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药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5.79 KB
- 文档页数:3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新疆是高寒地区,冬季基本上是半年,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较多,且顽固难治。
观诸医用西药疗之,不良反应多,患者多难坚持。
细读古训,复思师言,从临床症状来辩证分析,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之痹症,且以寒邪偏重为主,因此,根据“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原则,而选用温经散寒力强,并能祛风除湿的乌头汤为主治疗,其疗效是较为理想的。
此举二例:例一,膝关节炎,张某,男,44岁,干部。
自述从2008年冬天以来,左膝关节疼痛,每遇天气变化而发作,遇冷加剧,遇温则减,服抗风湿类药物症状缓解。
2009年7月中旬,下水劳作1小时,双膝关节疼痛,左侧剧烈,不能伸屈。
即用抗风湿类药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半月余,因胃脘疼痛不能坚持服用以上药物,要求使用中药治疗。
查其双膝关节无红肿,但冰冷,入夜痛增,得温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寒痹。
治宜温经散寒止痛,处方:制川乌10g、麻黄10g、白芍30g、黄芪30g、川牛膝30g、附片10g、独活10g、地龙10g、白术10g、细辛3g、桂枝10g、甘草10g。
一日一剂,常规煎煮,分二次温服。
一剂痛减,三剂诸症消失。
后用独活寄生汤为主调理半月,至今未复发。
例二,肩周炎,刘某,女,53岁,2009年4月就诊。
右肩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已二年余。
近期疼痛加重,活动受限,朝轻暮重。
特看中医。
刻诊,右肩部无红肿,特别怕冷,申屈困难,麻木,舌质暗淡,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弦紧。
通过辩证分析,认为本患者为寒湿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宜散寒、益气通络。
处方:制川乌10g、附片10g、羌活10g,姜黄10g、黄芪30g、防风10g、葛根30g、桂枝10麻黄10g、当归10g、桑枝30g、甘草10g。
一日一剂,常规煎煮,分二次温服。
服药七剂,临床症状不消失,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调理半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凡诊治疾病,要详细审查疾病发生的机理,抓住主要矛盾,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指导临床。
中医药从本治疗风湿病(1例报告)6篇篇1一、引言风湿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虽有所进展,但仍缺乏特效药物。
中医药学在风湿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从整体角度进行治疗,以调和气血、祛邪扶正为主要原则。
本报告旨在介绍一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典型案例,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和方法。
二、病例介绍患者张某,女性,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就诊。
患者自述患风湿病多年,曾多次尝试西药治疗,但效果欠佳。
患者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乏力、失眠等症状。
中医诊断:风湿病。
辨证分型:寒湿痹阻型。
三、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中药汤剂。
如桂枝汤、乌头汤等,以调和气血、祛邪扶正。
2. 针灸治疗:选取关节局部的穴位,如膝眼、足三里等,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 拔罐疗法:在疼痛部位进行拔罐,以祛除湿邪、缓解关节疼痛。
4. 食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食疗方案,如选用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食物,如枸杞、山药等。
四、治疗过程与效果经过一个月的中医药治疗,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能力逐渐恢复。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断调整中药汤剂的剂量和组成,同时进行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三个月后,患者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肿胀完全消退,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讨论本例风湿病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注重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调和气血、祛邪扶正达到治疗目的。
本例患者采用的中药汤剂、针灸、拔罐及食疗等方法,共同作用于人体,达到祛风湿、强筋骨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按摩等多种方法,可综合施治。
此外,中医药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
2019年6月第26卷第11期王亦专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体会倪飞珍王亦专王亦专主任医师是金华市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在中医内科有独到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尤为擅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就王老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详述如下:1 痹证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骨痹”“鹤膝风”等范畴,是中医痹证的一种。
痹证的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风寒湿之邪是导致痹证的重要病因,为痹证的外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痹证的病因为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加之复感外邪;病机为邪气滞留,痹阻经脉,不通则痛。
