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2
历史地区慢行交通网络规划优化研究—以重庆木洞传统风貌区为例宋洋洋张美乐李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摘要]为缓解历史地区交通拥堵现象,提高整体交通的效率,本文引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结构化 视角,选取重庆市木洞传统风貌区为研究个例,从慢行交通网络入手,构建慢行交通网络模型。
通过网络结 构和节点特征指标,分析木洞传统风貌区慢行交通网络结构的连通性、可达性、中心性等特征,得出木洞传统 风貌区慢行交通网络优化路径和规划策略Q[关键词]绿色交通;历史地区;慢行交通;复杂网络 文章编号:2095 -4085(2018)01 -0070 -02近几年来,历史地区功能高度集中,机动车保有 量的爆发式增长,慢行交通重视程度低,交通问题成 为制约历史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
目前我国针对历 史地区交通问题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 微观层面的探讨。
在宏观管理层面,提出在古城构 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合 理管控交通需求[1];在微观通达性方面,部分学者 重点关注道路通行能力与需求匹配问题,合理分配 路权,引导路网分流[2]。
研究多从定性角度对历史 地区慢行交通进行研究,如在历史地区合理组织机 动车、公交(含地铁)、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调整交通 体系[3]和路网结构[4];较少从定量角度展开,有通 过迭代求模型的Nash均衡解预测历史街区内部慢 行交通的最优分担量[5]。
因此,在城乡规划存量发 展的现阶段,有必要探索一种新技术指导历史地区 慢行交通的规划,以提高历史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的 科学性。
1研究区域本文以重庆木洞传统风貌区为例,它是重庆目 前14个传统巴渝风貌片区之一,位于巴南区东北 部。
历史步道作为区域内主要的步行交通要道,因此,木洞的慢行交通网络自古以来相对完整,结合现 今的发展与功能定位,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案设计历史地区慢行交通网络为典型、复杂的系统,与城市道路网具有相同特性,即复杂系统的结构共性——网络性。
城市缝隙空间再生——以重庆市戴家巷传统社区建筑更新设计为例张苏榕;谭少华【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式向存量式转型,城市未来发展形势趋向于精细化整理,在此背景下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二年级开展"城市缝隙空间再生"课程设计.文章结合该课程设计,以场地调研分析认知城市缝隙空间实体特征与群体关系,提出建筑设计方案尝试对城市缝隙空间进行多元再生改造.思考自下而上的微观设计方法在城市存量发展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及缝隙空间再生在城市整体再生过程中的先驱与主导作用.【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197-199)【关键词】城市缝隙空间;空间再生;传统社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作者】张苏榕;谭少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城市缝隙空间再生的迫切性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城市政府过多重视城市新区与城市形象工程的建设,忽略了对传统社区居住问题的关注,导致传统社区面临社会关系解体与社区文化迷失的危机。
这些传统社区物质形态衰败、意识形态消极,往往最易成为物质环境、场所精神、居民生活水平三方面都与周围城市空间发展状态不相协调的断裂带,即文章所指的“城市缝隙空间”。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式向存量式转型,城市未来发展形式趋向于精细化整理,社区是城市的微观结构,其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状态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城市缝隙空间的再生整治,塑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地方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城市缝隙空间再生的迫切性。
1.1 物质环境拥挤衰败城市缝隙空间被高密度建筑群层层包围,社区内用地十分紧张,公共空间局促拥挤。
由于快速开发过程中缺少政策法规明确规范管理,肆意违章搭建现象大量滋生,更加剧缝隙空间逼仄程度。
城市缝隙空间未跟上周围城市片区的发展速度,社区内遗留着老旧建筑和年久失修的公共设施,但由于拆迁改造压力大,问题多隐于缝隙而鲜有人问津。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调研报告重庆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设计调研报告Research repor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mpus slow system landscape design学院(系):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姓名: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评阅教师:XXXX完成日期:XXXXXXXXXXXXXX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案例中的校园文化、校园分区、植物采用、材料选择、慢行交通、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出入口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与分析比较,总结了校园慢行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在区位中的做法,与对地域文脉的继承性,和城市道路的联系性。
为改造设计我校慢行系统景观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依据。
通过着重对重庆大学校园景观的慢行系统的调研与分析,结合城市慢行系统景观的定义(所谓“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总结出慢行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慢行系统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积极探求如何在延续文脉的前提下,赋予景观、校园以新的内涵,使其长久可持续发展、生长,从而达到文化、生态、景观、校园、城市更好的存在与发展、和谐与共生。
关键词:重庆大学;慢行系统;以人为本;生态理念;生态景观;道法自然引言慢行交通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衔接组成。
不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
