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25.20 KB
- 文档页数:8
逆转录的特点和意义
1.逆转录病毒的特点:
逆转录病毒需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将RNA转变为cDNA,再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蛋白酶作用下扩增。
2.逆转录病毒的作用:
逆转录病毒有三个基因:gag-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编码逆转录酶;env-编码病毒的被膜糖蛋白。
有的逆转录病毒还带有癌基因(vonc),即有的逆转录病毒有致癌作用。
近年来,已设计构建成一些缺陷型病毒(defective virus)使逆转录病毒成为有用的基因载体,成功地把抗药性基因转入了人体造血前体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
Hock等选用了缺失编码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因此不能合成自身的外壳,但它有识别外壳蛋白进行包装的信号(一段尚未鉴定的DNA顺序)。
用这种缺陷的逆转录病毒去感染某种细胞株,这种细胞株包含有辅助病毒(helper virus)。
辅助病毒能合成蛋白外壳,但缺失了识别蛋白外壳进行包装的信号,因此它不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当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株后,逆转录病毒的RNA进入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成为病毒颗粒。
这时把受感染的细胞同骨髓细胞一起培养,包装在辅助病毒外壳蛋白中的逆转录病毒RNA,进入骨髓细胞,病毒DNA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基因的活性得到表达。
这时,由于骨髓细胞里面没有辅助病毒,所以整合进宿主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不再有外壳蛋白可供包装,因此也就无法增殖,而只能被“陷”在宿主基因组中,通过细胞分裂而传给下一代子细胞。
CATALOGUE目录•引言•逆转录病毒的基本特征•逆转录病毒的致病性•逆转录病毒的检测和诊断•逆转录病毒的治疗和预防•逆转录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区别和联系•展望与未来发展引言逆转录病毒的形态和结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包括三个结构基因:gag、pol和env。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的复制酶;env基因编码病毒的包膜蛋白。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表达受长末端重复序列(LTR)调控,LTR 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等顺式作用元件。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和基因表达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史逆转录病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Burkitt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和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等。
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性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逆转录病毒致癌机制慢性感染的形成慢性感染与疾病发展逆转录病毒与慢性感染免疫逃逸机制逆转录病毒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如病毒抗原变异、抑制免疫应答和诱导细胞凋亡等。
免疫逃逸与疾病持续免疫逃逸可导致病毒感染持续存在,促进疾病进展,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崩溃导致严重感染。
逆转录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分离病毒鉴定逆转录病毒的分离和鉴定RT-PCRNASBA逆转录病毒的核酸检测逆转录病毒的血清学检测ELISA通过包被病毒抗原,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Western blot通过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用于验证ELISA结果。
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基因治疗030201逆转录病毒的治疗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筛查与监测逆转录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新药研发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治疗耐药性研究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病毒的区别和联系复制方式01基因组结构02潜伏与激活03与寄生生物的联系逆转录病毒与寄生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具有某些相似的特性,例如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潜伏和激活等。
与细菌的区别逆转录病毒与细菌不同,其遗传信息为RNA而不是DNA,且不具有细胞结构,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是~种RNA病毒,因具有逆转录酶而得名,可以广泛诱发多种动物的淋巴瘤、白血病、肉瘤等。
80年代以来,发现引起人类T一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人T一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tHTLV)、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病毒都属于逆转录病毒。
成熟的RNA病毒在电镜下呈圆心或类圆形。
按其超微结构特点分为A、B、C、D四型。
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即属于D型。
