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5.56 KB
- 文档页数:19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 从古代起, 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
近一百多年来, 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 结果使草原退化, 出现了大面积沙漠。
解放后, 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
六十年代初, 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因此, 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
20 世纪60 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亿亩,80 年代下降为亿亩,90 年代下降为亿亩。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的速度增长。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 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亿亩,截至2005 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
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
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 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 % 左右, 尤其七、八两月最多, 冬春雨雪稀少, 春旱经常发生, 如遇夏早, 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其草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合研究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问题,分析当前草地资源管理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草地资源概况内蒙古地域辽阔,草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
草地资源不仅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地资源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现状(一)管理政策与法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如《草原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内蒙古各级政府设立了草原管理机构,负责草地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监督等工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草地资源退化与沙化问题严重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地资源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草地的生产能力,还威胁到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力等。
这些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无法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五、对策建议(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草地资源的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垦、过度放牧等行为。
(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草原管理机构建设,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建立权责明确、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草地地带是蒙古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主要自然地貌类型之一。
草地生态系统是蒙古高原上广泛分布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在这里,广袤的草原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依赖下茁壮生长。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人口的增长,草原生态系统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得草原逐渐退化,呈现生态失衡的状态。
因此,恢复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草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草地作为生态系统之一,在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威胁,一些无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往往给草原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了草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荒漠化、灌溉干扰、垃圾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草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种组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控制水土流失和植物流失等自然环境问题,对于地表水、空气和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草地资源对于牧民等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旅游业的繁荣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经过合理的土地改造和生态建设工作,根据草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在草地资源开发和水资源调节方面,要加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草、草地种草等草地保持工程建设,保护草地植物种类的生态完整性和草地生命力,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四、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策略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制订合理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够保证目标的实现。
在科技研发方面,要加大研究力度,制定相关技术和政策,发挥尽可能多的科技优势,推动草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提高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依靠现有的国际合作及科学基金等机构的项目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推动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工作。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探索一、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
内蒙古草原包括森林草原、草原、沙漠草原和湿地草原四大类型,面积超过1160万公顷,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功能区草地占总面积的72%。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草原面临诸多问题。
草原生物多样性丧失,草原土地退化、沙漠化及污染严重,内蒙古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二、草原生态保护措施1. 建立生态功能区内蒙古政府于2005年初步划定了生态功能区,划定了540多万公顷的草地,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生态功能区是针对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2. 推行草原禁牧草原禁牧是指在特定期间限制或禁止牧民把牲畜放到草原上进行放牧的活动。
通过禁牧以及合理利用草场,可以使草原得到充分的恢复。
3. 实行草原埋地草原埋地就是将秸秆等杂草填埋到土中,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蓄积和土层肥厚,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保肥,以提高草地质量。
这种方式通过循环利用草原资源,避免了破坏草地环境的现象。
三、草原生态利用措施1.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较为成熟,肉、毛等畜产品市场需求较大。
通过科学调控畜牧业的规模和结构,稳定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草原生态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通过旅游方式接触大自然,体验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
草原生态旅游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四、结论内蒙古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
为了保护草原,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与草原生态利用措施。
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实行禁牧、埋地等措施,可以保护草地的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旅游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可以实现草原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牧区政策变迁加以回顾和考察,科学地总结政策规律并且进行考量,是十分有必要和意义的。
