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保护》公开课教学设计2(1)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土壤的保护》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特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但对其它的特性了解不多。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对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这个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学会简单的保护土壤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的组成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特性和重要性。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保护。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组成,理解土壤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影响。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思想:《土壤的保护》一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身边土壤展开调查,以画画的形式启发想象,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三、科学知识目标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2.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交流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多媒体课件。
水土流失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的草皮,水、自制喷壶或烧杯、砖块、2个大的托盘。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欣赏视频(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采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
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二)新课教学1.播放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教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
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播放视频)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
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问题)教师:大家提出来这么多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一下。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保护》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功能、土壤的污染和保护等方面。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土壤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功能以及污染原因,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保护土壤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功能以及保护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保护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壤的污染原因和保护措施。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土壤的组成、功能以及污染原因,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土壤污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保护的紧迫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保护土壤”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校园土壤,了解校园土壤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4土壤》的保护》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1.4土壤的保护》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关注土壤资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
但在保护意识方面,学生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土壤,从而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作用,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学会探究土壤的特性,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土壤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作用,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2.难点: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品,了解土壤的组成。
3.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土壤实验,探究土壤的性质。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品、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制作课件,展示土壤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3.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问题的关注。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土壤的组成、作用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同时,展示一些保护土壤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土壤保护的现状。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品,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威胁。
2、帮助学生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3、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土壤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认识土壤受到的主要威胁,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保护土壤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土壤保护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土壤保护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土壤保护的问题和措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土壤,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田野等,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景观与土壤的关系。
(2)播放一段关于土壤遭受破坏的视频,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引发学生对土壤保护的关注。
2、知识讲解(1)介绍土壤的组成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2)讲解土壤面临的威胁,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城市建设和垃圾填埋造成的土壤占用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壤?(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成功的土壤保护案例,如某地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或者某农场通过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等。
(2)分析这些案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5、实地观察(如有条件)(1)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园或者附近的农田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土壤的状况,如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等。
《4.土壤的保护》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1、调查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2、讨论如何开展保护土壤的行动。
3、土壤蓄水性的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讨论如何开展保护土壤的行动。
教学准备查阅资料、泥土、草皮、水壶。
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
二、探索和调查1、提问: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2、出示图片:大自然、田野、花园……问: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动植物有回报吗?3、小结: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
4、看插图,提问:人类有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呢?6、简单补充、介绍。
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8、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三、回顾和解释1、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2、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小鸟儿快乐,是因为有茂密森林的保护;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3、读了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板书设计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土壤的保护》一章。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结构、土壤的功能、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土壤保护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结构,知道土壤的功能以及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土壤保护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土壤保护的方法。
难点: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土壤保护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土壤样本、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调查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环境,思考土壤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教具,讲解土壤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土壤保护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并学会简单的土壤保护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填写调查表,了解自己周边的土壤环境,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土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六、板书设计土壤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土壤保护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土壤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2)列举两个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3)请写出至少三种土壤保护的方法。
2. 答案:(1)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土壤具有支撑植物生长、保持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染等功能。
(2)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影响植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等。
(3)土壤保护的方法有: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土壤污染监测,推广有机农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周围土壤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教育》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土壤的保护》。
详细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功能、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功能,认识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土壤保护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和功能,土壤保护的方法。
教学重点: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土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土壤样品、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土壤的概念、组成、功能以及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保护土壤,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保护土壤的方法,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土壤保护的短文。
答案示例:土壤保护,从我做起1.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农业,提高土壤质量。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3.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土壤,为地球的美好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土壤的概念、组成、功能以及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土壤保护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土壤状况,提出保护措施。
2.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达成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际应用;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与有效性。
2022年12月第七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进一步知道土壤对人类的贡献很大。
2、通过学习知道破坏土壤的各种行为:(包括人类的危害和自然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破坏土壤的某种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如何去做2、能够预测到土壤被破坏造成的后果是恶劣的。
3、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对土壤的保护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土壤母亲的伟大;并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2、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保护土壤不受危害;并为它多做一份贡献!●教学重点:了解土壤对人类的贡献,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它的保护。
●教学难点:能够让学生做出是非判断,并加强对土壤的保护,以及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掌握模拟对比实验的条件。
●教学准备:泥土、草皮、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浅水盘、带水的水壶、多媒体、烧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几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土壤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插入视频理解土壤的贡献)今天老师通过视频放映,让大家欣赏一下人类与土壤的关系。
并开阔眼界,来感受一下大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杰作。
看完视频后,同学们既然土壤对我们人类和动植物有这么多贡献,那么我们应对土壤的保护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保护土壤(板书课题:土壤的保护)二、看课件图文,掌握知识,精讲点拔:(板书:动植物和人类与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1、同学们请打开书12页看书中的图片(师问:同学们通过视频的欣赏和书中的图片观看,同学们有何感想谁能说说)生答:粮食的生成离不开土壤;它为植物繁殖的提供了基本条件。
生答: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源(包括:衣、食、住、行……)。
生答: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要快,恢复良好的土壤需要很长的时间。
*知识小结: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土壤的保护》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土壤的保护》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土壤的组成、特点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通过探究土壤的保护,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利用和保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保护土壤的方法和措施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保护土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土壤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利用和保护,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利用和保护,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土壤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1)了解土壤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2)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让学生讨论农业生产、工业排放等活动如何影响土壤。
(3)学习保护土壤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保护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化肥使用等。
土壤的保护
教学内容:教材12-14页。
教材分析:
《土壤的保护》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四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3.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准备:泥土、草皮、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师: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3.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是动物生存栖息之地。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
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使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