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①(2002年)
- 格式:xlsx
- 大小:11.43 KB
- 文档页数:1
200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A卷)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单选、计算机系统的下列设备中,既可作输入设备又可作输出设备的是()。
A、扫描仪B、磁盘驱动器C、键盘D、显示器2、单选、香烟点燃后,冒出的烟雾看上去是蓝色的,这是因为()。
A、烟雾的颗粒本身是蓝色的B、烟雾将光线中其他色光滤掉,只有蓝光透射出来C、烟雾的颗粒对蓝色光散射强烈D、烟雾的颗粒吸收光线后,发出蓝色荧光3、单选、在电磁波谱中,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三个波段的频率大小关系是()。
A、红外线频率最高,可见光频率最低B、紫外线频率最高,红外线频率最低C、可见光频率最高,红外线频率最低D、紫外线频率最高,可见光频率最低4、单选、DNA是人类进行亲子鉴定的主要依据。
就DNA的组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DNA由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B、DNA由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组成C、DNA由脱氧核糖、磷酸、碱基和蛋白质组成D、DNA由脱氧核糖、磷酸、碱基和脂肪组成5、单选、多数鱼类背部发黑、腹部发白,其原因是()。
A、长期进化形成的保护色B、背部比腹部接受光线多,导致色素沉淀C、背部比腹部粘膜厚,吸收光线多D、背部鱼鳞多,吸收光线多6、单选、地球表面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的辐射能量转化成能被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化合能。
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吸收的主要是太阳光中的绿光B、植物的绿色是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绿光C、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是不一样的D、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光合作用效率不一样7、单选、温室效应将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
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气体是()。
A、氮氧化合物B、二氧化碳C、臭氧D、氟利昂8、单选、下列电池中不能充电的()。
A、镍镉电池B、银锌电池C、普通干电池D、铅蓄电池9、单选、远程电力传输一般采用50-100万伏的高电压,其主要原因是()。
A、确保远程电力传输的安全B、减少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损失C、节约传输线路上的设备和材料D、减少雷电对传输线路的破坏10、单选、盛水的烧杯里有一只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水沸腾。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对于财政平衡及赤字,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自定义性的分析开始,作了分层次的通盘考察,涉及到赤字的口径、比重、弥补方式、财政收支安排原则等等,并展开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勾画,以及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对于财政平衡及赤字,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自定义性的分析开始,作了分层次的通盘考察,涉及到赤字的口径、比重、弥补方式、财政收支安排原则等等,并展开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勾画,以及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总量上相等。
如大体相等,可称为基本平衡。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会计上将其用红字表示,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我国的财政年度与日历年度相同。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收支相等,也就是财政平衡;二是收大于支,即存在财政结余;三是支大于收,发生赤字。
从我国和其他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编制预算时,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但预算执行结果收支完全相等、分毫不差的情况几乎没有,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
因此,只要收支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财政大体平衡。
(二)赤字与赤字预算财政赤字是一种统称,出现财政赤字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编制预算时就是支出大于收入,留有一块缺口,这是事先有计划地安排的赤字,这种预算称为赤字预算;另一种是预算安排中并没有赤字或者赤字数额很小,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收入减少或支出扩大,结果出现赤字或增加了赤字的数额,这种执行中出现的赤字也称决算赤字。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在西方,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背景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具有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动员闲置资本加速经济发展的效应。
因而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手段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克服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我国,从建国初到 1978 年,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政策,其间大部分呈持续下降的态势。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财政赤字长期化,赤字额日益增大。
为什么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能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连年巨额的财政赤字呢?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分别对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赤字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期获得对我国财政赤字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说到底就是“财政收入的入不敷出”。
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支出还是财政支出,都遵循两种基本理念,一是“以入量出”,二是“以出量入”。
一般来讲,“以入量出”占多数时期,就是从收入的多少来考虑支出的安排,说到底,就是有多少花多少。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以“财政赤字为零”为骄傲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以出量入”,就是以支出来考虑收入的安排。
如果支出大于收入,那么只有两个解决办法,“开源或节流”。
“开源”就是以负债的形式来增加收入,即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
“节流”就是减少财政支出。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对财政赤字的管理一般都是积极主导型管理,而不再是秉承财政赤字为零的被动式管理。
积极主导型管理,简言之,就是根据经济活动本身的表现或经济发展本身来积极主动地安排财政收入与支出。
年景好时财政盈余多一点,年景差时财政赤字多安排一点,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
从 1950 年至 1976 年, 26 年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按 10.2% 的速度复式增长。
从 1950 年至 1976 年,26 年财政赤字,平均每年按12.97%的速度复式增长。
石家庄:/邯郸站:/保定站:/沧州站:/唐山站:/秦皇岛:/资料分析(共15题,参考时限20分钟)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
针对下列图、表或文字回答问题。
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
一、根据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16-120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肋元左右(不到10美元),与美国人均用药水平相差近40倍,而现在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用药水平40~50美元,我国药品消费需求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000年底,老年人口达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