它均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鼓励与支持的;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它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引言: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
2024届上海市文达校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①美国著名画家麦克唐纳还根据基姆的描述,画出了万户飞天的插图。
②因此这次实验,被6个世纪以后的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试图利用火箭升空的首次壮举。
③由于万户想象得太简单,风筝和椅子也不符合飞行原理,飞行试验最终失败是情理之中的。
④基姆在《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引用这条史料后,引起了欧美各国火箭学者的注意。
⑤但万户这种大胆而天才的技术构思,比后来俄罗斯有“火箭之父”称号的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提出的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的设想早了几百年。
A.①③②④⑤B.③⑤②④①C.①④⑤②③D.③⑤④②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逞能撮弄盘缠三顾茅芦B.恪守尴尬盲从附庸风雅C.拮据应酬戮破前仆后继D.秘决尴尬困厄李代桃僵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让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删去“能否”)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让书香浸润心灵。
(在“浸润心灵”后加“的习惯”)C.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去掉“由于”)D.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把“推举、讨论”移到“表决”的前面)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房子》中细马在养父病逝、养母疯后,毅然挑起了家的重任,在校门口摆起小摊。
B.《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与鲨鱼搏斗。
引言2007年,重庆直辖十年。
嗯工作室客座主编了一期《城市中国》,主题叫作“十年重庆”。
该刊执行主编朱晔写了一篇文章“千里广大的微小叙事”[1]。
十一年后的2018年,重庆市终于提出了一个较有文化修养的口号——行千里,致广大[2]。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
“行千里,致广大”可以用来比喻重庆的多个方面,如城市精神和产业格局等。
仅从字面上来讲,作为重庆交通发展目标,更是十分贴切。
现在的重庆交通可说是做到了“行千里”,还没能够“致广大”。
以笔者团队正在研究的悦来新城步行网络为例(图1)。
新城面积为18.67km2,整合优化后的步行道总长度为391.33km。
重庆到成都的高铁路线长度约为296km,重庆到贵阳的高铁路线长度约为320km。
也就是说,在面积仅18.67km2的悦来新城沿着所有的步道走一趟,就远远超出了从重庆沿高铁线路走到成都或者贵阳的长度。
悦来新城的步道密度为20.96km/km2,比较一般。
假设重庆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即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全是这个步行网络密度 ,其294km2范围内的步道总长度约为6 162km,是著名的胡焕庸线投影长度(约为3 734km)的1.65倍,后者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河一直连到西南云南省的腾冲。
仅是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北碚、渝北、巴南,即通常所称的“主城九区”)的交通干道,至2020年,总长度要达到6 183km。
“千里广大”这个概念,早就包含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里。
看待城市交通的视角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交通。
比如从最为流行的经济学角度,会追求投入产出比最佳的功能配置以节省各种交通开支或获得最大收益;从管理与统筹学角度,会把最高效的道路配比、运输路线和OD点设置作为恒常的目标;从环境学的角度,不同的交通方式造成的污染程度有何不同;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会思考在不同的交通环境里,人们会怎么选择自己的出行行为,是自己开车,还是乘坐公交或者步行;从社会学的角度,会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在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再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交通路线和雨洪管理的互益关系,等等。
安徽博望镇中心生活区规划设计理念1)统筹考虑整个基地的各种要素,充分挖掘土地潜能,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平衡。
——方案将商业设施、休闲广场、滨水滩涂、大王庙、原有路、桥田埂等要素有机结合,使商业融于自然及文化中,让自然和文化渗透到商业里去、使人的休闲、购物及游玩在一连串紧凑的空间序列中得到完美体验。
2)兼顾当地生活空间状况的同时,注入新的空间形态,新的时尚元素,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培植新的生活方式,营造新的城镇文化。
——对于一个小镇而言,中心区的开发不能停留于原有的消费模式的空间基础上,而应该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所超前,引领地方生活方式,注入时尚元素,积极带动小镇的活力更上一层楼。
3)打通空间流动的瓶颈,让镇区的活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南延伸,以线带面,提升小镇整体商业活力。
——本设计着重处理临原真中心的314省道边的下场曲折地块。
通过在转折处的广场处理,打通南北基地的气脉,延伸人的视线,引导人流流向,使原本阻碍南部地块开发的瓶颈地块成为中心开发的重要纽带,积极带动整个地块的活力和气氛。
而步行街入口的设计则以强有力的开敞性和引导性,吸引人们到这一处新天地来进行新的消费体验。
4)塑造一系列不同尺度、功能和氛围空间,有机而紧凑地组成一个序列,时开时收,互相映见,使人们的购物、休闲有一个高品质的空间载体。
——结合极地上有难度的形态,利用街道的亲和力与广场的吸引力。
分别在步行入口、中段、桥头收尾,以及沿河走廊的桥头、中断,及收尾处形成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空间开敞性各不相同的广场,有机串联起各种不同的复杂的商住休闲功能的建筑,使每一处的空间都有精彩之处,并提供交流接触的场所,让人们愿意在这里逗留,从而加强商业的吸引力,提高消费的强度。
5)保护性开发珍贵的自然资源,留住地方特色,提升空间品质,建设一个环境更优美的博望镇。
