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4.21 KB
- 文档页数:6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开展革命斗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以及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井冈山道路的形成过程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井冈山道路的形成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历史事件。
同时,学生对于伟人的崇敬之情较高,对于革命斗争的历史有一定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理解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井冈山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让学生了解井冈山道路的形成。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革命道路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理解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井冈山革命历史仍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多元方式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产生敬意。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讨论、思考,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井冈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
2.难点:井冈山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井冈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包括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组讨论井冈山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历史八年级上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一、复习导入二、目标展示三、新课讲授(一)、南昌起义教师: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
后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
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师: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生: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师:八七会议上提出了那个著名论断?生;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师: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及时间?.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师: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学生活动:毛泽东向农村进军为什么首选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呢?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三、工农武装割据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本课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中的三件大事。
这三个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失败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图片、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
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如何面对挫折心理的教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后,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和血腥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他们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一个新的革命时期开始了。
二、进入新课(一)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的背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起义?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面对反革命的暴力,必须以革命的暴力加以反对才能挽救中国革命,因此发动南昌起义有其必要性.而从南昌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中共明显占了很大的优势,这也为在南昌发动起义提供了可能,机不可失。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部分,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对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意义,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内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教学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内涵,共同完成探究报告。
3.讲授法:教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资料: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相关论文和报道。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以及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3课P72-76教学目的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记住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和秋收起义的情况,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并进一步认识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战略意义。
通过对南昌起义背景的学习,培养用联系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分析,学会从国情出发、运用实事求是的理论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
通过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如何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
学习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和难点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讲到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
中国革命的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的问题。
今天呢,就让我们进入第13课的学习,去看看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里。
(展示课题)二、新课教授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为面对反革命的暴力,就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来应对,同时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南昌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一)南昌起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教师讲述并布置学习任务: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片段,一起来了解南昌起义的过程。
请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结合知识表格,归纳南昌起义的相关内容。
(课件展示知识表格,播放《南昌起义》视频片段。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归纳相关知识要。
教师总结并讲解地图: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全歼城内三千余敌军,占领了南昌城。
同学们看到教材75页的地图,起义第二天,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汪精卫就调集重兵攻打南昌,敌强我弱,起义军被迫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革命军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人广东海陆丰继续战斗。
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军虽然在之后被迫转移,没有实现其军事目标,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什么新时期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的大字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老师会说南昌起义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它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8月1日成了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也就是“建军节”。
为了纪念1927年8月1日这历史性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上都有着鲜艳的“八一”标识。
(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革命道路的开辟1、八七会议教师讲述:南昌起义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也为了给今后革命的发展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秘密召开了八七会议。
这是会议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
(课件展示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师生一起阅读材料。
)教师强调:同学们,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
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回到湖南,组织工农武装,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教师讲述: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彭公达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起义的目标是攻打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
这次起义的结果又如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4 页相关内容,完成秋收起义的知识归纳。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工农武装,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长沙。
由于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各路部队退回到文家市。
秋收起义失败了,但秋收起义也是有其意义的,它的意义就是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树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之前老师给同学讲了南昌起义,现在又讲了秋收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以大城市为起义目标,对不对?但是这两次针对大城市的起义都失败了,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革命该走向何处呢?咱们毛主席在秋收起义的部队退回到文家市后,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
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师布置学习任务:毛泽东提出向农村进军,在当时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与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是革命的退却,是对敌人的妥协,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分小组交流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毛泽东会主张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否是革命的倒退?(课件播放视频)教师讲述:看完视频,同学们认为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革命的倒退吗?(学生回答。
)视频中提到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力量。
同时,敌人在中心城市的势力较强,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成为生长革命力量的阵地。
这就说明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搞武装起义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在向农村进军的途中,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中间的小字部分,完成知识归纳。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党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自此在中国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党指哪儿,枪就打哪儿。
之前在文家市,老师讲到,毛泽东提出从城市转入农村,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农村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选择什么地方,又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
最终,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那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择井冈山呢?同学们来看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材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后讲述:选择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之后,就应该向井冈山进发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历经艰苦的秋收起义队伍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仔细了解一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吧。
(播放视频)教师讲述: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而农民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土地,纷纷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加上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明了军纪,深得百姓支持。
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三)井冈山会师——革命道路的形成(课件或板书展示)(课件展示《井冈山会师》油画。
)教师讲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悬挂着这样一幅油画,有同学知道它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学生回答:井冈山会师。
教师讲述:对,就是井冈山会师。
那井冈山会师会的是那两次起义的部队啊?学生回答。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师讲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会师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这样一首歌谣被广为传唱。
(课件展示歌谣,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大声朗读。
)教师提问:请问歌谣中的“四军”是指哪一支部队?这里的“建奇功”又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6页的大字部分,找找答案吧。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材料,阅读教材作答。
)教师总结:“四军”指井冈山上两军会师后合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建奇功”是指井冈山会师的重要历史影响,它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中国革命历经了多次的失败以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但是,面对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的迅速发展,国民党能袖手旁观吗?不能,对不对?请同学们阅读76-79页小字部分,看看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会剿中是如何艰苦奋斗的,而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什么精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述井冈山精神。
(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革命道路的发展(课件展示《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29—1932)》。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面对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纷纷响应,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其他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3月,全国已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3个军,共6.2万多人,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呢?老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之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几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什么道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8页,看看是什么正确道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井冈山革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坚持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其核心就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这条革命道路是通向中国革命胜利的成功之路。
从此,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失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