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腧穴
- 格式:ppt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17
人背部的穴位名称
1.督脉走行中的穴位:大椎、灵道、至阳、脊中、中枢、神道、哑门、风府、脑
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此条经脉的穴位多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及脊柱病变,或搭配其他脏腑腧穴进行治疗。
例如:•大椎穴:多用于治疗热病,如疟疾、咳嗽、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等。
•风府穴: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
•百会穴:多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等。
1.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棘突旁开1.5寸和3寸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第
一条经脉和第二条经脉的分支。
第一分支上有大柱穴、风门穴、肺腧、厥阴俞、心腧、督俞、膈腧、肝俞、胆俞、三焦俞、脾俞、胃俞等穴位;膀胱经第二分支有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等穴位。
例如:
•脾腧穴:可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脏腑病症,还可治疗背痛等局部病症。
•膏肓穴: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但多配伍其他穴位,如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1.华佗夹脊穴:也在人体背部脊柱棘突下凹陷中旁开0.5寸。
此外,背部还有肩井、命门、腰俞、腰阳关、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陶道穴、身柱穴、治喘穴、曲垣穴、天宗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穴位。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针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黄褐斑80例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呈淡褐色或淡黑色的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黧黑斑”、“皯斑”,中青年女性多见。
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同。
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门诊采取针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疗法治疗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女性患者均来自门诊,年龄17~60岁,疗程1个月~5年,治疗时间1~6个月,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5例、肝肾阴虚型25例、气滞血瘀型20例。
皮损分度根据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积分(MASI):轻度20例,中度30例,重度20例,极重度10例;临床分型:中央型50例,面颊型20例,下颌型10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疗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采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关元俞、膀胱俞、次髎、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神庭,上述穴位以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穴针以补法。
证见肝郁脾虚型者加睛明、攒竹、胆俞、脾俞、胃俞、大椎穴,证见肝肾阴虚型者加睛明、攒竹、三焦俞、关元俞、命门,证见气滞血瘀型者加肺俞、三焦俞、膀胱俞、大椎、次髎,配穴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每次留针20min,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共治疗5个疗程。
睛明、攒竹穴针刺时以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尖进入皮肤后沿眼眶缘缓缓送入0.6~1.5寸,严禁提抽捻转,出针后压迫针孔1~2min,以防出血。
背部腧穴针刺勿深,以防伤及内脏。
隔天再施行背部刮痧疗法,患者取俯卧位,背部酒精消毒后涂抹适量特制刮痧油,用牛角刮痧板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由上而下,用力要轻柔,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再整个刮拭督脉,拉长分段刮拭,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或痧痕形成为止,重点大椎、灵台、命门;最后刮拭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每次刮拭宽度3寸、长度4~5寸,阳性反应部位(皮肤涩感、皮下沙砾样改变、皮下结节或条索样组织及疼痛感)、各脏腑俞穴全息部位用“推刮法”、“揉刮法”重点刮拭,每个动作20~30遍,整个过程约8~10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强求出痧,膀胱经重点肺、心、膈、肝、胆、脾、肾、三焦、命门等脏腑俞穴部位。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穴位,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灵枢·海论》中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
”所谓人有四海,即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膻中为气之海,即膻中穴是容纳一身之气的大海。
气会膻中穴,承中州脾胃之供养,合天地之清气而聚于胸中,调补虚实,而为上焦气机调畅之关键。
此穴能帮助女性调理气血,尤其对于女性的乳房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女性乳房疾病的“女福大穴”。
经常按摩膻中穴,还可以通乳下奶。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用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置于膻中穴上,其余四指轻抚体表或抱空拳,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小幅度环旋转动,使着力部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反复不间断、轻柔和缓、有节律地回旋揉动。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属任脉,首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可用于治疗一切腑病,尤以胃的疾患为先。
中脘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和胃健脾之功效。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胀满疼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痉挛、胃下垂、膈肌痉挛、子宫脱垂等。
