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反补贴法
- 格式:ppt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15
什么是指反倾销与反补贴反倾销与反补贴一、什么是反倾销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
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事,仍把反倾销做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什么是反补贴反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
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对维护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1)反倾销与反补贴是国家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可以克服行政手段的任意性。
(2)由于倾销与补贴都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国家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可以制止不公平交易,规范贸易竞争行为。
(3)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可以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4)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可以限制进口,合理调节进出口贸易,避免对外贸易损失,保护本国工业。
(5)反倾销与反补贴也是适应国际间发展贸易关系的需要,对维护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反补贴的种类临时措施是为顺利进行继续调查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也是进口国调查机关决定是否最终征收反补贴税的前序性非正式措施。
调查机关采取临时性措施,表明其对补贴的存在和补贴进口产品给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已经有了初步肯定性的结论,但采取临时措施并不表明一定要采取最终的反补贴措施。
承诺承诺主体包括产品的原产国政府或出口国政府,自愿承诺的情形一旦出现,则可以中止或终止调查,而不采取临时措施或征收反补贴税。
反补贴调查中承诺的形式不仅限于价格上的承诺,还包括补贴的取消或限制等情况。
反补贴税征收是指调查机关在仲裁时最终确定征收反补贴税。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往往伴随着竞争与争端。
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以应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
本文将就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进行探讨。
一、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是指一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倾销商品侵害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
倾销是指一国企业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国家市场时,价格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或低于生产成本,从而危害了本国同类产品的市场。
为了应对倾销行为,各国政府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主要包括征收反倾销税和对倾销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等。
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措施被广泛应用,旨在维护本国产业的正当权益。
然而,反倾销措施的采取也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因此,各国应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反倾销措施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以促进健康、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反补贴措施反补贴措施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防止其他国家企业获得不正当补贴并危害本国产业利益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
补贴是指政府向企业提供的金融、税收或其他形式的支持,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为了应对补贴行为,各国政府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主要包括征收反补贴税和对补贴商品实施反补贴调查等。
在国际贸易中,反补贴措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而补贴行为往往容易引发贸易争端。
因此,各国政府应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采取有效的反补贴措施,防止不正当补贴扭曲国际市场秩序,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看出,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各国产业的利益至关重要。
然而,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的采取也应遵守国际贸易规则,避免对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只有通过合作与规范,才能实现国际贸易的共赢局面,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备受关注。
这些政策旨在防止不公平竞争和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侵害。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反倾销政策的背景和实施反倾销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发现另一个国家向其出口某种商品时存在倾销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限制进口该商品的数量或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产业。
倾销是指一种商品在出口国的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
一旦一个国家发现倾销情况存在,该国可以就此对进口该商品的国家提出倾销投诉。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反倾销措施需要经受严格的审查程序。
世贸组织将第一次投诉中的证据视为基本事实,并要求投诉方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受害程度。
如果调查得出该投诉是合理的,该国可以采取一些限制进口商品的措施以满足本国产业的需求。
不过,这些措施需要根据国际贸易规则进行限制,并需要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二、反补贴政策的背景和实施反补贴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国家向出口国提供非市场化财政援助,导致其他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竞争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政策也被用来限制国家在其领土上支持特定产业的做法。
各国都可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启动反补贴调查,以确保公平竞争。
世贸组织对反补贴政策的实施要求相对严格,需要对补贴措施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需要确保这些措施不会对公平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被证明存在补贴的情况,可能会限制其出口额度或征收加征税,但这些措施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三、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的争议尽管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旨在保护贸易公平和允许公平竞争,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这些政策容易遭到滥用,因为企业可能会钻规势使自己受益。
此外,这些措施可能导致虚假指控和不必要的贸易限制,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很难保证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完全公平和透明。
四、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的实际影响尽管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可能存在问题和争议,但它们对贸易潜在的积极影响也不能忽视。
WTO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中多是维护与发展自由贸易的规则,而在保护国内产业方面只有3个相关的国际规则,这就是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针对主体及其行为方式不同。
反倾销制度针对的主体是企业和特定行业,其行为方式是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
反补贴制度针对的主体是出口国政府,其行为方式是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资金或财政上的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保障措施针对的主体也是企业和特定行业,其行为方式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发展或因一成员承担协定(《1994年GA TT》)义务而产生的影响导致一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以致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可见,反补贴作为新型贸易壁垒对一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会影响被调查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总体经济战略。
同时,反补贴的调查范围涉及面更加广泛,调查范围可能包括接受政府补贴对象的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危害很大。
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同。
反倾销制度实施的条件是:倾销存在、实质损害或实质威胁存在、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世贸组织规定倾销幅度不超过进口价格2%,被反倾销的产品进口量占同类产品进口比例不超过3%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倾销幅度的最低限额。
反补贴制度实施的条件是:补贴存在、严重损害或实质威胁存在、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保障措施制度实施的条件是:进口急增、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存在、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其中,进口产品的数量激增,包括“相对增加”与“绝对增加”,绝对增加是进口产品的数量的实际增长。
