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为什么会失败
- 格式:ppt
- 大小:340.50 KB
- 文档页数:18
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第一篇: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李宁公司曾是名人创业、家族企业转型、品牌营销、品牌转型、中国体育品牌成功的典型案例,也颇受各界的关注,关于李宁公司成功的讨论不绝于耳。
然而今天李宁公司再一次成为焦点,不是因为它再一次取得了质的突破,而是因为它的库存高筑、关店、股价跳水、发盈警、高管离职、大裁员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案例背景2.1、1990—1992年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管理是情感型的,团队由李宁的队友、亲属和朋友组成。
在经营上以体育赞助、特许经营为主。
由于李宁个人的在体育界的成就和影响力,公司得以以较快较稳定的状态发展壮大。
2.2、1993—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团队是经验型的团队,来自当时国内名牌“十佳”、“梅花”等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管理人员的加盟,为李宁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李宁公司总监以上高层管理者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的。
李宁产品的三大主项:体育服装、运动鞋、便装雄踞市场。
2.3、1997—1999年低迷调整阶段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李宁公司进入两年低迷时期。
李宁公司重新调整财务和人力资源战略,李宁劝说家人朋友离开公司,开始了向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2.4、2000-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李宁积极整合物流环节,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品牌跟踪研究系统,实现了生产-配送-销售-再生产的高效有序运作。
而这一时期公司寻求品牌重塑,从功能性和体验性两个支持点出发,定下了“一切皆有可能”这个沿用至今的品牌标语。
采取了轻资产运作的模式。
2004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在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下,李宁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
2.5、2008—2009年2008年,李宁迎来了重要的机遇:借着李宁本人点燃圣火,李宁完成了出色的奥运营销;2009 年,李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83 亿元人民币,较2008 年增长了25%。
营销案例作业之----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组成员:牟婷婷容家周邓家先 21梁振德雷萧授课教师:连漪教授2011年9月8日目录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3二、市场现状--------------------------------------------------4三、消费者行为分析--------------------------------------------5四、主要竞争对手----------------------------------------------6五、SWOT分析--------------------------------------------------7六、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分析-------------------------------------8七、李宁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9八、总结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10九、提出应对的策略---------------------------------------------11十、总结-------------------------------------------------------15参考文献: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先了解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对李宁品牌的市场现状、主要竞争者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发现其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1990年,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通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项体育赛事。
“李宁品牌”重塑之分析——战略摇摆“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这句话是李宁对于李宁品牌的定位与希望。
22年来,李宁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打造这个品牌。
这段时间李宁公司经理过两次重塑,目的都是让李宁公司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一次的品牌重塑是成功的,让李宁站稳了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
第二次的品牌重塑,也就是国际化之路,却遭遇了滑铁卢。
下面我就其品牌重塑失败发表一点个人见解。
李宁公司的发展一直是循序渐进的,2003年在张志勇的带领下,公司的营业额突破10亿,2004年李宁公司于香港完成上市,这一切都是良性的。
但在03年、04年,在国内营业额先后被耐克、阿迪达斯超过后,李宁公司失去了耐心,开始竭力寻求国际化之路。
这种急切的心理也许就是如今品牌重塑失败的原因。
经过一年多的物色与准备,李宁决定与NBA合作。
2006年1月,在NBA联盟的牵线搭桥下,李宁签下了克里夫兰骑士队的后卫达蒙·琼斯,就此成为第一个跻身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
虽然达蒙·琼斯在NBA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球员,但这则消息依然震撼了国内的消费者。
在当时球迷的印象中,“神圣”的NBA赛场是属于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巨头的,没人能够想到本土品牌会有机会杀到巨头的大本营。
仅仅半年之后,李宁又带给国内球迷一则更加震撼的消息——签约超级明星“大鲨鱼”奥尼尔。
奥尼尔是当时本土体育品牌历史上最大牌的代言人,虽然34岁的他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晚期,但仍是NBA中的巨星级球员。
