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通中星18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空间技术成就与展望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国家,无论是在科技、文化、历史上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而在航天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飞跃,成为全球航天大国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和展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1. 载人航天技术自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以来,中国航天员已经完成了多次载人任务。
2016年,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与神舟十一号组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技术。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计划发射更多的实验室模块、航天器和货运飞船,逐步构建自己的空间站。
2. 卫星技术中国卫星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的。
中国在通信、广播电视、遥感方面的卫星应用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
例如,中国2019年发射的广播电视卫星“中星18号”,在目前的全球卫星市场中,拥有稳定的优势。
3. 火箭技术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也是世界级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一系列性能卓越的火箭产品,例如长征家族火箭。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的火箭车家族——“长征八号”、“长征九号”。
4. 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2007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并成功完成绕月探测任务。
2018年,中国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月器,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的国家。
二、中国空间技术的展望1. 拟建空间站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将三个空间实验室模块,组装成为一个约60吨的空间站。
空间站的构建将有望带动中国自主空间技术的整体提升。
2. 深空探测在太空探索及深空探测方面,中国也正在积极探索。
未来,中国将启动“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采集、转运和返回。
同时,中国还将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多个探测任务,未来还将开展火星和小行星探测任务等。
3. 卫星应用卫星应用领域,尤其是新一代卫星技术的发展,将突破现有前沿技术,开启新的卫星应用革命的时代。
前景广阔的东四增强型平台石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DFH—4E,简称东四增强型平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大容量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最初的设想到目前已有近10年的历程。
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通信卫星水平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通信卫星的主力应用平台。
本文对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阐述。
1 概述自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以来,相继于1984年4月8日、1997年5月12日、2006年10月29日完成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和东方红四号平台卫星的首次发射,我国的通信卫星研制工作和水平一直处于国际前列。
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简称东四平台)是我国第三代通信卫星平台,具有功率大、承载能力强、寿命长等特点,2001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立项,首发星达到了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期水平,是当时国内能力最强的通信卫星平台。
2010年起,通信卫星专家便提出在东四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高平台能力,满足未来国内外通信卫星领域的应用需求。
2 开发历程2011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时任总经理马兴瑞做出指示,要充分借鉴欧洲“阿尔法平台”(Alphabus)开发的经验,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卫星能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立即做出反应,启动东四增强型平台的研制。
时任院长杨保华听取了东四增强型平台的方案汇报,并要求“要加速平台方案设计与优化工作,同时进一步梳理采用新技术的前期验证情况。
要进一步加强东四增强型平台产品推介,积极走访用户,充分重视其反馈的意见,完善平台方案,确保平台开发成果早日推向市场。
”2012年1月3日,东四增强型平台研制人员对平台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上下一心,完成了东四增强型平台开发。
其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研制队伍的齐心协力下,平台研制工作快速推进。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中国的卫星事业呈现出异常飞速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整理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032本期视点8Aug2013中国卫通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方案+ 蓝云中国卫通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唯一拥有卫星资源、自主运营管理的卫星运营企业。
预计到2015年,中国卫通将拥有15颗以上在轨商业通信卫星,覆盖范围包括亚太、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并分别在北京、香港、喀什拥有四个互为备份的地面测控监测中心。
作为世界第一流的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国卫通致力成为中国航空机载卫星通信服务的提供商和运营商。
为此,中国卫通制定了一套较为先进、完整的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为飞行中的客机开展卫星宽带通信服务。
中国卫通的解决方案概述中国卫通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是指使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Ku频段传输通道,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卫星通信系统和舱内通信设备,链接地面关口站及地面通信网络设施,实现航班直接与地面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为飞机上的乘客提供互联网接入以及其他电信增值业务。
