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常遇春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揭秘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军中暴毙的真相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据文献记载,常遇春,1330年出生,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元末天下大乱,落草为寇的常遇春于1355年投奔当时势力极为弱小的朱元璋。
每次作战常遇春都冲锋在前,勇猛敢战,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
常遇春虽然不识字,但平时善抚士卒,作战时沉着果敢,一生历经大小数百战,从未败北。
朱元璋就曾赞叹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当时的官职)。
”常也曾自言率兵十万,就能横行天下,因此军中呼为“常十万”,其他开国将领对他也无不钦佩。
然而就在天下即将平定之时,常遇春突然暴死回师军中。
文献记载,事情过程是这样的,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将也速率兵侵扰通州,于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领9万大军出塞讨伐。
一路上明军战无不胜,最终直捣开平,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
大军班师准备回北平,7月7日途径柳河川时,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十分痛心,亲自到龙江迎接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第一给徐达留着呢)。
朱元璋还曾对人言道:“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可见对于常遇春的死,朱元璋还是十分悲痛的。
再看当时的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还需要多次用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元璋没必要在此时自毁臂膀,那么常遇春又是怎么暴逝的呢?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
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
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
明朝开国名将排名
明朝的开国大将的排名,论功排名如下:
1、徐达
徐达绝对是明朝的第一名将,功劳很大开国后却没有被朱元璋杀死,而是自己病死的。
徐达一直都是统军大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南京称帝以后不再出征,索性把军权都交付到徐达手中,可见对徐达的信任。
2、常遇春:
常遇春精于骑射,善使各种兵器,所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弹棍铄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都能使用。
后来投奔朱元璋的起义军,在夺取南京的时候,因为抢滩有功被封为先锋大将。
此人勇猛异常,一生为将未曾败北。
3、冯胜
冯胜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开国将领,在朱元璋起义的早期投奔朱元璋,并且还受到了重用。
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时,冯胜率军攻打陈友谅中军,取得大胜并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逼的陈友谅无容身之处。
此战后,晋升为亲军都护。
.
4、李文忠
李文忠文武双全。
李文忠19岁投奔朱元璋。
无论是平定江南、北上伐元还是明朝建国以后的征沙漠,都有巨大战功。
李文忠为朱元璋在开创明朝的时候创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他却在死后才被封王。
5、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今安徽省泗县人。
他16岁开始举旗反元,并且积累了自己的部队,他在盱眙投奔朱元璋时,带着所部万余人。
朱元璋给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东挡西杀南征百战。
攻南京时,他带兵攻克太平、集庆,并且直取镇江,战功显赫,被朱元璋拜为广兴翼元帅。
邓愈智勇双全,曾经玩过跟诸葛亮一样的空城计。
将相故事-常遇春为何投奔朱元璋?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究竟有多厉害?在朱元璋看来,他的手下大将那么多,但是能得到他的夸奖的“虽古名将,未有过之”的人却只有常遇春一个。
在投靠朱元璋之前,常遇春其实是一个小土匪。
元末乱世中,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常遇春过得很不如意,少年时期的常遇春就已经有了远大的抱负,他不甘心继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命运,便跟着人学习武术。
没有学费,他就做苦力挣工钱,一边“打工”一边学武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大以后的常遇春终于成了一名武术高手,他精通所有兵器,尤其擅长骑射。
常遇春本以为有了武术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结果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他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对此常遇春非常抓狂,一抓狂他就干了一件糊涂事,那就是加入了绿林大盗刘聚的队伍。
刘聚常年活动于怀远、定远一带,不得不说在那个年头当盗匪的老大压力也是很大的,在乱世当中稍有不慎就翘辫子了,他们打家劫舍运气不好也会遇到武功高的,所以刘聚的队伍里急缺那种武术高手。
常遇春的到来,让刘聚眼前一亮,他见小伙子孔武有力,非常热情的将常遇春留在了他的队伍里,常遇春从此干着抢劫杀人的勾当。
抢劫什么的,常遇春还从没有干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工作起来充满了新鲜感,每次抢劫都能收获很多财物和粮食回来,这轻松得来的财宝无限刺激着他。