未来5年,老年人口将以3%的速度增长。
按目前用药水平人均每年385元计算,到2005年消费总额将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老年人用药消费净增79.69亿元。
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城市人口平均每年按增加1.5%的速度来计算,到200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2亿,农村人121 8.657亿,分别占总人口的37.63%和62.37%。
城市居民人均用药水平到2005年将达到400元,消费总额增长约660亿元。
预测到2005年,农村药品消费总额将由2000年的300亿元增长到400亿元左右。
1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目前老年人用药总消费为500多亿元B.1998年美国人均用药水平为400美元左右C.目前我国莼品消费总额约为800亿元D.目前农村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很低117.预计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药品消费总额是:A.2080亿元 B.2000亿元 C.660亿元 D.616亿元118.目前全国城市和农村的药品消费总额大约是:A.2080亿元 B.1720亿元 C.1232亿元 D.1060亿元119.下列选项最不可能的是:A.老年人的药品消费增长不会很大B.城市人口增加,药品的消费水平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C.目前农村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很低,预示市场潜力巨大D.目前城镇人口数为5.125亿120.2005年的全国人均药品消费大约为:A.100元 B.180元 C.250元 D.400元二、根据下面的数据回答121—125题。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履行对公众承诺(包括法定的政府职责、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信用责任,等等)的状况,或者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经济社会管理和效劳活动中能够履行契约而取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政府信用源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其核心局部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
因此,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居主导地位,良好的政府信用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根本保证。
政府信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经济信用,又称国家信用或财政信用,是指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个人、政府之间)之间以契约为根底的资金借贷,承诺、履约行为,其实质是政府以国家宏观经济目标为目的,通过信用活动进行社会资金再分配,以促进金融活动与物价稳定,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开展,为社会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般而言,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需求主体的一种信用形式,但国家信用的实际主体为政府,即政府为债权人。
国家信用对内形成国债,即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表现为政府与本国的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家信用对外形成外债,包括对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关系,其中首先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即所谓的主权债务,如著名的布雷迪债券(Brady Bonds)、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拉美国家的贷款、中国对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低息贷款、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世界银行贷款等。
因此,一个国家(政府)的信用状况是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
2.如何评价目前我国政府信用现状?具体对策有哪些?从总体上讲,我国当前政府信用行为的主流是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的信用度在国际国内都在逐步提高。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
(正文)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从1998~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年带动比率1:(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投资规模32800亿元)测算,将拉动形成投资总规模3.万多亿元。
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46万亿元,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经济结构优化也取得明显成效。
2,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国内外需求。
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开始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左右提高到1%左右;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组织收入超过1000亿元。
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扩大国内外需求。
3.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2年的823元,翻了一番。
《财政学》习题集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单项选择题1.从最终需要的角度考察,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A.私人个别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B.人类生存需要和人类发展需要C.生活需要和建设需要D.政府需要和企业需要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的基本职责A.政府B.企业C.市场D.社会团体3.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A.非排他性和竞争性B.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排他性和竞争性D.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4.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A.排他性B.分割性C.市场性D.社会性5.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特征,即其边际成本(),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
A.大于零B.等于零C.小于零D.无法确定6.()是保证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A.收费B.税收C.罚款D.公债7.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是()A.垄断B.外部效应C.收入分配不公D.产品供不应求二、判断题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是指全社会私人个别需要的数量集合。
2.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3.市场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
4.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社会公共需要无法通过市场满足,必须由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来满足。
6.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必须与之等价交换。
7.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的时候,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8.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9.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10.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和量化。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指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
