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生物实验题解题技巧总结作为高考的重头戏之一,高中生物当中的实验题对每一个高考学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实验题解题技巧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技巧1、了解实验设计的内容来源。
实验设计一般有验证类和探究类两种类型。
验证类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结论往往只有一个;而探究类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结论往往有多个。
但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熟悉实验器材;(5)确定实验思路;(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设计原则:(1)对比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比组,实验设计中可采纳的对比方法很多,除了条件对比、剂量对比、位置对比外,还有相互对比、自身对比和空白对比等;(2)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该变量应为实验所讨论的对象。
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全都。
3、其他需要注意的内容:(1)实验顺序和步骤一定要合理,方法要简便易行,效果要明显。
自己完成实验步骤后可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2)如果实验中用到几组器材或需要分几组实验,切记要进行编号,以保证不丢分;(3)语言的叙述和表达要简洁明了,讲得越多犯错误的可能性越大;(4)题目中给的器材一般都要用上,列出的器材还会给出一定提示,如有凡士林则肯定有密封的要求。
高中生物实验评价题解题技巧首先找出实验目的,判断实验原理及实验材料选择是否合适;其次分析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可行。
分析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注意对比分析:(1)看有无对比实验,如果有看对比实验设计是否合理;(2)(2)看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3)(3)看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完整;(4)(4)看实验仪器、药剂的使用是否合理,药剂的配备、使用及用量是否合理。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一纵观全题,审清题意实验题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遇到实验题时,通读全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每一个条件、问题,把握好题目前后的相关性,对题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找出解题的方向。
二确定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其加以证实,即结论只有一个。
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出现“验证”一词的为验证性实验。
但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应以题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三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
有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能有多种,而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用具及材料。
所以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以题目给出的用具及材料为准。
另外,题目给出的实验用具及材料,可能会依据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从中选择使用。
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用具和材料,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不能出现。
四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这是对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事项。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五时刻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题目给出的条件是解答实验题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
在解答每一个小题时都应该谨慎小心,防止漏用、误用每一个条件。
尤其是实验题的条件都比较长,可能有的同学在做到最后几个小题时把前面给出的条件忘记了,所以,此时重读题干,就很有必要了。
六实验步骤中的常用词语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使用。
如分组实验时要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密性。
七实验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入……”这一句话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高中生物答题技巧高中生物答题策略和技巧1、简答类大题答题策略(1)认真审题。
审题是阅读题干、弄清题意的过程。
准确、充分感知题目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审题一般分为两步:一是准确挖掘已知条件,二是分析已知条件的内涵,全面准确地找到题干中的已知条件。
在审题时要尽量做到稳、准、慢,尽量挖掘一切对解题有效的信息,尤其是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避免解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建立试题与教材知识间的联系。
生物简答题的命题仍然是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着重体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思想。
解题时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依据,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准确链接,并进行重组整合。
(3)准确作答。
作答时首先要写答题提纲,理清答案要点和步骤,然后再根据理清的思路把答案要点用生物学术语完整、准确地书写出来。
答题时要做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2、实验类大题答题策略实验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实验分析题;一类是实验设计题。
对于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辨别实验错误等。
对这类题要密切联系所学实验内容(包括课文内的实验)仔细分析,一般不难解答。
对于设计题,一般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或说明某一生命现象。
这类题相对难度大些。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1)联系经典实验。
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经典实验,如生长素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米勒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等。
这些经典实验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实验设计原理,过程,结果等,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踏实的研究风格,值得同学们学习和模仿。
如:孟德尔实验即体现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验证→结论”的科研过程。
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构思自己的思路。
(2)严密设计过程。
在设计实验时要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想当然的做法,而要科学严密地设计实验过程。
特别是对照系的创立一定要保证只有唯一变量,其它相同条件必须提出,而不能省略。
高中生物考试各题型解题技巧和方法一、解题关键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
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怎样才能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迅速切中题目要害呢?1、抓住关键词句,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将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二、解题注意事项1、灵活解题考题设置的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