RNA病毒感染细胞时,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质,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在宿主细胞内转录病毒RNA,产生互补的DNA(c-DNA),将此DNA转送到宿主细胞的核内,共整合到细胞DNA的基因组内,通过细胞的酶的作用,转录产生病毒性的mRNA,并被转运到胞浆核糖体上,产生病毒的酶和结构蛋白,再经过装配和包装病毒基因组的RNA,即繁殖形成新的病毒,从宿主细胞的胞质膜上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而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常常可以继续存活。
RNA病毒感染机体后,若病毒的遗传信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成为细胞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性细胞由亲代垂直传递到子代细胞,这种肿瘤病毒称为内源性的肿瘤病毒,一般情况下受到正常细胞的调节控制,病毒处于静止状态,但受到化学致癌物、射线辐射等因素的作用后,可能被激活病毒表达而在体内诱发肿瘤。
另一些RNA病毒可以横向或水平传播,称为外源性病毒,它们按照作用特点和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又分为急性和慢性RNA 病毒。
1977年日本学者最早报道了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
),后来美国学者又在人章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和皮肤T细胞白血病(Sezary综合征)病人的血液和淋巴结标本建立了细胞系,从这些细胞中分离到了逆转录酶阳性、能出芽生长的C型RNA病毒,命名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HTLV)。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1.逆转录病毒:是一组含有逆转录酶并有包膜的RNA病毒,根据其致病作用可分为2个亚科7个病毒属。
对人有致病性的逆转录病毒主要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人类嗜T 细胞病毒。
逆转录病毒在复制时通过DNA中间节段,并可将病毒DNA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具有致细胞转化的作用。
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AIDS等严重疾病。
2.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1)病毒呈球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直径为80~120nm。
(2)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并携带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3)复制时经过一个独特的逆转录过程,先逆转录为双链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4)病毒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5)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3.AIDS的临床特点包括三个方面:(1)潜伏期长,平均10年左右。
(1)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
由于HIV感染的CD4+T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使CD4+T细胞的数量明显下降,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的不可逆的缺陷;(3)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严重缺损,AIDS患者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一些对正常机体无明显致病作用的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卡氏肺孢子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细菌(如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李斯特菌),常可造成AIDS患者致死性感染。
部分病人还可并发Kaposi肉瘤、恶性淋巴瘤。
4.目前尚无预防AIDS的有效疫苗。
由于HIV的传播途径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预防AIDS应采取相应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有关预防知识,杜绝恶习如:吸毒、性乱等;(2)对献血员、器官捐献者和献精液者等必须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3)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的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
(4)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牙刷和剃须刀等。
一、逆转录病毒概述反转录病毒是RNA病毒,但有反转录酶,可使RNA转录为DNA,再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即RNA病毒,需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将RNA转变为cDNA,再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蛋白酶作用下扩增的一类病毒。
逆转录病毒是RNA病毒,它有三个基因:gag-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编码逆转录酶;env-编码病毒的被膜糖蛋白。
二、逆转录病毒的许多特点便于其发展成为动物基因克隆载体。
①就目前所知,在大多数情况下,逆转录病毒的肿瘤基因(oncogene,ONC)都能够在细胞中转录。
这种特性说明逆转录病毒有可能是一种天然的转录因子,同时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在正常细胞中进行操作,将它改建为有用的动物基因转移载体。
②逆转录病毒的寄主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无脊椎动物,其中有的还能够在人体细胞中生长;③逆转录病毒不但感染效率高,而且通常不会导致寄主细胞的死亡,被它感染的或转化的动物细胞能够持续许多世代,保持正常生长和保持病毒感染性的能力。
逆转录病毒载体最大优点是(1) 转染范围广,可以感染各种细胞类型,如淋巴细胞或肝细胞、肌细胞等;(2) 转入的外源基因可完全整合(3) 对细胞感染率高,达到100 %(4) 感染细胞不产生病变,可建立细胞系长期持续表达外源基因三、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原理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共由两部分组成:包装细胞系和缺陷病毒本身。