12.经济学里所谓的“免费搭车”现象,是指消费者都不愿花钱购买公共物品,而是期望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以从中受益。
三、名词解释1.外部效应2.公共物品3.公共需要4.非排他性5.非竞争性6.资源配置7.财政四、简答题1.试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关于赤字财政政策的几点思考蒋 虹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
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的时候,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赤字财政政策。
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财政赤字,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达到62.4%,赤字达到2473亿元,占GDP的2.578%。
2002年中国赤字规模为3098亿元,赤字水平相当于1997年(财政赤字为582亿元)的432%,即6年时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高达27%,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
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缓解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赤字财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如果不合理,会由此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崩溃。
历史上,1918~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哥伦比亚的经济衰退,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及我国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是与过高的财政赤字有关。
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应辩证地来看待。
一、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
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
1998年以来,为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趋势,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增加政府开支,二是减税。
在减税不太可行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
财会经济-高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选练习题二-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单选题]1.下列各项属于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的是()。
A.人口增加B.环境恶化C.财政赤字D.机构臃肿参考答(江南博哥)案:C参考解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了不从财政渠道投入没有物资保证的货币购买力,防止通货膨胀,就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单选题]2.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本地区地方性财政政策的制定者。
A.中央政府B.地方政府C.国有企业D.股份制企业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财政政策的主体。
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本地区地方性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具有双重身份。
合理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单选题]3.能根据经济的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无须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的财政政策是()。
A.扩张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自动稳定财政政策D.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可以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进行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
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
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单选题]4.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手段实现的。
A.增收节支B.减收增支C .收支平衡D.刺激需求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
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支出、增加收入的方式实现的。
[单选题]5.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与财政收入可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B.财政政策失误、计划与实际的不一致C.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会对财政收支计划的执行产生影响D.某些意外事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与财政收入可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②财政决策的失误、计划与实际的不一致也会引起财政收支的矛盾;③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会对财政收支计划的执行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收支矛盾;④由于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部分财政支出的集中性,往往导致财政收支在时间上的不一致;⑤某些意外事故,如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政局不稳定或临时发生战争等情况,都会影响到年度财政收支的平衡。
我国政府财政赤字率究竟是多少财政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最基本的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远低于欧盟安全警戒线3%,是否说明我国不存在财政风险?我们在对我国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赤字率、政府收入赤字率Ⅰ、政府收入赤字率Ⅱ等三种口径的赤字率进行了推算,试图揭示我国转轨时期真实的财政风险。
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但政府收入赤字率Ⅰ围绕10%波动,政府收入赤字率Ⅱ围绕15%波动,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
三种赤字的含义转轨国家由于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不完整、不规范、不统一,往往可以通过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来转移财政支出压力。
隐性债务收入和透支收入成为除国债之外的两种赤字融资方式。
隐性债务赤字是指财政应支未支、应付未付的政府开支,比如社保的欠账、国有银行呆坏账的处置,这些支出迟早要由财政负担。
透支赤字是指不应收而征收的收入,比如土地出让收入、体制外收入等。
真实赤字应该包括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
为此,可用三种口径的赤字来衡量财政风险。
(1)政府财政赤字。
它是指最后由发行国债弥补的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缺口的部分,等于国家财政支出减去国家财政收入之差。
(2)政府收入赤字Ⅰ。
它是政府财政赤字和隐性债务赤字之和。
隐性债务是对特定人群的赤字融资。
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国有经济隐性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等三部分。
(3)政府收入赤字Ⅱ。
它是最广义的政府收入赤字,包括政府收入赤字Ⅰ和透支赤字。
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之外获取的收入,均相当于对特定人群不合理的征税,是对政府未来收入的提前支取。
透支赤字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和体制外收入,它们抑制了创业就业和部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以牺牲政府现有的税收和未来税收为代价获取的,相当于一种以牺牲未来收益换取现在收益的赤字,是一种对未来收入的透支,是一种时间置换赤字。
政府收入赤字才是反映转轨国家真实赤字的有效指标,其含义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赤字率的含义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