飞机机载和机舱内系统主要由机载卫星天线、射频系统、基带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在机舱外部安中国卫通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装有小口径的低轮廓机载卫星天线和射频系统,在机舱内安装一个用于接收卫星信号的调制解调器和综合服务器。
舱内无线通信系统是由无线接入系统和移动通信基站BTS组成的混合系统,将IP信号接入机舱内,通过舱内加装的无线接入系统,支持乘客使用个人计算机等设备接入互联网。
飞机到地面的通信信道为:在中国上空,使用中国卫通的Ku频段卫星和地面关口站连接乘客终端和地面网络,卫星通信使用FSS业务标准Ku频段,即10.7GHz/14.5GHz;当客机在境外飞行、中国卫通卫星覆盖不到时,使用外国航空公司签约的卫星运营商提供卫星覆盖,完成卫星和地面网络漫游通信。
地面关口站通过中国卫通卫星地面站与中国地面关口站实现互联网连接。
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可以用于公众服务,同时还可以为飞机导航系统提供备份通信手段。
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系统采用先进的卫星通信体制和DVB-S2、TD-TDMA编码技术、扩频技术。
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设备制造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产业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我们计划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以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二、工作原理我们将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生产效率、拓展应用市场等手段,推动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产业升级。
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实施计划步骤1.产业链分析:首先对当前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环节的问题和瓶颈。
2.技术研发:加大在新型卫星技术、地面应用系统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3.提升效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工业4.0等,提升生产效率。
4.拓展市场:通过市场推广和合作,扩大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应用范围。
5.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
四、适用范围此方案适用于中国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包括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地面接收和应用等环节。
五、创新要点1.全产业链协同:通过打通全产业链,实现各环节的高效协同。
2.先进技术引入:引入工业4.0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3.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六、预期效果预计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以提升中国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具体预期效果如下:1.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引入工业4.0等先进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预计生产效率将提升30%。
2.技术水平提升: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预计在新型卫星技术、地面应用系统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应用市场拓展:通过市场推广和合作,预计将扩大应用范围,实现应用领域增长20%。
Special Reports本刊特稿文|《卫星应用》编辑部编者按:2023年,我国高通量卫星和低轨卫星星座持续建设,卫星性能和覆盖持续增强;遥感卫星数量质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遥感应用迈入新阶段;卫星通信手机直连进入大众应用;北斗系统正式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
《卫星应用》编辑部组织梳理全年卫星应用取得的重大成果,评选了2023年中国卫星应用十大事件。
2023年中国卫星应用十大事件1.高通量卫星和低轨卫星星座持续建设,卫星性能和覆盖持续增强2.我国遥感卫星数量质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遥感应用迈入新阶段2023年我国发射遥感卫星100多颗,我国在本刊特稿Special Reports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时效和精度。
F星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与D星、E星、G星组网后,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11月13日,“风云地球”国际版正式发布,为国际用户提供“高时效、智能化、精细化、可定制”的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服务。
4.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化发展,生产发射不断提速6月,由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 19—26星、吉林一号平台02A 01—02星等“一箭41星”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2023年,长光卫星发射48颗卫星,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齐鲁星座、航天宏图女娲星座、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四象A组多源遥感卫星星座、星池计划星座首批组网卫星等都顺利完成了发射任务。
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攀升,总体呈现星座化、高分化、市场化等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前景。
5.卫星通信手机直连进入大众应用8月,华为公司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Mate 60 Pro,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继华为Mate 50、P60、Mate X3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苹果iPhone 14手机基于全球星系统支持双向SOS紧急联络功能之后,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
中国卫通——引领卫星通信产业,服务大众美好生活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通)是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核心专业子公司,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目前在轨卫星共15颗,综合排名全球第6位,在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国家重大活动、普遍服务、抢险救灾、海外撤侨等重大任务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卫通紧跟当今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科学谋划,提出了“12361”发展战略,努力推动公司业务由空间段运营向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