——中段基地左侧的滩涂,是难得的天然白鹭栖息极地,设计中予以保留。
创造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交融的城市公共空间——兼议重庆21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胡纹;尚革【期刊名称】《规划师》【年(卷),期】1999(015)001【摘要】城市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说:城市是包容生活的容器.能为其内在复合交错的生活服务。
城市不是徒有其形的物质实体,而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并为人的不同活动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的空间。
城市空间包括建筑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空间只是如住宅这样的生存空间,满足人的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而城市公共空间才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是人的生命空间.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问,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
如果说建筑空问是生活的容器,那么城市公共空问则是生活的舞台,是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交流淘通和彼此共存?【总页数】5页(P28-32)【作者】胡纹;尚革【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城市公共空间形象探析—从重庆市人民广场建设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形象 [J], 梁晓琦2.城市公共空间的呼声--创造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J], 张志云3.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研究的视角与挑战——2015年"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论坛综述 [J], 陈立镜4.试论城市公共空间民族特色的建构——以银川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例 [J], 赵毅5.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探究r——以印度城市公共空间涂鸦为例 [J], 李熠煜;刘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城市公园的景观现代化之路--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中心公
园景观设计
李惠军;邵锷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中心公园存在形象陈旧、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形态郁司、环境功能单、景观特色不足等问题.景观设计提出"打造城市形象、带动商圈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目标.为实现"贯通景观轴线、开放生态界面、强化滨水景观、细化休闲空间、深化招商"的主题、"渗透文化内涵"的总体构思,规划设计了莲花广场、天华泉、巴文化走廊等景观等节点.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惠军;邵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莱曼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2+1
【相关文献】
1.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J], 郭青俊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r——以武汉东湖高新区韵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J], 王静
3.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 吴逸;叶洁楠
4.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公园的景观微更新 [J], 郭梦涵;季岚
5.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征集招标公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渡口区新理念大手笔构筑建桥工业园
林啸
【期刊名称】《决策导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熟悉大渡口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重钢”,“重钢”在一定时期几乎成
了大渡口区的代名词。
然而不经意间,大渡口区上业的名声鹊起,在2004年度重庆工业十强区县(市)的排行榜上,一举由第8位跃升至第4位。
这小小阿拉伯
数字的微妙变化,不禁让世人对大渡口区工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渡口工业的发展,除了“重钢”的支撑外,一匹让世人惊讶的“黑马”已悄然跃起,那就是2003年6月18日开工建设的建桥上业园。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林啸
【作者单位】《决策导刊》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2
【相关文献】
1.建桥: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工业园区 [J], 蔡威;李环;黄元新
2.“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慢行网络设计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J], 张育;魏皓严
3.用文化经营社区以和谐构筑文明——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社区文化建设侧记 [J], 马太超;罗梅
4.走进建桥工业园——访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 [J], 无
5.走进建桥工业园——访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单舰,魏皓严摘要:在机动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在城市中人的地位处于绝对的弱势。
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成为在人车“争夺路权”斗争中维护行人在城市中尊严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在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转为存量的背景下,慢行城市设计倡导慢行空间发展的网络化与精细化。
