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债务重组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郑百文债务重组案例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一、案例背景1987.06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与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而成) 1988.12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00万元(20000股,每股200元)1992.07 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1992.12 增资扩股(详细情况不明)1993.02 由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认定为“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6.04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代号:600898,发行价格:2.50元)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时,郑百文公布的一些数字无不让人称奇: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
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这些数字和这些第一,使郑百文在当时的证券市场声名大噪,股价也从刚上市时的 6.50元左右上涨至1997年5月12日的22.70元。
不仅如此,当时的郑百文还被塑造成为当地企业界耀眼的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
1997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把郑百文树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红旗。
河南省有关部门把它定为全省商业企业学习的榜样。
同年10月,郑百文经验被大张旗鼓地推向全国。
继1997年郑百文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以后的第二年,郑百文在中国创下净亏2.54亿元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年报,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损达9.6亿元,每股收益(摊薄)-4.8435元,再创深沪股市亏损之最,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拒绝发表意见”。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12月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受让193558.4万元的郑州百文债权。
《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案例1: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一、案情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产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以上简称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其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9月,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公司在进行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在上市之初,郑百文的业绩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1997年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利润8126万元(后来事实证明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而到1998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收入下降到33.6亿元,亏损额达5.23亿元。
1999年,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亏损额达9.56亿元。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 郑百文”。
2000年,公司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2月5日,郑百文暂停上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变为“PT郑百文”。
从1996年上市到2001年被暂停上市,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郑百文迅速完成了由令人羡慕的上市公司到濒临绝境的亏损大户的“凤凰变乌鸦”的历程。
根据该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引起证券市场轰动,但该申请未被法院受理。
正当理论界、业界、媒体讨论上市公司应该和能否破产退市时,2000年11月30日,ST郑百文发布公告(12月1日见报)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与该公司签署了重组的有关协议,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三联)愿有条件入主。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舆论哗然。
郑百文案例分析郑百文案例分析公司发展概况1987年6月,郑州百货公司和郑州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成立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8年12月,设立郑百文股份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0股,每股面值200元;1992年12月,公司实施增资扩股;1996年4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898;1999年4月27日,因严重亏损, 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公司股票被实行特别处理。
2001年3月27日,由于公司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其股票暂停上市, 暂牌上市时二级市场价格53>.46元。
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变化2002年度郑百文实施了重大重组。
新股东山东三联对郑百文进行彻底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向原股东转移部分债务重组基准日(2000年6月30日)前:公司账面负债总额为23.5亿元,其中信达21亿元;2001年 2月以资产加负债向百文集团转移债务5.9亿元,含信达5亿元。