坚持做好卫星运营服务,搭好地面应用平台,推动综合信息服务“三位一体”发展路径。
大力推动“业务平台化、平台市场化”,以“业务平台化”为方向,启动了多星统一测控平台、传统业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信级宽带卫星基础运营平台三大业务支撑平台建设。
以“平台市场化”为目标,扎实推动机载、船载、普遍服务、应急通信等地面应用平台建设与运营。
一、大力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近日,中国卫通就中星18号卫星工作异常发布公告,截至公告日,未能与中星18号卫星建立有效连接,后续与卫星建立连接的可能性很低,即使重新建立连接,卫星也不具备正常通信服务能力。
为了加快实现对我国全境及“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宽带卫星覆盖,中国卫通正在与卫星制造商协同,将中星18号卫星的资源覆盖优化分解到后续卫星项目中,并且大幅提升了卫星容量和覆盖范围。
预计到2022年前后,中国卫通将发射多颗高通量宽带卫星,总容量不小于400 Gbps,实现“一带一路”重要区域的全覆盖。
对我国天地网络有机融合、扩大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推动边远地区普遍服务、精准扶贫、消除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卫通始终致力于利用卫星通信服务大众美好生活,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发展,我国卫星互联网已经初步具备了向大众消费者和民航客机、海运客货船等移动体,向边远地区、海岛等稀路由区域,以及应急通信、环境监测、林业、电力、石油等行业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能力。
地域发展规划和具体需求,制定了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或指导意见:福建省制定了《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供高功率的广播电视、直播到户、VSAT以及移动蜂窝回传等业务。
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功迈出了月球背面登陆工程中的第一▲ “鹊桥”示意图▲ 天通一号卫星电话卡▲ 工信部颁发的首张卫星移动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试用批文Special Reports3.卫星遥感国际合作结硕果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高分五号卫星数据应用国际合作计划》,鼓励和促进高分五号卫星数据应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构建高光谱遥感国际化科研交流环境,推动高分五号卫星的国际合作。
5月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埃及国家遥感空间科学局在开罗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国家遥感空间科学局关于埃及航天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启动埃及航天城项目合作。
7月9日,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一颗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巴基斯坦的国土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灾环保和防灾减灾等行业,为拉美、非洲、东盟等地区的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50余万景遥感卫星数据,打造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国际品牌。
4.风云气象卫星惠及国际用户经济社会 发展目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为93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曾多次提出中国愿意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等提供气象服务。
9月15日,超强台风“山竹”(超强台风级)。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进展崩盘会造成所有风险迅速积聚叠加的严重后果第一节,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机构必须理解外界对YF77发动机可靠性所表现出的忧虑当前主动进行YF77氢氧发动机的1000秒(乃至1500秒)的地面长程试车考核绝对是YF77发动机研制团队、长征五号火箭两总机构乃至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管理层提前布局应对长征五号火箭未来可能出现发射失败事故的最重要手段,没有之一。
如果国家财政暂时无法提供YF77发动机进行1000秒地面长程试车考核的资金,中国航天科技公司那怕贷款、那怕卖地卖楼都必须自筹资金上马进行。
因为这将是未来免责自保的唯一有效手段。
长征五号火箭研制现在明显就是骑虎难下,但到今时今日也只有“顶硬上”了。
以当前的发展态势,YF77的研制团队、长征五号火箭的两总机构乃至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的管理层都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与官场敏感性。
对于长征五号火箭当前的复飞而言,YF77氢氧发动机是否要做1000秒(乃至1500秒)的地面长程试车考核现在己经是一个事关长征5号研制项目生死存亡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
因为只要YF77氢氧发动机成功地多次(5次以上)通过1000秒(乃至1500秒)的地面长程试车考核,末来长征五号火箭即使再次发生星箭俱毁的重大发射失败事故,国家与社会也不能够对YF77发动机的研制团队、长征五号火箭的两总机构乃至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的管理层进行过多的指责。
因为他们都己经尽力了!与之相反,如果YF77氢氧发动机今次还是没有进行1000秒(乃至1500秒)的地面长程试车考核就匆匆忙忙复飞,未来长征五号火箭只要因为YF77发动机的故障再次出现星箭俱毁的重大发射失败。
“板子”百分之一百将会追究到YF77发动机的研制团队、长征五号火箭的两总机构乃至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的管理层的身上。
一旦如此,后果将绝对不堪设想。
但只要YF77氢氧发动机成功地通过了1000秒(乃至1500秒)的地面长程试车考核,并在央视的新闻频道上公开进行播放了。
中星16技术及应用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内容介绍中国卫通Ka高通量卫星建设计划中星16号业务运营系统介绍Ka终端型谱业务应用卫星名称中星16号轨道位置东经110.5度发射日期2017年4月12日卫星平台东方红三号B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用户波束/馈电波束26个/3个波束带宽340MHz(前向)120MHz(返回)信关站3个卫星名称中星18号轨道位置东经115.5度发射日期2019年上半年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平台设计寿命15年用户波束/馈电波束14个/1个带宽资源250MHz(前向)120MHz(返回)信关站1个2019年覆盖能力•到2019年,中国卫通将形成覆盖中国大陆和近海海30Gbps容量的Ka宽带卫星通信能力计划2021年前后发射两颗超大容量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以增强国土、海洋的覆盖和实现“一带一路”的基本覆盖能力,在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容量不小于500Gbps 。
东增强覆盖区西增强覆盖区卫通Ka 宽带卫星发展规划内容介绍中国卫通Ka高通量卫星建设计划中星16号业务运营系统介绍Ka终端型谱业务应用怀来信关站管辖成都信关站管辖喀什信关站管辖系统采用多点波束多关口站设计,通过地理隔离,信关站重复使用同一段频率达到扩大卫星容量的目的。
中星十六号卫星设计三个馈电波束,地面相应建设三个信关站为所在馈电波束对应的用户波束提供接入服务。
