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总复习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25
名词解释:1、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3、总需求: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4、货币乘数: 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16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18、结构性失业: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19、挤出效应: 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简答题:1.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IS曲线?答:(1)自发支出变动,即自发消费和自发投资的变动。
自发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
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使利率r不变,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
(2分)(2)政府支出变动。
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 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g·△g。
这体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3)税收变动。
税收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从而IS曲线左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这体现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答出因素名称以及IS曲线的移动情况即可。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如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分)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2分)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同样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第十章⏹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有哪些?答:(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物价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以下各目标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实现充分就业。
⏹(2)保持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答:(1)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但物价不稳定。
(2)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缓慢、就业不充分。
(3)经济增长:有利于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有影响。
十一章1,理解概念:●最终产品: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加工和转售,最后直接供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再加工和转售才能供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个国家领土上某一时期(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亦称国民净产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当年消耗掉的资本(折旧)后的价值余额。
NNP=GNP-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一个国家领土上某一时期(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联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居民在国内的产值+本国在国外的居民的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本国在国外的居民的产值+外国居民在国内的产值。
区别:GDP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创造。
GNP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是否在国内。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看不见的手”: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策;完备的产权制度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利益。
(2)古典经济学时代: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
认为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
(3)新古典经济时代: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论。
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
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作为需求的消费者在寻求效用的最大满足,作为供给的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价格的变动则能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市场则因此能够得以出清,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安排。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为标志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有效需求:“看得见的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时代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新古典综合时代):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罗宾逊夫人、希克斯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习题册(第五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2011年2月目录第十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十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9)第十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7)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4)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31)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7)第十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43)第十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9)参考答案 (51)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单项选择题(在题前括号中填写答案)()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2.当煤炭有多种用途时,作为最终产品的是A、家庭用于做饭和取暖B、餐厅用于做饭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D、化工厂作为原料()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全对()4.下列那一项计入GDP?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十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5.在由家庭,企业,政府、国外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Σ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6.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7.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的是A、地方政府办学校的支出B、政府购买一批军火C、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笔住房补贴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工资()8.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一笔资金的使用,下列哪一项可以被视为投资:A. 购买公司股票B.存入国外银行C. 购买企业债券D. 以上都不对()9.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10.中国的资本品存量2008年年初约为80万亿元,本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可达12万亿元,资本消耗是8万亿元,则中国2008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20万亿元和8亿元B、20万亿元和4万亿元C、12万亿元和4万亿元D、12万亿元和8万亿元()11.如果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大于零,则有A. GNP=GDPB. GNP=NIC. GNP>GDPD. GDP>GNP()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对项有影响A、GDPB、NDPC、NID、PI()13.下列各命题中,正确的是A、NDP+企业间接税=GDPB、NDP-资本折旧=GDPC、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D、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14.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美元,个人储蓄为4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A、500 美元B、480美元C、470 美元D、400美元()15.已知: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资本折旧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为1.5亿元,出口为2亿元,进口为1.8亿元,则A、GDP=7.7亿元B、GDP=8.7亿元C、NDP=8.7亿元D、NDP=6.7亿元()16.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17. 属于转移支付的是A、退伍军人的津贴B、退休人员的退休金C、贫困家庭补贴D、以上答案都对()18. 下列第项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C、红利D、养老金()19.忽略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下列投资—储蓄恒等式中不正确的是:A. 两部门经济:I=SB. 三部门经济:I=S+(T-G)C. 四部门经济:I=S+(T-G)+(X-M)D. 四部门经济:I=S+(T-G)+(M-X)()20.今年的名义GDP比去年的名义GDP高,说明A. 今年的物价水平比去年高B. 今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比去年多C. 今年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都比去年高D.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二、判断题(在题前括号中填写答案,正确写T,错误写F)()1.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运用个量分析方法.()2. 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宏观部分>1、GDP与经济福利的关系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有其缺陷,不是完美指标。
