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6
一、选择题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B .图中共表示3种物质C .该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多D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解析:D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中B 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共有4种不同分子,表示4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分子的目没有变化,反应前后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D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2.已知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物都是单质B .反应后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 .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D解析:DA 、由图可知,其中一种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C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 、由图可知,其中一种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故选D 。
3.将3克碳放在5克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气体是 A .CO B .CO 2C .CO 2和 O 2D .CO 和CO 2D解析:D碳完全燃烧:22C O CO 点燃+,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碳不完全燃烧: 22C O 2CO 点燃+,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4:32=3:4,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5,故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故选D 。
4.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使用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的速率B .的化学式为C 2H 4O 2C .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前者不变后者改变D .和都是氧化物D解析:DA 、反应中催化剂将反应物吸附在自身的表面,加快了反应的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由分子的结构图可知,的化学式为C 2H 4O 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该反应中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而分子的种类改变,数目由2个变为1个,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是乙酸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1)白磷燃烧实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棒、小气球【化学方程式】【实验示意图】【实验步骤】①在底部铺有细沙【防止锥形瓶炸裂】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白磷。
②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防止受热的空气膨胀弹开橡胶塞甚至炸裂锥形瓶】,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方便利用玻璃管点燃白磷】 ③将锥形瓶和玻璃棒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盛的质量1m④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⑤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在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量的质量2m【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称量的21m m =【实验结论】反应前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烧杯【化学方程式】【实验示意图】【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出去铁钉表面的氧化层】,将盛有稀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1m②将铁钉浸到稀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③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稀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2m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实验称量的21m m =【实验结论】反应前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4、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书写原则(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对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或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总汇(上册)1.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2.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3.过氧化氢水+氧气4.二氧化碳+ 石灰水=== 碳酸钙+ 水5.甲烷+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水6.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7.铁+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8.碳+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氧气充沛)9.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10.水通电氢气+氧气11.镁+ 氧气点燃氧化镁12.二氧化碳+ 水=== 碳酸13.碳酸== 二氧化碳+ 水14.碳+氧气点燃一氧化碳(氧气不充沛)15.碳+ 氧化铜高温铜+ 二氧化碳16.锌+ 稀硫酸== 硫酸锌+ 氢气17.氢气+ 氧气点燃水18.一氧化碳+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19.一氧化碳+氧化铁高温铁+二氧化碳20.碳+ 氧化铁高温铁+ 二氧化碳21.氯酸钾MnO2△氯化钾+ 氧气22.一氧化碳+ 氧化铜△铜+ 二氧化碳23.碳酸钠+稀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24.碳酸钙高温氧化钙(生石灰)+二氧化碳25.酒精+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26.碳+二氧化碳高温一氧化碳27.氧化钙+水==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28.氢气+ 氧化铜△水+ 铜29.锌+ 稀盐酸== 氯化锌+ 氢气1.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2.2KMnO4△K2MnO4 + MnO2+O2↑(分解)3.2H2O22H2O + O2↑(分解)4.CO2+ Ca(OH)2 == CaCO3↓+ H2O5.CH4 + 2 O2点燃CO2+ 2H2O6.4P + 5O2 点燃2P2O5(化合)7.3Fe + 2O2 点燃Fe3O4(化合)8. C + O2点燃CO2(化合)9.S + O2点燃SO2(化合)10.2H2O 通电2H2↑+ O2 ↑(分解)11.2Mg + O2点燃2MgO(化合)12.H2O + CO2 == H2CO3(化合)13.H2CO3 == H2O + CO2 ↑14.2C + O2点燃2CO(化合)15.C + 2CuO 高温2Cu + CO2↑(置换)16.Z n + H2SO4===ZnSO4 + H2↑(置换)17.2H2 + O2 点燃2H2O(化合)18.2CO + O2 点燃2CO2(化合)19.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20.3C + 2Fe2O3高温4Fe + 3CO2↑(置换)2KCl + 3O2↑(分解)21.2KClO3MnO2△22.C O + CuO △Cu + CO223.N 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24.C aCO3高温CaO + CO2↑(分解)25.C2H5OH + 3O2点燃2CO2+ 3H2O26.C + CO2 高温2CO(化合)27.C aO + H2O == Ca(OH)2(化合)28.H2 + CuO△H2O + Cu (置换)29.Z n + 2HCl ===ZnCl2 + H2↑(置换)备注:按重要顺序排列。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化学方程式本单元主要的化学概念:(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科九年级化学总课时单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授课人单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本课题主要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
是我们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前面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化学方程式,但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由来并不清楚。
这节课我们就以探究的形式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原因和应用,以及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课程中,记录和表示化学反应的主要工具,所以本节课内容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分析和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宏观和微观角度的化学变化,分析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的世界。
课题2本课题主要内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我们只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才能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变化做到准确了解。
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学会利用好这一工具,才能让我们更加简单便捷的在化学世界中探索。
这一课题主要是将宏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微观角度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培养学生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能力。
课题3本课题主要内容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是我们学习化学学科知识后的实际应用。
通过简单计算,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更加清晰的掌握各物质参与反应的质量关系。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书写正确规范的解题步骤,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方程式。
先从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学习,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依据与原理,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要求和配平,能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循序渐进,打好学习基础。
从探究宏观实验入手,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学生自身参与进来,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探究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计算。
一、选择题1.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 2O )气体,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构成B .该反应中产生了两种新分子C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D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 解析:B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2O+O 2催化剂CO 2+H 2O 。
A 、1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含水分子,不符合题意;B 、该反应的生成物水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D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本题为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表示,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图示得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将3克碳放在5克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气体是 A .CO B .CO 2C .CO 2和 O 2D .CO 和CO 2D解析:D碳完全燃烧:22C O CO 点燃+,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碳不完全燃烧: 22C O 2CO 点燃+,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4:32=3:4,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5,故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故选D。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A.M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N可能是单质B.P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参加反应的M和Q的质量比是13:12D.M、Q两种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一定与N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D解析:DA、待测值:18g+1g+2g+32g﹣26g﹣2g﹣12g=13g,反应后M、Q质量减小,都是反应物,N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M、Q反应生成N,M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N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P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是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参加反应的M和Q的质量比是(18g﹣13g):(32g﹣12g)=1: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M、Q反应生成N,因此M、Q两种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一定与N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梳理【知识网络】【知识归纳】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1)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2)两个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4、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原因解释“质量守恒”要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分子,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各原子质量也不变。
