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鱼-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2.16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生物鱼公开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鱼类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掌握鱼类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2.鱼类的解剖结构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教具:标本鱼类、解剖刀、解剖镊、解剖剪等工具。
2.课堂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幅鱼类图片或者一个有关鱼类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鱼类的兴趣。
二、讲解与展示(15分钟)1. 讲解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身体长圆形、鱼鳞、鳃裂等。
- 鱼类的分类:硬骨鱼和软骨鱼。
2. 展示标本鱼类,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种类的鱼。
3. 讲解鱼类的解剖结构及生活习性:- 鱼类的内部器官:心脏、鳃、消化器官等。
- 鱼类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食性等。
三、实验与操作(20分钟)1. 学生进行鱼类解剖实验:将标本鱼类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并做简单的结构解析。
2. 学生用解剖刀和解剖镊进行实验操作,体验解剖的过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相讨论解剖实验的观察和收获。
2. 教师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鱼类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及评价(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鱼类解剖实验的观察记录,并写一份小结。
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小结的内容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鱼类的特征和分类,展示标本鱼类,进行解剖实验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鱼类生物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鱼类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y w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9.《y w》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会声母“y、w”,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 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能准确认读它们的四声。
3. 能正确认读“y、w"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学会本课儿歌,“鱼、鸭、乌鸦”四个生字。
4.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学会声母“y、w"的发音和书写,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读音。
2. 难点(1)区分“y、w"和“i、u”的发音。
(2)记住“yu"中“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单韵母“a、o、e、i、u、ü"。
2.复习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zhi chi shi ri(二)学习声母“y”1.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2. 结合情境图,引出“y":衣服的“衣”读得轻短些就是“y"的读音。
3.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练习。
4. 强调发音要点:发音时,气流从牙缝中挤出,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展开。
5. 记忆“y”的形:引导学生观察“y"像什么,如像树杈。
(三)学习声母“w”1. 结合情境图,引出“w":屋顶的“屋”读得轻短些就是“w"的读音。
2.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练习。
3. 强调发音要点:发音时,双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4. 记忆“w”的形:引导学生观察“w"像什么,如像房屋的屋顶。
(四)书写指导1.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y、w”的写法,强调占格位置。
2.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1. 讲解整体认读音节的概念:整体认读音节是指添加一个韵母后读音仍和声母一样的音节。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3. 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引入部分:1. 预热环节:播放一段有关鱼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2. 学习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鱼进行研究,了解鱼的外形特征、呼吸方式、栖息地等信息。
b.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所研究的鱼,其他组员提问并分享自己对鱼的认识和观察经历。
3. 观察与描述:a. 准备一些鱼的图片或模型,并分发给学生。
b.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模型,尽可能描述鱼的特征如颜色、体型、鳞片等。
c. 学生两两合作,轮流描述鱼的特征,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探究:a.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鱼缸和一些小型塑料鱼。
b. 学生自行设计鱼缸中的栖息环境,包括水草、石头等。
c. 将小型塑料鱼放入鱼缸中,观察它们的行为和互动。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 讨论与总结:a.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对鱼的认识。
b.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鱼在水中移动的方式、为什么鱼需要水生活等。
c. 结合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总结鱼的特征和适应水生活的原因。
结束部分:6. 关注环保:a.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鱼类的保护问题,如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等。
b. 提醒学生要珍惜鱼类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不乱丢垃圾。
c.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一些小环保行动,并呈现给全班分享。
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描述的情况;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3. 学生的环保行动设计和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的代表来学校,开展更深入的鱼类知识讲座;2. 组织学生一起去水族馆或自然保护区感受真实的鱼类生态;3. 设计一份关于鱼类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到社区或亲友中收集信息。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并引发了他们对环保的意识。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鱼类的世界”,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同种类鱼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鱼类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鱼类标本、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
(2)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鱼类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有鳔2. 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3. 鱼的分类冷水鱼温水鱼热带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鳍和鳔等。
(2)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鱼类分类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类。
2. 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观察水》教案设计一、教材简析“观察水”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再整个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一节“生命离不开水”的深化与具体化,又为后面观察研究水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该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水的特征和性质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尚上升到属性层次的概念。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