原来这么简单就能获得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这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啊,真好!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常遇春干了很多票,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感,常遇春想,自己不会就这么过一辈子吧?就在这时,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
那时常遇春正跟着刘聚在和州抢劫,而朱元璋正率兵攻打和州。
在江湖行走的这段日子,常遇春听说了很多有关朱元璋的事迹,他听说朱元璋是一个仗义豪侠,心中很是钦佩。
毕竟每个少年心里都有个英雄梦嘛,常遇春也不例外,在他眼里,朱元璋是个英雄,是他的偶像,于是就产生了去投奔朱元璋的念头。
常遇春并非皇帝,画像为何斗胆身穿龙袍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汉族。
安徽怀远县常家坟永平岗人,生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卒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王提三尺剑,乘风云之会,四征而天下一。
开拓之功,遇春居七八。
”此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先祖常遇春新逝之时颁布的诏书。
后又旨告天下,封开国元勋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
下图画像,为明初宫廷画师绘制,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
此画像的常遇春,身穿龙袍。
其人并非皇帝,为何身穿龙袍?常遇春身穿龙袍画像古代皇帝,号称真龙天子,所穿朝服,名曰龙袍,又称龙衮。
龙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是帝王专用的礼服。
历代沿袭为制度,将相百姓,不得越礼。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常遇春画像,身着龙袍,气派华贵。
其非皇帝,以将帅之身着龙袍,如此荣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代战将,无论怎样显贵,最多都只能穿蟒袍。
常遇春为何穿着龙袍?常遇春的龙袍,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的。
洪武三年(1369年),初秋,常遇春北伐凯旋,班师回朝,抵达柳河川,突然患病身逝,常荣将军(常遇春从弟)护丧回京,灵柩至,朱元璋亲自前往祭奠,失声痛哭,开馆睹容,想及常遇春自采石矶以来,攻城夺池,无不披坚执锐,处处先锋,所向披靡,大明江山,十之七八功在一身,如今江山已定,却短寿身亡,常遇春于大明江山,可谓功勋卓著,而和朱元璋私人情谊,也是情同手足,所以朱元璋倍感悲伤,立即脱下身上龙袍,覆盖在常遇春遗体上,作为寿终锦衣,以此表彰哀悼功臣常遇春。
随后,朱元璋敕令宫廷画师绘制常遇春全身像,身着龙袍,肖像珍藏在功臣庙,悬挂在功臣庙的第二位(徐达第一位。
)常遇春的这一张画像悬挂在功臣庙,丧事后,其眷属又上书请求明太祖再让画师依样画了一张,赐予其家,以便于供奉追念。
明太祖欣然应允,当即敕令画师制作。
这张复制的画像,也是皇帝所赐,极为荣贵。
所以常家后人一直慎重收藏。
乃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权,常升战死金川门,常家人历尽逃亡、流放、抄家、充军等等磨难,胡太祖母(常升夫人,越国公胡大海之女)仍是严密收藏,带到云南临安卫(今云南建水县),后来经历八十余年到了弘治五年(1492年),朝廷下令,起复常、李、邓、汤四位王公的后裔子孙,诏令吏部会同有关州官,至临安卫勘查开平王子孙,其时,由继祖公长孙常复奉献高祖父母(开平王和蓝氏夫人)画像两轴,又誊抄宋濂撰写的开平王神道碑文,一同上呈朝廷核实定夺。
朱元璋为何杀常遇春妻?何谓“悍妇之肉”?明初第一猛将常遇春,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天下,是明朝开国名将。
作战勇猛而敢为先锋,一生无败绩,自称率十万大军即可横行天下。
不过常遇春在外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但是在家中却是一个耙耳朵。
常遇春的妻子爱吃醋,常遇春因此身边无侍妾。
如果只是没有侍妾也就算了,但是常遇春一把年纪了,却没有子嗣,这在当时就有些过了。
这不朱元璋都看不过去,专门下旨赏给常遇春两个貌美年轻的宫女。
王文禄《龙兴慈记》:常遇春带着两个宫女回家,妻子看了大闹一番,搞的常遇春没法,只能歇了心思。
他妻子还想让常遇春将两个宫女退回去,但是皇帝赏的怎么能退,到最后两个宫女就成了普通丫鬟。
一天早上起床,两个宫女端着水来伺候常遇春洗漱。
纤细白嫩的手扶着铜盆边缘,别有一番风情,常遇春看见不禁赞叹了声:好白手!他也没多想,洗漱完就上朝去了。
这边常遇春夸完,那边他妻子正好听见,醋坛子当即打翻。
等到常遇春下完朝,他妻子递给他一个红盒子。
打开盒子,一双血淋淋的手就呈现在常遇春眼前。
常遇春被这突然一出吓着了,上朝的时候神色不定。
朱元璋看了,就问:爱卿你今儿怎么回事,为何神色不定呢?常遇春不敢说,只神色飘忽推辞。
朱元璋一看不对劲,再三追问。
等到后面直接不耐烦说:你这神色与往常如此不一样,鬼鬼祟祟的,难道图谋害朕吗?常遇春不敢担这罪名,这才跪倒吐出实情,随后又道:陛下怜臣,于是赐给臣两个宫女,这是莫大的恩情。
现在闹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臣辜负了陛下的恩情,万死也不足以弥补,所以这几天才会心神不宁。
朱元璋听了大笑道:朕还当什么大事儿呢!不就是一个宫女吗,没了朕再赐你一个就是。
莫要担忧,且陪我入宫喝两杯消消愁。
说着便命人开宴,与常遇春对饮。
这边两人喝的兴起,那边常府却有了血光之灾。
朱元璋一边对常遇春说不是什么大事儿,另一边却暗中吩咐锦衣卫去常遇春府邸将其妻大卸八块。
常遇春妻子的肉被分解成一块块,然后包好写上悍妇之肉,分别送往朝中各大臣府邸。
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猛将,为朱元璋开拓大明江山立下无数战功,是明代的开国元勋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常遇春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后,他就要进行杀降屠城,为这事,朱元璋曾教训过他,但是常遇春屡禁不止。
据说,常遇春在睡梦中,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于是便下令屠城。
等他从梦中醒来,发现士兵都不在帐营中,便问身边的侍卫,士兵们身在何处?侍卫告诉他说,命令屠城,战士们得令后,便开始执行命令了。