百文集团郑百文9.7亿元资产出售5.9亿元债务转移应付3.8亿元资产:原— 10亿元负债:原—23.5亿元现—固定资产 3014万元现—17.6亿元应收百文集团 3.8亿元(含信达16亿元)净资产:-13.5亿元债务转移后,郑百文的资产负债表:债务重组——债务托管结合3.8 亿元应收款继续处理表内债务——购买三联集团资产 4亿元, 其中 2.5亿元以应收 (百文集团 ) 款作价(三联集团应收百文集团 2.5亿元, 三联集团应收郑百文 1.5亿元)余额 1.3亿元应收 (百文集团 ) 款与固定资产净值3014万元与除信达外的表内债务1.6亿元对应委托百文集团处理及偿还上述债务,等额抵销应收百文集团的债权额三联集团为百文集团偿还上述债务提供担保债务重组——新股东受让债权并豁免2000年11月30日,信达与郑百文签订《债务豁免协议》,豁免其1.5亿元债务;2001年1月18日,信达与三联集团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其剩余14.5亿元债权作价 3亿元转让给三联集团;2002年6月28日,三联豁免郑百文14.5亿元债务 (条件是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将所持股份50%过户给三联),郑百文由此增加资本公积14.5亿元,弥补以前年度累计亏损18.7亿元;至此,郑百文净资产增加16亿元, 由-13.5亿元调至约 2亿元。
郑百文公司案例(一)一文不名的假典型郑百文公司经重组,现更名为三联商社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为三联商社(600898)。
郑百文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8年12月被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1996年4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和河南省首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曾号称“全国商业批发行业龙头老大”、“国企改革一面红旗”。
郑百文、四川长虹、建行郑州分行之间在三角信用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被誉为“郑百文经验精华”,流动资产负债比率常年保持在99.6,以上,银行与郑百文签订承兑协议时的担保人都是郑百文自己。
1998年,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的郑百文最终爆发了信用危机,在中国股市创下了每股净亏损2.54元的最高记录。
1999年每股净亏损4.84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被列为ST。
2000年3月,郑百文新任最大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中级法院提出让郑百文破产还债的诉讼请求,成为目前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首例破产申请,但未被法院受理,郑百文又转入了资产重组日程。
2000年中报出来后不久,郑百文久已经因对外负债总额达24.75亿元,而账面资产不足11.41亿元,资不抵债总额达13.34亿元,又创下中国上市公司之最。
2000年10月30日,新华社一篇“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讨伐郑百文的檄文,引起全国一阵哗然,郑百文顿时成为国内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
2000年12月1日,郑百文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债权人已与三联集团达成重组协议,从此踏上三年的漫漫重组路。
2001年3月27日,PT郑百文股票暂停上市公告,公司股票简称前加“PT”标志。
10月9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郑百文。
中国证监会证监罚字[2001]19号指出:郑百文采用虚提返利、少计费用和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上市前的1994和1995年分别虚增利润284万元和1624万元,上市后的1996、1997和1998年分别虚增利润1189万元、9796万元和3405万元;家电分公司1997年所属5个经营部上报利润总额为0,而实际亏损挂账2764万元,1998年对报表进行了二次处理,隐瞒了当期亏损25538万元;经营情况未并入股份公司会计报表的外地分公司数量,1994年6家,1995年16家,1997年4家,1998年4家;实施增资扩股1992年应募集资金19562万元,年末实际到位资金仅334万元。
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郑百文)重组案11996年4月17日,郑百文经证监会批准成为河南省第一家上市的商业企业,唯事后证明该公司存在欺诈上市、编造假账、虚增利润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时至2000年郑百文调整后每股净资产-8380 2元,负债率23575%,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拖欠银行债务25亿元。
后,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郑百文及其股东等多方主体进行债权转让、债务承担、债务抵销、债务托管、债务保证、资产转让、资产置换及股份转让等活动,最终实现重组的目的。
重整程序之设定目的,不仅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更在于实现债务人的重生。
因此,重整程序亦表现出其如下显著特征:1适用范围特定。
各国规定不一,美国法重整制度适用于个人、法人及合伙,日本公司更生法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重整对象限于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
就我国之重整程序,学者多建议仅适用于企业法人。
2实际上,重整程序往往仅针对具有重生希望与价值的债务人,至于何者属之,当事人应比立法者更能权衡利弊准确判断。
故,立法似不妨将重整程序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债务人,我国新破产法对此即未予限定,唯其实际适用则必然限于特定对象。
2适用条件特殊。
各国普遍规定,一般破产程序仅适用于具有破产原因者,而重整程序则适用于已具破产原因或有破产原因之虞者。
究其原因,在于“防患于未然”,提早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走出困境实现重生,从根本上维护各方主体的长远利益。
3参与主体广泛。
一般破产程序的关注点仅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故一般仅涉及债权人与债务人,而重整程序的目标更在于实现债务人的重整与复兴,故其参与主体十分广泛。
一方面,重整申请提出者不仅限于债权人或债务人,债务人的出资人、管理者亦可为之;另一方面,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定、通过及实施,亦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
4重整手段多样。
破产清算程序中的法律手段一般仅为破产财产的清理、变价与分配,和解程序中的法律手段一般表现为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协商与妥协,而重整程序中多方主体为实现重整目标,其重整手段包括债权调整、股权变化、营业的整体转让与出租、合并与分离、追加投资等多种形式。
债务重组案例债务重组案例一、案例背景1987.06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与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而成)1988.12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00万元(20000股,每股200元)1992.07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1992.12增资扩股(详细情况不明)1993.02由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认定为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6.04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代号:600898,发行价格:2.50 元)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时,郑百文公布的一些数字无不让人称奇: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 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