本文以此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的实践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作为主要的量化工具,分析了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以二者互动关系为引导,指引慢行网络的构建及其内部功能布局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探索在今后的慢行城市设计实践中,进一步科学地落实慢行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格局,营造更完善的慢行空间,构建更合理的城市形态,使城市中的居民可以进行更通畅、舒适、安全的慢行出行行为,享受更美好、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氛围与生活。
关键词: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功能形态城市设计方法1.背景1.1研究缘起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扩张,我国迎来了机动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机动化的迅速增加,城市用地空间的不断蔓延,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偏离,人车关系失衡,显示出“车本”倾向。
在人车“争夺路权”的矛盾中,人处于绝对的弱势,街道的公共空间属性以及慢行空间的网络完整性已经丧失,主要表现在空间破碎、尺度缺失、环境质量受到忽视。
研究表明,慢行空间相互连接成网,才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较大的路径选择集,才能达到有利于慢性出行的目的(施旭栋,2010;熊文,2008)。
在欧美城市的一系列实践也证实,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才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国大部分城市现状中,慢行活动被迫只能在大量车行交通挤压下的少量慢行空间中进行。
因此,慢行空间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不仅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解决我国现实城市问题的必然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完成了规模扩大的阶段,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转向存量,而存量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精细化发展,注重城市的文化和实体空间的软实力。
慢行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触媒,能够很好地体现城市文化以及细节品质,是城市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1.2相关研究现状对慢行城市空间进行网络化与精细化的规划与设计,国内外学界并没有公认统一的方法体系。
在慢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这一领域,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与道路交通领域,对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及适宜慢行的城市结构研究等方面。
从道路交通规划视角,2008年熊文提出了针对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的理论模型,并在上海市的慢行系统规划中进行了实践应用。
文章提出了将慢行空间体系划分为“慢行岛、慢行核、轨道慢行幅”三类单元,并提出了“慢行岛际快慢分行、慢行幅中快慢衔接、慢行核内慢行优先”的发展策略。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视角,2003年邓柏基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一系列慢性规划设计手法进行了总结,如:宏观层面的轴线鱼骨式发展、利用河道等自然边界耦合式发展、绿心环形楔状发展;中观层面的网状发展、树枝状发展、混沌状发展;微观层面的轴线发展、带形发展、中心式发展、点状发展等。
另外2011年黄田甜构建了“慢行区–慢行核–慢行道”的慢行交通规划体系,并对相应的城市规划支撑系统如“空间规划、交通组织、土地利用、景观设计、行为感知、特色营造”等进行了分析。
国外的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领域的人文主义学者就开始重新倡导对慢行的重视,如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城市多样性的呼吁和对街道重要性的强调。
而目前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基本已经结束,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步行环境的改善以及基于步行优先的城市设计方法构建研究,如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在《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住区·美国梦》中提到“行人是使社区主要的品质变得有意义的催化剂”;以及2010年克劳斯·昆兹曼(Klaus R. Kunzmann)在《慢行城市》一文中,对起源于意大利的慢行城市理念进行了诠释,认为慢行城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战略性概念,反映出市民社会的力量。
本文即在上述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慢行城市设计的中观层面,即在大的城市空间结构下,在慢行分区的构建及其内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探索空间网络与其内部的功能形态之间互相引导的关系及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法。
2.研究目的与方法2.1研究目的本文从国内外慢行空间的规划设计相关理念出发,在城市设计层面构建慢行网络的理想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在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中探索在中观层面如何科学地落实慢行城市空间的网络与功能形态,将“车本位”转为“人本位”,并尝试总结量化评估以及设计方法,引导更科学的慢行城市空间设计。
2.2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次研究在慢行城市设计的实践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
本文即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作为对象,主要针对其空间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功能形态格局进行布置的过程,探究网络与功能之间互相引导的关系,总结量化评估指导布局的设计方法。
