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基本原理(一)诉讼时效概述概述: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特征:1、诉讼时效是一项制度。
它包括了诉讼时效适用范围、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法院应否主动援引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以及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等问题,诉讼时效普遍适用于各种请求权。
2、诉讼时效是关于权力行使期限的规定,诉讼时效直接表现为一定期间,是期限的一种类型。
3、诉讼时效体现了义务人的时效利益,诉讼期间届满以后,权利人丧失了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4、诉讼时效届满导致权利不受保护,诉讼时效届满的后果就是权利人无法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予以保护。
性质:诉讼时效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是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约定无效;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二)诉讼时效适用范围1、诉讼时效主要用于债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从原则上说,债权请求权都可以适用诉讼时效,如合同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等。
2、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2)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4)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主要有基于人格关系、身份关系发生的不作为请求权;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三)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力的法定期间。
根据我国《民法典》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可划分为4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3年。
2、特殊诉讼时效期间;特殊诉讼时效不是民法规定的,而是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例如《合同法》、《继承法》、《海商法》、《票据法》等3、短期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时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赔偿的;延付或拒绝租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论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我国《民法总则》第196条的问题与解决杨巍【摘要】我国《民法总则》第196条以列举方式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其不是法律移植的结果,而是选择性接受既有理论共识并进行一定程度理论创新的体现.该条的规范涵义可结合立法目的、法条文义、其他相关规则等因素予以确定.该条存在的问题是:遗漏了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的规定失之草率;基于身份关系产生的请求权范围过于狭窄;兜底条款遗漏了“依性质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对于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目的性扩张解释等方法予以解决.【期刊名称】《政治与法律》【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3页(P12-24)【关键词】诉讼时效;请求权;民法总则;返还原物请求权【作者】杨巍【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51对于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196条系我国首次在狭义法律层面作出的规定。
该条立法目的在于,“为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根据各方面意见并吸收司法实践经验,对诉讼时效制度所作的完善”。
*李适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2016年6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在《民法总则(草案)》讨论和修改过程中,其“一审稿”至“三审稿”中均有该条规定。
这似乎表明,该条内容已经在立法过程中取得高度共识并有充分依据。
然而,从宏观角度即立法模式而言,域外并无设置列举式条款集中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请求权之立法先例,《民法总则》第196条的立法创新是否妥当,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微观角度即规范内容而言,《民法总则》第196条之规范目的妥当性和规范涵义确定性并非毫无疑义,主要是:该条不是对已有规定的简单继受,除第4项兜底条款外,其余三项均为新增规定,这些新规定的某些内容并非以司法实践经验为基础,两者甚至明显抵触;对于学理及实务上已经形成共识认为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某些请求权,有所遗漏;兜底条款的表述有欠严谨。
有关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意见是:已经合法占有转让标的物的受让人请求办理物权变更登记,登记权利人请求占有人返还不动产或者动产,利害关系人请求确认物权的归属或所有,以及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对方当事人以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抗辩的,均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
依动产善意取得的规则,在非所有人占有动产的情形,占有人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善意受让该动产,纵令占有人(转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第三人(受让人)仍取得该动产所有权。
善意取得的宗旨在于以积极的方式使受让人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作为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之一,具有阻隔所有权的追及力,限制原所有人对动产的回复请求权。
所以,在动产转让场合,当原所有人以第三人(受让人)为相对人请求返还所有物时,即便动产返还原物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第三人仍可以善意取得为由拒绝返还。
另外,由于我国《物权法》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受让人是否阻隔所有权的追及力呢?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意见是:我国《物权法》设计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仍是对不动产登记的信赖,故如果转让人不是登记权利人,受让人不应适用善意取得进行抗辩,登记权利人仍可以其无权占有为由请求返还,并且该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如果转让人为登记人,存在一物二卖的情况,则已经办理过户登记的受让人可能存在善意取得的情形,此时,虽然已经合法占有不动产的受让人可以请求转让人办理物权变更登记,并且该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但是由于另一受让人已经善意取得该不动产,则已经合法占有不动产的受让人办理变更登记的请求权已经无法实现,其只能对转让人主张损害的权利。
作者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张学增律师。
物权请求权保护方法及其规则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因被侵权或因其他原因需要保护自己的物权权益时,向国家机关或法院提出请求的法律权利。
在实际生活中,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及其规则对维护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及其规则,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法律途径和非法律途径两种。
法律途径是指通过法律程序向国家机关或法院提出请求,包括起诉、申请仲裁、申请仲裁和调解等。
非法律途径则是指通过协商、调解和和解等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无论采用哪种途径,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保证请求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其次,物权请求权的保护规则主要体现在保护主体、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等方面。
