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80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监测神经功能的利器——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应该怎么查人体密集而精细的神经网络往往令人“捉摸不透”,即便是有经验的医生有时也难以辨清“敌我”。
这时,就需要有一种办法来分清病变和正常组织,为精准手术或有效治疗提供导航,这就是监测神经功能的利器——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我们看看吧!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目的和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程度,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具体来说,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和意义: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
2. 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以帮助医生了解神经系统的状况。
3. 判断病变程度和范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神经系统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
4. 监测治疗效果: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总之,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什么1.基本情况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析神经系统电信号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检查方法。
它包括两种主要的检查方法:脑电图(EEG)和神经肌肉电图(EMG)。
脑电图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大脑皮层的电信号。
这种检查可以用于诊断癫痫、脑损伤、睡眠障碍等疾病。
神经肌肉电图是一种记录肌肉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在肌肉和神经上放置电极来记录肌肉和神经的电信号。
这种检查可以用于诊断肌肉和神经疾病,如肌无力、神经病变等。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或注射,对患者没有任何伤害。
它可以提供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哪些疾病要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周围神经病变:如神经根病变、神经炎、肌无力等。
莫旺综合征(caspr2阳性):肌肉抽搐、疼痛,乏力,严重睡眠障碍,多汗。
定位:周围神经定性:炎症?代谢中毒?肿瘤性?1、吉兰-巴雷综合征:常急性起病,多在2-4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脑脊液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该患者院外脑脊液检查不支持,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亦不支持。
2、重金属中毒:该患者有双小腿肌束震颤,肌肉疼痛和乏力,不能排除此病,需要完善重金属全套以排查。
3、莫旺综合征:以肌肉抽搐、疼痛、多汗、乏力、体重下降、周期性幻觉以及严重的睡眠缺失为临床表现,该患者需完善自免脑及副肿瘤相关抗体以排查。
4、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如POEMS综合征:患者系中年男性,缓慢起病,病程中除肢体疼痛乏力外,尚有体重减轻需考虑,但患者无明显肿瘤病史,完善肿瘤标志物、胸部CT和腹部彩超、蛋白电泳和骨穿等进一步排查。
5.血管炎相关性周围神经损害:患者出现肢体疼痛、乏力、腰骶部疼痛,需考虑,但无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皮疹等表现,不支持,完善免疫相关检查以明确。
1、重金属中毒:患者病程中出现痛觉障碍,牙床疼痛,全身肉跳、下肢明显,有大汗、下肢乏力和共济失调表现,既往近2+月湿疹后中药药浴,口服蝎子、蜈蚣等,不排除重金属中毒引起神经系统改变。
完善重金属相关检测以明确。
2、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中年女性,近一月消瘦5kg,病程中出现消瘦、肉跳、共济失调、乏力、大汗等,尚不能排除该类疾病可能性,完善肿瘤标志物、腰穿外送副肿瘤综合征标志物等,以明确。
3、格林巴利综合征变异型:患者发病前有感冒病史,病程中出现脸部麻木,痛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出汗增多,查体见双下肢肌力下降和共济失调,故尚不能排除该疾病可能性,完善腰穿和肌电图,以明确。
4、Issacs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的肌纤维颤搐,可以表现为肌肉跳动伴肢体乏力,但没有明显疼痛、情绪和睡眠障碍,抗体检测阴性。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表现为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故可能性小。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687-周围神经病的诊治
思路及经验分享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应有的症状是()
A、额纹消失
B、Bell(贝尔)现象
C、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
D、舌前2/3味觉障碍
E、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疼痛疱疹[正确答案]
2、周围神经病按受累纤维类型为运动纤维的是()
A、干燥综合征
B、结缔组织病
C、吉兰-巴雷综合征[正确答案]
D、卟啉病
E、淀粉样变性
3、原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鉴别是根据()
A、是否存在"触发点"
B、是否伴有神经系统体征[正确答案]
C、是否伴有角膜炎
D、是否伴有牙齿疾患
E、是否疼痛范围较小
4、格林-巴利综合征伴有面神经麻痹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主要临床鉴别点是()
A、有否皱额闭眼障碍
B、有否鼓颊提唇不能
C、有否肢体活动障碍[正确答案]
D、有否张口偏斜。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不同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因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而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一、解剖定位诊断(一)颅神经的定位诊断1.嗅神经损害表现为:嗅觉过敏、嗅觉倒错、幻嗅、嗅觉减退或消失。
2.视神经(1)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脱髓鞘疾病、视神经压迫及外伤。
早期视力减退→失明→数周后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病变。
突然失明→多见于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
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的视力障碍→视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
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盲点)→视神经炎。
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乳头水肿。
(2)视交叉病变常见于垂体肿瘤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压迫。
典型视交叉病变出现双颞侧偏盲,来自下方的主要是垂体瘤,上方主要是脑膜瘤、颅咽管瘤、三脑室扩大积水及动脉瘤。
(3)视束病变多为附近病变压迫所致,如颞叶、丘脑肿瘤、脑底动脉瘤。
视束损害的典型表现为同向偏盲。
(4)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病变同向偏盲、象限盲。
(5)视皮质中枢病变视幻觉、不完全视野缺损、黄斑回避。
视觉障碍血液供应: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视放射、大脑后动脉→供血视皮质、颈内动脉→眼动脉(供血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视网膜)。
3.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1)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麻痹:下斜视、下楼出现复视。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常见于脑动脉瘤、颅底蛛网膜炎、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