对女性来说,中脘穴可用于防治子宫脱垂、更年期不适及其他中气下陷之类的疾病。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取仰卧位,将两手手掌相贴,用力快速搓动,当手掌极热时,双手相叠,迅速覆盖于中脘穴上,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揉动10分钟。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类经图翼·任脉穴》记载:“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凡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及一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证,关元穴堪当治疗重任。
治疗由虚而引起的久泻、脱肛、疝气、便血、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病症,关元穴均为首选。
2018年6月第25卷第11期·农村适宜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134)背部腧穴拔罐治疗小儿痰湿阻肺型咳嗽技术袁军河北省中医院小儿咳嗽临床上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重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等,严重危害小儿的身心健康和发育。
目前,小儿咳嗽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止咳化痰药物治疗,虽可取得疗效,但有价格昂贵、毒副作用、疗效不显著、不易被患儿接受等不足,且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极易引起二重感染。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咳嗽的病机是各种病因造成肺气闭络,肺失宣发肃降而致。
腧穴在生理上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背部之处,在病理上是体表病气出入的部位。
背部腧穴拔罐治疗小儿咳嗽取定喘穴、肺腧穴及肺底三穴。
利用拔罐能助卫阳,开气门,驱外邪,通经络等作用,通过背部腧穴拔罐从而起到疏风散寒、温通经络、宣肺理气、止咳化痰、扶正祛邪之功效。
1 诊断标准1.1西医标准症状:咳嗽、吐白色泡沫痰,黏稠不易咳出,咳嗽以晨起为重,晚睡体位改变吸入冷空气或剧烈活动后有阵发性咳嗽,甚或终日咳嗽。
伴或不伴流涕、发热、头痛等症。
体征:肺部听诊正常,或呼吸音粗,有时啰可在肺底部听到散在音。
胸部X线检查:呈阴性表现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或呈条索状改变。
1.2 中医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①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②好发于冬春季节;③啰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性音;④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1.3中医辨证痰湿阻肺型: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苔白腻,脉滑。
2 适应证适用于3个月至14岁中医辨证属痰湿阻肺型咳嗽的患儿。
3 禁忌证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体温高于38.5℃及高热抽搐患者慎用。
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肝肾损害、造血系统异常及精神病;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患者禁用。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腧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部位,也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腧穴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方面。
一、腧穴的概念1.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部位,也称为“穴位”、“经穴”、“经络穴位”等。
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面、颈项、胸背、上肢、下肢等。
2. 腧穴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所在位置可分为头面部腧穴、颈项部腧穴、胸背部腧穴、上肢部腧穴、下肢部腧穴等;按照功能可分为主治腧穴和辅助腧穴;按照针刺方法可分为浅表刺激和深度刺激等。
二、腧穴的作用机理1. 经络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物质基础,它与脏腑组织、神经系统等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调整人体机能、防治疾病的效果。
2. 神经调节理论腧穴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腧穴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对身体产生影响。
针刺腧穴后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代谢状态,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3. 生物反应理论针刺腧穴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1. 内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内外相连,表里如一。
因此,在治疗内科疾病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调节心率等。
2. 外科方面在外科手术中,腧穴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针灸可以减轻手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 妇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经期不适、调节月经周期、改善不孕不育等问题。
第二节腧穴概述概述:1、腧穴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1)腧穴指穴位的总称;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 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针灸大成» 359个«针灸逢源» 361个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二)奇穴1、定义:有具体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1)属经穴的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阿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背俞穴歌诀
大杼为一风门二,
肺三包四心俞五,
督六膈七八下无,
九肝十胆脾胃俞,
十三三焦十四肾,
十五椎下膀胱居,
大肠关元十六七,
骶后孔中小肠一,
膀胱中膂白环俞。