保护主体主要是指物权人及其合法继承人享有物权请求权。
无论是个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只要其享有合法的物权,就可以依法行使物权请求权。
保护范围主要涉及对财产权益的保护,既包括可属于个人财产的住房、土地等不动产,也包括商标、专利等无形财产。
保护方式则包括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排除妨碍等,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权益保护。
进一步地,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和规则应当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和制度相协调。
比如,在与合同法关联的物权纠纷中,应当考虑合同的效力和履行情况。
在与刑法关联的物权侵权中,应当考虑刑事责任和处罚。
此外,还应当考虑到民事过错行为、合同法制度以及侵权行为构成的证明等问题。
通过结合其他相关法律原则和制度,可以使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总之,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及其规则对于维护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法律途径和非法律途径,而其保护规则主要涉及保护主体、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等方面。
此外,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和规则应当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和制度相协调,以达到更好的物权维护效果。
通过对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及其规则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公众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参考,并为相关领域的法律实践提供指引。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6期NO.06,201058论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兰静(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4)摘要:由于诉讼时效制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之前法律规定又不够具体、明确,以致理论和实务界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有:诉讼时效客体是什么,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哪些行为会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以及诉讼时效的效力等等一些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就是最高人民法院为解决这些争论而做出的最新的司法解释。
把握该规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关键词: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届满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1]。
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本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主要就实践中争议的问题,如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断等等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一、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客体,是指一定事实状态因时间经过的作用而丧失的权利[2]。
权利以其作用为标准,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及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利益和智力成果)对其享有利益的权利,主要有物权、人格权、身份权。
请求权,就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是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之权利,如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
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单方之意思干预他人法律关系,如撤销权等等。
形成权的显著特征在于不需要对方当事人的配合即可行使和实现,因而也无适用诉讼时效的余地。
惊动中央(zhōngyāng)的“梯子案”——从“梯子案”看相邻关系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最近(zuìjìn),一起“梯子案”引起了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
2004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央政法委的指示精神派员到吉林省东丰县,对这起历时6年的“梯子案”进行实地调研。
这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何以惊动(jīngdòng)我国司法的最高层?一、“梯子(tī zi)案”和相邻权1982年由东丰县机电公司和外贸公司合建一幢三层小楼,建成后机电公司拥有一楼产权,外贸公司拥有二、三楼的产权。
虽然两家在走一楼楼梯的问题上曾有过矛盾,但楼梯还是照样走了10年。
到了1992年,外贸公司将二、三楼产权卖给了个体户刘某。
刘随即将二、三楼交给了亲戚王有财居住。
一个多月后,机电公司竟在楼梯上堆放货物,使王通行不便。
双方就此曾达成“协议”,王在室外搭建一临时楼梯,并使用了六年。
直至1998年因楼梯出险且属违章建筑而被拆除后,双方对此“协议”产生争议:王说其只是临时搭建室外楼梯,什么时候要走室内楼梯,机电公司需允许其行走;但机电公司却说此协议明确表示王永远不走室内楼梯,自建室外楼梯通行,拒绝王从一楼通行。
此后,王一家只得从墙外搭木梯通行,并同时向法院诉请支持(zhīchí)其从一楼楼梯通行的权利。
东丰县人民法院以王已在室外楼梯行走了6年,致使其要求室内楼梯通行的请求超过诉讼时效,一审判决驳回其诉请。
王遂向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诉讼时效应从王向法院起诉那天起算,因而未过诉讼时效。
据此撤销一审判决,改判王一家可以通行。
后经机电公司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吉林省高院则认为王主张权利已过诉讼时效,故判决其不能通行一楼楼梯,应自行在原址修建室外楼梯通行。
此后,王先后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至今未果。
从1998年起,这架室外木梯就成了王一家四代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合法”通道。
法律杂谈浅谈诉讼时效【摘要】诉讼时效制度是民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自产生以来发展至今,仍有一些争论之处。
在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法律规定较为粗糙,其相关配套制度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诉讼时效制度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梳理,力图准确、全面的了解诉讼时效制度。
【关键词】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止;诉讼时效中断一、诉讼时效的价值自古以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有法院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债权人请求的事件,让人无法释怀,让人不禁怀疑诉讼时效制度存在的意义。
诉讼时效在西方法制史上称为消灭时效,西方法史学家认为消灭时效起源于罗马的裁判官法。
之前,罗马法对债权采取永久保护方式,实际操作中给案件的裁判和处理带来困难,因此之后每个裁判官通常在其上任之初就发布告示,为了案件处理方便,宣布根据特定条件,在其当政的一年内可以合法进行哪些诉讼或审判,相当于给权利人规定了诉讼期限。
后来经过演变,产生了消灭时效制度。
对于诉讼时效的意义的认识,是否太过于流于表面,在我国要制定民法典之际,实应进一步探讨。
在现今市场化大背景下,是否太过于执着于效率而忘了法律最基本的价值核心,因噎废食,有失偏颇。