“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八字方针作为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过度放牧草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牧区粮食自给”,草原畜牧业处于被农耕经济蚕食和包围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及时地提出了“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1981年党中央28号文件确定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八字方针。
张曙光同志(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在1986年9月8日自治区直属机关处级上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真正把‘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落到实处,有利于减少以至解决农牧矛盾,从而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
[1]1986年12月3日,在内蒙古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实施方案(试行草案)》,退耕还林还草、增草方可增畜等措施逐步成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
[2]从“ 草畜双承包” 到“ 双权一制”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内蒙古畜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革。
牧区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模式,在草原经营体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984年自治区效仿农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把草牧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村级单位)所有,把“人畜草”、“责权利”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使经营畜牧业和经营草原紧密挂钩。
时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的周慧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第十期《红旗》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联系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和个体经营户而建立起来的草原管理责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既包括牲畜又包括草原‘双承包制’”,“牲畜和草原‘双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小规模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草原之州,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及其重要性对于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其广袤的草地资源,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同时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态屏障之一。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内蒙古草地的生态状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展开讨论,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内蒙古草地资源概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包括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等多种类型。
这些草地不仅为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饲料来源,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自然保护区。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导致内蒙古草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产力减弱。
三、生态经济综合管理的重要性面对上述问题,生态经济综合管理成为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生态经济综合管理,可以实现对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同时,通过科学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可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经济综合管理策略(一)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例如,通过实施退耕还草、草畜平衡等政策措施,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地资源的破坏;通过给予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二)科技支撑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草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例如,通过开展草地改良、种植优质牧草等措施,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通过应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草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三)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例如,制定和实施《草原法》、《自然保护区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草地资源的保护范围、管理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地资源的行为。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草原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的支柱,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生态防线。
草原面临的环境危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大规模开发资源,导致草原持续干旱和退化;虫害控制系统被破坏,导致草地退化和生产力下降。
因此,加快草原建设十分重要。
本文介绍了原生态保护的设计,指出了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原生态保护;建设问题引言建立草原生态系统是维护草原系统平衡、优化草原、防止荒漠化、防止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有待解决。
考虑到德拉加尼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高建设项目的保护有效性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人口增加和资源不足之间的问题人口与环境和资源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资源环境限制了人口,人口又限制了构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
这是一本人类历史的书。
人口的增加导致交通压力增大,住房条件下降,就业困难等等。
主要问题是环境退化、森林和草原等自然资源减少等。
人口增长、食物短缺和人口的食物困难。
首先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畜牧业就要通过发展大田地,大挖掘来致富,解决人民的保暖问题。
1.2经济增长和保护自然之间的问题以前,往往因为经济原因而牺牲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但这也是一个和谐的矛盾。
近年来,我们不应该放弃经济或环境利益,而是考虑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现在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更恶劣的现象,就是北方沙尘暴,西北荒漠化,草原破坏。
蒙古进行了改革,牧民的生活逐渐有了变化。
牧民通过增加与外界的接触,认识到畜牧业可以增加收入,增加畜牧业的数量,增加羊群的数量,让草原越来越小,让草原越来越黑,让气候越来越干燥,风吹到荒草地。
发展中经济体必须保护环境,这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保护的对策研究孔祥智安晓宁魏虹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
呼伦贝尔盟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地区之一,地域辽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景观奇特,区内有大面积森林、辽阔的草原和农牧交错带。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素有“牧草王国”之称。
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物品种多样,区位优势显著,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它为中国乃至世界草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和宝贵资源。