双方的合作打破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对超级明星资源的垄断,李宁再次开创了行业先河。
市场推广上连续攻城拔寨的同时,在产品能力上,李宁也进步神速。
2006年,李宁的王牌设计师郑永先为达蒙·琼斯设计的“飞甲”篮球鞋一举拿下“iF China 2006工业设计大奖”的纺织与时尚类大奖。
不仅如此,李宁还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宁弓”缓震技术,在耐克凭借气垫技术引领篮球鞋市场近20年后,本土品牌第一次从技术上拉近了与国际品牌间的差距。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管理经济学〔课程论文〕数据处理及模型分析从管理经济学谈对李宁公司当前困境的一些分析摘要: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体育品牌,李宁公司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有一天,“李宁〞能够成为世界顶级运动品牌。
终于在2021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李宁最后的火炬的“神威〞,李宁公司迎头赶上,曾一度超越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商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国内第二大体育品牌。
然而,北京奥运会后仅仅四年时间,关店、发盈警、高层换血,还有从不断高企的库存、4年跌幅达76%的市值、遭高盛抛弃、不断下滑的订单、同店增长。
2021年李宁销售额大幅下滑,今年1-6月仅有38 .8亿元入账,净利润也从2021年顶峰期的15 .47亿元,狂泻至2021年的6 .3亿元。
美银美林预计,李宁全年亏损将在2 .26亿元左右。
一个运动品牌能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几乎都摊在了李宁面前,这个曾经让万千国人为之骄傲的李宁公司终究怎么了。
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宁公司战略决策的简单分析,探索如何帮助这家上市公司慢慢走出泥潭。
引言李宁公司由著名体操运发动李宁先生创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
08年奥运会前后,李宁公司的开展到达了顶峰,然而自此之后从那以后李宁公司就问题连连。
业绩下滑,股价下跌,核心人员离职;通过换标想重塑品牌,效果很不理想。
不但新目标客户——90后一代人不买账,却逐渐被原来的70-80后客户群抛弃;打入国际市场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反而国内市场接连失手,不仅被国际对手重新夺回市场地位,而且后面的国内对手已然形成赶超之势。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原本国内运动品牌老大的李宁公司都不应该是这种情况,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李宁公司走到这一步呢,李宁公司终究能不能满血复活,重回国内第一体育品牌的宝座呢?一、李宁公司的现状分析李宁,曾今的国内体育品牌标志,一个外乡运动品牌崛起的代名词,现如今在产品市场逐渐被后起者匹克、安踏等公司超越;在资本市场,股价暴跌等等一连串的新闻更是敲击着每个股民的心,这不禁让人们发问,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李宁的励志故事:我是李宁,我有一颗冠军的心李宁被誉为“体操王子”,他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坎坷的故事。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李宁的励志故事:我是李宁,我有一颗冠军的心!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文/熊剑辉1988年9月,韩国汉城奥运会上,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先在吊环比赛中挂了脚、后在跳马比赛中摔了个腚墩。
这次,他败得很惨,并就此终结了辉煌的运动生涯。
但谁也没想到,这次失败却开启了他征战商界的人生,并创造出一个伟大的运动品牌——“李宁”。
【伟大的失败】1963年,李宁在广西来宾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中出生。
他7岁练体操,17岁进国家队,18岁(1981年)拿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三项冠军,19岁(1982年)横扫世界杯体操赛夺得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不过,李宁坦言自己并不是“乖孩子”,拿弹弓打灯泡、爬高楼掏鸟窝、偷偷谈恋爱都干过。
好在这没有影响到李宁继续爆发出超人般的实力。
1984年,在新中国首次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独得3金2银1铜,一人拿了中国奥运军团奖牌总数的五分之一,顿成举国仰慕的大英雄。
回国返乡时,广西南宁全城轰动,李宁站在敞篷车上光耀巡城,所到之处掌声、欢呼声、鞭炮声震天动地。
王者归来的无上荣耀,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降临在这个年轻人身上。
整个李宁时代,他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合计106枚国内外重大比赛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
他的战无不胜成为传奇,以至于人们对于他的浑身伤病和退役申请完全无视,只求他能在汉城奥运会上将神话进行到底。
在那个荣耀激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大于一切,李宁不想也不能背负临阵脱逃的罪名。
但体操是碗青春饭,在汉城奥运会的赛场上,“年事已高”的体操王子在吊环上意外挂脚;跳马比赛中,他落地又摔了个腚墩。
大失水准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李宁却在电视镜头上,微微一笑地站了起来。
嘲讽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李宁的“谜之微笑”被误解为对比赛“不在乎”。
2014年26期总第765期凭借北京奥运会的声望,在整个2009年,李宁公司新增店铺率达到13.8%,销售额更是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国内体育市场的第二名。
2010年7月,李宁公司推出品牌重塑计划,这一次转型,李宁公司期望可以调整“90后”作为其主要的消费群体。
但遗憾的是,转型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李宁公司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报数据,集团收入减少9.5%至38.8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84.9%至4430万元;关闭店铺超过1200家。
