此乃爱之至极也,相思无言。
今之所言,言之淳淳,愿汝自勉,觅得佳人。
就此别去,兀自杳然,暌违日久,弥添怀思。
《登大雷岸与妹书》浅析一.引言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
二、正文(1)《登大雷岸与妹书》简介作者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是刘宋时代一位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的杰出诗人。
他出身贫贱,但从小胸怀壮志。
不仅勤攻文学,而且也崇尚武略,很想做一番事业。
由于南朝是一个门阀森严的社会,鲍照受尽了歧视与排挤,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仅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
最后一次任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因此又称“鲍参军”。
后来刘子顼谋反失败被赐死。
鲍照当时在荆州,竟枉死于乱军之中。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登大雷岸与妹书》是鲍照游宦途中所写的一封家信。
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临川王刘义庆为江州刺史,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
当年秋天,鲍照冒雨从建康动身往赴九江,路经安徽大雷岸,便给妹妹鲍令晖写了这封家信。
在这封信里作者记叙了离家远游,备尝旅程的艰苦,描写了在旅途中看到的大自然的景物和风貌,记述旅程中所见山川景色,峰峦奇崛,烟云变幻,情景交融,可谓尽态极妍,矫厉奇工,独步千载,记述了他个人的独特感受。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
中考文言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出发,整个行程很少见到阳光,加上积在地上的秋雨到处充溢,山谷的溪水猝然猛涨,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渡江,在险绝的山路上行走,在栈道上顶着星星吃饭,在用荷叶作遮蔽的水边露宿。
旅途贫困艰辛,水路遥远,直到今天晚饭时分,才到达大雷。
自出发至今,路程走了千里,时间超过十天。
严霜刺骨透凉,悲风冻裂肌肤。
离别亲人作了异地的游客,内心多么忧伤!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刚才因为得到暂时的休歇,便登高眺望山川,留意水中小洲,放眼傍晚景色。
东望五洲阻隔,西见九派分流。
见地门落日余辉,望天际孤云飘浮,想得很远很深,忧郁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南面:攒聚的群山千姿万态,各凭意气比个高低。
山峰吞吐云霞,吸饮阳光,高低错综,争呈雄姿,凌空跨越在连绵的山陇之上,前后相连。
山脉环绕天边形成一周,横亘在大地上绵延无穷。
看东面:坦荡的平原和辽阔的低洼地带无边无际,黄昏中蓬草被寒风吹得卷伏了,天边的老树跟低垂的暮云齐平。
旋风四起,思归的鸟雀成群地飞回巢中。
仔细听,听不到人声;尽力看,看不见人影。
看北面:池水暗通,江湖相连,是芋麻、蒿草、茭白、芦苇充积繁殖的地方。
水鸟鱼儿,聪敏的吃掉愚笨的,凶猛的捕捉弱小的,惊忧喧闹,充满湖泽中。
看西面:曲折的江水长流远去,长波和天际相接,滔滔江水哪是尽头?漫漫江流怎会枯竭!这条大江之上,从古到今,船只首尾相接。
面对着这眼前的江水,悲伤惆怅的思绪充塞了波涛潭壑。
云烟散入四方,终将变成雾气尘埃,自己的悲思也随之消散,但是江水将流注汇集到大海中去,奔流不息,不知终极。
神灵漠然无知,能明白其中的缘故吗!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