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44 KB
- 文档页数:2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一、重点字词1. 重点字:【阜】fù 土山:高~。
如山如~。
【萌】méng 草木的芽:~芽。
草~。
秋~。
【衰】shuāi 减:~少。
~微。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看云测天气,不误农~。
【物候】指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气候的异常变化,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和活动,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复苏等,这些现象总称为物候。
2. 词语解释:【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依序;依次。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课文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好像到了秋天一样,叶子和草本植物都快枯萎了。
【风雪载途】形容严寒遍野,到处是冷酷的霜雪。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花儿散发着香味,鸟儿欢快地歌唱。
形容美丽的景色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莺:黄鹂鸟。
词义和“鸟语花香”相近。
二、重点句子1. 课文中心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就是活的生物。
”5. “一般植物成熟期多半在秋天,这和气候有关系。
”6. “选择花园中的二十支花作为例子,对它们作了解剖,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发展规律。
”7. “蜜蜂的出勤和回家可以告诉人们花开的情况。
”8. “阿诺索夫曾用统计材料做了分析,结果他从50万粒种子中抽出739粒来试验,有2粒依靠自然条件发了芽。
”9.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语言一、章节划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作者以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解释了物候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4~5段):主要讲述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物候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这部分内容不仅突出了物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物候学提供了具体的背景。
第三部分(第6~10段):主要分析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候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物候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部分(第11~12段):主要阐述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者强调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物候学可以促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同时,作者还呼吁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部分内容不仅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
通过对这四个部分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物候学的知识和应用,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文章赏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物候现象。
整篇文章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梳理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根源,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和影响。
在大自然中,生物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自然语言。
本文将对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中的语言。
1. 动物的声音语言大自然中的动物凭借声音来进行交流,这是它们最基本的语言方式之一。
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和吸引配偶;狗通过吠叫传递它们的需求和感受;猫则通过咕噜声表达满意和欢迎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各自独特的声音语言,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繁衍、寻找食物和警告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
2. 植物的化学语言虽然植物没有声音器官,但它们通过一种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进行交流。
例如,当一棵植物被昆虫咬伤时,它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来捕食这些害虫,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大自然中,植物之间也通过这种化学语言进行相互交流,以传递警告、合作和互惠等信息。
3. 雷暴的电信号语言雷暴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产生的时候会伴随着闪电和雷鸣声。
这些闪电在大气中产生的强大电场和电流也被认为是一种语言。
雷暴中闪电的形状、颜色和频率等特征都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暴风雨即将来临、气温变化等。
此外,雷声也可以通过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来传递信息,例如距离的远近、风速的变化等。
4. 自然界的视觉语言除了声音和化学信号,大自然还通过色彩、形状和运动等方式进行视觉语言的交流。
例如,昆虫通常拥有鲜艳的花纹和颜色来进行伪装、警戒和求偶等行为;动物通过身体姿势和动作来传递威胁、亲和力和领地等信息。
此外,植物也利用花的形状、大小和香味等特征吸引传粉者,实现繁殖的目的。
5. 大自然的季节语言季节变化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用来传递时间和气候的信息。
例如,春天的温暖和花朵的盛开预示着冬季的结束和新生的开始;秋天的叶子转黄和温度的变化暗示着冬季的临近。
通过注意和理解大自然的季节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享受自然界的变化。
五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归纳五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归纳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汪洋漂砾庐山视而不见斗转星移鉴别皇冠风筝妙不可言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鉴别风筝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
(2—3组)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课堂导学三、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四、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带给我们一个。
课后检测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hù)漂(piàopiǎo)砾(lìlè)鉴别(qiānjiàn)山巅(tiāndiān)一、词语积累。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坚韧炙热摧肝裂胆不朽身躯滋润蒸熬人类饱食终日围垦祈求怜悯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坚韧炙热滋润蒸熬摧肝裂胆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
(2—3组)4.我能用“坚韧、怜悯、饱食终日”各说一句话。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读文,你体会到了西风胡杨的哪些特点?摘抄重点词语来概括。
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标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一些感想。
课堂导学三、预习检测。
七、选词填空。
鉴别辨别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孰优孰劣。
研究钻研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下才好。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动植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方式。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以下是一些知识点:
1. 动物之间的语言: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如蜜蜂通
过跳舞、鲸鱼通过歌唱、狗通过吠叫等来传达信息。
这些交流方式与
它们所处的环境、种类等因素都有关系。
2. 植物之间的语言: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交流方式,如通过
发出气味、释放化学物质等方式来与周围植物沟通,以达到保护自身、吸引昆虫授粉、竞争资源等目的。
3. 大自然中的声音:大自然中的声音也有很多种,如风吹树叶、流水轻鸣等。
这些声音除了对生物之间的交流有促进作用外,还能够
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4. 自然中的视觉交流:自然界中还存在一些通过视觉的交流方式,如蝴蝶的翅膀颜色、花朵的颜色等,这些颜色往往有着一定的含义,如吸引异性、防御掠食者等。
总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种极富多样性和生命力的交流方式,它
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协调和和谐。
《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简析《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
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知识复习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大自然的语言》重点知识复习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内容顺序与结构顺序各是怎样的?答: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内容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结构顺序是总——分——总。
2.?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1-3段的作用)答:第1段: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对象是物候现象。
1—3段:生动形象,激发读者兴趣地引出了本文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是物候现象?什么是物候学?答:物候现象:同气候有紧密关系,可以帮助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5.?第4段,“活的仪器”指什么?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6.?本文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物候和物候学的?答:1—3:物候、物候学的定义4—5: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6—10:决定物候来临的重要因素11—12:物候学对于农业的重要性7.?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手法,具体、有说服力、准确客观、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午后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8.?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排列有什么作用?答: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它们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排列。
9、第7段,为什么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10.第8段,为什么要连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经度差异的影响?因为近海地区气温,一般人简单认为比内地温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这是读者较陌生的,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点拨:举例的多少,需按要求来定。
11.第9段,“这种现象”是指什么?12.第11段,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掌握动植物的生长、成长规律,促进动植物的保护。
大自然的语言要点归纳(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大自然的语言要点归纳1.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知识复习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内容顺序与结构顺序各是怎样的?答: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内容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结构顺序是总——分——总。
各部分之间顺序可否调换?不可调换。
课文围绕物候这个对象,从什么是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些内容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安排的。
2.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1-3段的作用)答:第1段: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对象是物候现象。
1—3段:生动形象,激发读者兴趣地引出了本文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是物候现象?什么是物候学?答:物候现象:同气候有紧密关系,可以帮助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5.第4段,“活的仪器”指什么?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6.本文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物候和物候学的?答:1—3:物候、物候学的定义4—5: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6—10:决定物候来临的重要因素11—12:物候学对于农业的重要性7.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手法,具体、有说服力、准确客观、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午后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8.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排列有什么作用?答: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它们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排列。
9、第7段,为什么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10.第8段,为什么要连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经度差异的影响?因为近海地区气温,一般人简单认为比内地温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这是读者较陌生的,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点拨:举例的多少,需按要求来定。
11.第9段,“这种现象”是指什么?12.第11段,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掌握动植物的生长、成长规律,促进动植物的保护。
《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
可桢。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