关于闲暇,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减少GDP,但增加了人们的福利;关于非市场性经济活动的价值,保姆收入计入GDP,但家庭主妇的工作不计入;关于地下经济活动,如非法的经济活动,赌博、走私、贩毒等,合法的但没有缴纳所得税的经济活动,木匠、医生、保姆等;关于环境污染,GDP增加,但环境质量会下降;GDP不涉及收入分配。
2、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主要框架——核心:国民收入决定与就业理论,有效需求不足。
——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三大心理规律得出结论:消费需求不足,要靠投资需求来弥补,而投资需求包括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陷阱存在,私人投资是不足的,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公共项目开支来扩大总需求。
——乘数效应。
——财政货币政策。
3、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①粘性工资理论:工资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在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工资不变和产品实际价格↓→企业提供的产量↓②粘性价格理论:未来价格水平↓→(菜单成本的存在)价格不变→商品价格↑→商品销量↓③错觉理论:总物价水平↓→小麦价格↓→农民产生错觉以为只是小麦价格下降→他们减少小麦的供给量↓4、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该理论说明了货币政策在某种情况下是失灵的。
5、请用所学的相关原理解释经济增长为什么同时伴有通货膨胀经济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悖论.因为一个经济体无法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动需求的强劲,而需求的强劲必然使物价指数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就是既成事实了。
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一、计算题4个,24分;二、单选题10个,10分;三、辨析题4个,12分;四、简答题3个,24分;五、论述题1个,15分;六、案例题1个,15分.马工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习题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单项选择题1.国内生产总值是()的市场价值总和。
A。
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B。
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境内交换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C。
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服务D。
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境内交换的所有产品与服务2。
名义GDP与实际GDP的主要区别是( )。
A。
名义GDP按价格变化做了调整,而实际GDP则没有B。
实际GDP按价格变化做了调整,而名义GDP则没有C。
名义GDP更适合比较若干年的产出D。
实际GDP在通货膨胀时增长更多3.如果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大于4。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等于( )。
A。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进口 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总出口C。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D。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5。
政府向公务员支付的工资属于()A。
消费 B。
投资 C。
政府购买 D.转移支付6。
个人收入3000元,个人所得税150元,个人消费2000元,个人储蓄85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A.3000元 B。
2850元 C.2000元 D.1000元7。
下列关于GDP平减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CPI,说法正确的是()A.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价格上升将反映在CPI上B.在美国销售的中国制造的电视机价格上升会影响美国的GDP平减指数C.CPI衡量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GDP平减指数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D.GDP平减指数和CPI都可以作为衡量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8。
三、简答题: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只要是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归为其中,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所得+国外居民在国内的所得2. 简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BY,其中A为自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B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会使得经济体有需求不足的倾向,需要政府干预。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短期收入。
4.简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PASY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答: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1、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3、总需求: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4、货币乘数: 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16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18、结构性失业 :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19、挤出效应 : 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简答题:1.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IS曲线?答:(1)自发支出变动,即自发消费和自发投资的变动。
自发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
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使利率r不变,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
(2分)(2)政府支出变动。
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 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g·△g。
这体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3)税收变动。
税收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从而IS曲线左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这体现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答出因素名称以及IS曲线的移动情况即可。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如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分)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2分)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同样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_期末考试简答题_必看重点啊三、简答题: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只要是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归为其中,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所得+国外居民在国内的所得2.简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BY,其中A为自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B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会使得经济体有需求不足的倾向,需要政府干预。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短期收入。
4.简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PASY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答: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1、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13、总需求: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4、货币乘数: 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16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18、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19、挤出效应 : 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简答题:1.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IS曲线?答:(1)自发支出变动,即自发消费和自发投资的变动。
自发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
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使利率r不变,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
(2分)(2)政府支出变动。
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g·△g。
这体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分)(3)税收变动。
税收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从而IS曲线左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
这体现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答出因素名称以及IS曲线的移动情况即可。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如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2分)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2分)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同样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名词解释1.保留自用:资源拥有者不是将所有耍素都提供“耍素供给”以获得收益,而是将剩下的部分留作口己使用。
2.价格扩展线: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所有满足要素在获得收益和保留白用两者间分配达到效用最人化的点的轨迹。
要索供给原则-dY/dl=MUI/MUY=W0(PEP 图)3.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土地而积不由人为决定,是口然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变化而变化。
4.要素的服务价格:由于使用要索所要支付的报酬。