呼伦贝尔草原各种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构筑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内蒙古确保北京和“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的一部分,是根治松辽流域洪涝灾害的生命线,也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
然而,近年来草原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不仅给北京和“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隐患,也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扭转生态恶化的势头,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的状况呼伦贝尔草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尽管植被保护相对完好,素有“牧草王国”之称,但生态条件仍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十年来由于超额采伐、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已使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草原明珠”遭到破坏,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0.2%。
特别是横穿草原并逐年扩大蔓延的三条沙带,覆盖面积已超过88 万公顷,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不仅对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东北和华北的生态环境。
一些农业专家认为:若从现在起,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并予以重点保护,不出十年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能及时给予适当必要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好我国北部仅存的这块“绿色净土”,定比沙化后再行治理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草原退化现象明显加重。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993.3万公顷,退化草原面积已达到399.3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2%,其中:轻度退化面积211万公顷,占总退化面积的52.76% ;中度退化面积138万公顷,占34.46%;重度退化面积50万公顷,占12.29%。
《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资源区,其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综合研究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二、内蒙古草地资源现状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
这些草地不仅是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草地资源面临诸多挑战,如过度放牧、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
三、生态经济视角下的草地资源管理问题(一)生态问题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地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其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二)经济问题草地资源管理中的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上。
一方面,过度利用草地资源导致经济效益短期化,影响了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草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四、综合管理策略与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草地资源管理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降低养殖密度,减轻草地的压力。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草产业,提高草地的经济效益。
(三)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草地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激发其保护草地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政府对草地修复的投入,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草地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五、结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生态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草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促进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区域开发与对策作者:兰建勋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3期兰建勋(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农牧业局草原工作站,通辽 028200)摘要:内蒙古是我国三大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畜牧养殖产业是农业产业的支柱性产业。
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内蒙古草地资源区域开发面临的限制因素,然后论述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内蒙古;草地资源;区域开发;对策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3.0950 引言内蒙古拥有天然草地超过7 800万hm2,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67%以上,位居全国草地面积第二。
在内蒙古的草场中,共拥有超过2 200种的野生种子植物和数十种优良畜禽品种资源。
全区天然草地从东到西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原和荒漠化草原5大类。
更好地开发挖掘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保证畜牧养殖安全,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1 内蒙古草地资源区开发限制因素1.1 草地利用不平衡内蒙古草地资源利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由于区域间干旱,雨季分明,干旱、雨季对牧草生长及对草场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区域内的大部分草场的枯草期普遍在6个月以上。
进入枯草后,牧草逐渐干枯,牧草中的营养价值逐渐变差,并且寒冷季节草地面积较少,养殖户为确保牲畜获得足够的饲草来源,增加放牧时间,使草场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进入冬春季节后,草场载畜量不平衡的问题日渐凸显,大多数草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量载畜问题。
由于制定的休牧制度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使草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逐步退化,土壤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向荒漠化、沙漠化发展。
1.2 草地经营制度不合理近年,内蒙古地区为提高草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草场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草原保护制度与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但在广大基层地区,自治区所制定的各种制度难以落实到位,除少数草地会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外,其他草地基本是一年四季正常放牧。
草原法规制度的完善与资源保护治理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占据着中国广阔的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原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有效管理草原资源,我国不断完善草原法规制度,并加强资源保护治理措施。
本文将围绕草原法规制度的完善和资源保护治理展开讨论。
一、草原法规制度的完善草原法规制度的完善对于保护草原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草原法》、《草原综合治理办法》等文件,具体规定了草原的保护、利用、恢复等方面的政策。
然而,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立法水平不够完善。
我国草原立法相对较晚,法律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
其次,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草原地区广袤,监管困难加大,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法规制度不能有效地得到执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草原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二、资源保护治理资源保护治理是保护草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在资源保护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挑战。