常遇春听后,连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们已经杀了很多人,血流20多里。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等人的军队,统一了江南地区。
便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北上,剿灭元军,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军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
常遇春十分恼怒,便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杀死。
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没有百姓的话,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常遇春改掉这一毛病。
后来,常遇春暴病而亡,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怎么死的有关于常遇春的死,流传了太多的版本,在柳河川暴毙后,朱元璋曾作诗哀悼,可见常遇春的死亡对于朱元璋是一种损失,常遇春死后追封为平国公,后代世袭。
但也有人说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有关,这是真吗?为何常遇春会英年早逝呢?常遇春生于1330 年,1355年加入朱元璋的义军队伍,同年六月随着朱元璋南下,,在采石战役中,常遇春大败元军,从此一战成名。
在1363年打败陈友谅军队,一直到1366年,攻破苏州,俘获陈友谅及其部队25万人,被朱元璋封为鄂国公。
1367 年,常遇春随着徐达开始北伐,1368年与徐达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
1369年,常遇春和李文忠奉命率领9万大军讨伐元军,一路上明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捣广东开平,俘获元军数万人,大军胜利后班师回北平。
行军途中,天气异常闷热,常遇春军队酷热难挡,于是迎着风将铠甲卸下来,稍作休息。
明初五大猛将:常遇春第二,张定边天下无敌?本文导读:第五名:王弼(?~1393),其先定远人,明朝开国大将。
擅使双刀,号称“双刀王”。
最初自己成立一支队伍,后投奔朱元璋,任宿卫。
武功高强,作战勇猛,大破张士诚军,攻取池州石埭,攻破婺源州,斩杀守将铁木儿不花,被升为元帅。
鄱阳大战,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
常遇春说:“军中都称你为健将,你能否为我解决他们?”王弼一口答应,纵马挥双刀突阵,击退敌军,张士诚自己也堕水,几乎送命,从此不敢出战。
平定江南后,王弼从大军北伐中原,屡立战功。
此后,王弼又征西番、云南,击降纳哈出。
捕鱼儿海之战,王弼担任前锋,直取敌营。
1392年,王弼随冯胜、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练兵,1393年被召回,因涉蓝玉案被赐死除爵。
第四名:廖永忠(1323-1375),巢县(今安徽巢湖)人,明朝开国大将。
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后俘陈友定,又与朱亮祖克广州,定广东,克象州,定广西。
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并在《平蜀文》中书“傅一廖二”。
朱元璋虽承认廖永忠勇猛功高,但却对廖永忠心存不满。
廖永忠迎韩林儿去应天时,至瓜步船翻,韩林儿死,因此朱元璋分封功臣时,只封侯而不封公。
洪武八年(1375)三月,朱元璋又以“僭用龙凤”之罪,将廖永忠赐死。
第三名:.傅友德(?-1394),宿州相城人,迁居砀山,明朝开国大将。
先随刘福通义军,后投奔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自至正二十七年起随徐达北伐,七战七捷,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又克贵州,定云南。
傅友德之勇,仅在常遇春之下,朱元璋都承认,论功傅友德第一。
但蓝玉案后,朱元璋对傅友德起了疑心。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大宴文武时,突然说对傅友德儿子不满,傅友德起身告辞。
朱元璋责其不敬,命将二子首级提来。
少顷,傅友德提二子头颅于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大惊问:“你怎么忍心?”傅友德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人头吗?”说罢自刎于朱元璋面前。
[键入文字]常遇春是怎么死的?常遇春为什么要屠城杀降常遇春,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大将,出生于1330 年安徽。
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是投靠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1355 年他便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
他作战勇猛异常,据传一生从无败仗。
朱元璋称其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
这样一个开国名将,威武将军,人们提到他时,总离不开“屠城”、“早死”的字眼。
人们都说他早死,是因为杀了太多的人,遭了报应。
那么常遇春到底杀了多少人,屠了多少城呢?据说他,几乎每占领一座城池就忙着屠城,杀降更是常有的事儿。
一次在睡梦中梦到平民们极力反抗自己,并被平民侮辱,于是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该杀”,当时手下的将士以为这是常遇春下达的命令,立刻进行了屠城。
等他醒来,发现军士都不在军中,常遇春马上惊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这时大军已屠城20 里,戮杀平民无数,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
后世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大战导火索就是因为常遇春活埋了陈4000 人。
另传1359 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 人被常遇春生擒。
当时常遇春违背了徐达的意愿,私自将降兵杀了,埋在大坑里。
他这样屠城、杀降的做法还曾遭到过朱元璋的劝告。
据说,朱元璋曾劝过常遇春,如果每到一个城池都进行大规模的杀戮,那就算这个城市再多的人口,再广阔的土地,里面没有人,这也只能是一座废城。