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去除了正常的蛋白编码序列而保留了复制和包装信号,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将目的基因插入此载体上,而包装细胞系能提供病毒载体包装成病毒粒子所需的结构蛋白。
当重组病毒载体导入包装细胞后,缺陷病毒载体和包装细胞的互补作用共同完成病毒装配,该病毒颗粒可感染其他宿主细胞,此时目的基因进入该细胞并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导致插入序列在宿主细胞中表达,产生目的蛋白。
宿主细胞不能像包装细胞那样为缺失结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提供结,保证了该载体在生物制品领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归类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包括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分为肿瘤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每一亚科又有若干个属(表33-1)。
肿瘤病毒亚科(oncovirinae)大多引起禽类、猫、鼠、猴等动物肿瘤,与人类疾病相关者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HTLV);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则是艾滋病的病原体,正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
三个亚科病毒的生物演化和亲缘关系见图33-1。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病原体。
AIDS首次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其病原为HIV。
因病毒最初分离于淋巴腺综合征的同性恋患者血清,曾称之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virus,LAV),此后分别又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AIDS相关病毒(AIDS-relatedvirus,ARV)之称。
1986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ICTV)建议,将LAV、HTLV-Ⅲ和ARV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俗称艾滋病病毒。
HIV分HIV-1型和HIV-2型,前者引起全球AIDS流行,后者主要分离自西部非洲的艾滋病患者。
HIV感染的范围在逐步扩大,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感染人数逐年快速增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成熟的病毒直径100~120nm、20面体对称结构、球形,电镜下可见一致密圆锥状核心,内有病毒RNA分子和酶,后者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integrase)和蛋白酶(protease)。
HIV的最外层为脂蛋白包膜,膜上有表面蛋白(gp120)和相嵌蛋白(gp41)两种糖蛋白,gp120为刺突,gp41为跨膜蛋白。
包膜内面为P17构成的基质蛋白(matrix),其内为衣壳蛋白(P24)包裹的RNA。
HIV基因组由两个拷贝的正链单股RNA组成,在其5’端可通过氢键结合构成二聚体。
HIV的基因组成较其他逆转录病毒复杂,全长约9.7kb,含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以及tat、rev、nef、vif、vpr、vpu等调控基因(图33-3)。
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terminalrepeat,LTR),HIV的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着前病毒基因的表达。
在LTR区有启动子、增强子及负调控区。
核酸杂交显示,HIV-1与HIV-2的核苷酸序列,仅40%相同。
1.结构基因(1)gag基因:是编码病毒衣壳、基质等结构蛋白的基因。
其表达产物初为55kD的前体蛋白(p55),后在HIV蛋白酶作用下进一步裂解为p24、p17和p15。
P24组成包裹在HIV核酸外的衣壳蛋白(capsid,CA),其特异性较强,除HIV-1和HIV-2之间存在轻度交叉反应外,与其他逆转录病毒无交叉抗原成分;p17构成包膜内的基质蛋白;p15则可进一步裂解为与RNA结合的蛋白(p9和p7)。
(2)pol基因:编码HIV复制所需的酶类,诸如逆转录酶(p66/p51)、整合酶(p32)和蛋白酶。
Pol基因有万分之一的突变率,对抗叠氮胸苷(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核苷类似物)的HIV突变株的形成,即与pol上HIV逆转录酶基因的突变相关。
(3)env基因:编码env蛋白,分子量为88kD。
糖基化后形成包膜刺突糖蛋白前体,因分子量增至160kD,故称gp160。
Gp160再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为gp120和gp41,分别构成包膜表面的糖蛋白(刺突)和跨膜蛋白。
Gp120是病毒与易感细胞结合的物质基础,借此,HIV可与靶细胞的CD4膜分子结合而感染细胞。
Gp120与CD4结合后则导致其构象改变而与gp41分离,使gp41插入受染细胞膜,介导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和病毒核酸的穿入。
2.LTR 系HIV基因组两端分别具有的一段相同的核苷酸序列,由增强子、启动子、TATA序列和负调控区等组成,控制HIV基因组的转录。
3.调节基因(1)tat基因:编码TAT蛋白,其与LTR上的反应成分结合后,启动和促进HIV基因组转录mRNA。
Tat基因由两个外显子构成。
(2)rev基因:编码REV蛋白,即病毒体蛋白表达调节因子(regulatorofexpressionofvirionprotein)。
Rev蛋白是重要的调节HIV基因复制的反式激活因子,其可正向调节病毒体蛋白,促进HIV基因表达由最初调节蛋白mRNA的转录,转向转录结构蛋白mRNA。
此外,rev蛋白尚有转运结构蛋白mRNA进入宿主细胞质的作用。
因此,缺乏rev基因的HIV则不能表达晚期蛋白。
(3)nef基因:编码NEF蛋白,一种负性调节因子(negativeregulationfactor),分子量为27kD,对HIV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
NEF蛋白还可与宿主的细胞膜结合。