二、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又称诉讼时效的客体,指的是哪些权利使用诉讼时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有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此规定,似乎任何民事权利均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然则事实上,学界对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一直有争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倾向于将请求权作为客体。
民事诉讼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即确认、给付、变更之诉。
这三种诉讼中核心是给付之诉,而其基础就是请求权。
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权利。
请求权的分类如下:1.债权请求权,包括:赔偿损失请求权,基于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请求权;2.物权请求权,包括:物权确认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消除影响请求权。
浅析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适用
【摘要】从2007年《物权法》颁布施行以来,物权请求权之诉讼时效适用问题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颇多争议。
基于物权请求权本身的特殊属性,以及时效制度设计的价值追求,对于物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应针对于不同的请求权予以不同的适用方法。
【关键词】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价值追求
一、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物权请求权,“谓物权之圆满状态被妨害或有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排除妨害或防止妨害之发生,得对现为妨害或将为妨害之人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权利,亦称物上请求权。
”[1]广义的物权请求权除了基于物权而产生的请求权以外,还包括物权占有人的占有保护请求权。
从我国的立法实际来看,我国物权法对占有的规定经历了从草案明确规定占有是一种权利到正式《物权法》取消此项规定的立法过程,我国将占有认定为一种事实状态更为合理。
同样,这也意味着对物权请求权的狭义解释更符合我国的立法实际。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性质,我国台湾学者谢在全先生在其著作《民法物权论》中已经作了有益的归纳,对此问题的观点大致有七种,它们分别是:物权作用说;纯债权说;准债权之特殊请求权说;非纯粹债权说;物权效力所生请求权;物权派生之请求权说和所有权的现象说。
[2]将这七种观点总结起来,无非不过三种认识,或认其为债权,或认其为“不纯粹之债权”,或认其为依附于物权的一种请求权。
我国学者多认为物权请求权既不同于债权,也不同于物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
笔者认为,物权请求权即为一独立的请求权。
将其认为附属于物权的效力,或是债权请求权的一种,有其一定道理,但是都太过片面,未从根本上区分请求权或债权,物权请求权与物权本身的内在联系。
而将物权请求权认定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不仅区分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且赋予了物权请求权性对独立的地位。
谢在全先生对此有着非常精辟的评价和分析,“按物上请求权系因特定人侵害物权而生,故非物权本身,而系独立之请求权”。
二、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促使权利人行使权利,提高权利的行使效率
通过诉讼时效制度,防止权利人在权利上睡眠,有利于督促权利人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最大化地发挥财产的效用。
(二)作为证据代之适用
所谓证据代用,无非“时效期间届满,既以不行使权利的人丧失权利”。
一旦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就不需要负担起履行凭证之举证义务而享受权益。
(三)提高司法效率
在民事诉讼中,负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若举证不能,则自然地承担败诉风险。
(四)维护新秩序
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限制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机,防止权利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从而保护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赖利益,维护新的秩序。
三、物权请求之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各种学说
(一)肯定说
肯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虽然不是纯粹的债权,但仍然是以特定人的给付为标的的独立请求权,因此仍然为请求权的一种。
如果民法规定消灭时效取得适用于请求权,则自然应包括物权请求权。
[3]若物权请求权不罹于诉讼时效,则将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设计的根本立法目的。
(二)否定说
否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虽为请求权的一种,但其附属于物权之上,是物权的上位概念,故其作为物权权能的一种表现形式,物权不消灭,请求权亦不消灭。
并且,产生物权请求权的侵害行为总是一种继续性侵权行为,若适用诉讼时效,则时效的起点无法确定。
(三)折中说
折中说认为,已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不宜因诉讼时效而消灭,但未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及由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则适用之。
[4]由于物权请求权本身的特殊性质,已登记的不动产,若适用诉讼时效,将会动摇登记制度的效力。
至于为何返还原物请求权也适用诉讼时效,这在学界有颇多争议。
但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返还财产请求权依旧是请求权的一种,因此不能和物权相等同;其次,适用诉讼时效会加大物权人的负担,但诉讼时效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社会效率,是最大化物尽其用,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
四、笔者意见
我国2007年实行的《物权法》第三章规定了物权保护。
其中,除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其他民事责任请求权以外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物权请求权。
“正常的法律逻辑思维方式应以时效制度的价值为思考之出发点,并斥诸利益衡量方法,从而判定诉讼时效之客体”。
笔者认为,物权请求权本身特殊的性质使之与债权请求权迥然不同,不同类型的物权请求权有其不同的特性,故应结合时效制度的价值追求与功用,针对于不同的物权请求权,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科学的结论。
笼
统式的归纳既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物权人的保护。
首先,返还原物请求权,对于返还原物请求权应区别对待之。
对于登记不动产物权人所享有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但对于未登记不动产物权以及动产物权请求权应适用之。
因为,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明确表明不动产物权的权属关系,从而排除了向不特定第三人呈现权利不明确或不存在的外观表现。
相反,若一味适用时效制度,将会削弱登记的效力。
而未登记不动产物权以及动产物权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会由于权利长期不行使权利,产生权利不存在的状态。
故应适用时效制度予以保护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同时也可以促使权利人尽快行使自己的权利,发挥物尽其用的效用。
其次,排除妨害及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由于请求权产生与发生的妨害或可能发生的妨害危险是处于持续状态当中,这种权利总是与一定的事实关系或法律关系共生共灭,因而不应作为诉讼时效制度适用的客体。
最后,确认物权请求权总是在当事人发生争议时产生,因此,消灭时效制度可适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黄宗乐.物权的请求权[J].台大法学论丛,1984,11(02):222.
[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8).
[3][台]王伯琦.民法总则[M].台北:正中书局,1994:218.
[4]王轶.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J].当代法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