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小儿急性腹泻的规律研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方法摘要】目的:按照入院检查结果对小儿腹泻患者采用中医辩证用药的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5年04月份至2016年04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共计80例。
根据患儿的基本情况以及病症程度,将患儿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别,分别为:治疗组:4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辩证疗法;对照组:40例,仅采用西医治疗。
结果:经阶段性治疗,治疗组:40例患者中,康复3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疗周期15±5.45天;对照组:40例患者中,康复2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治疗周期17±6.35天;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思路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康复率和有效率。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辩证理论;大便水样;针灸;康复率;有效率【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87-02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5年04月份至2016年04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共计80例。
这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占53.75%,女性37例,占46.24%;患儿年龄范围为:0.5周岁~3.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0.24周岁,患儿的身体重量范围在6.2kg~15kg之间,平均身体体重为9.88±1.4kg。
通过对患儿病症情况的临床分析,患儿发病时间范围在:0.5天至10天之间,发病平均病程:5.2±2.2天。
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24例,腹部胀满22例,恶心呕吐23例,大便形状成水样58例,脱水现象13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例,大便存在恶臭味22例,颜色呈黄色72例,异常颜色8例,高温32例(体温:37.5摄氏度至39.8摄氏度)。
以上病症表现具有重复性。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症程度,将患儿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别,分别为:治疗组:4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辩证疗法;对照组:40例,仅采用西医治疗。
从中医角度如何治疗小儿腹泻?1. 引言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因脾胃功能不健全或受到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常见于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湿气内蕴、脾胃湿热等因素导致。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以恢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
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脾胃功能,清除体内湿气和湿热,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消除腹泻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金银花、白术、半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湿热。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一般采用煎服或冲剂的方式。
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
对于腹泻的患儿,应该遵循以下的饮食原则:•温开水:腹泻期间,患儿避免饮用冷饮,应选择温开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少食多餐:将一日所需的食量分成5到6餐,每餐的分量要少,但是要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腹泻期间,避免给患儿食用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除了以上的饮食原则,中医还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有益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煮熟的米粥、面条、水果泥、蒸蛋羹等。
5. 脐贴治疗脐贴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独特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脐部是身体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在脐部贴上药物,可以刺激和调整脐部的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常用的脐贴药物包括黄连素、珠子黄连贴、炒黄连粉等。