首先,草原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等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管理和监测手段,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生态移民问题需引起重视。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移民政策。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安置问题、生计问题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移民的培训和就业安置,确保生态移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也是资源保护治理的重要方面。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草原资源,如遥感技术、地质信息系统等。
同时,推动科研机构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为草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草原生态文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32卷第4期草原与草业2020年12月 V o l.32 N o.4G r a s s l a n d a n d P r a t a c u l t u r e D e c.2020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陈永泉(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呼和浩特010020)摘要:概述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现状,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工作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归纳论述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近期的重要任务㊂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中图分类号:S8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52(2020)04-0001-051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概况1.1草原 三化 现状20世纪80年代,全区草原退化㊁沙化㊁盐渍化面积共2.50ˑ107h m2,2010年全区草原退化㊁沙化㊁盐渍化总面积为4.63ˑ107h m2,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通过遥感影像初步判读全区草原退化㊁沙化㊁盐渍化面积达到4.57ˑ107h m2,比2010年减少了5.72ˑ105h m2㊂1.2草原保护修复2000年以来,退牧还草㊁京津风沙源治理㊁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相继实施,中央累计投资91.77多万元,完成草原生态治理2.19ˑ107h m2;全面启动实施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将陈巴尔虎旗等6个旗作为试点旗县,制定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办法“,从组织管理㊁资金使用㊁绩效目标完成㊁生态效益㊁科技支撑等5个方面对草原修复治理补助资金进行全面绩效评估;成立生态修复技术服务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借助技术服务团队广泛吸纳科研院所㊁大专院校的新技术㊁新成果,打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 一公里 ㊂目前,2019年修复任务已完成,2020年任务正在实施,年底能够基本完成㊂通过工程项目建设,草原 退化㊁沙化 面积比2000年减少了2.68ˑ106h m2,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5.73ˑ105h m2,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连续三年保持在44%左右,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持续向好㊂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方面整体向好,另一方面问题依然突出和严峻,仍处于退化状态中㊂据监测,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从2000年的750k g/h m2逐步增加到2018年的855k g/h m2;平均覆盖度从35%增加到44%㊂期间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稳定,全区60%的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㊂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全区草原质量降低,承载力下降,超载过牧问题突出,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还远没有达到上世纪80年代1065k g/h m2的水平,高质量草原面积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多年生植物种类减少27%,优质牧草比例下降8%,特别是建群种在重度退化草原中基本消失,而退化指示植物和毒害草增加㊂总之,近年来草原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草原退化现状依然很严峻㊂草原退化数据亟待更新,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亟待加强㊂2内蒙古草原生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新时期草原工作面临的新机遇2.1.1党中央和总书记重视关心草原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草原,反复强调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并多次对草原工作做出指示批示,2019年3月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护草原㊁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草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㊂1收稿日期:2020-10-15作者简介:陈永泉(1965-),男(蒙古族),高级畜牧师,内蒙古通辽人,主要从事草原行政管理工作,E-m a i l:c h e n_y o n g q u a n@126.c o m.2.1.2 草原管理体制机制得到了强化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决定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原农业部的草原监督管理职责整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设草原管理司,在国家层面,草原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得到大幅提升,充分体现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突出了草原保护修复,理顺了草原管理体制,为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体制基础㊂2.1.3 草原吸引力攀升注入修复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㊂近年来,到草原地区旅游休憩㊁体验草原优美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人数持续攀升㊂人民群众对优美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㊁提升草原生态服务功能㊁提供更多优质草原生态产品注入了强劲动力㊂2.1.4 国力提升增强草原修复能力草原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已经有能力㊁有条件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为强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㊂2.1.5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重视草原生态石泰峰书记指出,草原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和精神家园,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做牧区工作一定要把保护草原生态作为第一位的㊁压倒性的任务,当经济建设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把草原生态保护挺在前头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毫不放松地抓好草原生态保护,深入研究草原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和干预,维护好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㊂在草原上搞露天开矿,对生态造成的破坏非常大,必须尽最大努力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今后严禁在草原上新上矿山开发项目㊂草原的原生态最有价值㊁最具魅力,要切实保护好草原的自然生态,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业标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让游客感受到高品质体验㊂发展生态旅游,全程都要突出草原生态保护,人造景观越少越好,必须建的设施也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㊂要认真落实草畜平衡政策,积极调整养殖结构,稳步推进规模化㊁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㊂2.2 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挑战2.2.1 