解题就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上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
2、科学作答不可忽视①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
②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
③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④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3、实行学科思维间的组合学科内综合有时也要借助数、理、化知识,跨学科综合更是如此。
要重视理、化、生三科在方法体系上的共同点,在知识体系上的契合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结合点。
4、关注社会热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沙尘暴、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与生物学密切相关,都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
5、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要使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防止思维僵化。
三、解题技巧(一)选择题选择题的做题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随时标记,以便复查。
1、读题,标出关键词:如“正确或错误”“可或可能”“一定”“主要”等。
2、读完所有的选项:一是防止遗漏,一是进一步验证所选答案。
3、不确定的先随意选一个,做需要做标记:一防涂卡出现错误,二是有时间后可以快速找到不确定的试题重新检查。
4、做完所有选择题,先涂好答题卡。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理综选择占分高,若最后涂卡,可能会因为心急造成的紧张导致涂卡出现严重的错误。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实验设计程序: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01实验目的1.验证性实验:寻找题干信息,一般写有“验证……”,即为该实验的实验目的。
2.探究性实验:首先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此类实验的实验目的一般书写为“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探究‘自变量’的作用”等等。
例1.在复习“细胞膜”相关知识时,小明同学想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于是他在家中挑选相关的厨房用品作为实验用具,进行了以下的实验验证,请你按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补充完整小明同学的后续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和用具:4株大小、状态相似的苋菜,2只瓷碗,1个茶杯,1个电热水壶。
(3)实验步骤:①:将2个相同的碗,编号为甲、乙。
②:向甲碗中倒入一满杯清水,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02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就是依据你要研究的对象或者说是研究目的作出推测假设通常有一种或几种答案或解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理论依据的去提出假说,因为此类题目一般伴随着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这类题型的答法:“如果……现象,则……结论”。
例1.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及规律技巧一、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原则名称及其作用或意义常作为填空题考点)1.科学性原则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要以前人的实验、方法和自己的实验为原则,不能凭空想象。
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及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或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2.单一变量原则⑴变量类型A: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自变量:催化剂种类(Fe3+和过氧化氢酶)因变量:气泡产生速度,卫生香燃烧程度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自变量:外界溶液的浓度(高渗及低渗溶液)因变量:质壁分离(液泡失水缩小、颜色变浓、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液泡恢复原状、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自变量:①是否单侧光照(黑暗、单侧光照、均匀光照)②改变幼苗的空间位置以接受重力影响因变量:①幼苗的弯曲状况;②根的弯曲方向B: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
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
在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就必须控制pH值、底物量和酶量的相等,只改变单一变量 -------温度,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差异。
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银星学校高中部杨晓冬实验设计类试题思维量大,信息和情境新颖,设问角度多样,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理科综试题来看,实验设计是实验考查的重点题型,同时也是考生易失分的题型。
因此,我就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谈谈自己在教学训练中的一些体会。
1 实验基本原则要把握一是要遵循对照原则。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处理,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加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这种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比较实验处理前后的变化。
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处理。
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甲组:给蝌蚪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给蝌蚪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
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
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存在以下四组:(1)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上面四组中,(2)与(1)对照说明R型活细菌无毒,S型有毒;(3)与(2)对照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失去了毒性;(4)与(3)或(4)与(1)对照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可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二是要遵循单一变量因子原则。
除单一实验变量的性质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均完全相同,包括:(1)实验变量的数量相同;(2)实验对象的一致性;(3)等量性原则,即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4)实验控制时间的一致性;(5)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处理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步骤、原则方法及技巧一、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步骤在解答关于实验设计的题目时的基本步骤如下:①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②明确实验原理;③确定实验对象和条件;④确定实验思路;⑤设计实验步骤(考虑对照组);⑥预期实验结果;⑦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下面以一道高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题]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1.实验的材料和用具:①家兔 ②生理盐水 ③酒精棉 ④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 ⑤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 ⑥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2.实验步骤和结果:第1步:在A 、B 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第2步:……………问题:设置B 管的目的_______。