脐贴治疗小儿腹泻可以刺激脐部的经络,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
6.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和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刺激和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作者:赖崇杰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小儿腹泻是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中医药疗法对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笔者从中医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26R256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1-0023-03小儿腹泻一般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多为功能性腹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时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同季节发病,其证候表现不同。
此病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
由于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并非独立的病名,且导致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颇多[2],患儿病情也较复杂,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
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并配合针灸、按摩、外治法等多种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笔者拟将中医药对小儿腹泻病的有关认识及近年来诊治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医学中有关泄泻的病因病机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已有记载“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指出泄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黎炳南认为泄泻好发于秋季、尤其秋冬之间的小儿腹泻,与秋冬之间寒邪渐生,早晚凉热多变的季节变化不无关系[3]。
因湿与脾土同类相召,故湿邪内伤,首犯脾胃,故《幼科方书》云:“泄泻不离乎湿。
”。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就曾提出“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食不消而变生吐利也”,进一步说明小儿腹泻与其脾胃虚弱有关[4]。
赵琼等[5]认为,小儿腹泻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食积损伤气阴、暑热耗气伤阴、久泻气阴两虚、妄投温燥等。
张涤[6]发现小儿腹泻的原因多为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不当所导致,认为抗生素等药物多为苦寒泻火之品,易耗损脾阳,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停聚生湿,下趋大肠而为泄泻。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医推拿疗法对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
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200例单纯采用小儿推拿穴位治疗。
结果:200例急性腹泻患儿全部治愈,平均療程2.23 d。
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关健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推拿;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103-01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尤其以1岁以内小儿多见,常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多数表现为先呕吐,随即出现发烧腹泻,口渴尿少,有的伴有腹痛腹胀[1-2]。
吐泻频繁者可出现脱水,脱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西医多以静脉输液加口服药物治疗,但疗程较长,痛苦多,且有时输入的寒冷液体较多时往往加重腹泻[3-4]。
中医推拿历史悠久,疗效卓著,临床中治疗腹泻效果尤佳,笔者采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大量急性腹泻患儿,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1周岁以内152例,1~2周岁36例,2周岁以上12例;伴发烧178例,伴呕吐170例,伴腹胀44例,伴精神不振180例;轻度脱水146例,中度脱水44例,重度脱水10例。