5.要索的源泉价格:要索木身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
如机器的价格。
6.租:要索报酬屮,对要素供给不产牛影响的部分7.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租金:供给不变的要素(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9.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不变的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准租金二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图)10.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木之差。
若从要素收入屮减去一部分,并不彫响要素供给,这一部分就是经济租金,它等于牛产者剩余(图)。
经济组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要素的形状,愈是陡峭,经济组金越大,特别当供给曲线乖直吋,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11.欧拉定理:又称分配净尽定理。
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
公式:Q=L*MPL+K*MPK12.洛伦兹曲线:描述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关系得曲线。
从洛仑兹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弯曲程度越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图)13.基尼系数:洛伦兹1111线上不平等而积与完全不平等而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公式:G二A/ (A+B)其中,A是洛仑兹曲线中的不平等而积。
A+B是完全不平等面积I.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木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侑效配置(帕累托最优)。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12、 边际消费倾向13、 平均消费倾向四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习题集、试卷汇总来源:席慕陨的日志重点1 '国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冇的全部生产要索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屮间产品:是指用J •再出售1伯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4、 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5、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6、 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 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冇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和 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7、 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计入GDP )8、 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 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 均衡产岀: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 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增加1单位的收入屮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0、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 率和投资风险等。
21、 资木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 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Z 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若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22、 加速数和加速原理:产出增量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 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总复习题一、判断题第一章6.用支出法计算的GNP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7.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8.用支出法计算GNP时的投资是净投资。
9.从NNP中扣除间接税、政府转移支出,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就等于国民收入。
第二章1.根据萨伊定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不会发生。
3.在凯恩斯理论的消费函数中一定存在有AP C>MPC9.如消费函数斜率为正,则储蓄函数斜率一定为负。
15.根据凯恩斯定律,可以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必将扩展到充分就业水平。
第三章4.费雪认为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格水平上.9.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可以通过价格水平的提高或者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来实现14.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
19.LM曲线的斜率恒为正,说明随着收入的上升货币的投机需求也上升。
26.基础货币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与流通中的货币之和。
27.货币乘数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超额准备率成正比。
第四五章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在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
8.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1.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19.累退税制会对经济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20.内在稳定器是政府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之一。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3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第六章7.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AD倾斜越陡峭。
8.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AD曲线越平坦。
9.当IS-LM模型出现古典理论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10.当IS-LM模型出现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精选文档名词解说:1、均衡价钱:指一种商品需求价钱和供应价钱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应量相等的价钱,是由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3、总需求:指全社会在一准时间内,在一订价钱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4、钱币乘数: 又称钱币创建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钱币创建的钱币供应为基础钱币的倍数。
16投资乘数:指由投资改动惹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置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沿积蓄偏向的倒数。
18、构造性失业: 指因为经济构造的变化,劳动力的供应和需求任职业、技术、家产、地域散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惹起的失业。
19、挤出效应: 指增添政府投资对个人投财产生的挤占效应。
进而致使增添政府投资所增添的公民收入可能因为个人投资减少而被所有或部分地抵消。
简答题:1.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挪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IS曲线?答:(1)自觉支出改动,即自觉花费和自觉投资的改动。
自觉支出增添,致使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进而IS曲线右移。
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便利率r不变,公民收入y也会增添。
(2分)(2)政府支出改动。
政府支出增添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进而IS曲线右移,挪动的幅度为△y=kg·△g。
这表现了扩充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3)税收改动。
税收增添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进而IS曲线左移,挪动的幅度为△y=kt·△t.这表现了收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2分)答出因素名称以及IS曲线的挪动状况即可。
2.什么是公然市场业务?经济冷清期间,中央银行怎样进行公然市场操作?答:公然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许卖出政府债券,以调理钱币供应量和利率。
(2分)在经济冷清期间,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2分).这一方面意味着钱币投放,进而增添钱币供应,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致使债券需求增添、债券价钱上升、利率降落,相同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1.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总收入GNI,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国家统计局定义: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3.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4.支出法(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C:消费,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
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I: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X:出口M:进口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6.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人均NI、尤其是DPI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切实的富裕程度9.两部门经济假设:I=S 三部门经济假设:I=S+(T-G) 四部门经济假设:I=S+(T-G)+(M-X+Kr)*T=政府净收入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10.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商品: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1)1998年名义GDP;(2)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话对否?(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和1999的GDP折算指数。
、解答:(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