备注: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称为背俞穴。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
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墓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歌诀语释:在背部脊椎两侧距中线1.5寸的侧线上,从上而下平第三、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的依次是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平第一、第二、第四腰椎棘突下缘的依次是三焦俞、肾俞、大肠俞。
平第一、第二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依次是小肠俞、膀胱俞。
背部腧穴结合下肢前侧腧穴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20-12-17T13:11:25.1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6期作者:沈敬国[导读] 分析背部腧穴结合下肢前侧腧穴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沈敬国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医医院四川省自贡市 643000[摘要]目的分析背部腧穴结合下肢前侧腧穴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康复训练中配合不同穴位交替针刺法,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 2例患者经针刺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后,与入院时对比出院前股四头肌与大腿外展肌群等肌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深感觉均恢复正常,双侧L1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侧膝跳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见明显异常;ASIA分级从入院时的B级恢复到出院时的D级,ADL评分实现显著提升。
结论针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在治疗期间以康复锻炼为主,而在此基础上配合适当穴位针刺疗法可进一步提升肌力恢复效果,对于提升整体康复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针刺法;康复训练;外伤性截瘫截瘫的临床治疗难度较高,在治疗中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等。
以往临床实践中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多采用中医的针刺疗法,刺激肌肉运动神经,促使其逐渐恢复功能[1]。
本次研究中以院内收治的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为例,分析了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截瘫患者中选取出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一,邱某某,女性,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开窗减压术”治疗,治疗后出现脊髓损伤症状。
在入院时康复评定结果显示,T12平面以下麻木,感觉减退。
股四头肌群-双侧、股二头肌群-双侧、外展肌群-双侧均为1级,内收肌群-双侧为0级。
小腿胫前及踇指伸肌-左:2级;右:2-级。
人体穴位图三阴交穴经络腧穴耳针耳穴穴道刺激穴
道疗法
◆头部穴位图解(正面)◆头部穴位图解(背面)◆头部穴位图解(侧面)◆胸部腹部穴位图解◆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一◆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二◆人体上肢穴位图解◆人体下肢穴位图解◆人体足部穴位图解◆数脊椎骨窍门图解◆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部穴位图(背面)
◆人体前部穴位图
◆人体背部穴位图
◆上肢内侧穴位图
◆上肢外侧穴位图
◆下肢内侧穴位图
◆下肢外侧穴位图
◆耳部全息穴位图
◆人体骨骼名称图
◆三阴交穴
足部穴位图解耳部穴位图解背部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示意图
人体穴位分布图。
背部腧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45例∗高国胜1ꎬ张㊀琨1ꎬ袁㊀军2(1.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ꎬ河北㊀新乐㊀050700ꎻ2.河北省中医院ꎬ河北㊀石家庄㊀050011)㊀㊀摘要㊀目的:探讨背部腧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临床疗效ꎮ方法: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ꎬ每组45例ꎬ治疗组采用背部腧穴(肺俞㊁风门㊁脾俞㊁定喘)拔罐治疗ꎬ对照组采用美敏伪麻溶液治疗ꎬ疗程为10dꎬ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痰湿蕴肺证的中医证候积分ꎬ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咳嗽消失时间㊁肺部体征消失时间ꎮ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ꎬP<0.01)ꎬ咳嗽消失时间㊁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ꎬP<0.01)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ꎮ结论:背部腧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较美敏伪麻溶液口服可更快缓解症状ꎬ缩短病程ꎬ提高临床疗效ꎬ且操作简单㊁费用低廉ꎬ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ꎮ㊀㊀㊀㊀关键词:咳嗽ꎻ背部腧穴ꎻ拔罐ꎻ痰湿蕴肺㊀㊀㊀㊀中图分类号:R256.11㊀文章标识码:D㊀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4-0040-02㊀㊀咳嗽是内科门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ꎬ多发于冬春季节和气候变化之时ꎬ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1]ꎬ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ꎬ迁延难愈ꎬ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ꎮ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还可致病变进展为慢性支气管炎㊁肺气肿等严重的肺部疾病ꎮ现代医学对于咳嗽的治疗主要以控制感染㊁止咳化痰为主ꎬ但存在副作用多㊁停药后容易复发㊁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等不足[2]ꎮ中医药在咳嗽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ꎬ尤其拔罐疗法以其操作简单㊁安全有效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ꎮ本研究采用背部腧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