1.2方法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板门穴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大肠穴300次。
泻水多者加推分阴阳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肛门红肿者清大肠穴加至1000~1500次,热高者加揉乙窝风300次,呕吐重者掐合谷100次,清肺经穴500次。
每日推拿2~4次。
脱水者口服温糖盐水补液,以患儿饮够为度。
推拿期间禁食寒凉瓜果,哺乳者母亲亦禁之,禁食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饮食以米汤、米粥、米粉等谷类为主,尽量减少奶粉及母乳比例,小米及面食不宜。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健康孩子的大便成润条,金黄色。
如果大便绿色而软,一日数次,这是肝木出现了“风证”。
用4克白术煨水,加3克阿胶(粉)烊化。
两三服即愈。
小儿腹泻,有停食泻、热泻、脾虚泄。
停食,食物停留肠胃,不消化,泻物粪白夹水,有屁。
用淡豆豉50~80粒煎服,轻者即愈,重者加平胃散。
大便本应该润干的,“水”分进入了肠道,稀释了大便,大便就稀薄了。
所以,腹泻又称为“水泻”。
治水泻通常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方法。
水泻连泻不已,还伴有腹响肠鸣,可用槟榔三五小片,乌梅一枚,煎水顿服(一顿喝完)。
脾虚泄,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颜色灰黑,一滑即下。
泻后萎靡不振。
不速止住,其害极大。
用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煎服即愈。
热泻,泻完食欲精神照常,用绿豆半把煎浓汤有效。
乌梅采用药房的“炙乌梅”。
泻分热泻和寒泻。
热泻,泻远有声,泻过以后,食欲精神一如既往。
用栀子仁(属于药食两用植物)三至五枚,敲开煎汤,分两次喝,一服即止。
控制住以后,用半把绿豆煎汤善后。
寒泻,稀粪夹水,绿色或黑色,此为肝寒之证。
肉桂10小片煎汤(有不少家庭经常用之做卤菜。
做卤菜时,还加上砂仁、茴香、白芷、花椒之类),加5克阿胶粉烊化,分两次服。
这叫“平木气止疏泄”。
值得提示的是,服肉桂阿胶汤,孩子每泡尿尿量要多。
尿量短少勿服。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车前子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车前子能治热泻。
“艾叶温肝木通十二经”,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艾叶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艾叶味苦涩,能治寒泻。
黄豆性平。
将黄豆小火炒透,打成粉(中药店小型粉碎机可粉碎),做食物添加剂,冷热泻皆可运用。
中医外治小儿腹泻
仅供参考
小儿止泻秘方。
此方由本草纲目中单方化裁而来,疗效确切,美其名曰“八宝止泻散”,献于同仁。
药取吴茱萸15克、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木香、白胡椒、枯矾各10克,烘干研极细末过100目筛,临用时用姜汁或陈醋调匀以药托或伤湿止痛膏敷脐,24小时换一次。
主要用于小儿腹泻,如果配合针灸,针刺小儿长强穴,针刺1寸,得气即出针,效更佳。
五倍子10克、吴茱萸5克、丁香5克、白胡椒5克、肉桂5克,研细粉,用米醋调和为膏贴一次泄止,第二贴大便恢复正常
吴茱萸6克,肉桂6克,干姜6克,丁香3克,五倍子4克,黑胡椒5克,白附子5克。
上药共研细末混合装瓶备用。
每次取适量贴肚脐,每日一次,3天愈。
主治:小儿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发热,舌苔白腻等症状。
中医诊治小儿急性腹泻的规律研究程凤琴(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指导:王晓鸣[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腹泻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在文献中的使用规律,为临床治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方法:通过对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计算机检索1994-2009年国内有关中医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文献260篇,进行中医治则治法和方药规律研究的研究。
结果:前三位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为消食化积、运脾止泻,常用保和丸加减;清热利湿、和中止泻,常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疏风散寒、化湿止泻,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泻的药物主要为健脾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茯苓、车前子、苍术、藿香、白术、陈皮为治泻的核心药物。
结论:小儿急性腹泻的治疗,应以健脾和化湿为主,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
关键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治则治法、方药规律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泻是指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形成稀糊样便、稀水样便、蛋花样便、或大便带黏液或脓血;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于3次以上,或粪便的含水量超过80%,其中大便性状改变比次数增多更重要。