常遇春有没有将这些劝告听下去,就不得而知了。
常遇春为什么屠城、杀降呢?也许是因为他生性好杀,也许是因为为了摧毁敌军的军心,加速战争胜利。
但是我们有一点能够明确的是,常遇春的确英年早逝,甚至还来1。
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常遇春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
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先是投靠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转投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并群雄、驱逐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常遇春驰骋疆场,经历无数战役,屡建奇功。
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先后做过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等。
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从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他很豪迈地说能率十万军横行天下,所以军中常用“常十万”来称呼他,世人也都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自幼习武,二十岁左右便“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常遇春在家乡先是跟随刘聚。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于他勇敢善战,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随朱元璋率军渡江南下,参加了著名的采石(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战斗中,面对着元军元帅康茂才严密防守的如雨乱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挥戈猛攻,率先登岸,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大败,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
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
朱元璋占领集庆及其周围地区,获得了富庶之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战役中,常遇春初露锋芒,一战成名,升为元帅,开始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逼应天府。
陈占据长江上游,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势群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对手。
双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
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军三万设伏,经过一场鏖战,大败陈友谅,斩首万余,擒捉三千。
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
龙湾大捷,朱元璋以少胜多,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
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常遇春简介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
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
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
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天下,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
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
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
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
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
赐葬于钟山原。
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
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
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
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命令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
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军事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遇春-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
据《常茂。
常茂。
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
其荫父功。
继承郑国公爵位。
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
封开平王夫人。
子男三人。
曰茂。
曰升。
曰森。
皆朱元璋所赐名。
他是明朝开国头一员猛将。
打仗足智多谋。
人称无敌大将。
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
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
当时纳哈出投降。
在酒宴时。
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
常茂上前捉捕。
砍伤纳哈出。
导致纳哈出部溃散。