对草原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大众广泛认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只包括了森林覆盖率㊁湿地保护率㊁水土保持率㊁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㊁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5个生态良好指标,尚缺乏草原保护方面的指标㊂草原工作在一些地区没有被摆上重要位置,在机构改革中本来就不多的草原队伍还有流失,草原监管力量薄弱㊂2.2.2 草原资源底数不清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草原资源调查,距今已有30多年,草原面积究竟有多少㊁草原退化状况到底怎样等基本情况都无法拿出准确㊁权威的数据,只有大的分布和范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山头㊁地块和图斑,草原小班的数据档案基本为空白,许多地方草原与林地㊁耕地㊁湿地重叠交叉,权属不清㊁界限不明, 一地两证 或 一地多证 较为普遍,导致编制草原保护修复规划㊁实施草原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强化草原监管保护都缺乏根基,难以做到科学㊁精准㊁有效㊂2.2.3 草原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期各自独立运行,草原和森林虽在空间上相邻或重叠,但在技术方法上平行不相交,在保护修复上统筹和融合还不够㊂相比于农业㊁林业等行业,草原行业的研究㊁调查㊁监测㊁评估基础工作薄弱,缺少更精细的区划,分区施策难以实施,哪些草原需要重点保护,哪些草原需要加强修复,哪些草原可以合理利用,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㊂在草原标准方面,草原退化标准不完善,草原健康标准缺失,难以对草原生态状况做出科学判断㊂草原保护修复工程缺少验收标准,科学评判工程实施效果缺少依据㊂2.2.4 草原监管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前,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相比草原管理机构队伍就比较薄弱,与草原保护管理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㊂机构改革后,虽然国家和省级层面草原行政管理力量得到一定的强化,但省㊁市㊁县级草原行政管理机构存在明显弱化问题,特别是各2 草原与草业 2020年 第32卷 第4期级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力量流失严重,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残缺不齐,草原监管力量大幅削弱㊂2.2.5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草原科技体系不够健全,草原科研单位和涉草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人才短缺,力量较弱㊂草原科学研究不够深入,草原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支持,对草原生态演替及退化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够,研究成果不多㊂草原管理理论和政策研究不够充分,对决策咨询支撑不足㊂草㊁草原㊁草地㊁草业㊁草资源等相关概念相对模糊,名称经常混用㊂草原野外观测试验站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㊂草原保护修复实用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不足,草原保护修复科技贡献率不足30%,远远低于草业发达国家水平㊂3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草原生态修复是通过对退化沙化草原采取草畜平衡㊁禁牧封育㊁免耕补播㊁生境改善㊁灾害防治㊁植被重建等管理及技术措施,促进草原植被逐步恢复,使草原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㊂2019年国家启动了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但由于对天然草原进行大规模㊁系统性的修复缺乏经验,特别是配套的政策㊁技术㊁物资㊁队伍等方面储备不足,对当前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形成一定的制约,亟待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创新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㊂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草原保护修复治理体系要加紧研究出台草原工作指导意见,加快修订‘草原法“,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细化草原保护㊁修复㊁利用的各项政策,构建调查监测㊁评估管理㊁监督执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体系㊂建立完善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系统典型㊁生态服务功能突出㊁生态区位特殊㊁生物多样性丰富㊁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独特的区域,整合建立国家公园,优化草原自然保护区,建立草原自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㊁严格管理㊂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㊁质量不下降㊁用途不改变㊂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禁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和性质㊂完善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依法查处超载过牧和禁牧休牧期违规放牧的行为㊂建立和完善草原标准和指标体系,从草原的起源㊁植被状况㊁生态状况㊁主导功能㊁权属㊁管理措施等多维度进行分类和分区,制定草原健康和质量等级标准,基于生态优先兼顾合理利用,创建与森林资源同口径的指标体系,纳入国土生态质量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㊂3.2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修复力度按照因地制宜㊁分区施策的原则,加快编制全国草原保护修复利用中长期规划和 十四五 各项专项规划㊂针对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和草原退化状况,谋划启动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㊂在超载过牧严重的地区,加大禁牧封育力度,辅以补播草种㊁松土施肥㊁鼠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和植被恢复㊂对已垦草原,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草㊂在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适度发展人工草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㊂3.3整合资源力量,加强草原保护管理队伍建设根据机构改革后基层草原管理和技术推广机构现状,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力量整合,稳定和壮大基层草原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提升草原部门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㊂在原有草原监测队伍基础上,以局属各规划院为龙头,整合原有林业规划调查队伍和相关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力量,调动国家队㊁地方队和市场的积极性,在国土 三调 初步摸清草原分布㊁面积㊁权属的基础上,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深化㊁细化草原调查监测工作,做到每一块草原都建立一套档案资料,以满足专业化㊁精细化管理的需要㊂3.4突出保护重点,积极推进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草原自然公园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创建兼顾生态保护㊁放牧利用㊁旅游休憩㊁文化传承的草原自然公园,既能够有效协调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利用的矛盾,还能够促进国家公园㊁草原自然保护区㊁草原自然公园共同组成的草原保护地体系建设㊂3.5坚持统筹兼顾,提升草原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草原既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有重要的生产功能㊂要在加强草原保护㊁不断提升草原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草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㊂要把传统放牧经验与无人机㊁大数据等现代管理手段有机结合,指导农牧民科学㊁有序放牧,不断提高科学放牧水平㊂要把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作为生态扶贫3陈永泉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吸纳草原地区贫困人口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㊁提高科学放牧水平和畜牧业生产效益㊁开展草原生态旅游等增加农牧民收入㊂3.6 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草原科技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启动草原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增加草原科研投入,尽快在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技术㊁草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㊁草原生态系统演替机理等方面取得突破㊂加强乡土草品种选育㊁草种生产㊁天然草原植被恢复㊁人工草地建设㊁鼠虫害治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快推进草原定位观测站㊁重点实验室㊁长期科研基地等平台建设;强化草原保护修复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草原保护修复科技支撑能力㊂3.7 