ꎬ疗效显著ꎬ现报道如下ꎮ1㊀临床资料1.1㊀一般资料选择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咳嗽患者90例ꎬ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3]中咳嗽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痰湿蕴肺证的辨证标准ꎮ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ꎬ每组45例ꎮ治疗组中ꎬ男26例ꎬ女19例ꎻ年龄19岁~62岁ꎬ平均(39.6ʃ9.8)岁ꎻ病程3d~21dꎬ平均(12.5ʃ2.7)dꎮ对照组中ꎬ男23例ꎬ女22例ꎻ年龄21岁~63岁ꎬ平均(40.5ʃ9.2)岁ꎻ病程4d~23dꎬ平均(13.3ʃ3.5)dꎮ两组患者年龄㊁性别构成比㊁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1.2㊀纳入标准①符合咳嗽的西医诊断标准ꎻ②符合痰湿蕴肺证的中医辨证标准ꎻ③年龄18岁~65岁ꎻ④同意参加本研究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1.3㊀排除标准①慢性咽炎ꎬ肺部肿瘤㊁脓肿㊁肺间质纤维化㊁支气管扩张㊁∗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52777207)ꎮ结核感染㊁真菌感染㊁刺激性气体或过敏因素导致的咳嗽ꎻ②合并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ꎻ③同时参加其他研究或应用其他药物治疗患者ꎻ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神经㊁精神系统疾病患者ꎻ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ꎻ⑥背部皮肤疾病不适于拔罐治疗ꎮ2㊀治疗方法2.1㊀对照组给予美敏伪麻溶液(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ꎬ国药准字:HH20030054)口服ꎬ每次10mLꎬ每日3次ꎬ连续服用10dꎮ2.2㊀治疗组采用背部腧穴拔罐治疗ꎬ取穴:肺俞㊁风门㊁脾俞㊁定喘ꎬ患者取俯卧位ꎬ充分暴露背部ꎬ应用直径为5cm的大号玻璃罐ꎬ乙醇闪火法快速将罐吸附于穴位上ꎬ每次置罐3个~5个ꎬ15min后起罐ꎬ以皮肤不起水疱为度ꎬ每日治疗1次ꎬ第2日可稍偏离前日拔罐位置ꎮ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ꎬ治疗期间停止应用其他中西药物ꎮ3㊀疗效分析3.1㊀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指标[4]:将痰湿蕴肺证主要证候咳嗽㊁咳痰㊁痰色痰质情况分为无㊁轻度㊁中度㊁重度ꎬ分别记0㊁2㊁4㊁6分ꎬ三项积分之和作为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ꎮ②症状㊁体征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咳嗽和肺部体征(肺部啰音)消失时间ꎮ3.2㊀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症状㊁体征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4]:痊愈:症状㊁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ȡ95%ꎻ显效:症状㊁体征明显改善ꎬ70%ɤ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ꎻ有效:症状㊁体征有好转ꎬ30%ɤ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ꎻ无效:症状㊁体征无改善或加重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或增加ꎮ3.3㊀统计学方法04 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Aug2020ꎬ29(4)应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析统计数据ꎬ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ꎬ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ꎬ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ꎬ以xʃs表示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3.4㊀治疗结果3.4.1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ꎬ两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ꎬZ=3.267ꎬP=0.031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ꎮ见表1ꎮ表1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451218141对照组459151743.4.2㊀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咳嗽㊁咳痰㊁痰色痰质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治疗后两组上述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ꎬ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ꎮ见表2ꎮ表2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ʃsꎬ分)组别n咳嗽治疗前治疗后咳痰治疗前治疗后痰色痰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54.8ʃ1.11.4ʃ0.51)2)3.4ʃ0.90.9ʃ0.41)2)2.4ʃ0.80.7ʃ0.31)2)对照组454.5ʃ1.21.8ʃ0.71)3.1ʃ1.11.2ʃ0.51)2.2ʃ0.71.0ʃ0.51)t1.2363.1191.4163.1431.2623.451P0.2200.0030.1600.0020.2100.001注:1)与治疗前比较ꎬP<0.01ꎻ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ꎬP<0.01ꎮ3.4.3㊀两组症状㊁体征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㊁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ꎬP<0.01)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见表3ꎮ表3㊀两组咳嗽消失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比较(xʃsꎬd)组别n咳嗽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治疗组455.7ʃ1.66.5ʃ1.6对照组456.8ʃ1.77.4ʃ1.9t3.1612.431P0.0020.0174㊀讨㊀论咳嗽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ꎬ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ꎬ痰湿蕴肺属内伤咳嗽的范畴ꎬ多由外感后余邪未清ꎬ或素体脾虚痰湿复感外邪所致ꎮ肺为娇脏ꎬ主气ꎬ司呼吸ꎬ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ꎬ易受六淫外邪侵袭ꎬ致肺气受束ꎬ宣发肃降失司ꎬ肺气上逆而发咳嗽[5]ꎮ现代社会人们饮食结构不合理ꎬ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ꎬ生活不规律ꎬ起居失常ꎬ缺乏运动ꎬ造成脏腑功能失调ꎬ气机紊乱ꎬ久之经络受