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
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
朱元璋收冯胜兵权。
并安置常茂到龙州。
四年后去世。
本名,常茂。
别称,茂太爷。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安徽。
主要成就,扶助燕王扫北。
官职,郑国公。
武器,禹王神槊龟背五爪金龙爪。
兄弟,常升。
常森。
父亲,常遇春。
师傅,左梦雄。
祖籍,安徽凤阳。
人物介绍。
茂无子。
弟升。
改封开国公。
数出练军。
加太子太保。
升之没。
常遇春《实录》不载。
其他书纪传谓。
建文末。
升及魏国公辉祖力战浦子口。
死于永乐初。
谓升洪武中坐蓝玉党。
有告其聚兵三山者。
诛死。
常氏为兴宗外戚。
建文时恩礼宜厚。
事遭革除。
无可考。
其死亦遂传闻异词。
升子继祖。
永乐元年迁云南之临安卫。
时甫七岁。
继祖子宁。
宁子复。
弘治五年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
其赠王者。
皆佐皇祖平定天下。
有大功。
而子孙或不沾寸禄。
沦于氓隶。
朕不忍。
所司可求其世嫡。
量授一官。
奉先祀。
”乃自云南召复。
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嘉靖十一年绍封四王后。
封复孙玄振为怀远侯。
传至曾孙延龄。
有贤行。
崇祯十六年。
全楚沦陷。
延龄请统京兵赴九江协守。
又言江都有地名常家沙。
族丁数千皆其始祖远裔。
请鼓以忠义。
练为亲兵。
帝嘉之。
不果行。
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
独延龄以守职称。
国亡。
身自灌园。
萧然布衣终老。
重要事迹。
洪武二十年九月茂坐前惊溃虏众罪。
上念其父开平王之功。
绎之。
安置于广西之龙州。
洪武二十一年冬十月。
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子升袭封开国公。
明代常遇春将军简介
明代常遇春(1352年-1420年),字叔度,号正卿,泉州(今福
建省)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
他的祖父常文瑞曾是元
朝时期的政治家和将领,其父常清更是著名的国士。
他在家族的熏陶下,继承了家族的美德和家风,成为了一个有爱国精神的人。
常遇春于宣德年间担任福建抚按等职,因其能力和精神受到明成
祖的赏识,随后被任命为镇南、镇东、镇西等卫的统帅。
在战场上,
他以勇猛有余,智谋过人而著称,多次征讨海盗和与少数民族战斗,
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他的一生,多次领兵征讨,除修建防卫筑垒外,收复了我国南方失地,为我国的领土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常遇春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位有政治追求的人,他在
政治方面也有不俗的才华。
他善于用人,征求决策时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实施慷慨豁达,积极推行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总之,常遇春是一位爱国精神和人民忠诚的代表,他的卓越才华
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明朝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
被后人尊称为“海疆千古业,铁臂凌波翰”。
常遇春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明初大将。
字伯仁。
回族。
安徽怀远人。
雄勇善射。
初从刘聚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阳归附朱元璋,从破采石、太平。
授总管府先锋,升管军总督,奉命守溧阳。
攻集庆,功最著。
后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大元帅。
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
取衢州,进佥枢密院事。
以五翼军设伏败陈友谅军于龙湾,复太平,取安庆,围庐州,攻武昌。
二十七年(1367)春,朱元璋称吴王,升为平章政事。
秋,拜副将军,征张士诚,下湖州。
攻平江,破阊门(今苏州),平张士诚。
以功晋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后以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取汴梁(今开封)及河南、河北诸郡,入大都(今北京)。
复克太原,取大同,拔凤翔。
洪武二年(1369),连取锦州、全宁、大兴州,破开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迫元帝北走。
还师,至柳河川暴病卒。
追封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谥忠武。
四大公爵猛将,虽然爵位高,命运却一个比一个惨!本文导读:鄂国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明朝开国第一猛将。
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青少年随人习练武术。
无力支付学费,以多出力干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
长大后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卒于军中,朱元璋极为悲痛,追封开平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人画常遇春穿龙袍像,明朝享此待遇者仅常遇春一人。
潞国公薛万均(?-公元641年),唐朝将领。
本敦煌人,后徙京兆咸阳,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
大业末年与弟薛万彻客居幽州,后随罗艺归唐,授为上柱国、永安郡公。
贞观初年,随柴绍讨梁师都,任行军副总管,击走突厥,围歼其军,升任左屯卫将军。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随李靖讨吐谷浑,任沃沮道行军副总管,在青海遇敌,单骑冲阵,诸将跟随他,斩数千人,升左屯卫大将军。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的身份与侯君集击高昌,进封潞国公。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游览芙蓉园,薛万均负责警卫,因清理宫苑的闲杂人员不彻底,竟获罪入狱。