同时进口急增的原因是“意外情形”和“进口成员承担WTO义务结果”。
发起调查的条件不同。
反倾销制度和反补贴制度必须由国内企业、企业联合体申请。
而保障措施制度则既可以由企业申请,也可以在没有企业申请时由政府直接进行调查。
实施范围和实施期限不同。
解读国际贸易法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国际贸易法是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行为侵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法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规定。
一、反倾销措施的解读反倾销是指国家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以应对其他国家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正当价值、且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情况。
在国际贸易法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反倾销协定》是最主要的规范性文件。
反倾销的核心目的是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不正当手段倾销产品,破坏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反倾销税作为其中的一种措施,可以使进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减少竞争压力,促进本国产业发展。
同时,反倾销措施也需要遵守相关国际规则,以确保措施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上,国际贸易法要求各成员国进行充分的调查,以明确倾销的事实、倾销幅度和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程度等相关情况。
只有在确有不正当行为存在且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成员国才能采取反倾销措施。
此外,反倾销措施必须符合非歧视原则,不能对特定国家或企业实施歧视性对待。
在反倾销争端解决方面,国际贸易法规定了一套争端解决机制,即通过WTO成员之间的谈判和争端解决机构的介入来解决争端。
这为各成员国在争端解决过程中提供了法律和程序保障。
二、反补贴措施的解读反补贴是指国家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向本国企业提供补贴导致国内产业受损的情况,采取的反制措施。
WTO的《反补贴协定》是国际贸易法中关于反补贴措施的重要法律文件。
反补贴措施的目的是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提供补贴导致本国产业无法与其竞争。
补贴可能包括直接给予财政援助、减少税收负担、提供低成本贷款等方式。
反补贴措施可以通过针对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实施数量限制等方式实施,以恢复本国产业的公平竞争地位。
反补贴措施的实施也需要遵守相关的程序和原则。
各成员国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确定补贴的事实、性质和对本国产业的损害程度。
国际贸易法第十三章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与保障措施制度首先,反倾销法是指一国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应对其他国家企图通过倾销行为压低国内产业价格而导致的伤害。
根据国际贸易法第十三章,当其中一国家的企业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家出口商品,且这一出口商品对受进口商品损害的国家的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时,受损害国家可以采取反倾销调查和相应反倾销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和正式反倾销税,以及限制进口、制裁倾销国企业等。
其次,反补贴法旨在避免补贴行为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扭曲。
当一国的企业通过补贴或其他形式的支持来出口商品时,可能会破坏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根据国际贸易法第十三章,当其他国家的企业如果受到了这一补贴导致损害,该国可以采取反补贴调查和相应反补贴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征收补贴及对补贴所涉及的产业进行限制和处罚。
最后,保障措施制度旨在对临时性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置。
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如粮食短缺、突发的自然灾害或外部危机等,国家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保护自身经济安全。
根据国际贸易法第十三章,国家可以在特定情况下采取保障措施,如限制进口或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
这些制度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市场秩序。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受损害国家对于倾销和补贴的定义存在争议,因此在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时可能面临争议和纷争。
此外,保障措施的滥用可能导致不当限制和扭曲市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贸易法还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用于解决贸易争端和纠纷。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法第十三章的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和保障措施制度是为了维持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这些制度确保了贸易参与国在贸易过程中能够享受公平待遇,并为贸易纠纷提供了解决机制。
然而,这些制度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其公平性和有效性。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现象,如倾销和补贴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内产业的利益,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
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反倾销反补贴法律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反倾销反补贴法律规定,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参考。
二、反倾销法律制度(一)反倾销的定义反倾销是指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销售,并对该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消除或减轻损害的法律制度。
(二)反倾销的法律依据1. 国际层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6条和《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定》(AD协定)是反倾销法律制度的主要国际法律依据。
2. 国内层面: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反倾销法律法规,如我国《反倾销条例》。
(三)反倾销调查程序1. 申请人提出申请:国内产业或其代表向商务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
2. 初步裁定:商务部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启动反倾销调查。
3. 详细调查:商务部对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进行详细调查。
4. 最终裁定:商务部根据调查结果,作出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最终裁定。
5. 反倾销税征收:征收反倾销税,以消除或减轻损害。
(四)反倾销税的征收与期限1. 征收期限: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2. 征收条件: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倾销存在;(2)损害存在;(3)因果关系。
三、反补贴法律制度(一)反补贴的定义反补贴是指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产品给予补贴,并对该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采取征收反补贴税等措施,以消除或减轻损害的法律制度。
(二)反补贴的法律依据1. 国际层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16条和《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定》(AS协定)是反补贴法律制度的主要国际法律依据。
2. 国内层面: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反补贴法律法规,如我国《反补贴条例》。
关于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反贴补税,又称反补贴税、反津贴税、抵消税或补贴税。
那么你对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的相关法律知识。
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什么是“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
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做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何谓反补贴反补贴: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
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什么是“特保”“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赫然在目: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
“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特保”与“反倾销”的不同:许多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特点,作为攻击他国出口商品的“数量激增”手段。
其中,最具威胁力的是专门针对中国指制定的“特保条款”。
如2005年6月23日,巴西政府将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从而暂时保护巴西国内工业,这两部法令一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和附加税,另一部针对中国的其他特定产品。
另外,近年来欧盟、美国等我国主要的出口国还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当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时,就会转求助于特保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