腹泻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卫生部提出的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近10余年来,我国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腹泻病仍是现今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体现出整体综合优势,但临床用药未有统一标准,各医家用药比较杂乱,相关文献中缺乏对小儿急性腹泻的治则治法及临床用药规律的总结。
本文在参考书和工具书基础上,对近15年在期刊上发表的中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文献中的治则治法和方药进行了整理,总结中药对小儿急性腹泻的中医治则治法和方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采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在线检索,设定“小儿急性腹泻/婴幼儿急性腹泻/小儿腹泻/婴幼儿腹泻/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1994年1月-2009年7月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小儿急性腹泻的相关文献或报道,共检索出260篇。
1.2 纳入标准凡符合下列条件者皆为纳入的研究对象:临床干预为中医药治疗,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有中医辨证分型,有明确方药记载的临床相关文献。
1.3 排除标准护理类文献、综述类文献、药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检验研究、死亡病例和并发症研究文献。
1.4 研究方法包括中医治则治法规范研究、方药规律研究和统计学处理方法。
1.4.1 中医治则治法规范研究参考《实用中医儿科学》[1]、《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2]、《中医儿科临床研究》[3]、《今日中医儿科学》[4]、《中医儿科学》[5]-[9]、《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10]、《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等小儿腹泻的治则治法,进行采集、归类和权重分析,规范治则治法命名。
在参考书和工具书规范治则治法的基础上,对文献的治则治法进行归类,统计治则治法出现频次和构成比,总结出居前3位的治则治法。
1.4.2 用药规律研究根据中医治则治法的规范命名,对所得文献组方药物按照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及结合治疗原则进行归类,并对每类药物组方进行分析,统计药物出现频数和构成比,总结出与治则治法相对应的组方药物。
通过对治泻药物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总结出核心药物。
1.4.3统计学处理方法将筛选所得文献进行整理,采用excel2003录入和整理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对证型和药物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
2 结果2.1 中医治则治法规范研究2.1.1 参考书和工具书治则治法归类分析从参考书和工具书上收集的治则治法来看,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诊治的特色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在辨证论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整理分析可得出消食化积、运脾止泻,清热利湿、和中止泻,疏风散寒、化湿止泻为各医家治泻所依据的基本法则,另温中散寒止泻、镇惊安神止泻、平肝健脾止泻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保和丸、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剂。
2.1.2 文献中治则治法归类分析文献中所采用的治则治法出现频次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文献治则治法归类统计治则治法归类频次构成比(%)消食化积、运脾止泻17 18.48清热利湿、和中止泻33 35.87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29 31.52 镇惊安神止泻 3 3.26平肝健脾止泻 3 3.26其他7 7.61注:构成比=每类治则治法出现的频次/所有治则治法出现频次之和,各种治则治法可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所以统计的各类治则治法出现的频次之和与文献篇数不一致。
采集小儿急性腹泻文献260篇,获得分型治疗原则明确的文献45篇,按照参考书和工具书上总结的治则治法,归纳文献中消食化积、运脾止泻样本占18.48%,清热利湿、和中止泻样本占35.87%,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样本占31.52%,其他样本均不超过7.61%。
文献中治则治法的归类统计与从参考书和工具书上收集分析的治则治法基本一致。
2.2 用药规律研究2.2.1 消食化积、运脾止泻药物组方分析所有组方中每味药出现频次,每类药物使用总频次及使用比例见表2。
