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基础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407.24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二测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息)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D.造纸术【答案】D【解析】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造纸术。
2.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
这项技术促使欧洲()A.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文化进程C.推动了地理大发现D.引发了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的技术是指南针,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3. (2014.盐城)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材料中突出强调了“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这一信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所以A和C项是错误的。
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D项。
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
所以答案选B。
4.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
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
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
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B.南怀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答案】D【解析】由“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可知A项正确;根据南怀仁的身份可知B项正确;”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说明C项正确;杨光先反对西方历法与反对西方文化侵略无关,D项错误。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基础夯实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说法对材料所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B.毕昇改进后提高了印刷效率C.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D.宋元时期开始向外传播:“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据此可判断这是指蔡伦改进造纸术,故C项正确。
造纸技术的改进是在东汉,开始外传是在公元8世纪,故A、D两项错误。
B项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
2.《梦溪笔谈》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下列对材料中“活版”的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布衣毕昇,又为活版”,据此可判断“活版”为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传递信息是通过雕版印刷术,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用胶泥刻字”,故C项“使用的是木活字”说法错误;活版技术从宋代开始使用,D项错误。
故选择A项。
3.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
”这项发明是( )A.指南针B.火药C.造纸术D.印刷术,只有火药与之相符,排除A、C、D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发明(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B.未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C.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作者认为中国的重大发明“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这是指中国的发明没有能够推动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有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易混易错] 宋元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不是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1.某学生据下图误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对此应如何纠误?蔡伦造纸图示提示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因为我国在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古代四大发明中对文明的传承作用最为显著的是哪两项?影响最为久远的是哪一项?提示“最显著”:印刷术、造纸术。
“最久远”:造纸术。
命题趋向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等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文化方面命题的能力倾向主要侧重于有关知识的纵横联系,并从政治、经济、地理、社会等个方面挖掘其成因;从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其中,春秋战国文化是一个重点,其次是秦汉文化,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是唯物主义思想和教育体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考查重点是文学艺术;隋唐宋元时期的科技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命题视角将侧重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题目设计也可以中外历史比较为角度;明清文化中的思想、科举、教育特征仍将是命题热点。
复习方法1.把握本专题综述的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2.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是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具体掌握先进工具、历法和农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矿冶技术、造船技术、水利技术的进步对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5.掌握科技发展的条件(1)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统治者政策开明。
(2)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3)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外文化的交流互补。
(4)不同时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产、军事活动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5)各族劳动人民及其代表人物的发明创造;不同阶级阶层杰出人物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卓越活动。
(6)前代为后代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核心知识(一)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1)造纸术①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竹简、木简、帛,西汉发明造纸术,西汉能够制造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据《顾亭林文集》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板(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都用手抄,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 C三项均错。
活字印刷在北宋时出现,是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的,故D项正确。
2.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B.造纸术D.火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文化方面应该是指印刷术;在战争上应是指火药;在航海上应是指指南针。
3.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哪种仪器可遥测地震发生的方向( )B.简仪C.浑天仪D.司南4.中国人民银行曾限量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右图即祖冲之纪念币。
我们之所以纪念他,主要是因为他( )A.首创割圆术B.对圆周率的精确推算C.发明地动仪,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因地制宜B.多种经营C.商品生产D.重农抑商获。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6.据《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 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
下列著作中可能出现明清时期救荒内容的是( )A.《农政全书》B.《齐民要术》D.《千金方》“明清两朝”“救荒”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B项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是元代的农学著作,D项为唐代的医学著作,均不符合题意。
7.在我国某一部医书中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含有近代生物进化思想。
这部医学业著作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D.《千金方》,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解析:根据材料中“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提供条件的应是火药用于军事,故选C项。
答案:C2.“________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横线处的文字是( ) A.雕版B.造纸C.指南针D.火药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唐朝时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经宋朝人毕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故A项正确;B项始于西汉,C项始于战国时期的司南,D项始于唐朝时期,时间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A3.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并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的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解析: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我国最早阐述中医临床医学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它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答案:B4.《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九章算术》中的分类“方田”“粟米”“均输”的内容看,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④是近代科学的特点,故选A。
答案:A5.下列各图中属于元代郭守敬制作的,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特点的,比欧洲早300多年的是( )解析:郭守敬制作的是简仪,B项正确;A项是地动仪;C项是浑天仪;D项是罗盘。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答案】 A【解析】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发明于北宋,火药与火器用于军事是在唐末之后,751年是唐朝中期。
2.就世界范围来说,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A.地动仪B.指南针C.火药D.活字印刷术【答案】 B【解析】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3.“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巨大成就。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火药发明有关,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汉朝B.唐宋C.元朝D.明朝【答案】 B【解析】火药发明于唐宋时期。
4.右图是一块币值为5元的纪念银币。
图中人物之所以被后世纪念,是因为他()A.发明了地动仪B.编制了《授时历》C.精确推算了圆周率D.编写了《本草纲目》【答案】 C【解析】根据图中的“祖率”和生卒年月可判定图中人物是祖冲之,他的主要贡献是精确推算了圆周率。
5.“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可知甲正确;依据一定时期的思想科技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可知乙正确。
6.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如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
2、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在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方面的创新和应用。
(2)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历法的制定和天文观测的重要成果。
(3)熟悉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和重要医学理论。
2、难点(1)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逐渐落后的原因。
三、学习资源1、相关的历史书籍,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工开物》等。
2、纪录片《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3、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1)阅读推荐书籍的相关章节,记录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人物。
(2)观看纪录片,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2、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及原因。
(2)探讨某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课堂展示(1)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2)针对不同观点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和交流。
4、知识梳理(1)绘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轴,标注重要的发明和事件。
(2)制作思维导图,总结不同领域科学技术的特点和贡献。
五、学习评估1、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2、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小论文,阐述其发展历程和影响。
3、参加课堂测验,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六、拓展延伸1、探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其他古代文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融合。
2、了解现代科技中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原理的应用和创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天文领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重点放在生产工具改革创新方面的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桑辑要》
C.《农政全书》
D.《农书》
答案:D
2.“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请判断这则材料可能涉及哪项发明()
A.浑象仪
B.火箭
C.指南针
D.地动仪
答案:A
3.我国古代的医药著作中,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D
4.对我国古代农书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B.《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C.《农器图谱》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农书
D.《农政全书》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答案:B
5.关于右图中这项发明说
法正确的是()
A.由僧一行发明的
B.能测定地震方向
C.能预测地震
D.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答案:B
6.在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最久远、最积极影响的发明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B
7.体现我国古代医药学最高成就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答案:B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
”这句话反映了()
A.中国古代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C.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D.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9.关于右图中著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B.总结了春秋至汉代的数学成就
C.对世界影响深远
D.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答案:B
10.“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
追溯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航空事业,成果历历可陈。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这项发明产生于()
A.明朝
B.元朝
C.汉朝
D.唐宋
答案:D
11.我国古代发明中被近代欧洲科学家直接采用的是()
①地动仪②“简仪”③《本草纲目》④《农政全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D
12.下列有关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火药到唐末时开始用于军事
C.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
D.指南仪器早在春秋时就已发明
答案:B
13.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从成果上可以总结的特点有()
①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②重视科学的抽象性分类
③重视理论的高度概括与哲学规律
④重视实用技术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