加强草原宣传,营造草原工作良好社会氛围草原在生态系统保护中不可或缺,在促进牧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保护草原资源是千秋大业㊂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草原,让全社会都认识理解草原,形成重视草原保护㊁支持草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改革合力,完善草原治理体系,提高草原治理能力㊂4 近期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任务4.1 调整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的补奖政策自2011年起,国家对包括我区在内的13个省区实施了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㊂2021年国家将启动新一轮补奖政策,如果继续沿用现行政策标准,我区享受的国家补奖资金将大幅减少,不利于巩固扩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果㊂因此,应及早研究谋划,加强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完善有关政策并予以调整:(1)提高补助奖励标准㊂统筹考虑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实际和物价上涨因素,对我区禁牧补助标准由现在平均每亩7.5元提高到15元,草畜平衡标准由平均每亩2.5元提高到5元,力争草原补奖政策面积继续保持10.2亿亩,即国土 三调 减少的2亿多亩草原(其他土地中的其他草原)依然享受补奖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扩大补奖政策范围㊂对牧区承包草场面积小㊁收入少的牧户实行补贴保底政策,同时将草原管护经费㊁春季休牧以及尚未确权到户或联户的集体草原㊁国有草原纳入补奖范围;(3)完善资金管理办法㊂争取国家对补奖资金切块下达,不设定约束性指标,由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允许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在完成草原生态恢复评价后的第二年兑现;(4)强化后续产业扶持㊂争取国家对禁牧区和春季休牧区新建舍饲棚圈㊁建设饲草储备库和青贮窖池㊁牛羊良种和购置优质母牛㊁规模化养殖场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等给予更多补贴,推动形成与草原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畜牧业生产方式㊂4.2 严格监管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着眼于减轻天然草原承载压力㊁实现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完善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㊂第一,要合理划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将重度退化沙化草原和不适宜放牧利用的部分中度退化沙化草原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区的草原㊁重要打草场和野生采种地的草原㊁各级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范围的草原划定为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其他草原全部实行草畜平衡,根据天然草原㊁人工草场和农作物产量科学确定载畜量,推动超载从按 畜 评价向按 草 评价转变;第二,将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监管纳入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将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监管工作纳入旗县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生态管护员制度,切实落实管护责任;第三,制定出台草畜平衡㊁禁牧休牧条例和指导意见,科学指导草畜平衡和禁牧工作,确保禁牧区禁得住㊁平衡区能平衡,对在禁牧区内放牧或者在草畜平衡区超载放牧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草原生态保护和草资源可持续利用㊂4.3 制定严格保护草原生态的配套政策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 落实最严格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禁在草原上乱采滥挖㊁新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已经批准在建运营的矿山㊁风电㊁光伏等项目到期退出 ㊂应尽快制定配套政策,细化相关举措,确保落到实处㊂为此,首先要研究制定草原地区煤矿退出工作措施,对现有煤矿实行 三不 (不扩资源㊁不核增产能㊁不扩能改技)原则,引导和支持草原地区120万t 以下露天煤矿㊁60万t 以下井工煤矿有序退出;第二,对草原上已有风电㊁光伏项目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分类引导退出,运行满10年以上的风电项目(800万千W 左右)由自治区能源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退出机制,寿命周期满20年的风电项目(4.5万千W )待国家出台退役及更新管理办法后按要求有序4 草原与草业 2020年 第32卷 第4期退出㊂4.4 持续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工程项目遵循草原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坚持保护优先㊁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㊁分类施策,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㊂一是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在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㊁退牧还草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对草原生态保护实行整体系统设计,一体谋划草原生态修复㊁高原河湖治理㊁地下水保护以及已垦森林草原还林还草还湿等重大项目,努力将更多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纳入国家总体规划配套规划体系;二是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试点,立足我区实际,针对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谋划㊁系统设计,积极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㊁生态修复资金担保㊁草原保险㊁牧区现代化等试点,为建立可持续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积累宝贵经验,探索有效之路㊂G r a s s l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o f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C h e nY o n g qu a n (B u r e a uo f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o f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H o h h o t 010020,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g r a s s l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w a s s u mm a r i z e d ,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a n dc h a l l e n g e sf a c e db y t h e g r a s s l a n d w o r ki nI n n e r M o n go l i aa t p r e s e n tw e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o f g r a s s l a n de c o l o g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i n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a n dd i s c u s s e d ,a n d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a s k s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g r a s s l a n de c o l o gi -c a l pr o t e c t i o n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i n t h en e a r f u t u r ew e r e p o i n t e do u t . K e y wo r d s :G r a s s l a n d ;E c o l o g y ;P r o t e c t i o n ;R e s t o r a t i o n5 陈永泉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牧业迅猛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饲养牲畜数量不断增加,渐渐超出草原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草原机能退化,近年来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象严重;这不仅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草原保护政策角度出发,以分析政策为主线,详细阐述我国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及意义,为相关单位完善草原保护政策和有关学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草原可持续发展深远意义的理解,为草原保护政策的坚决执行做铺垫。