表2 消食化积、运脾止泻药物组方分析中药归类总频次构成比(%)各药物出现频次神曲(6)、山楂(4)、麦芽(4)、莱菔子(4)、消食药20 25.64谷芽(1)、鸡内金(1)健脾药15 19.23 甘草(6)、白术(5)、山药(3)、大枣(1)利水渗湿药12 15.38 茯苓(7)、车前子(2)、薏仁(2)、泽泻(1)陈皮(4)、木香(2)、大腹皮(1)、檀香(1)、理气药9 11.54香附(1)化湿药8 10.26 苍术(3)、藿香(2)、砂仁(2)、白寇仁(1)解表药 3 3.85 葛根(2)、生姜(1)收涩药 4 5.13 石榴皮(2)、莲肉(1)、罂粟壳(1)清热药 3 3.85 连翘(2)、荷叶(1)化痰止咳平 3 3.85 半夏(3)喘药温里药 1 1.28 吴茱萸(1)注:构成比=每类中药出现频次/消食化积、运脾止泻药物出现频次之和。
由表2可以得出消食化积、运脾止泻组方用药共32味,涉及10类药物,消食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健脾药使用频次较高,其中消食药占25.64%,健脾药占19.23%,利水渗湿药占15.38%,理气药占11.54%。
2.2.2 清热利湿、和中止泻药物组方分析所有组方中每味药出现频次,每类药物使用总频次及使用比例见表3。
表3 清热利湿、和中止泻药物组方分析中药归类总频次构成比(%)各药物出现频次利水渗湿药46 23.71 茯苓(12)、车前子(9)、滑石(6)、泽泻(5)、薏仁(5)、猪苓(3)、通草(3)、萹蓄(1)、瞿麦(1)、木通(1)、清热药36 18.56 黄连(14) 、黄芩(10)、寒水石(2)、连翘(2)、石膏(2)、黑栀子(2)、白头翁(2)、马齿苋(1)、荷叶(1)健脾药34 17.53甘草(13)、白术(8)、扁豆(3)、山药(3)、白芍(3)、大枣(2)、太子参(1)、党参(1)化湿药16 8.25苍术(7)、藿香(5)、厚朴(2)、砂仁(1)、白豆蔻(1)解表药16 8.25葛根(11)、生姜(2)、桂枝(1)、紫苏(1)、羌活(1)理气药12 6.19木香(5)、陈皮(3)、大腹皮(2)、檀香(1)、枳壳(1)消食药12 6.19 山楂(5)、神曲(4)、麦芽(2)、莱菔子(1)收涩药10 5.15石榴皮(3)、诃子(2)、乌梅(2)、莲肉(2)、罂粟壳(1)化痰止咳平 6 3.09 桔梗(3)、半夏(3)喘药温里药 2 1.03 丁香(1)、吴茱萸(1)其他 4 2.06 槐花(1)、野麻草(1)、菖蒲、(1)、煅牡蛎(1)注:构成比=每类中药出现频次/清热利湿、和中止泻药物出现频次之和。
由表3可以得出清热利湿、和中止泻组方用药共59味,涉及11余类药物,其中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健脾药使用频次较高,其中利水渗湿药占23.71%,清热药占18.56%,健脾药占17.53%。
2.2.3疏风散寒、化湿止泻药物组方分析所有组方中每味药出现频次,每类药物使用总频次及使用比例见表4。
表4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药物组方分析中药归类总频次构成比(%)各药物出现频次健脾药40 19.90白术(13)、甘草(11)、山药(6)、白芍(2)、扁豆(3)、党参(2)、红参(2)、大枣(1)、化湿药39 19.40苍术(11)、藿香(11)、厚朴(8)、白豆蔻(4)、佩兰根(3)、砂仁(2)利水渗湿药30 14.93茯苓(14)、泽泻(5)、薏仁(4)、猪苓(3)、车前子(3)、滑石(1)、理气药22 10.95 陈皮(10)、大腹皮(5)、木香(5)、檀香(2)解表药17 8.46 紫苏(6)、荆芥(2)、葛根(2)、防风(1)、白芷(1)、薄荷(1)、浮萍(1)、生姜(1)、香薷(1)、金银花(1)收涩药13 6.47石榴皮(4)、乌梅(3)、诃子(2)、赤石脂(2)、莲肉(1)、罂粟壳(1)、化痰止咳平喘药11 5.47 半夏(8)、桔梗(1)、前胡(1)、枇杷叶(1)清热药10 4.98黄连(3) 、金银花(1)、大青叶(1)、连翘(1)、蒲公英(1)、栀子(1)、荷叶(1)、寒水石(1)温里药10 4.98 炮姜(4)、肉桂(3)、吴茱萸(1)、丁香(1)、干姜(1)消食药8 3.98 山楂(3)、神曲(2)、麦芽(2)、莱菔子(1)其他 1 0.49 玉桂粉(1)注:构成比=每类中药出现频次/疏风散寒、化湿止泻药物出现频次之和。
由表4可以得出疏风散寒、化湿止泻组方用药共62味,涉及11类药物,其中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健脾药使用频次较高,其中健脾药占19.90%,化湿药占19.40%,利水渗湿药占14.93%,理气药占10.95%,解表药占8.46%。
2.2.4治泻核心药物归类分析将表2、表3、表4进行归类合并见表5。
表5 治泻核心药物归类分析中药归类频次构成比(%)各药物出现频次健脾药89 19.22 甘草(30)、白术(26)、山药(12)、扁豆(6)、白芍(5)大枣(4)、党参(3)红参(2)、太子参(1)、利水渗湿药88 19.00茯苓(33)、车前子(14)、薏仁(11)、泽泻(11)、滑石(7)、猪苓(6)、通草(3)、萹蓄(1)、瞿麦(1)、木通(1)化湿药63 13.61苍术(21)、藿香(18)、厚朴(10)、砂仁(5)、白寇仁(6)佩兰根(3)清热药49 10.53 黄连(17) 、黄芩(10)、连翘(5)、荷叶(3)、寒水石(3)、石膏(2)、黑栀子(2)、白头翁(2)、金银花(2)、马齿苋(1)、大青叶(1)、蒲公英(1)、栀子(1)消食药40 8.64神曲(12)、山楂(12)、麦芽(8)、莱菔子(6)、谷芽(1)、鸡内金(1)解表药36 7.78 葛根(15)、紫苏(7)、生姜(4)、荆芥(2)、桂枝(1)、羌活(1)、防风(1)、白芷(1)、薄荷(1)、浮萍(1)、香薷(1)理气药33 7.12 陈皮(17)、木香(12)、大腹皮(8)、檀香(4)、香附(1)枳壳(1)收涩药27 5.83石榴皮(9)、乌梅(5)、莲肉(4)、诃子(4)、罂粟壳(3)、赤石脂(2)、化痰止咳平喘药20 4.32半夏(14)、桔梗(4)、前胡(1)、枇杷叶(1)温里药13 2.81吴茱萸(3)、炮姜(4)、肉桂(3)、丁香(2)、干姜(1)其他 5 1.08槐花(1)、野麻草(1)、菖蒲、(1)、煅牡蛎(1)、玉桂粉(1)注:构成比=每类中药出现频次/所有止泻药物出现频次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