(答案:作为A 管的对照)[分析](1)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此实验的目的、要求是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2)明确实验的理论原理:此实验的原理是①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②草酸钾溶液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
(3)确定实验的对象和条件:对象是兔血;条件是常温常压。
(4)确定实验的思路:根据目的、原理确定本实验思路,观察血液中有钙离子和无钙离子2种情况下,血液的凝固情况,以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作用。
同时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还需要创造有钙离子和无钙离子2种条件。
(5)设计实验的步骤(考虑对照组):根据实验思路,结合题中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本题中已经给出第一步,明显看出A、B两只试管是一组对照,所以在以后的几个将要设计的步骤中要注意有关事项,如试剂用量、控制条件。
本题设计步骤如下: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注射器和家兔,用注射器取家兔的血液;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液分别加入A、B两只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第四步:将等量的氯化钙溶液分别A、B两只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有关生物实验思路的解题技巧近几年高考生物中实验思路是常考题型,同学们最害怕做这类题型,所以得分率很低。
下面介绍一下实验思路的解题技巧,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或验证类实验都要先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弄清该实验要分为几组,实验思路基本上可以写出来。
一般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是:将实验材料分为几组,然后施加自变量(空白对照:一般是一组有自变量,另一组不处理),最后观察(检测)因变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例1.(2017全国理综卷I )29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解题方法:该实验的因变量是DNA或RNA,由于题目限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所以检测因变量的指标是放射性物质(DNA或RNA)。
怎样才能知道放射性物质出现在DNA还是RNA中呢?我们根据DNA和RNA的特有碱基(T和U)就能区分,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就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答案:(1)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例2.(2019全国卷I )29、(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
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过关演练-17一、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理论指导]1.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1)明确实验类型,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能确定的,应针对各种可能性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2)确定并设置实验变量。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3)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同时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且应尽量避免对实验因素的干扰。
(4)确定实验观察的对象或实验检测的指标。
(5)构思实验步骤,并用语言准确表达(注意实验操作顺序的合理安排)。
表述实验步骤的三步曲:分组编号、实验处理、结果观察。
(6)记录实验现象,依据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1)打草稿或腹稿,做到心中有数。
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大致的流程图或拟一个纲要,排一排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认清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一般来讲,分三步骤:分组、处理、观察。
(2)组织语言,准确描述。
要注意体现“等量原则”的词语的准确使用,如“等量”、“等温”、“生长状况相同”等。
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时,要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
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图来表示,但应当加入适当的文字说明。
(3)依实验类型,分析实验结果。
假如题目中出现了“有无”、“是否”、“能否”等语气不确定的词,在分析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甚至从中立的方面分析。
如“探究光对种子的萌发的影响”,就可能出现3种情况:促进作用、抑制作用、没有影响。
但是,如果题目要求写出最可能的一种结果,则根据所学的知识确定一种即可。
(4)依据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
从实验现象中获得结论,而结论往往同实验目的相呼应。
如果实验目的不够明朗,则应加入自己对该实验的理解,尽量利用课本中的语言来回答。
变量:解答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好“抓手”高中生物学各种类型的实验设计类题目的解答都与变量有关。
实验步骤设计一般分为四步:(1)取材,分组,编号。
生物学试验中所用的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器皿、试剂等(此步骤操作中要排除实验材料中无关变量的干扰)。
(2)对照设置(进行实验变量处理)。
(3)继续处理(无关变量适宜且稳定)。
(4)反应变量的检测。
可见实验步骤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好相关变量的确认和操控。
其解题模型如图1所示。
/ 可见,只要抓住变量,就可以建立解题模式,使解题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现举例说明如下。
1 变量的确认 1.1 变量的类型生物学实验中的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根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1.1 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变量所引起的变化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1.2 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并非与实验“无关”,只不过不是实验中要研究的目标。
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无关变量控制不当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应力求使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避免额外变量的干扰,便于清晰地研究实验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1.2 实验变量和因变量的确认通常有以下几种确认方法:(1)直观法:即由实验名称或实验目的直接找到实验变量和因变量。
实验变量和因变量一般隐含在题干的信息中,因此可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等已知条件确定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
实验课题一般可描述或转化为:“……对……的作用或影响”或“……是……”的格式。
在“对”或“是”之前的中心词可认为是实验变量,而在“对”或“是”之后的中心内容部分可认为是反应变量。