本文所研究案例,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项目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处于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交界地带,规划面积5.08平方公里。
设计范围内除在嘉陵江沿岸地区地形高差较大之外,其余地区地形较为平缓,仅在场地西南端存在少量山体。
对该项目的功能定位包括:重庆市级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之一,大渡口区级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以及建桥园区级的商业综合服务中心、滨江文化休闲中心和多种形式的居住配套。
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图形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对规划设计实践的量化解析与评价。
所采用的量化分析工具有空间句法,GIS。
3.慢行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的构建空间网络是慢行行为的直接空间载体,其形态直接决定了慢行行为的效率、路径选择集的大小以及舒适度。
本次研究中对空间网络的构建与评估主要集中在街道网络以及公共空间网络两种要素网络。
3.1街道网络街道网络是慢行城市空间的主要骨架,同时承载了车行交通以及线性、动态的慢行交通,其网络形态决定了其中交通行为的效率以及路径选择集大小。
街道网络作为城市活力的基础,应在保证车行交通效率的同时,对人更加的尊重,保证社会公平。
研究表明,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小尺度高密度方格网是街道网络布局,有更短的街区直线距离和更多的街区转点,即可以保证慢行行为的高连接度、可达性和多选择性;认为混合紧凑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更高密度方格网可以更好地支撑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从而支持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由“车行”转向“步行”(马强,2007;任春洋,2008)。
彼得·卡尔索普在对这一理论进行量化分析与实践验证之后提出,创造易于步行穿行的街区,新建地段街区长度应控制在150米以下(彼得·卡尔索普,2012)。
在本次研究的实践案例中,基地现状大部分为工业用地,路网间距大,密度小,用地粗放不集约,道路不成系统,生活性交通亟待改善(图1)。
在此基础上,本次设计结合地形,引入较高密度的小尺度街区策略,对路网进行重新布置。
除保留的已建成的大体量建筑和大规模住区所在的街区路网网格尺度较大之外,新建区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街道网络网格尺寸控制在150米左右(图2)。
3.2 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网络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对慢行出行者有汇聚作用的开敞性公共空间,如景观绿地,公共广场。
其中主要进行的为非线性的慢行交通行为,动态与静态皆有。
公共空间网络的格局极大地影响了慢行出行者的行为选择,而网络中具体的公共空间形态则影响了慢行行为的舒适度。
因此,公共空间网络的属性描述的是慢行城市空间网络对人群汇聚以及提供高品质环境的能力。
在建桥园A 区城市设计实践案例中,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分为两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为普通公共空间体系,即为普通的景观绿地,公共广场等开敞空间;第二个层级为特色山水空间体系。
本案的设计范围内地形整体较为平缓,但也存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用地,如山体、坡地、池塘、江边陡崖等。
根据现状地形的特点,将地形较为复杂,起伏度较大,生态敏感图1 基地现状路网图2 高密度小尺度街道网络的构建性较强的片区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作为公园绿地,以此为基础构建特色山水空间体系。
在绿地分布较为密集的位置集中做大片的绿地公园,在分布较为稀疏松散的位置设置通过性较强的绿地林道,将大片的绿地公园连接起来。
这个体系称作“建桥林道”,即为本案中的特色山水空间体系(图3)。
4. 慢行城市设计中功能形态的控制4.1 功能形态控制作用功能形态属性同时对用地内的城市功能及其具体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
合理的功能形态布局是对慢行空间网络的完善与支撑,能够提高慢行行为的效率,增进路径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慢行出行活动的增加;同时可以保持城市活力,促进社会交往。
4.2 功能形态分类在本次研究的时间案例中,根据该设计的功能定位以及规划愿景,对场地范围内的功能形态分类进行了确定。
主要分为6个大类:商务办公、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以及特色复合功能。
商务办公类包括:商业商务综合、多层商务办公、中高层商务办公、高层商务办公;居住类包括:山地生态居住、多层居住、中高层居住、高层居住;商业服务包括:大型商业综合体、酒店、零售商业及其他;公共服务包括学校与体育;特色复合功能是本案的策划亮点之一,为打造重庆市级电子商务聚集区的内容,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办公、图3 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孵化园、文化活动、商业服务等等,主要形态为低层或多层的中小体量建筑,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5.慢行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机制5.1空间网络的“能力”与功能形态的“需求”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应紧密结合,空间网络引导并承载功能形态的布局,功能形态则可以支撑空间网络的完整性。
在慢行空间为导向的设计过程中,空间网络的属性主要描述的是网络中的城市空间承载功能形态的“能力”;而功能形态对其所选择的用地有一定的能力“需求”。
二者相互对应,进行一定的取舍,即可以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功能形态选择具有相对应“能力”的城市空间。
5.2“能力”评价5.2.1街道网络的承载交通能力对街道网络的交通能力的评价是通过三种不同属性的描述叠加而得到的,分别是街道网络的两个构型属性,以及距离公共交通节点的最短路径距离。
①街道网络的构型属性,即通过空间句法运算得到的街道网络整合度以及选择度属性。
其中,整合度(integration)所表达的是街道网络中一个网络要素到其他所有要素的平均拓扑距离,用以描述街道作为目的地的潜力,即到达交通潜力,整合度越高即该要素所代表的街段可达性越高;选择度(choice)描述的是网络中每一个要素到其他所有要素的最短距离通过某个要素的次数,是该要素所代表的街道作为最短路径被穿越的潜力,选择度越高则其作为最短路径的潜力越大,即通过交通的潜力也就越大(Hillie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