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这些数字和这些第一,使郑百文在当时的证券市场声名大噪,股价也从刚上市时的6.50元左右上涨至1997年5月12日的22.70元。
不仅如此,当时的郑百文还被塑造成为当地企业界耀眼的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
1997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把郑百文树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红旗。
河南省有关部门把它定为全省商业企业学习的榜样。
同年10月,郑百文经验被大张旗鼓地推向全国。
继1997年郑百文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以后的第二年,郑百文在中国创下净亏2.54亿元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年报,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损达9.6亿元,每股收益(摊薄)-4.8435元,再创深沪股市亏损之最,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拒绝发表意见”。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12月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受让193558.4万元的郑州百文债权。
中国信达此次申请债权共计人民币213021万元。
郑百文重组案2000年12月1日,郑百文发布公告,称郑百文、郑州百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百文的控股母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称“山东三联”)及郑州市政府对郑百文对信达的债务进行重组。
在重组方案中重点是三联集团向信达购买信达在郑百文的债权并将其豁免,但条件是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东(包括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将所持有公司股份的50%过户给三联,不同意过户股份的股东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
2001年2月22日,郑百文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董事会提出的重组议案。
但引起争议的是,在股东大会决议中作出一项决议,同意股东大会做出的没有明确提出反对过户表示的股东以股东多数决的方式视为同意半数股份的过户,即意味着反对将自己持有股份的一半无偿转让给三联的股东必须向公司明示反对,否则公司将既未明确表示造成又没有明示反对股东的股份的半数强制过户给三联。
方案出台后,市场和公司法的专家学者对重组方案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赞同方案的观点认为方案合理地处理了几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是明智的选择。
1“默示同意,明示反对”是股东会决议下股东表示空间的体现。
2据此两位权威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认为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方式通过默示同意的原则是股东权制度下的合理决议,因此重组方案是合法合理的。
但同时,对这个方案反对的意见是占上风的,如抛开默示同意这个争议的问题不谈,有人认为重组方案中股东大会以多数决的方式强制过户侵害了少数股东的股东权,特别是股份权。
3另有批评者从股东的“自益权”角度出发,认为多数股东或股东大会只能对股东享有共同权益的事项做出决议,而不能对属于股东“自益权”范围内的个人股权转让事宜做出决议,否则将有违“私权自治”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
4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专家结合实践作法与现有法律规定,认为重组方案合理但不合法。
51方流芳,“郑百文‘资产、债务重组方案’法律视角的评述”,载《证券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2江平,“‘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合法性”,载《证券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3郭锋,“损害法律公正与投资者权益的重组――兼谈‘默示原则’的不合法性”,载《证券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4杜跃进,张义敏,“郑百文――超越重组”,载《中国证券报》2001年5月17日第5版;5“呼吁鼓励重组探索”,《中国证券报》2001年4月28日第2版;。
“郑百文重组案”终审判决股民败诉
2005年04月15日15:45:41网易财经每日经济新闻庄睿弘NBD上海报道
当年"郑百文重组方案"创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许多先河",也引发了中小股民的诉讼,备受关注。
三联商社股份有限公司今日公告称,公司在两宗与此有关的中小股民诉讼中胜出。
2003年7月18日,三联商社38名回购股东中李香玲等6人以公司回购侵权为由,陆续将公司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登记公司)诉至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下称:金水法院)。
2004年6月11日,金水法院判决公司与登记公司返还该6名股东已被公司回购股份的50%,案件受理费及财产保全申请费共计1580元由公司承担。
公司认为该案的判决结果不适当,向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郑州中院)提起上诉。
郑州中院于2004年10月14日进行了二审。
2005年4月13日,郑州中院进行终审判决,撤销了金水法院上述判决,驳回李香玲等6人的诉讼请求,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由该6人负担。
另外一宗诉讼是,2003年12月份公司股民杨广毅以公司在资产、债务重组办理其所持公司20900股股票的50%过户手续侵权,将公司诉至金水法院。
2004年7月16日,金水法院依法驳回了原告杨广毅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由原告承担。
原告杨广毅不服上述判决,向郑州中院提起上诉。
2005年4月13日,郑州中院对此发布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受理费由原告承担。
郑百文案例分析一,事件背景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前身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是一个国有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
1988年l2月组建成立郑州市百货广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400万元。
1992年7月,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1996年4月l8日经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和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推荐上市。
郑百文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曾经在商业王国叱咤风云、红极时。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净利润达8126万元。
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还被郑州市政府树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面红旗。