薛万均气死狱中,李世民没想到薛万均会死,惊而悼之,令其陪葬于昭陵,以示恩宠。
薛万均之死,是李世民无意之举,属于误杀。
颖国公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功臣、名将。
初赵普胜死后,和丁普郎一起率军投朱元璋。
从徐达北伐,在第二次伐北元时七战七胜平定甘肃,随后又挂副帅参加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北伐,大败元军,后挂帅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太子太师。
因与蓝玉来往过密,蓝玉案后,朱元璋对他多有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璋大宴文武,朱元璋说对他儿子不满,正好侍者撤菜,他有一个菜没吃完,朱元璋又说他不敬,他起身告罪,朱元璋怒,令他提二子首级。
常遇春凯旋而归,百姓开门迎接,却悄悄命令下属“屠城”!乱世称雄,千里马遇伯乐。
想在乱世发展,必须有两个因素: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能力,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必有贵人相助。
在古代,多数人怀才不遇,金子总是埋在地下,无法发光,受小人排挤,命运坎坷。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
朱元璋称之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初入绿林,沦为大盗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代寒门还可出贵子,常遇春虽家境贫寒,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成就一身铜皮铁骨,为以后展开宏图伟业,常遇春的野心这是就显现出来。
元末时期,各路起义揭竿而起,一个野心家从来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常遇春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时的常遇春投奔绿林大盗刘聚门下。
常遇春自幼习武,勇猛无敌,很快就成为了刘聚心腹。
常遇春心怀抱负,又怎能干偷鸡摸狗之事,一辈子也会碌碌无为,于是,就有了离开的心思。
千里马遇伯乐,首战完胜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作为一个从小奋斗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机遇来了。
恰巧,常遇春在和州抢掠,撞见了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
当时,朱元璋的名声极好,江湖中一代豪侠,为民除害,打抱不平。
看朱元璋的长相,以后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我就和他干吧。
于是,常遇春毛遂自荐,朱元璋当时的态度比较冷漠。
朱元璋问常遇春:“挨饿没饭吃,到我这充饥么?”常遇春回答说:“我曾做绿林大盗,不愁吃喝。
我听说将军是位贤明智者,愿为将军赴死。
效忠将军”朱元璋问:“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常遇春回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见常遇春身材魁梧,体魄健壮,出语忠恳,就把他留了下来。
从此,常遇春弃盗为良。
就这样,加入了朱元璋起义军的队伍。
自从常遇春进入队伍,积极表现自己,深受朱元璋赏识,从小兵一路上升,最后成为大将。
残忍至极,屠杀城池百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常遇春首次出征河南焦作怀庆城,将敌人以碾压性击败。
朱元璋虽然很赏识常遇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又没有缺点呢?常遇春将敌军歼灭之后进城,满城百姓开心到了极点,就像是盼着常遇春大胜一样,满城热烈欢呼,满城同庆。
常遇春作文常遇春,朱元璋最倚重的武将之一。
他是战神,参加大小战役数百场,几无败绩。
他是劳模,辗转大江南北十多年,马不停蹄。
朱元璋曾经用十二个字评价他:当百万众,摧锋陷坚,所向披靡。
此人究竟有多神勇呢这是一个当武将的好苗子——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但是最开始他却误入歧途。
他们当地有个叫刘聚的大盗。
刘聚见他勇猛过人,便纳他入伙,带着他打家劫舍,四处抢掠。
起初他倒也觉得新鲜,既能大碗食肉,又能分得银两。
但是渐渐发现,刘聚除了抢掠,别无大志,跟着他断然没什么前途,于是常遇春决定另谋出路。
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抢掠时,遇上了攻打和州的朱元璋。
他认定这就是自己要追随的人,于是当即迎拜,并且张口就要前锋之职。
尚无尺寸之功,就敢跟领导提要求。
朱元璋以为这个小子是饿疯了,想来军营混口饭吃,所以没有当回事。
但见常遇春仍坚决请求,他便答复说:“等过江之后再来为我效力吧!”有的人,生来属于战场,没想到,两个月后,常遇春就证明了自己。
当时朱元璋准备渡过长江,但在采石矶一带,遭到元军堵截。
朱元璋的军船离岸三丈多,没人能登上岸。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只见常遇春飞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冲击,常遇春领命,挥戈直冲向前。
敌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势一跃跳上岸,大声喊叫着冲入敌阵,诸将乘胜上岸攻击,很快攻克采石,攻取太平,从此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经此一战,常遇春也如愿以偿,获得了总管府先锋之职。
陈友谅,一度是朱元璋称帝路上最大的阻碍。
而在灭陈友谅这件事上,常遇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展开大战。
这一战,常遇春以五路军设下埋伏,大破陈友谅军,收复太平,立下头功。
此战可以说是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
三年后,陈友谅起兵六十万,直指朱元璋的战略要地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闻讯,急调大军赶往洪都,准备和陈友谅决一死战。
不料两军开战后不久,朱元璋就陷入了险境——他的船搁浅了!敌将见状,准备直接登船,活捉朱元璋。
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简介导语: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
