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审计学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408.00 KB
- 文档页数:57
2014-2015-1《审计学》(5-8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1-23)11.审计业务约定书 12.重要性 13.审计风险 14.重大错报风险 15.检查风险16.风险评估程序 17.内部控制 18.进一步审计程序 19.控制测试 20.实质性程序21.审计抽样 22.抽样风险 23.非抽样风险二、单项选择题(51-118 )51.下列关于“累积识别出的错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注册会计师应当累积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除非错报明显微小B.如果不确定一个或多个错报是否明显微小,就不能认为这些错报是明显微小的C.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属于推断错报D.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不属于推断错报52.如果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为5%,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为30%,则检查风险应为( B )。
A.75%B.16.67%C.35%D.20%53.在评估与账户余额或交易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是( C )。
A.会计准则、法律法规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和披露的预期B.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报酬C.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性质D.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特定业务分部的财务业绩54.在理解重要性概念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D )。
A.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B.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C.判断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是否重大,应当将使用者作为一个群体对共同性的财务信息的需求来考虑D.在重要性水平之下的小额错报,无需关注55.XYZ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乙上市公司2011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派出了A注册会计师进入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审计,A注册会计师按资产总额5000万元的2‰计算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按净利润600万元的2%计算了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则其最终应取( C )万元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五章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审计证据的来源按照证据的来源分类,可以将审计证据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两类。
1、内部证据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由被审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关书面文件。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内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只在审计客户内部流转的证据和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审计单位外部流传,并获得其他单位和个人承认的内部证据。
2、外部证据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外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1)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并由其直接递交给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
(2)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但由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注册会计师的书面证据。
(3)由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或自行观察获取的证据。
这类证据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三、认定与审计证据(一)认定的含义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二)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将管理层的认定运用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就形成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具体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应当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途径)(一)审计程序的类型:按目的划分按审计程序的目的可将注册会计师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学》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考点18审计证据(★★★一级考点,选择、名词、简答、论述、案例)(整合知识点033-036)1.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2.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包含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共同构成了审计证据,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前者,审计工作将无法进行;如果没有后者,可能无法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3.按照证据的来源分类,可以将审计证据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两类。
4.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由被审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关书面文件。
5.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将内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1)只在审计客户内部流转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账簿资料、管理制度、董事会决议、最高管理当局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书面文件等;(2)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审计单位外部流传,并获得其他单位和个人承认的内部证据,如销售发票、付款支票等。
6.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如果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得到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承认,则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7.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则注册会计师就不能过分信赖获取的内部证据。
8.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
9.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将外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1)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并由其直接递交给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如应收账款回函,此类证据证明力最强。
(2)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但由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注册会计师的书面证据,如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顾客订购单、有关的契约、合同等。
(3)由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或自行观察获取的证据,这类证据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10.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五章重要性及审计风险一、单项选择题1.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那么时,应当考虑〔〕的金额和性质。
2.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那么〔〕。
3.在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中,审计人员能够控制的是〔〕。
4.审计人员可承受的审计风险为5%,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分别为80%和30%,那么检查风险为〔〕。
A.20%B.70%C.95%D.80%5.不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展〔〕。
6.以下关于重要性的论断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无论是笔误还是舞弊,金额小于重要性水平时均不重要。
C.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7.如果注册会计师运用不同的方法,或基于不同的观点得到了某企业各个报表在同一时间如下几个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单位:万元〕,那么其最终应取〔〕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
A.0B.100 C8.在〔〕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应将净利润作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根底。
9.在以下有关评估控制风险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是基于了解内部控制所获取的信息进展的,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进展控制测试B.对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价是基于控制测试获取的信息进展的,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可承受的检查风险水平C.对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价是基于控制测试获取的信息进展的,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的大小D.对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价是基于实质性测试获取的信息进展的,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是否充分。
1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可承受检查风险的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除非对固有及控制风险的评估就结果为〔〕,否那么相应的可承受检查风险为中等水平。
A.控制风险为低水平B.固有风险为中等水平,控制风险亦为低水平C.固有风险为高水平,控制风险为低水平。
D.固有风险为中等水平,控制风险亦为低水平。
11.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师通过提请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并不能〔〕。
第五章 审计⽅法 ⼀、审计⽅法的意义及其选⽤的原则 (⼀)审计⽅法的意义 审计⽅法是指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采⽤的技术和⼿段的总称。
(⼆)审计⽅法的选⽤原则 1、应与审计的特定⽬的相适应 2、应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相适应 3、应与审计主体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 4、应与审计⽅式或审计⼯作的地点相适应 ⼆、审计的⼀般⽅法 ⽬前我国常⽤的审计⽅法,有⼀般⽅法和技术⽅法。
审计的⼀般⽅法是就审计⼯作的先后顺序和审计⼯作的范围或详简程度⽽进⾏划分的某种⽅法。
前者如顺查法和逆查法;后者如详查法和抽样法。
(⼀)顺查法与逆查法 审计的⼀般⽅法,按照审计⼯作的顺序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关系,有顺查法和逆查法之分。
1、顺查法。
⼜叫正查法,它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审查的⼀种⽅法。
即先审阅核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后以记账凭证核对明细账、⽇记账和总账,最后以总账和明细除核对会计报表和进⾏报表分析。
对审阅核对中发现的问题,应进⼀步分析原因,查明真相,以便判断定性的⼀种审计⽅法。
优缺点:优点,此法由于审查⼯作细致、全⾯、完整,不易发⽣疏忽、遗漏等弊病。
所以,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账⽬⽐较混乱,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采⽤顺查法较为适宜。
其缺点是⼯作量⼤,费时费⼒,不利于提⾼审计⼯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2、逆查法。
⼜叫倒查法,它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相反程序进⾏审查的⼀种⽅法。
即从审阅、分析会计报表着⼿,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再来审查核对有关的账册和凭证,⽽不必对报表中所有项⽬,⼀个⼀个地进⾏审查的⼀种审计⽅法。
优点是可以节省审计的时间和⼈⼒,有利于提⾼审计⼯作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
其缺点是采⽤此法要求审计⼯作⼈员必须具有⼀定的分析判断能⼒和实际⼯作经验,才能胜任审计⼯作。
(⼆)详查法与抽样法 审计⽅法按照审查经济业务资料的规模⼤⼩和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的⼤⼩不同,⼜有详查法和抽样法之分。
自考审计学各章复习要点注意黄色字体的部分是根据考试大纲缩减第一章审计概论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审计的主体审计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二)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审计的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三)审计的客体(对象)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四)审计依据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五)审计的目的(六)审计的本质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第二,,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第三.(二)权威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审计机构或人员以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序进行,因此,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社会权威性.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上计”制度,可以说是审计制度的雏形,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二)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即隶属于立法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二,,如罗马尼亚、菲律宾,如瑞典,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