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庆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1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痕迹结束挫折影片档案A.jī sù cu ò piàn dàngB.jì sù cu ō piǎn dǎngC.jī shù cu ò piàn dàngD.jī shù cu ō piān dǎng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刚健抄近路甘拜下风大快朵颐B.脉搏大拇指出奇不意不记其数C.凋蔽口头禅蛛丝蚂迹如愿以偿D.按装拌脚石吉人天相平添烦恼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A.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武汉队正式退出中超过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众多湖北武汉球迷不知所措。
B.虽然北京奥运会过去了那么多的日子,但是我们对仙桃小伙杨威同5位队友一起夺得男子体操团体赛金牌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C.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王楠眼中的老公郭斌是一个懂得浪漫、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成熟而又沉稳的男人。
D.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业内专家指出,乳制品行业诚信危机的根源,是企业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以诚为本的企业基本价值,漠视企业社会责任。
B.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C.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对发生在中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高度关注,并相信中国政府为保障公共卫生健康作出贡献,有能力处理好这一事件。
D.对于夫婿和弟弟的私人用度遭爆料使用陈水扁“国务费”,有让全民买单,陈幸好2日上午再度发飙,高谈阔论、不吐不快,似乎要把心中的委屈和怨气通通说出来!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l·D("重要特征"应为"本质特征")2·B("最高的智慧"应为"很高的智慧)3·C(关于"适用"的表述太绝对)4.C 【解析】审:谨慎、小心。
5.A.6.B 【解析】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宁。
7.(1)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关键词“慢”“谴”“绝”每译对一个得1分,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关键词“罪”“边臣”“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1分。
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从小聪明过人。
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
”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
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
”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
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
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
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
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
”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
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
安徽省安庆市2010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①。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②。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渚:水中小洲。
佩玉:一种玉饰物,通常悬挂腰间。
鸣鸾:车上鸾的鸣声。
罢:停止。
②物换星移:物象变幻,星辰移动,指时间流逝。
8、这首诗的颔联有什么写作特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9、简析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默写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1)工欲善其事,。
(《论语》)(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3),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5),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川泽纡其骇瞩。
(王勃《滕王阁序》)(7)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8)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中访友李汉荣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高三年级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肇.始(zhào)祈.福(qǐ)霉菌.(jùn)戕.害(qiāng)B.联袂.(mèi)纤.弱(qiān)闲适(qiè)拙.劣(zhuō)C.札.记(zhá)窈窕.(tiǎo)畏葸.(xǐ)温驯.(xùn)D.擢升(zhuó)否泰(pǐ)濒临(bīn)绯闻(fěi)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踯躅不前鞠躬尽瘁无计于事赍赏B.夙兴夜寐江天寥阔饱经苍桑战栗C.理屈词穷修茸一新如愿以偿阴庇D.神志不清有目共睹以逸待劳羁绊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双人舞的默契要紧表现在舞者艺术感悟的心有灵犀....上,一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得到另一方的反馈与回应。
B.信息化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这是各方利益相互蛮缠和信息化不对称造成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都孤掌难鸣....。
C.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不容置喙....的事实,各国政府积极应对,制定政策法令,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爱护自然环境。
D.公共建筑之因此成为耗能大户,在于设计部门、施工单位和用户缺乏科学的用能意识,他们只关注冠冕堂皇....的外表,而不考虑建筑能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进入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宜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少食生冷寒凉、辛温燥热之物。
B.为了提高收视率,某电视台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一些黑加工点以废纸箱为原料制作小笼包出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具恶劣的阻碍。
C.这部文献片中,选取的历史影像资料涵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今天的和平常期等各个历史时期。
安徽省2010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详解(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时间:4月24日上午9:00到11:30WORD录入及解析:淮南六中程道流全省各地市模拟考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合肥三次模拟考试,本人以最快的速度将第二、三两次模拟试卷转变为word文档,并尽其所能作出自己的解析,目的是方便各位同仁使用与研讨。
本人声明:不得用于商业活动,尽管也做了多次校对,但不能保证毫无错误,请使用者谅解。
安徽自主命题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新课标试卷,与已经实行新课标的省份在高考命题上有所差异,安徽省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的东西,又有哪些自己的特质,都是值得高三一线老师精心研究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复习,也是为了促进命题工作更加科学。
近十年来,本人投身高考研究之中,愿与同道的朋友共同切磋,本人联系方式:邮箱:cdl3202@新浪博克:/u/1050241884作为今年合肥市模考的“收官之作”——2010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俗称“三模”考试),已于4月25日下午落下帷幕。
相比前两次模考,广大考生更是充满期待,“三模”历来被考生及家长视为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大练兵。
本次模考有什么样的变与不变,又透出什么样的新信息,都有待于我们高三一线的老师对试卷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本人一直认为,作为高三教师,这应是责无旁贷。
为了抛砖引玉,现将本人对语文试卷的一己之见奉献给各位同仁,敬请同行专家斧正。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易度与文本材料的选择是紧密相关的,从合肥三次模拟和全省其他地市模拟试卷的选文看,论述的话题及内容,大都是与学生阅读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具有时代性,较为浅显,没有艰涩难懂的诸如哲学论著中的文字。
从命制的题目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点较为明确(一般是三个点),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规律。
正确项的设置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变形、重组,如改变顺序、跳跃相加、解释、概括。
错误项的设置往往是对原文内容作很小的变动,主要是设置干扰角度来误导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如张冠李戴,曲解原意;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真真假假,正误参半;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时态混淆等。
2010安庆市高三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三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朋友从网络上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
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这位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
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照片显示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全属子虚乌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他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事情,来证明科学的所作所为是焚琴煮鹤!对此我有话要说,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