例如:①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②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③ 验证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④ 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在上述问题中,实验变量可分别确定为:pH;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二氧化碳;镁。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答题套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审题是做好实验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和
实验要求,如“探究”、“验证”、“鉴定”等,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你确定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等。
2.确定实验目的:根据题目中的实验要求和背景知识,确定实验的目的。
如果题目中
给出了实验目的,则要仔细阅读,明确目的;如果没有给出,则要根据背景知识和题目要求自行确定。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素,因变量是指随着
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在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注意结合实验目的和背景知识进行推断。
4.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题目要求和实验目的,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方
案时,要注意控制好无关变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5.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好实验数据。
对
于一些需要测定的指标,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等,要使用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6.结论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则可
以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则需要进行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7.表达规范:在回答实验题时,要注意表达规范,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进行描述。
同时
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以上是高中生物实验题的答题套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多做一些生物实验题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实验设计题解题技巧
实验设计题的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
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明确实验目的→(2)分析实验原理→(3)找准实验中的变量→(4)设计实验步骤→(5)预期结果与分析→(6)得出实验结论。
(一)明确实验目的
1.确定实验类型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型。
验证性实验是已知原理,现象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证明相应的生物学现象的实验方法。
探究性实验是在不明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用己有的实验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出结论的实验方法。
例如: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验证性实验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验证”或“证明”等字样。
探究性实验的题干中往往会出现“探究”字样。
2.明确实验目的
无论是探究性还是验证性实验,题目都会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即要你探究什么或验证什么,这就是实验目的。
解题时,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要明确该实验是要验证什么生物学事实或现象,或探究什么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例如:为了探究光的有无对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
可能用到的主要材料和商品;缺N的“完全培养液”,适宜浓度的NaNO3溶液,测定溶液中离子含量的有关器材,生长状况一致的蕃茄幼苗。
本实验的目的是?
(二)分析实验原理
弄清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也就是弄清实验目的)后,接着就要想做这件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即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有的包含在实验题干的叙述中,有的需要联系课本中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提取出相关的实验原理,也就是说书本知识是我们做题的依据和支撑。
实验原理是选择实验材料、药品,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的依据。
例题1.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
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观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
验结论。
该实验中的原理或知识背景是?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160-180 mg/dl)时就会以尿糖的形式排出;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三)找准实验中的变量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设计控制自变量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案、排除无关变量的处理措施以及根据反应变量确定观测指标。
如例1中的自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补充与否,反应变量则是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无关变量则是小鼠的生理状况等,若想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我们就应选择生长状况相同且较好的同龄同种同性别小鼠作为实验材料。
根据因变量确定的观测指标为生成砖红色沉淀与否。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会对因变量有干扰作用。
因此,要控制无关变量以减少实验误差。
(例见资料)
(四)设计实验步骤
在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和步骤:
1.原则
(1)对照原则
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别,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别。
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①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
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②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③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例如。
“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虽然,乙组为条件对照。
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自变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
④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的向性”实验中,5个实验组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单一变量原则
即只设计一个自变量,其余的都定为无关变量,都应注意保持一致且适宜性。
故在具体的步骤中,应体现这一点。
用词时应注意生长状况相同,等量,适宜等字眼。
(3)平行重复原则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往往应设计多个组,予以综合得出结论或多做几次,综合得出结论。
如饲养的小鼠,不应各为一只,而应各为多只。
培养的植株每组不应为一株而是数量相等的多株,且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
2.步骤
实验步骤一般可概括为这样四步:分组编号,实验准备→设置对照→条件处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描述要体现:对照设置后的培养或反应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