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宁公司转型失败?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从其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1.价值观念转变。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通过运动可以带来健康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参加健身运动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健身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较之以往,更注重运动产品的专业性。
2.竞争者威胁。
李宁公司处于前后夹击的严峻态势。
一方面,耐克、阿迪在固定一线市场的同时,已经进军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与国内品牌竞争。
另一方面,安踏、匹克这些国产品牌也步步紧逼,不论在产品价格、色彩、款式,还是在赞助活动上都发起了猛烈地攻击。
同时,各公司的运动服饰设计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重复且不合理,创新性产品较少,企业之间差异化发展不明显,没有明显的企业品牌的特色。
二、内部因素分析1.库存量过大。
由2011年开始,李宁公司的仓库库存金额一直都围绕10亿上下浮动,截止2012年6月,公司库存额达到11.38亿元,经销商积压的库存高达25亿元,总共约有36.38亿元。
库存量数目的巨大,影响了公司资金的正常运转,使公司不可避免地面临危机的来临。
2.品牌定位错位。
李宁公司把核心目标消费群体对准“90后”,“90后”的年龄段主要是以15到24岁的学生为主。
但调查发现,李宁公司实际的消费群是以“70后”为主,这一代人对李宁本人有一股英雄崇拜主义。
困境与超越: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营销的战略选择及对策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军企业,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一直以其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李宁公司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营销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方面展开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一、困境分析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上,李宁公司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市场份额受到来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的挑战。
像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产品在品质、设计、科技含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给李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对李宁公司造成了困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运动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体育用品的需求不再只是关注功能性和性能,更加注重时尚性、个性化和情感化。
李宁公司在这方面的产品和营销策略相对滞后,导致了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减弱。
李宁公司在营销渠道和品牌形象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比于国际品牌拥有的广泛的零售网络和专柜,李宁公司的渠道覆盖相对较窄,导致了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品牌形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年轻化、国际化、高端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战略选择针对上述困境和挑战,李宁体育用品公司需要调整营销战略,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战略选择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产品创新:加强科技含量和时尚性李宁公司需要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加大投入,注重科技含量和时尚性。
不仅要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运动鞋、运动服等产品,还要关注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情感化的需求,推出更符合时尚潮流和个性需求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 营销渠道拓展:加强线上线下融合针对营销渠道不足的问题,李宁公司可以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策略。
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和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各大运动用品零售商的合作,拓展线下销售渠道。
李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宁,中国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成立于1990年,是由著名运动员李宁创办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宁品牌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是,在李宁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产品质量问题在生产加工中,出现了一些品质不良的产品,如鞋子的不透气、易脱胶、易断裂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导致了品牌声誉的下降。
因此品牌需要加强对质量的把控,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掌控,确保产品质量。
二、品牌形象问题李宁品牌的形象一直都是以体育元素为主的,但在某些场景下出现了过于商业化的营销手法,导致部分顾客认为李宁已经丧失了专业性,只是名符其实的流量品牌。
因此品牌需要重塑形象,回归体育本源,借助品牌代言人、品牌活动等方式强化体育元素,提高专业性和品牌知名度。
三、线上线下融合问题随着人们购物方式的改变,线下商场的顾客数量在减少,而线上购物的顾客数量不断增加。
李宁需要积极转变策略,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适应当下市场环境。
可以通过线上购物平台、物流配送、虚拟试穿等方式来提高电商体验,也可以通过线下店铺的升级、运营方式的改进等方式来增加实体店的吸引力。
四、金融形态问题李宁的资本财务比较复杂,由于原有的股权结构较为松散,过多的股权分散导致了难以有效的作出管理决策。