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
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
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思维的习惯。
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
本课在介绍水属性的同时也培养的学生运用看闻摸尝等方法观察物体的能力。
培养的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可以从三杯装有白醋、糖水、水的透明液体中找到水”提出闻、尝、摸的观察方法。
2通过用“看、闻、尝的方法观察水”的小组活动发现水的特征: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3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以及用两个空杯往返倒出水来模拟瀑布的活动这两个活动发现水的运动特征:会流动。
4通过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探讨水的形状,最后总结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5通过讨论“”寻找生活中其它会流动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总结出具有这一特征的一类物体统称为液体。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鱼》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鱼》目标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能够描述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3. 能够理解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鱼的形态特征和不同种类的鱼。
2. 鱼类的标本或模型。
3. 播放鱼类的生态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水中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鱼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们发表对鱼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了解鱼的特征(15分钟)1. 教师呈现不同种类鱼的图片或使用幻灯片,在描述鱼的特征同时展示图片。
2.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颜色、形状、鳞片等特征,并引导他们进行描述。
3. 学生分组分享并呈现自己观察到的鱼类特征。
三、探究鱼的生活环境(20分钟)1. 教师播放鱼类的生态影片,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活动和生活环境。
2. 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鱼类生活环境的特点和特殊适应能力。
四、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鱼为水中植物提供营养等。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分组进行鱼类知识问答比赛,加深学生对鱼的认识。
2. 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或学校附近的渔民来校与学生们分享渔业知识,了解鱼类在渔业中的应用和保护。
2. 自行组织班级或学校的观赏鱼缸,让学生亲身观察和照顾鱼类。
教学反思及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鱼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开展一些实验或小研究,深入探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的适应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注意设计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出示练习题,检测、反馈所学知识。
思考并总结。
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反思:。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动物的生活》第二节《鱼》。
内容包括鱼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能力。
2. 学习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身体结构、生理特点。
难点: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鱼类标本,引导学生发现鱼的主要特征。
(2)讲解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鱼鳃的结构,了解鱼如何呼吸。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鱼类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主要特征2. 鱼的身体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4.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鱼类的主要特征。
(2)简述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鲨鱼、鲤鱼、鲫鱼。
(2)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鳞片保护;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担任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它们也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对水质有重要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了鱼类知识,但部分学生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鱼》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鱼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鱼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鱼缸、鱼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鱼缸,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一道关于鱼的科普知识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课文,用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鱼;(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鱼》2. 生字词:活蹦乱跳、悠然自得、五彩斑斓等3. 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适应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欢的鱼”为主题,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鱼。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鱼是金鱼。
它有着圆圆的肚子,长长的尾巴,游动时犹如一把彩色的扇子。
金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作业以写作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鱼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
2.科学探究
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难点: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水,小金鱼;草鱼、鲫鱼等图片或标本。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在浩瀚的自然水域中,生活着众多的动物,鱼类是其中一个大家族。
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呢2.画一画公认的鱼类——金鱼
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金鱼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借鉴上一课学习的找昆虫共同特征的方法,研究鱼类的共同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鱼的身体结构
(1)观察金鱼:认真观察金鱼,并画出金鱼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思考:金鱼身体分成几大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
(3)展示交流。
(4)讨论:金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5)汇报交流。
(6)观察草鱼和鲫鱼。
课件展示草鱼和鲫鱼的图片。
(7)讨论:草鱼和鲫鱼也是鱼,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金鱼有什么相同之处
(8)汇报交流并小结: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2.判断它们是不是鱼
(1)课件展示教材P15四幅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鱼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练习:活动手册P4,判断它们是不是鱼。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