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5、适用范围:所有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3)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得的组成;(4)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6、验证实验:当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该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实验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①红磷燃烧时,为什么在锥形瓶瓶底铺一层细沙?答:为了吸收红磷燃燃烧放出的热量,以防止锥形瓶炸裂。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2《化学方程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的内容,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
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原子数目、原子种类都不变。
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都为本课顺利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初中学生在接触化学方程式时,往往表现出既好奇又困惑的复杂情绪。
他们对化学反应充满兴趣,但面对复杂的化学式和配平过程时,容易感到挫败。
部分学生可能因基础知识不扎实,难以快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缺乏逻辑思维训练,难以准确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此外,学生在化学计算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强,能迅速完成配平任务,而部分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其含义和读法。
科学思维:理解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本质。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五、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六、教学难点理解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本质。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从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衡的原因【预习提纲】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都会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变化?阅读课本90 – 93 页,个人思考,同学间交流:(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质量守恒?(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是什么?2.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用文字表达式表示:(1)物质的燃烧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③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⑤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2)生成氧气的反应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③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④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⑤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探究新知】(一)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实验探究:先认真阅读课本90-91页“活动与探究”,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步骤,了解操作要点,再从下面方案中选择一个,并观察记录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课本92页实验5-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
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
文字表达式 。
观察思考:观察教师演示课本92页实验5-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
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 。
天平是否平衡 。
文字表达式 。
交流讨论:回忆以上实验,观察90-92页图5-1、图5-2、图5-4、图5-5或观看课件5-1.1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5-1.12铁与硫酸铜反应、5-1.1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5-1.1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
讨论:⑴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3.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观察思考:观看课件5-1.15碳和氧气反应、5-1.16水分解,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上述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种类 _______,原子 原子数目 _______,质量_________。
结论: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_______ ,原子的数目 _________,原子的质量 _________。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精讲释疑】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一定要抓住:在化学反应前后,五个一定不变:①原子个数不变 ②原子种类不变 ③原子质量不变 ④元素种类不变 ⑤元素质量不变 ; 两个一定改变: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一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2.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守的一个定律。
而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研究的范畴。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剩余的)。
(4)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固、气、液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观察思考:阅读课本 93 – 94 页,完成下列各题。
1.化学方程式:用 ___________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C + O 2 ====== CO 2(1)从质变的方面读:在点燃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从量变的方面读: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3)从粒子方面读: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明了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①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_________ 比②微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_________ 比交流讨论:课本54页讨论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⑴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S + O 2 ====== SO 2⑵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Fe + CuSO 4 ====== FeSO 4 + Cu⑶粗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CuO + H 2 ====== Cu + H 2O【课堂小结】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_______ ,原子的数目 _________,原子的质量 _________。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点燃 加热 点燃12 16×2 12+16×2 ∶ ∶ 12 32 44 ∶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明了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_________ 比和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_________ 比【例题剖析】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水凝固时,原有水的质量一定等于最后得到冰的质量B .3 g 碳和12 g 氧气反应,生成15 g 二氧化碳C .10 g 高锰酸钾分解所得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是10 gD .镁条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氧气的质量【解析】A 选项是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且局限于关于质量的变化,所以A 项是不对的;B 选项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B 选项中的量不符合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故B 项也不对;D 选项中,“氧气”前漏掉了“参加反应的”的字眼,因此D 选项也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课堂反馈】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 .打开盛酒精的瓶盖,酒精质量变小C .镁带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增加D .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2.化学方程式 2 Mg + O 2 ==== 2 MgO 读作( )A .2个镁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B .镁跟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镁C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8份质量的镁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D .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3.当空气中受SO 2严重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 粉末,使空气中的SO 2含量明显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 2X + 2 SO 2 + O 2 ==== 2 CaSO 4 + 2 CO 2 。
X 的化学式是( )A .CaOB .CaCO 3C .Ca(OH)2D .Na 2CO 3【达标练习】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总数相等D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不变2.某种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种物质里( )A .只含氢元素B .只含氢元素和碳元素C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 2 H 2 + O 2 ==== 2 H 2O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2∶1∶2B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C .参加反应的氢分子、氧分子和生成的水分子个数比为2∶1∶2D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B .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C .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点燃 点燃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习目标】1.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通过归纳、总结,对化学方程式配平及书写加以总结3.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般的化学反应【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预习提纲】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那么“C + O 2 ==== CO 2”可以提供哪些信息?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有哪些?(个人思考,同学间交流)3.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配平?怎样配平?4.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氯化钾 ___________ (2)氧气 ___________ (3) 二氧化碳 ___________(4)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__ (5)四氧化三铁 ___________(6)二氧化锰 ___________ (7)氧化铜 ___________ (8)二氧化硫 ___________(9)高锰酸钾 ___________ (10)氯酸钾 ___________ (11)锰酸钾 ___________【探究新知】(一)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回顾旧知:以 C + O 2====== CO 2 为例,说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哪些?交流讨论:根据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