因此品牌需要尽快调整股权结构,增加品牌管理的有效性。
同时李宁也可以借鉴其他品牌的金融形态,通过股份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来增加资本的实力,从而加快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宁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体育用品品牌,但是品牌的发展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品质问题、品牌形象问题、线上线下融合问题、金融形态问题等等,都需要李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够保持品牌的稳健发展态势。
李 宁:定位失误导致商业败局在中国体操馆的墙壁上,世界冠军榜挂着六十多位体操冠军的照片,其中战绩最为耀眼的便是当年的“体操王子”——李宁。
1986年,罗马体操大奖,李宁囊括了包括双杠在内的个人全能6项冠军。
1990年,退役后的李宁创建了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公司创立后便开始了与国家体操队长达23年的战略合作,期间国内外各种品牌均无法撼动李宁在国家体操队的地位。
李宁不会想到,李宁公司与国家体操队的合作会有终止的一天。
2014年8月4日,由安踏替代李宁与国家体操队续约,10天之后,李宁公布了2014年中期报告。
这是一份每况愈下的亏损报告。
报告显示,李宁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巨亏5.8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超过2倍并超过2013年全年,而且存货10.9亿逼近上市10年来最高点。
而在机构评级中,除了高盛给出“买入”,其他机构几乎都是“卖出”评级。
在习惯性看好的卖方研究市场,一般只有濒临破产,基本面极其糟糕的公司才会有此待遇。
随着李宁在商场或者商业街区里专卖店的关门,就连那句妇孺皆知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也越来越少的被人提及。
李宁为何由盛而衰?品牌定位不够准确,在寻找新客户的同时丢失老客户;线路定位失败,不仅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甚至连自己原有的阵地也丢失了。
问题一:品牌定位90后埋下祸根2010年,李宁公司启动了品牌重塑计划,具体内容为:对李宁品牌进行换标,同时把消费人群定位为“90后”,品牌定位为“时尚、酷、全球视野”,随后,90后李宁的广告一时间铺天盖地。
依据李宁公司的市场战略,在定位90后,公司开始对产品提价销售,分别为7%至17.9%不等。
提价之后的市场反应便是销售量下滑,营业收入下跌,紧接着李宁公司开始面临高库存的危机,这也让李宁公司彻底陷入被动。
正是李宁公司这次“90后”的定位让李宁品牌陷入了几乎万劫不复的境地,李宁并没有解决当年轻人面对价格差距不大的耐克、阿迪等品牌时,为何不选择耐克、阿迪而选择李宁的问题。
浅谈李宁羽毛球战略的失败一直想谈谈李宁的羽毛球问题,直到今天为止,我还是对李宁的羽毛球战略抱有质疑和否定态度的。
一个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没有质量,只靠银弹策略来掠夺市场的企业是不会成功的,李宁这几年的产品只是国内3流,但是价格卖得比YONEX都贵,今天转载一篇个人认为剖析得不错的文章,来谈谈这个问题:在公众场合,李宁(当然主要是他的销售商和底层员工,即“托”)把自己与尤尼克斯的关系塑造成一种“对手”,甚至是“抗日英雄”。
而实际上作为中国的大牌软装备品牌的李宁和羽毛球界最厉害的硬装备品牌的尤尼克斯实际上是“合作大于竞争”。
正如坊间传闻,李宁在90年代末就打算涉足羽毛球领域,原因就在于这项未来中国第一运动庞大的市场——传统国球日渐式微,即使是赖以生存的政策优势越来越少。
但是羽毛球运动参与者必须要有球拍球鞋,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利润点。
然而问题就在于软装备和硬装备的不同,纺织技术上基本不存在独家,比拼的是理念和设计,而硬装备还是很重技术含量的,尤其像球拍类,羽毛球碳纤维的编织和制造顶级技术仍然是尤尼克斯新泻工场的机密,而且尤尼克斯在羽坛叱咤30余年,其口碑和积淀绝不是其他品牌可比。
对于想进入硬装备领域的李宁来说,最最省心,最一步到位的就是收购尤尼克斯。
收购尤尼克斯的意向在2001年提出,与坊间相传尤尼克斯回绝收购略有不同,尤尼克斯其实并不排斥收购,它同样希望能够借助某个高知名度的软装备品牌获得更多市场,因为软装备品牌的覆盖面和销售渠道要远高于尤尼单打独斗,但是尤尼需要的是“高知名度”——而当时的李宁并不具备这种身份——而尤尼当时甚至已经开始和阿迪接触。
所以第一次的收购企图失败了。
2001年以后,李宁的业务范围进取到NBA,并呈现出“四面出击”的态势,对获得羽毛球份额又显示出渴望。
于是再次提出收购股份,然而当时尤尼已经正式在中国大陆销售,前景看好,在网球和高尔夫领域又相继获得突破,仍然没有理会李宁。
李宁营销失败的问题及策略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李宁营销失败的问题及策略摘要:曾经一度辉煌的李宁公司,遭遇大规模的关店潮,如今面临重重的压力与危机,造成李宁的业绩持续走低。
本文通过对李宁公司营销现状,分析李宁公司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这将对李宁公司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李宁;90后李宁;对策建议一、李宁现状分析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然而随着中国市场逐步扩大和升级,、运动品牌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销售商们尽可能探索新型的营销方式来获求利润最大化。
李宁紧接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关店潮,库存积压严重、旧款卖不出、钱收不回来、业绩连年下降。
2010年,李宁公司开始品牌重塑,选择了全面拥抱90后这一年轻消费群体作为重点品牌路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90后李宁”的新品牌推广攻势,结果却是新用户不买账,老用户不买单。
在外界看来,李宁推出的90后战略是造成上述一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受到内外双重压力的背景下,李宁未来如何能走得更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李宁营销失败的问题所在(一)品牌消费者定位失策李宁公司在2006至2007年进行市场调查发现,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整体年龄偏大,近35岁到40岁的人群超过50%。
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对李宁品牌在“酷”、“时尚”等特质的印象相较国际品牌略逊一筹。
“90后”人群占总目标消费群人数不到30%,然而在品牌年轻化的诉求下,90后开始成为李宁公司追求的新目标。
李宁公司的品牌年轻化甚至跨越了80后消费群体,直接将90后作为靶心。
“新标识的设计思路是为了顺应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90后不断求变的心理。
”李宁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张志勇解释说。