关键词:内蒙古;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Abstract: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farmers and herdsmen's incom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livestock rearing increasing gradually beyond the prairie able to withstand the extreme, resulting in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phenomenon in recent years, severe; this not only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mor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rom the prairie protection polic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licy as the main line, elaborate resource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significance of grassland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evant units of stud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related scholars, deepening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masses of prairi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lutely implement th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y to pave the way. Key words:Inner Mongolia、grassland resource、analysis of protection policy目录一、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 (1)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及对草场的破坏情况 (1)2 我国草场建设特点及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性 (2)3 生态型草业畜牧业的理论提出与内涵 (4)4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 (4)二、我国建国以来草业发展的阶段发展划分及相关政策 (4)1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 (5)2改革开放时期到两千年 (5)3两千年至今 (5)三、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及对草业(场)建设的正负面影响 (7)四、改革开放以来草场的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8)五、研究结果及讨论 (9)参考文献 (10)一、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及对草场的破坏情况1.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逾越一万亿大关,在农业总产值里所占比重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已然加入农民增收重要途径的行列①。
作者: 刘明越
作者机构: 内蒙古大学蒙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经济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草地资源 环保机制 内蒙古 草地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 半干旱地区 草原荒漠化物质生活水平 利用程度 农牧民收入
摘要:草地资源是内蒙古的第一资源。
是内蒙古发展基础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是这一地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草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利用的数量、质量也都反映了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的状况。
内蒙古80%以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超载过牧和过度开垦,加之功利主义驱使下,生态环境愈加恶化,草原荒漠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何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减缓破坏速度、破坏程度,发展草原特色经济、绿色产业。
寻求草地资源的环保机制,对于维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实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争取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内蒙古饲草政策
内蒙古饲草政策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草地资源
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饲草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饲草政策旨在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草原生态
环境的质量。
该政策鼓励农牧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规模化畜牧业生产,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饲草政策。
首先,政府加
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牧民进行草地改良和种植饲草作物。
其次,政府通过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区和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草地畜牧业的监管,确保畜牧业生产的合规性和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实施内蒙古饲草政策,畜牧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牧民通
过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高了畜牧业产量和养殖品质。
饲草政策的实施也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强了草原的生态功能。
然而,饲草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部分农牧民对于新的技
术和管理方法接受程度较低,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其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饲草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总的来说,内蒙古自治区的饲草政策在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草地资源方面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改进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牧民也应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牧业迅猛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饲养牲畜数量不断增加,渐渐超出草原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草原机能退化,近年来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象严重;这不仅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草原保护政策角度出发,以分析政策为主线,详细阐述我国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及意义,为相关单位完善草原保护政策和有关学者的学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草原可持续发展深远意义的理解,为草原保护政策的坚决执行做铺垫。
关键词:内蒙古;草地资源;保护政策分析Abstract: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farmers and herdsmen's incom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livestock rearing increasing gradually beyond the prairie able to withstand the extreme, resulting in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phenomenon in recent years, severe; this not only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mor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rom the prairie protection polic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licy as the main line, elaborate resource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significance of grassland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evant units of stud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related scholars, deepening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masses of prairi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lutely implement the grassland protection policy to pave the