朱元璋对常遇春也特别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常遇春也善于处理同主公的关系。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
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1330~1369年8月9日,字伯仁,号燕衡,汉族。
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
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
其父常六六,母高氏。
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
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跟随在一位名叫刘聚的强盗头目左右,后见刘等人实在没有出息,乃在和阳投降了朱元璋。
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驻守。
历史评价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自从1355年追随朱元璋,参加采石矶渡江战役,到1369年夺取元上都开平,暴卒于柳河川为止,十四年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可以说无役不从,战无不胜。
常遇春“为人沉鸷果敢”,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
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叫“常十万”。
他不仅有勇,而且也有智谋,常常以智取胜。
或者设伏,使用疑兵;或者声东击西,出敌不备。
在历次战役中都不乏其例。
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进入南门瓮城,毁敌所架炮,又策动元将张斌约降,内外夹击,乃夺得衢州。
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破了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
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
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先是投靠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转投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并群雄、驱逐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常遇春驰骋疆场,经历无数战役,屡建奇功。
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先后做过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等。
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从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他很豪迈地说能率十万军横行天下,所以军中常用“常十万”来称呼他,世人也都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自幼习武,二十岁左右便“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常遇春在家乡先是跟随刘聚。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于他勇敢善战,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随朱元璋率军渡江南下,参加了著名的采石(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战斗中,面对着元军元帅康茂才严密防守的如雨乱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挥戈猛攻,率先登岸,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大败,朱元璋乘
胜率军攻占太平。
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
朱元璋占领集庆及其周围地区,获得了富庶之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战役中,常遇春初露锋芒,一战成名,升为元帅,开始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逼应天府。
陈占据长江上游,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势群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对手。
双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
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军三万设伏,经过一场鏖战,大败陈友谅,斩首万余,擒捉三千。
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
龙湾大捷,朱元璋以少胜多,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
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升行省参知政事。
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陈友谅率军六十万再次来攻,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大决战。
战斗中,朱元璋座船搁浅,而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正率船队来围攻,情况万分危急。
紧急关头,常遇春急来增援,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
然后利用小船优势,组织火攻,乘风放火,把陈友谅的舰队烧得烈焰冲天,死伤惨重,湖水都变成红色。
陈友谅在撤往湖口时遭到常遇春的迎头堵截,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的实力一举成为群雄最强。
论功行赏,仍然常遇春功劳最大,
