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5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word教案 (19)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2、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教学,史料教学,板块教学【课前准备】西域风光及敦煌莫高窟图片欣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西域风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纪录片。
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西域风光,也欣赏了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中外交往的见证和缩影。
其中有不少的奥秘。
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纪录片。
齐读课题明确学习板块二、走进西域,探寻丝绸之路。
第一板块荒漠坎途1.揭秘西域①了解:秦、汉疆域图比较不同学生总结西域②感受:诗词欣赏感受西域的荒凉,引出大月氏2.凿空西域①目的出示招贤令,明确招贤的目的,引出张骞,要求学生会读字音认识字形。
肩负皇帝的重托,张骞踏上了他的出使之途。
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准备联合大月氏(zhī)人,夹击匈奴。
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万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②出使学生朗读课文P91页第二段内容,完成表格第一部分。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xxx 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Thesilkroad)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一、对内关系1.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xxx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xxx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出使西域:朝代使节时间目的意义3.管辖西域:时间机构职能意义二、对外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2.海上“丝绸之路”:xxx沿海→()→()→()→()、()、()。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达了;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xxx,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我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1.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
你从张骞和班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2、近年来,联合国发起“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史实。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音乐《1492征服天堂》,展示图片组“石榴”教师:大家好,我来自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山东枣庄,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历史课。
刚才同学们所欣赏的图片就是老师家乡的特产——石榴。
(展示)同学们知道石榴原产自于何地吗?石榴原产自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这一地区在汉朝时期被称作西域。
两千多年前,它越过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乘着一条银色的“飘带”来到中国,这条银色的飘带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重温古道雄关,穿越神秘丝路,再现那段辉煌的历史。
展示:课题《“丝路花雨”——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第一自然段,了解西域的地理概念。
展示:地图《西域地理范围》教师:千百年前,西域是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西汉前期,在这片神秘的地区一共分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大都被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所控制,匈奴骑兵还不断骚扰着西汉北部边疆,严重威胁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
为了联合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贴出榜文,招募勇士出使西域。
展示:“榜文”招募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扰,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
重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榜文”,使学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学生:朗读“榜文”教师:一张榜文,引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凿空西域的壮举,成就了一位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英雄,他,就是张骞,我们的“丝路之魂”。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word教案br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落实课标X骞通西[板书]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
绸之路
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三段
内容看一下。
看书时注意以下几点:(1)
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X骞一
共几次出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
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
现?
[教师提问]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
么?
[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匈奴与汉
的和战。
刚才我们也讲到了匈奴控制西域
诸国。
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
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
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
在匈奴的西南,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
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
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
汉武帝派X骞
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第二点,X骞一
共几次出使西域?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今某某玉门关和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某某地区和更远
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汉
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
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
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动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增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来往,促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长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本科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张骞通西域。
介绍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作用以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第二目:丝绸之路。
介绍了海陆丝绸之路的形成、路线及重要作用。
第三目:班超经营西域。
介绍了东汉时期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二、学生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水平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三、设计思想《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我设计时充分利用了音乐、地图以及视频资料等,使学生学习时用多种方式靠近、了解历史;在教材处理上,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动,使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观看视频、探究讨论理解掌握课堂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准确理解张骞在西汉名族交往的作用以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重要意义。
②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理解和心灵体验。
②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五、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准确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课前导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翻寻报刊等方式搜集关张骞生平简介资料。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西域;X骞;X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X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X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X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三、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X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3、意义二、丝绸之路1、概念:2、起始点:六、教学过程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
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对。
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
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
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X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
(出示X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图片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古罗马把中国叫做丝国。
当古罗马执行官凯撒穿着丝袍走入剧场的时候,全场一片震惊。
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是古罗马贵族男女时尚的服饰。
公元一世纪左右,古罗马商人就把中国的丝绸运到本国。
在一世纪后期,在古罗马的繁华闹市区,有专售丝绸的市场。
那么,这些丝绸是怎样运到古罗马的呢?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 简述西域的地理概况。
2. 张骞通西域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目的如何?简述其概况及意义。
3. 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责、意义是什么?
4. 说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意义。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 西域的地理概念:
(1)现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
2. 张骞通西域:
(1)背景: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概况:
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从长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带着牛羊和丝绸出使西域。
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4)张骞的优秀品质: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
(5)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 西域都护的设置:
(1)含义:“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2)时间:公元前60年。
(3)管辖的地理范围:西域。
(4)意义:今新疆地区正式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1)陆上“丝绸之路”:①起止点:起点----长安,止点----欧洲的大秦。
②基本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商人出海贸易而开辟出来。
路线: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地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 如何评价张骞?
2.说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3. ◆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4. 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5.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何?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
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我们现在说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
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
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护商旅往来,这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一大变化。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出现的条件:
(1)路线: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2)出现的条件:汉朝时造船技术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准备了交通工具。
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于海上指向的设备,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司南”的记载,一般说,指南针用于海上航行是在宋代。
但当时海上航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沿着海岸线,那就是说只要沿着海岸线走,方向是不会迷失的。
3. 中原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交流:张骞通西域后,汉族的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纸以及土特产,如生姜、肉桂、桃、李、黄连、土茯苓等等传入西域。
一些先进的技术,如桑蚕技术、纺织技术、冶铁技术、开渠凿井技术、农耕技术以及后来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都是沿着丝绸之路辗转传到世界各地的。
西域的土特产,如毛织毡毯、芝麻、胡豆(蚕豆、豌豆、绿豆等)、核桃、胡瓜(黄瓜、西瓜)、大葱、胡椒、胡萝卜、苜蓿、葡萄、石榴、骆驼、驴、汗血马等先后传入内地。
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饮食、衣着、建筑、文字、乐舞等传入西域,并通过西域传到西亚、欧洲各地,西域各族仰慕中原文明,纷纷来到汉都长安学习汉文化,开始形成“中华文明圈”。
西域文化如胡服、胡舞、胡戏、胡乐、琵琶、箜篌等也传入内地;西方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地理学、音韵学等许多领域,也给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输送了新鲜养料,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佛教、景教、伊斯兰教、扶教、摩尼教等,也都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班超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达标测试】见问题训练—评价单。
【板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第一次
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第二次
陆上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