way.Key words:Inner Mongolia、grassland resource、analysis of protection policy目录一、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 (1)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及对草场的破坏情况 (1)2 我国草场建设特点及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性 (2)3 生态型草业畜牧业的理论提出与内涵 (4)4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 (4)二、我国建国以来草业发展的阶段发展划分及相关政策 (5)三、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及对草业(场)建设的正负面影响 (7)1、我国草地资源政策的趋势分析 (7)2、不同政策制度对草地资源保护效果的异同 (9)四、改革开放以来草场的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1)1、减少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12)2、为草原植被的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12)3、促进草原的动植物物种多样化发展 (12)4、维系草原的整体生态平衡 (13)五、研究结果及讨论 (14)一、草业(或畜牧业)政策保护实施的意义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及对草场的破坏情况1.1我国草业畜牧业发展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逾越一万亿大关,在农业总产值里所占比重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已然加入农民增收重要途径的行列①。
畜牧业渐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它在促进农村种植业的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
在2010年,我国农村从事与牲畜饲料有关的人数达到一亿人次,相关产值更是突破八千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畜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然而在它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现在我国大部分草原和农场都没有牲畜粪便的处理系统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导致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堆积,对水源、土壤及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间接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此外,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超过了草原的自动调节能力,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造成草原退化、荒漠化等严重后果。
其次,畜禽疾病救治及防御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余温未退的禽流感给我国部分地区的禽类养殖带来灾难性的重创,例如上海在禽流感期间屠杀了大量的活禽,掩埋处理了大量的病禽,给养殖户直接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②。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已经基本拥有规模化的养殖场,各种类型的小养殖场也随处可见,大养殖场畜禽防御的工作基本上符合相关规定,而小养殖场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养殖环境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畜禽易于发病。
第三,畜牧业饲料、医药鱼龙混杂。
在金钱的驱使下,为了增加畜牧业的产量,部分农户不按照规定或使用非法饲料、药物饲喂畜禽,一旦不良元素在畜禽体内含量过剩,这些残留的余量如果进入人体会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间接诱发各种疾病。
我国曾有不少地区发生过消费者由于食用使用非法畜药的肉类①陈素华,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与草原生态类型区域划分,气象科技,第33卷第4期,2014年1月。
②包满喜,内蒙古草原生态重建的哲学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而出现中毒的现象,也出现过由于医治不及时导致养殖场大量畜禽死亡造成不菲损失的情况。
1.2我国畜牧业对草原的破坏情况我国草原一直遭受着长期破坏,主要原因是政府及牧民受传统农业观念——轻草溅草的影响,没有把草原管理放在与发展畜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肆开垦草原,导致三四千万顷草原消失。
虽然耕地面积增加了,但是由于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第一年开荒、第二年打粮、第三年变沙漠的惨痛事实。
加之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了只利用不建设,过渡放牧现象十分严重,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导致九成以上的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牧草产量近几十年来下降五六成③。
现在我国人工草地面积与围栏草地面积总和达不到草原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尽管我国草原的自然生产能力与世界各国的草原一样,但是由于我们对草地资源疏于管理,导致我国每顷草原畜禽产量仅仅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新西兰的八十分之一。
2 我国草场建设特点及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性2.1我国草场建设的特点我国草地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北方温带草原、青藏高寒草原、热带——亚热带草原。
北方温带草原是我国天然草原的主体,从黑龙江省绵延至新疆,占地面积最大。
青藏高寒草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甘肃西南部、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
热带——亚热带草原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广袤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草地。
由于草原相对面积比较大,因此它的建设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一)草原建设涉及的地域范围广:草原建设由一个个复杂的子系统组成,例如我国近几年正在积极建设的天然草原保护建设系统,它由退耕还草子系统、草原荒漠化治理子系统、草原自然保护区等子系统组成,经常出现跨市、跨县甚至跨省的情况。
(二)涉及内容多,综合性强:草原建设涉及其相关领域多,例如水源涵养、③纪宏伟,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建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防风治沙、病虫害防治等领域;此外还包括人的因素,诸如生态移民、草原防火、草原执法管理等。
草原建设是集科学技术、人口、社会、市场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草原建设的复杂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大。
(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草场建设由于它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导致它的前期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例如像草原沙漠化治理、水源保护等需要多年之后才能表现出工作成果。
(四)公益性强:草场建设与一般的市场经济不同,它不仅关系畜牧业的发展,更关系着牧区乃至全国的自然环境状况。
甚至有些时候草场建设的外部效益要大于它本身的经济效益,例如最近几年北方草场建设情况明显好转,北京等地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了。
2.2我国草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性目前,我国草场建设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保护与开发建设并行,具体地讲:首先,改变传统的一味开发的观念,增加草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对于重点草场实施重点保护,解决冬夏季节草场产草不平衡导致畜牧业饲料缺乏的问题,提高草地的载畜能力,使畜牧业与草场保护同步进行。
其次,要及时控制因过度使用草④地导致其退化、荒漠化的现象,有关部门在有效贯彻草地生态保护政策的同时还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草地保护政策能够持久有效地执行。
第三,在草场建设过程中要严正杜绝禁止开垦草原,并有计划地对违规开垦的草原进行退耕还草,以促进我国草场建设。
第四,天然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我国北部的天然草原存在严重的载畜超标的问题,是导致草原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实施围栏划区放牧和封地育草措施势在必行。
并且围栏划区放牧和封地育草也是见效最快的措施,一般两到三年就能够见到效果,牧草产量也会增加一两倍,假如同时进行草原管理改良牧草提高的产量会更多。
最后,在合理化开发利用草原的同时草原鼠虫害的防治也要重视起来,例如1986年到1992年期间内蒙古因鼠害损失的牧草多大839万吨,导致④赵广伟,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可行性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每百亩草原的载畜量下降达38%之多。
所以,有效防治鼠虫害是提高并确保我国草原全面发展能力的显著方法之一,有效防治虫鼠害的草原地区的生产力可以增长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