风寒湿之邪及湿热之邪为易感之外邪,而正气亏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基础。
痹证久病不愈,关节经络受阻,气血不畅,瘀滞不通,而致血瘀。
而后期痰瘀互结是痹证反复发作和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的病理基础。
王老师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痹证可归为内外二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而致正气亏虚;外因则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肌骨之间,影响气血运行。
外因引动内因,两者相互作用。
根据辨证分型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和痰瘀互结型。
2 治疗原则2.1辨寒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寒热辨证主要分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两型,多为患者感受风寒湿邪及风湿热邪或寒湿之邪从阳化热所致。
风寒湿邪多杂合为痹,发病时三邪可有所偏盛,其中风盛者起病较急,关节疼痛可游走不定,遇风加重;湿盛者,痛处沉重感,多见于下肢;寒盛者,多受凉诱发,痛有定处,遇冷加重,得温痛减;热盛者,关节红、肿、热、痛,喜凉爽,伴发热。
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来辨明风寒湿热孰轻孰重,治疗有所侧重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风寒湿痹中风偏盛者,可选用宣痹达经汤、九味羌活汤等加减治疗。
湿偏盛者,可用薏苡仁汤、麻黄加术汤等化裁。
寒偏盛者,可选用乌作者单位:321300 浙江永康市中医院内二科通信作者:倪飞珍,Email:214362896@ 头汤加减。
软坚散结法治疗风湿病体会作者:王玲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12期关键词:软坚散结法;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83-02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风湿病是指用行气、散结、活血、软坚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痰瘀互结、筋膜粘连、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或皮下瘀血、郁积成块、破结不散的方法[1]。
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法治疗风湿病,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应用1.1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鹤膝风”、“历节”等范畴。
《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说:“此病多胸膈生痰,久则赤肿,附着肢节,久而不退,遂成历风。
”人体正气亏虚之时,易感外邪,痹阻于经络关节,气血流通不畅而致痰瘀蕴阻,久之则癥瘕积聚,不易消散。
临床表现为周身关节肿痛僵硬,尤以双手关节为重,伴有活动受限,畸形变,功能障碍。
笔者常选用以软坚散结为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辅的治疗原则。
案例1:患者,女,55岁,2002年3月来诊。
主诉:四肢关节肿痛反复发作8年,伴双手关节梭形肿胀,晨僵,活动受限。
查类风湿因子:582IU/mL。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8年来曾间断口服强的松、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药,病情稍有改善,但均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不能长期坚持,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查:舌质黯红有瘀点,苔薄黄,脉滑。
辨证为痹证日久,痰瘀互结,痰凝筋骨。
处方:海藻20 g,昆布20 g,牡蛎20 g,鳖甲10 g,威灵仙30 g,穿山龙20 g,红花15 g,赤芍15 g,秦艽20 g,羌活20 g,独活20 g,路路通20 g,鸡血藤30 g,甘草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海藻、昆布、牡蛎、鳖甲软坚散结,其余药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服药1月后症状缓解,间断随证加减治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风湿病中医药治疗体会
作者:王义军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刊名:
中医药学刊
英文刊名: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6,24(12)
1.丛培全.CONG Pei-quan风湿病中医学概念及研究现状探讨[期刊论文]-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3)
2.杨满菊.娄广亮治疗风湿病常见药物副作用的中医认识及处理要点[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8,23(11)
3.庞国伟.谭光群.李晖.张东六种祛风湿中成药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3)
4.李军.龚孟怡芪藤活络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
5.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
6.仲韦旭.金明秀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撷菁[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7.陈伟.彭剑虹浅论类风湿关节炎HPA轴功能改变的中医药治疗[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
8.冯兴华《素问·痹论》与现代风湿病学[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8,49(4)
9.陆燕.周学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征研究探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3,21(6)
10.周明爱.单晓阳.于守杰.左振素左振素老师谈中医风湿病诊疗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7,27(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yxk20061205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