损ꎬ致脾虚而无以运化水湿ꎬ聚湿成痰ꎬ痰湿上犯于肺ꎬ壅塞气道ꎬ肺气失于宣降而发咳嗽ꎮ故本证形成的基础为痰湿内停ꎬ中医治疗应以燥湿㊁宣肺㊁化痰为主ꎮ拔罐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ꎬ可温通经络ꎬ开泄腠理ꎬ恢复正气ꎬ有效驱除外邪ꎬ改善肺的宣发功能[6]ꎮ背部腧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ꎬ位置与脏腑相应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ꎬ与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ꎬ肺俞穴为肺经在背部的腧穴ꎬ位于胸3椎棘突下旁开1.5寸ꎬ具有调补肺气㊁清肺化痰㊁补虚清热㊁宣肺止咳ꎬ健脾化湿之功效ꎮ风门穴位于胸2棘突下旁开1.5寸ꎬ为风邪出入之门户ꎬ取之可益气固表㊁宣肺解表ꎮ脾俞具有健脾化痰功效ꎬ为人体重要的补气穴位ꎻ定喘为经外奇穴ꎬ位于颈7椎棘突下旁开0.5寸ꎬ居肺部顶端ꎬ具有宣肺理气㊁止咳平喘的功效ꎬ是治疗肺部疾病的经验穴[7]ꎮ上述诸穴配伍使肺脏得润ꎬ痰湿得除ꎬ清气得施ꎬ气机畅达而咳自止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ꎬ肺俞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ꎬ增加肺活量和耗氧量ꎬ提高巨噬细胞的功能ꎬ促进支气管炎症的吸收[8]ꎮ肺俞㊁风门等穴位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ꎬ拔罐刺激上述穴位可使机体发生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ꎬ使交感神经尤其是β2受体的功能增强[9]ꎮ而拔罐疗法通过罐内负压使背俞穴产生机械刺激ꎬ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ꎬ有利于改善该部位的新陈代谢ꎬ同时人为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瘀血ꎬ可以增强局部组织的修复功能和对坏死血细胞的吸收功能ꎬ促进该区域血液循环ꎬ激发精气ꎬ提高机体的免疫力ꎬ有利于疾病的治疗[10]ꎮ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痰湿蕴肺证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ꎬ咳嗽消失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ꎬ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ꎬ表明背部腧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较美敏伪麻溶液口服可更快缓解症状㊁缩短病程㊁提高临床疗效ꎬ且操作简单㊁费用低廉ꎬ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ꎮ参考文献:[1]㊀卢丽君ꎬ李端丹ꎬ刘㊀陈ꎬ等.芩栀鱼止咳方治疗咳嗽痰热郁肺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ꎬ2015ꎬ37(1):3-4. [2]㊀范㊀良ꎬ张美萃ꎬ潘小丹.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ꎬ2015ꎬ21(1):588-589. [3]㊀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ꎬ2009ꎬ32(6):738-744.[4]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12:11-16.[5]㊀李昌彬ꎬ金㊀英.雾化吸入加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ꎬ2014ꎬ10(2):93-94.[6]㊀SunDLꎬZhangYꎬChenDLꎬetal.Effectofmoxibustiontherapypluscuppingonexercise-inducedfatigueinathletes[J].JAcupunctTuinaSciꎬ2012ꎬ10(5):281-286. [7]㊀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00:46-47.[8]㊀孙㊀丽.针灸背俞穴配合止嗽散治疗感染后咳嗽55例[J].河南中医ꎬ2014ꎬ34(10):2023-2024. [9]㊀郑美琼.背部拔罐治疗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ꎬ2014ꎬ36(9):17-18.[10]㊀黄少君ꎬ王宝爱ꎬ卢保强.风咳汤配合拔罐治疗感冒后咳嗽80例[J].河南中医ꎬ2013ꎬ33(9):1481-1482.作者简介:高国胜(1980-)ꎬ男ꎬ200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针灸推拿系ꎬ本科学历ꎬ副主任医师ꎮ现在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工作ꎮ研究方向:中医外治法研究ꎮ收稿日期:2019-12-02修稿日期:2020-01-09本文编辑:李㊀昕14中医外治杂志㊀2020年8月第29卷第4期。
腧穴与保健(下)作者:付勇来源:《老友》2018年第06期四、腰椎保健1.灸疗至阳穴定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温阳、强肾、通络。
命门穴定位: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补益肾气、强健腰肾。
腰腧穴定位:位于骶部后正中线上,正对骶管裂孔。
功效:强腰利脊。
腰部痛点热敏穴定位:腰部压痛点。
功效:通络、止痛、疏利腰脊。
2.推拿轻轻按揉大横穴、腹结穴区,看是否疼痛,后施予按揉、提捏等手法松解腹肌,减轻腰背肌的负担。
平时可配合做燕子飞及拱桥式动作加强腰背肌锻炼。
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大横穴:位于腹中部,距脐中4寸处。
腹结穴:位于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五、膝关节保健1.灸疗膝部痛点热敏穴定位:膝部局部出现热敏的压痛点。
功效:通络、止痛、利关节。
梁丘穴定位:位于大腿前面,屈膝时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处。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通络止痛。
血海穴定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2.推拿轻轻按揉委中穴、陽陵泉穴区,看是否疼痛,后施予按揉、提捏等手法治疗。
平时可平躺于床上做空中踩单车动作疏通膝部经络气血。
应尽量避免登山、爬楼梯、持重物行走等增加膝关节负担的活动。
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肌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禁忌证艾灸。
昏迷、感觉障碍、肿瘤晚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血或咯血等患者及婴幼儿不宜艾灸。
过饥、过饱、过劳、醉酒时不宜艾灸。
此外,皮肤溃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止艾灸。
推拿。
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患者不宜推拿按摩。
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急性软组织损伤(比如急性脚扭伤)的患者,有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局部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的患者,均不宜推拿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