然而,第二年(1998年),郑百文即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元的最高纪录,而上一年它还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
2000年l0月30日,新华社记者发表长文正式向公众披露郑百文伪装上市以及数年间该公司一系列弄虚作假的事实。
随即,郑百文董事会公布“郑百文重组预案”。
在经过了三年漫长的重组之后,在2003年2月14日,PT郑百文向上交所提出了申请,要求恢复上市。
二,事件原因1.法规制度千疮百孔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就股份公司上市的条件曾作出了明确规定,不符合条件者,不准上市。
但令人遗憾的是,包括郑百文在内的不少上市公司却是“包装上市”的产物。
究其原因,除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外,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中介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无关系。
就中介机构而言,违规运作的情况较为普遍。
一些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不顾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违法执业,为一些股份公司上市大开绿灯。
2.政府与监管的错位郑百文重组成功还是失败,不仅关系到这家上市公司的兴衰存亡,而且关系到中国上市公司破产和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
因此,适逢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十周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今天,郑百文是一块试金石。
它对我们有关制度的效率和作用是一种测试,对我们的观念、能力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检验。
郑百文案例启示1郑百文重组案例涉及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众多的微观和宏观问题,很难一时对其作出明确的结论。
但在这里把郑百文重组作为案例讨论,主要是基于其典型性和现实性,它分别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两个层面上最基本的问题。
从郑百文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首先,暴露了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从企业上市过程到日常经营都有值得注意的方面。
由于我国从证券市场建立到现在存在严重的行政计划干预,因而在此氛围下产生了许多规避行政管理制约的违规违法行为。
如上市时,许多公司未达到上市条件而虚造假帐;在行政干预下,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上市公司还存在经营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如盲目扩张是许多上市公司从股市中筹集到资金后常见的短期行为,而郑百文则是典型,另外其内部的管理、财务、人员、奖励政策混乱,也是导致郑百文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和银行的信用关系不稳定,信用链条不完整,这成为郑百文破产的催化剂。
因此我们从中更加认识到: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
其次,在对郑百文应该重组还是破产的权衡中,目前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破产,由于郑百文早已资不抵债,投资者将血本无归,债权人也会在破产财产弥补拖欠职工工资后,得不到任何清偿,而其中最无辜的便是企业职工,马上会面临失业下岗,总之郑百文的破产对各方利益人来说都是利空。
反之若重组成功,虽不能完全弥补投资者的损失,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方损失。
首先投资者可以继续持有股票,并有可能在股价上涨时赚回损失。
同时,职工不用下岗,债权人也能得到一些补偿。
但换一个角度,三联为何愿意以三亿元购买郑百文的资产呢?理由相当清楚,目前“壳资源”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仍是稀缺资源,三联在购买了上市公司的壳之后,可以立即改组董事会,并为郑百文改名,利用重组概念赚上可观的一笔。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上ST、PT颇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更是在郑百文身为PT后,仍被投资者不倦追求的理由。
郑百文重组案例分析报告在我国,资产重组是伴随着经济改革而出现的。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的发展方式和主体呈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和总结。
就我们的观察,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资产重组就其动机和效果看,有实质性重组和炒作性重组。
多数上市公司的重组,从其出发点和达到的目的来看,是使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但也有少数重组是出于炒作目的,炒作重组概念,哄抬价格,操纵者通过投机炒作,捞一把后一走了之,被炒的企业经营状况毫无变化,甚至更坏。
本文以郑百文重组案例来阐述其资产与债务重组的特点,重组中利益相关方的和解是否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则及其原因,从战略投资人、债权人和原有股东的利益角度对重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及启示四大方面的问题。
一、郑百文资产与债务重组的特点:郑百文资产与债务重组的特点是以债权人为主导、庭外协议式的资产与债务重组,其处置策略的特点是:1、以债权人为主导,利益相关方按照交易原则谈判达成重组协议;而非政府为主导,用行政手段进行的重组。
郑百文资产与债务重组以市场的要求为出发点,避免了政府的过多干预,按照资本追逐效益的原则完成资产与债务重组。
2、按照平等交易的原则,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①三联集团以3亿元购买信达公司15亿元债权,并向郑百文注入2.5亿元优质资产,此外,还要向百文集团支付3000万元托管费,而信达公司出售债权的价格也是这个水平;②母公司偿还信达公司3亿债务,信达公司豁免其余的2亿债权;③三联集团豁免其购得的15亿债权,并注资2.5亿,以此为对价,上市公司全体股东以50%股权过户给三联集团。
三联集团与郑百文股东的和解也是公平的。
3、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与企业重组结合进行。
①截止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为-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郑百文的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②债权数量大,信达公司的债权达20.76亿元,而且是无担保信用贷款。
企业资产与债务重组--郑百文重组案例分析来源:作者:日期:2011-04-28 我来说两句(0条)一、资产重组与并购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兼并与收购是通常的经济现象,通过兼并与收购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常见的词汇是并购,而不是资产重组。