8射频子系统(包括M&C和CSM) 基带子系统路由交换子系统业务运营支撑子系统(BOSS)喀什信关站怀来信关站成都信关站运营中心互联网三个信关站通过地面光纤链路与位于北京的运营中心相连接,北京运营中心•天地一体化设计•中国卫通完成地面主站系统建设•用户只需采购终端•最大150Mbps下行能力•固定终端•便携终端•静中通终端•动中通终端——机载、船载、车载分理商自建BOSS系统中国卫通BOSS系统数据调用中国卫通自营大客户1大客户2代理商1代理商2分理商3-客户1分理商3-客户2分理商3-客户3分理商3-客户n分理商3分理商2分理商2-客户1分理商2-客户2分理商2-客户3分理商2-客户n客户1BOSS系统——分理商支撑体系CRM 计费网上营业厅服务开通服务保障资源管理综合网管企业服务总线国政通网上支付分理商VNO自建平台基带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内部1.CRM、计费:产品,销售品信息、用户信息同步;2.网厅:BSS以服务能力封装的方式为网厅提供查询、业务办理、缴费充值、投诉咨询等接口;3.OSS:承接业务支撑系统的订单管理、报障、开通等接口,以及内部的施工调度等功能。
前言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由火箭、卫星、空间飞船、深空探测器制造和发射以及相关应用构成的航天产业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和全面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其中卫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
加快加强卫星产业发展既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的优先领域,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
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HTS)凭借超越传统通信卫星的高吞吐量和逐渐成熟的运营服务模式,成为未来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拥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随着制造技术更加成熟,发射成本日益低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高通量卫星经过近几年的密集发射阶段,在卫星数量、通信容量、市场需求和运营收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 任佳熙 郭威随着我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2020年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中国的高通量卫星产业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放量增长阶段,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入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迈入了产业化阶段。
当前,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下,不仅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环球卫星公司(SES)等老牌卫星通信运营商相继推出GEO高通量卫星计划,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一网公司(OneWeb)等新兴科技公司也在加速布局LEO/MEO高通量卫星星座。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2020年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中国的高通量卫星产业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放量增长阶段,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在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环境监测单位、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基本编制完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现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及第二次公众参与有关事项公告如下,望广大公众提出宝贵意见。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国卫通中星号卫星项目地面应用系统工程
建设内容与规模:在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经济开发区土木镇炮儿村建设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波段卫星地面站座。
建设效果:通过本项目建设,为国家的远程教育、应急救灾通信、区域性广播试验、“一带一路”提供空间段资源,并为国产新卫星平台(东四卫星平台)技术和新卫星通信技术提供在轨验证机会,更事关国家信息传输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
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建设期主要为设备安装,施工周期短,建设规模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
运营期环境影响环评报告采用理论预测与类比测试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预测,本项目各站新建天线前方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预测值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环境管理目标值。
三、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所在各监测站要与相邻单位(主要是天线前方区域)及当地政府规划部门沟通,确保监测站前方区域规划建设建筑高度符合地球站卫星天线前方净空区限制高度要求,保证新建及现有上行卫星天线正常工作,以及卫星天线对前方建筑电磁辐射影响符合公众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值。
、项目所在各监测站应设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并依据《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射频机房及卫星天线基座旁辐射较强,无关人员不能长时间逗留,维修和
工作人员进入射频机房时,要采取防辐射措施。
、卫星地面系统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要加强岗位培训,经相关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四、报告书提出的主要结论
项目产生的电磁影响符合国家各项排放标准的要求。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本项目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五、公众查阅报告书简本的方式
公众可于公示之日起在中国卫通网站上查阅本报告书。
六、征询公众意见的范围
公众可通过电话、邮件的形式对项目建设与否所持的态度,对项目建设环保方面有何种建议和要求,以及对环境保护部门审批该项目有何建议和要求。
七、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厂村路号
联系人:赵工联系电话:()传真:()
邮编:电子信箱:
、环评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号
联系人:李刚联系电话:()传真:()
邮编:电子信箱:
八、征询意见的起止时间
自公告之日起十天,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工程环境保护若有宝贵意见或建议,均可向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提出。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