升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取庐州。
后来又率军与邓愈会合,占领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及岭南的韶州、南雄等地。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随徐达率军攻占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
经过长达十个月的攻坚战,终于攻破平江城(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
常遇春再次因功进封为鄂国公,朱元璋极为赞赏他,当众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
由于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率军仅用了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军在洛阳与元军遭遇,常遇春率领麾下壮士突入敌阵,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
常遇春率军趁势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西进陕西的门户,为攻取元朝都城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
州、通州,逼近北京。
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
接着又挥军西进,平定山西。
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
元顺帝乘明军主力远征陕西、山西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攻,兵锋直抵通州。
常遇春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驰援北平,元军闻讯仓皇北逃,常遇春率军追击千里,大获全胜。
为了彻底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直捣元上都开平,迫使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常遇春与李文忠在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大破元军,又率军杀向上都。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斩之。
凡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常遇春和李文忠取得上都大捷后,凯旋而归。
据《明史》记载,七月初七,当大军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忽得“卸甲风”,很快就病死在军中,年仅39岁。
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惊,写诗痛悼他:“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的灵柩运到龙江关(今天南京下关)时,朱元璋亲往祭奠,追封为开平王,谥忠武;并依据“宋太宗丧韩王赵普之故事”,将常遇春赐葬钟山原;后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给他塑像祭祀,把他排在首位。
礼遇之厚,非同一般。
常遇春自从1355年追随朱元璋,参加采石矶渡江战役,采石矶之战,他飞舸奋戈,率先登岸,至今马鞍山采石矶头还遗留着一只巨大的脚印,相传就是常遇春在这次战斗中跃身登矶时留下的。
到1369年夺取元上都开平,暴卒于柳河川为止,十四年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可以说无役不从,战无不胜。
常遇春“为人沉鸷果敢”,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
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叫“常十万”。
他不仅有勇,而且也有智谋,常常以智取胜。
或者设伏,使用疑兵;或者声东击西,出敌不备。
在历次战役中都不乏其例。
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进入南门瓮城,毁敌所架炮,又策动元将张斌约降,内外夹击,乃夺得衢州。
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破了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
常遇春经过分析,认为其中有诈,这是陈友谅要夺取安庆附近的池州,是声东击西之计。
同徐达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设伏诱敌,陈友谅果然中计,腹背受敌之下大败而逃。
这都是常遇春以智谋取胜的典型战例。
所以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
这是自古名将几乎所共有的一个优点。
与此相
应就是兵有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扰民。
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这同他出身农家有关,也是朱元璋在开拓事业中一贯严格要求的。
常遇春与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注重发展屯田事业,以解决军队的粮饷,从而减轻了占领地区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也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
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
常遇春墓现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
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
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
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
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
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
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