在我国,资产重组是伴随着经济改革而出现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整顿”、“关停并转”,都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对企业进行的调整和整顿。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现象出现,“并购”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证监会对此发布了有关的政策,最近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推动和规范并购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上市公司并购与资产重组的发展从“宝延事件”开始的上市公司的并购,从零星并购发展到规模越来越大的资产重组;从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到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从上市公司自行并购到政府的大力推动。
1996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为龙头,带动全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在政府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有了很大发展,仅10月一个月就有8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发生了并购事件。
当年524家上市公司中,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达60多起,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5%。
1997年约有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进行过资产重组,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5%,1998年达300多起。
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迅速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即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着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资产重组,反之,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国际上企业资产重组与兼并浪潮的出现,都与当时企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联系。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的发展方式和主体呈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和总结。
就我的观察,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资产重组就其动机和效果看,有实质性重组和炒作性重组。
郑百文债务重组案例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一、案例背景1987.06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与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而成) 1988.12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00万元(20000股,每股200元)1992.07 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1992.12 增资扩股(详细情况不明)1993.02 由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认定为“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6.04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代号:600898,发行价格:2.50元)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时,郑百文公布的一些数字无不让人称奇: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
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这些数字和这些第一,使郑百文在当时的证券市场声名大噪,股价也从刚上市时的6.50元左右上涨至1997年5月12日的22.70元。
不仅如此,当时的郑百文还被塑造成为当地企业界耀眼的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
1997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把郑百文树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红旗。
河南省有关部门把它定为全省商业企业学习的榜样。
同年10月,郑百文经验被大张旗鼓地推向全国。
继1997年郑百文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以后的第二年,郑百文在中国创下净亏2.54亿元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年报,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损达9.6亿元,每股收益(摊薄)-4.8435元,再创深沪股市亏损之最,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拒绝发表意见”。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12月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受让193558.4万元的郑州百文债权。
中国信达此次申请债权共计人民币213021万元。
2000年2月23日,郑百文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改聘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的审计机构。
2000年3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郑百文破产还债,被法院驳回。
2000年6月7日导9日,在公司出现如此重大的持续经营问题之后,郑百文在上交所的股票价格连续三天达到涨停,公司不得不于2000年6月15日发布警示性公告,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但是股票继续涨停,鉴于以上原因,公司申请从6月16日至董事会关于资产重组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公告之日(6月23日之前),公司挂牌证券停牌。
在这段时间,公司连续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公司已经严重亏损,并于2000年8月21日公布2000年中期报告,主要财务指标为每股收益(摊薄)-0.3071元,每股净资产-6.8856元,中报审计意见类型:拒绝表示意见。