牛顿的分光实验揭开了彩虹之谜——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
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联想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
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实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
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
套用王勃的话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
后者告诉人们: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阳初时是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校际合作模拟联考语文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衣钵.(bō)毗.(pí)邻渔樵.(jiáo)春风骀.(dài)荡B.肴.(yáo)驥诤.(zhèng)谏炫.(xuàn)目百福并臻.(zhēn)C.挞.(dà)伐泥淖.(nào)豢.(huàn)养赧.(nǎn)颜汗下D.琐屑.(xiè)悖.(bèi)谬杳.(miāo)然曲肱.(gōng)而枕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目前社会关注的“延偿法定退休年龄”与“晚退会不会抢年轻人饭碗”等话题。
无论在老年人中还是在年轻人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C.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与俄罗斯进行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实施“夸父计划”,我国太空探铡计划正在迅速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在“建绿色学校、求和谐发展”的活动中,我们提倡的是团队精神,依靠的是广大师生的力量.一两个莘莘学子....又能做些什么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阅读题70分,第II卷表达题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②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
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
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
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
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2010年安庆市高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命题:安庆市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组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日期:5月7日上午9:00—11:30试题WORD录入:程道流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
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
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
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
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
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
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
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
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
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
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
‚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
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
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
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
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
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
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
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
《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宛亦一都会也。
俗杂好事,业多贾。
‛《汉书〃地理志下》进一步解释:‚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
‛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
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陕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
丝绸之路的一代又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题目为编者所加)1.下列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B.丝绸之路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是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安集延则是费尔干纳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被新疆各族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河墅记(清)戴名世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
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濴洄①,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
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②。
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
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
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
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
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
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
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
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选》)[注]①潆洄(yinghui):回环曲折。
②潘氏:潘木崖,戴名世之师,安徽桐城人,河墅在桐城县城西北山间,为戴名世之师潘木崖的居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之奥.奥:深处B.数折.而入折:拐弯C.此羁穷.之人穷:贫穷D.好恶与人殊.殊:不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混迹于.田夫野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方且乐而.终身劳苦而.功高如此D.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朝济而夕设版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文写河墅之景,不作繁琐的铺叙,而以山岩、茂林、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
B.作者优游其间,顿觉风生水起,清幽宜人,因而深思邈远,乐而不知所处。
C.文章第二段由记科场失意的潘木崖之墅转而引出大段议论,抨击科举制度涂毒士人、倒置贤愚的种种弊端。
D.对潘木崖远遁山林、乐而终身,作者由不无歆羡到最终成为一个避世的隐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
(3分)译文:。
(2)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3分)译文:。
(3)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
(4分)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分)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辛弃疾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
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
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
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
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
(4分)答: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
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题)(5分)①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④,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⑥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⑦,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⑧落日楼头,,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三、(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雪域夜色邹济时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成了一身鹅黄的衣裳。
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着行人的皮肤。
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迭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
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
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当太阳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茫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
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在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
透过车窗望去,蒙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为黑夜遮断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