(4)vif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23kD的蛋白质,称之VIF蛋白。
有研究表明,尽管缺乏vif基因的HIV仍可正常复制和形成病毒颗粒,但其感染性远低于有此基因的HIV,据此VIF蛋白又有病毒体感染性因子(virioninfectivefactor,vif)之称。
(5)vpu基因:为HIV-1特有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一种由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称为病毒U蛋白(viralproteinU,vpu),可存在于细胞膜上。
Vpu 基因虽非病毒复制所必需,但若缺乏此基因,可能会影响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装配和从宿主细胞膜的出芽释放。
此基因的功能仍待进一步研究。
(6)vpr基因:编码病毒蛋白r(viralproteinr,vpr),此种病毒蛋白由96个氨基酸组成,具有逆转录激活因子作用,可促进HIV在易感细胞内的增殖和增强细胞病变作用。
此外,VPR蛋白尚可作用于LTR,上调受其控制的病毒复制。
(二)HIV复制与培养特性HIV首先借助其包膜糖蛋白刺突gp120,与易感细胞表面的CD4结合并进一步介导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于胞浆内脱壳释放出RNA。
在病毒逆转录酶、病毒体相关的DNA多聚酶的作用下,病毒RNA先反转录成cDNA (负链DNA),构成RNA-DNA中间体。
中间体中的RNA再经RNA酶H水解,而以剩下的负链DNA拷贝成双股DNA(前病毒DNA)。
逆转录过程导致线性DNA分子进入胞核并在病毒插入酶的催化下插入宿主DNA,成为细胞染色体的一部分。
宿主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称作前病毒(provirus),与受染细胞基因组一道复制。
当前病毒活化而自身转录时,LTR起着启动和增强其转录的作用。
在宿主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的DNA转录为RNA并分别经拼接、加帽或加尾形成HIV 的mRNA或子代病毒RNA。
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蛋白质,经进一步酶解、修饰等形成病毒结构蛋白或调节蛋白;子代RNA则与病毒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在从宿主细胞释出时获得包膜,成为具有传染性的子代病毒(图33-4)。
HIV仅感染具有表面分子CD4的T细胞、巨噬细胞,因此实验室常用新鲜正常人或患者自身T细胞培养病毒,H9、CEM等T细胞株也可用于HIV的培养。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血制品的应用、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导致AIDS。
HIV主要有HIV1、HIV2两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流行的是HIV1,HIV2只在西非区域性流行。
临床上,AIDS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
为了早期发现感染者和控制AIDS流行,有必要对AIDS高危人群和临床上不明原因感染、皮肤肿瘤患者及时定期检查。
HIV抗体的存在表明有HIV感染,而检出HIV则是病毒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致病机制1.损伤CD4+细胞HIV感染和损伤细胞的先决条件是被感染细胞与病毒的亲嗜性。
CD4分子系HIV的主要受体,当病毒与细胞接触时,病毒包膜的表面糖蛋白gp120即与细胞表面的CD4分子V1区结合,致使与其紧密相连的包膜跨膜蛋白gp41发生构变,其疏水端深入靶细胞膜内,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和核衣壳的侵入。
基因敲除研究表明,CCR5和CXCR4为HIV的辅助受体,分别有助于HIV对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感染。
已发现,无症状的AIDS患者其CD4+细胞仅少数显示HIV复制,这可能与细胞表面无辅助受体有关。
(1)T细胞损伤:HIV感染CD4+T细胞后,在其中以较快的速度增殖,导致此类细胞的病变和死亡,使CD4+的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从而造成以CD4+细胞为中心的免疫功能全面障碍。
由于CD4+T细胞数量的减少,CD8+T细胞比例则相对增高,出现CD4+/CD8+倒置。
CD4+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CTL以及NK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CD4+细胞的异常必然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2)其他细胞损伤:CD4分子也存在于其他细胞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郎格罕细胞和其他骨髓分化细胞等,这些细胞也是HIV的敏感细胞。
HIV包膜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已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被该病毒感染。
(3)细胞损伤机制:HIV感染CD4+细胞是AIDS患者免疫缺陷的前奏。
HIV 导致CD4+靶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为:①病毒的出芽释放和其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都有可能导致宿主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②宿主细胞可通过膜上的病毒gp120与细胞自身表达的CD分子结合,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③大量病毒增殖产生的未整合的cDNA,干扰宿主细胞代;而当HIV核酸以整合于宿主染色体的形式潜伏时,受染细胞虽未遭破坏,但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均发生障碍。
④机体对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特异性的CTL细胞毒性或ADCC效应。
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波及邻近未被感染的CD4阳性细胞,导致CD4阳性细胞大量减少。
⑤gp120与Ⅱ类MHC分子有交叉成分,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gp120可介导自身免疫性损伤,破坏表达Ⅱ类MHC分子的CD4阳性细胞。
⑥病毒与易感细胞结合后,直接诱导细胞凋亡,特异性识别HIV抗原肽的CTL也可启动靶细胞凋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