二、过去三年的有关数据1、股本结构单位2000年中期1999年末期1998年末期01.总股本(万股):19758.2119758.2119758.2102.国家股(万股):2887.792887.792887.7903.法人股(万股):6160.516160.516160.5104.流通A股(万股):10709.9210709.9210709.922、财务数据05.总资产(千元):1140983.361277715.142366069.0806.流动资产(千元):784425.31897202.372168651.5207.固定资产(千元):280895.55288477.25149088.6808.无形资产(千元):49873.4851064.629257.8609.长期投资(千元):25789.0240970.9039071.0110.流动负债(千元):2471884.992544741.382303966.7511.长期负债(千元):3453.483446.801345.6212.资本公积金(千元):250325.20250325.20250325.2013.每股资本公积(元/股):1.266941.266941.2669414.股东权益(千元):-1360468.74-1299419.5343746.9315.主营业务收入(千元):329139.851307730.523355018.1616.主营业务利润(千元):-1038.85-2457.42-254674.1317.其他业务利润(千元):3222.441499.893494.7318.营业利润(千元):-62632.95-964605.59-505644.4119.投资收益(千元):-2752.93-20852.221233.3420.利润总额(千元):-63878.26-981267.79-504894.1221.税后利润(千元):-63882.06-981642.66-505013.4322.净利润(千元):-60683.93-956979.89-502414.5523.未分配利润(千元):-1820802.67-1760118.74-426694.4824.每股未分配利润(元):-9.21542-8.90829-2.1595825.每股收益(元/股):-0.30710-4.84350-2.5428026.扣除损益后每股收益(元)-0.30706-4.842900.0000027.每股净资产(元/股):-6.88560-6.576600.2214028.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元):-9.30910-6.97060-0.1595029.股东权益比率(%):-119.2-101.71.8530.净资产收益率(%):0.000.00-114831.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千元)0.000.000.0032.现金及等价物增额(千元)-13195.21-183301.33-608928.48 3、公司主要股东持股情况(依据2000年报)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15%南方证券3%鹏程广告2%河南省郑州市区信用合作联社营业部1%河南金鑫电脑信息有限公司1%郑州人保1%河南省信托投资公司郑州铁路分公司1%南证南京1%河南省石油总公司1%豫郑人信1%三、债务重组方案2000年11月30日公司公布董事会决议及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公告,公布公司资产、债务重组原则的议案如下:1、信达向三联集团公司出售对公司的约15亿元的债权,三联集团公司支付3亿元人民币购买信达该约15亿元债权。
2、三联集团公司向信达购买上述债权后将全部豁免;但同时,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需将所持公司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
3、不同意将自己股份中的约50%过户给三联的股东将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公平价格由下一次股东大会以《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确定的价格为准。
另外,信达与公司签署协议,在本议案经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之时,该公司将立即豁免对公司的债权1.5亿元。
该具体方案还包括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与公司进行一定的资产、债务承接;三联集团公司与公司进行一定的资产置换等事项。
三、债务重组的进展到了2001年02月22日,郑百文召开股东大会,到会股东以压倒多数通过了9项议案。
议案内容涉及《关于重组方案的议案》、《关于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意思表达方式的议案》、《关于授权董事会办理股东股份变动手续的议案》等内容,同意重组的股东将把50%股份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不同意参加重组的股东将由公司按独立财务顾问所确定的公平价值流通股1.84元/股,法人股0.18元/股回购其股份。
而在当时,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对于类似本次重组的“非交易过户”目前没有明确规定。
公司当时并没有得到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同意进行股份变动的表示。
2001年1月21日,《财政部关于郑百文资产与债务重组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复函》中规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豁免郑百文1.5亿元的债务不能以重组利润记入该公司2000年利润表,郑百文扭亏为盈,避免被PT的捷径已被堵死。
3月12日,公司再次公布重组工作进展的公告,指出公告称,本次公司重组所涉及的股份回购注销和要约收购的豁免,公司和三联集团公司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了申请,尚未得到批准。
根据股东大会的决议和授权,公司董事会办理有关股东股份变动的手续的具体程序为:1、公司申请3月5日-4月5日停牌,如果4月5日仍无法完成本次重组所涉及的股份变动手续,则公司将至少提前5日再次申请停牌一个月。
公司将重复上述的停牌申请,直至股份变动手续办理完毕或本次重组失败后复牌。
公司目前尚未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意停牌的表示。
上海证券交易所将根据《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35条的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
2、3月2日之前,公司多次重复发布关于股份过户的公告,其中包括《股东声明》。
3、3月2日为股权登记日。
4、3月5日起开始停牌。
5、3月5日-3月19日,股东进行选择,决定不参加重组的股东,必须在这一期间内将《股东声明》提交至公司,3月19日为公司接受《股东声明》的截止日。
同意参加重组的股东不需再办理任何通知和申报手续,超过期限公司未收到其《股东声明》的股东视为同意参加重组。
上述两种意思表示以外的任何意思表示,均视为不参加重组,公司将按公平价值回购其股份,并予注销。
6、3月20日起,董事会开始代股东办理股份变动手续。
对明示反对重组方案、不接受公平价值的股东股份也作出相应处理。
重组操作中可能出现下述情况:部分股东明示表示既不同意过户50%股份又不接受公平价值注销股份,这部分股东尽管可能同意重组,但由于他们不同意重组方案,却又希望不公平享受重组带来的全部利益,而不承担任何风险和重组成本,从而损害绝大多数股东利益。
故对于这部分股东按反对重组方案的情况处理,通知其接受公平价值,并且由董事会向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申请注销这部分股东所持股份。
据悉,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对于类似本次重组的“非交易过户”目前没有明确规定。
公司目前尚未得到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同意进行股份变动的表示。
在本次重组中,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50%公司股份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已经得到了郑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批准,现正在向河南省财政厅办理报批手续。
待河南省财政厅批准之后,再向财政部报批。
2001.03.20该公司发布公告其股东就重组所涉及的股份变动进行选择的结果。
除39名股东(代表股份111862股)将被公司按公平价值回购其股份,并予注销之外,其余股东均被视为以默示同意的方式同意参加本次重组,并将自己所持的50%股份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
根据《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董事会关于重组所涉及的股份变动程序的公告》,3月19日为公司接受《股东声明》的截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