事实上,李宁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后,其备受专家和消费者质疑的恰恰是它聚焦90后的品牌定位。
李宁推出的90后品牌和产品,以及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主观下的90后(也就是一群60后、70后、80后,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假设90后应该喜欢什么),而不是客观下的90后(真正了解90后,融入90后)。
李宁公司简介: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体育运动品牌公司。
李宁公司采取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除了拥有核心品牌李宁(LI-NING)外,还有乐途品牌(LOTTO)、艾高品牌(AIGLE)、心动品牌(Z-DO);并且控股上海红双喜,全资收购凯胜体育。
但从2012年8月来,李宁半年存利润亏损85%,创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并且一直未见好转。
成功的原因:1.用人的智慧1990年,李宁公司初创,从原国有体育用品或服装企业招募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销售人员和技术骨干,他们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给李宁公司初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任命张志勇为李宁公司的总经理来管理公司,这些都折射出李宁的用人智慧。
2.前瞻性的眼光1994年,李宁正式脱离健力宝集团,这消除了日后国企改制带来的企业业绩振荡和管理的不确定性风险。
1999年,李宁开始实施ERP系统,将企业的供应链、财务、渠道、零售全部整合到一套系统里,实现企业的系统化和流程化的管理,在服装行业里,李宁是最早实施ERP的企业之一。
3.名人的效应李宁作为中国最有名的体操运动员和世界冠军,受到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
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与体育用品,既契合了运动员与体育用品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毫无太投入的打开自我品牌的知名度。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作为最后点燃火炬的火炬手,又着实自己品牌的美誉度又活了一把。
4.创新的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消费水平还不高,而且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所以运动品牌很难打开销路。
所以为了打开销售通路,扩大销售市场和消费人群,李宁公司决定走品牌专卖的路子。
在1990年9月,李宁第一家专卖店在北京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李宁专卖店在全国各地开业。
5.决胜的营销策略在2006年李宁公司与中央五套的运动栏目签约,所有主持人必须着装带有李宁商标的运动服,随后李宁公司又赞助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是在2008年拿到了与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加上自己是最后点燃火炬的火炬手,使得李宁公司的知名度大大增加了。
李宁外部环境分析李宁(Li-Ning)是中国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成立于1990年。
多年来,李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认可。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李宁面临着许多外部环境的挑战。
本文将对李宁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消费者环境。
一、宏观环境分析1. 经济环境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李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人均收入的增加促进了体育用品市场的扩大。
然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给李宁带来了压力,需要积极应对。
2. 政治与法律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体育用品行业的监管和市场准入起着重要作用。
李宁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合规经营,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提高品牌形象。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李宁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中国人对健康和运动的重视逐渐增加,这为李宁提供了机会。
同时,消费者对于品牌形象、品质和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李宁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科技环境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体育用品行业。
李宁需要不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性能和创新的需求。
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对传统零售模式提出了挑战,李宁需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提升在线销售和品牌推广能力。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1. 竞争对手李宁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体育用品品牌的竞争,如阿迪达斯、耐克等。
这些品牌在市场份额、产品创新、营销策略上都具有一定优势。
李宁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以及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来抵抗竞争。
2. 供应商和渠道商李宁的供应商和渠道商对于产品质量和流通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品牌相比,李宁需要保持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并加强与终端零售商的合作,提高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可见度。
三、消费者环境分析1. 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消费者对于体育和健康的关注增加,他们对于体育用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