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761.46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发展历程中衣、食、住、行的变化。
2.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自己现在生活的差异。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探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观察插图,分析不同时期的衣、食、住、行的情况。
2.探究还可以怎样生产面包、衣服和房子呢?3.让学生分组询问熟悉长辈,了解过去和现在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并在小组中沟通交流,形成不同的小组见解。
三、教学过程1.讲述课前预习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观察并思考)。
2.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分析不同时期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表述出自己的答案。
3.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存条件,因此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衣、食、住、行也由此产生变化。
4.探究还可以怎样生产面包、衣服和房子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5.让学生分组探究过去和现在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并在小组中沟通交流,形成不同的小组见解。
6.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7.知识检测:向学生提出以往生活的疑问,“为什么过去的人吃的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帮助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衣、食、住、行的变化是必然的。
8.课后预习要求:让学生自己探究其他领域的变化,比如交通工具或信息交流方式等,了解信息时代对衣、食、住、行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不同时期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可以把学生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3.对于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提供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探究过程中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存在很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影片、对比、交流理解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于交流,勇于表达自己。
【教学重难点】1.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展难以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事怎么生活的吗?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师: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古时候的人可能生活的状态,大家有没有觉得古时候的人们的生活和现代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啊?4.师:是啊,古时候的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衣食住行的变化。
(板书)二、看一看,说一说。
1.师:刚刚我们说了那么多古时候的人生活情况,有的同学可以想象的出来,但是有的同学可能还是觉得有点不太明白。
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小短片来了解下吧~2.播放小短片,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看了这个短片,你们愿意回到古时候生活吗?为什么呀?4.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5.师:同学们,刚刚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们说说看,喜欢现在的生活吗?为什么?6.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7.师: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古时候和现在的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变化是怎么一步一步产生的吧。
8.展示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的图片给学生看。
9.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啊?10.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三、想一想,说一说。
1.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呀,你们觉得生活中哪一样发明最方便?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下。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同学们,现在看屏幕,如果我们要把大米磨成米粉,你们觉得用哪一种工具比较省力呢?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5.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对比了从古至今人们生活的变化,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科技。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word教案目的: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重点: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难点: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法:探究法、操作法课前准备: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
教学流程:了解纸和笔的发展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设计一种新铅笔制作不用木材的铅笔教学过程: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附送: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运水游戏》word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而本节课是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本节课不是为了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做科学的态度。
科学素养是需要长期的、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身实践才能形成。
而入门最是关键!所以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四个维度定为:科学知识,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掌握科学观察与归纳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物品样本等。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3.1 导入1.询问学生们对《衣食住行的变化》这个课题有什么认知。
2.导入前请让学生观察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3.2 学习1.学生观众教师制作的课件,了解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原因。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学生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变化趋势。
3.教师通过样品,让学生们看到一些原始时期的衣服、住房和食物,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3.3 巩固1.为了加深学生对衣食住行变化的记忆,教师自己带来一些物品,并将它们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类,让学生将它们分着放。
2.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思考和分析它们的变化原因。
3.4 总结1.教师根据学生所观察到和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总结性讲解,提醒学生们注意创新、适应和维护文明共有的生活方式。
2.鼓励学生们持续关注生活和科学知识,鼓励学生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
四、课后作業1.按照所学规律,写一个小论文,介绍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历程。
2.家庭作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家庭中生活的变化并写一个小结。
五、板书设计衣食住行的变化•原因•规律•总结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的内容,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引导、多概括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时间分配,避免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
并且,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及总结。
在作业设置中,可以通过引导或模范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1 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学生将了解人类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改善。
2.过程与方法:学生将学习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
2.探究科技发展对衣食住行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对衣食住行变化的具体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衣食住行发展变化的本质原因。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不同年代的衣食住行的图片、实物或模型,教学PPT。
2.学生准备:收集不同年代的衣食住行的资料,记录本、笔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衣食住行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衣食住行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30分钟)1.衣着的变化(10分钟)(1)教师展示不同年代的衣物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年代的衣物,让学生初步感知衣着的变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的衣服会发生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衣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衣着的影响。
2.饮食的变化(10分钟)(1)教师展示不同年代的食物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年代的食物,让学生初步感知饮食的变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的饮食会发生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饮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了解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再对比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通过古今对比,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衣:
食:
住:
行:
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5.完成活动手册:给古代人生活中要用到的物品打“√”。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
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二、教学研讨活动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教师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见参考资料)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活动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3、观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画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4、观看视频《上帝也疯狂-1》片段,通过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5、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片段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6.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讨论: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活动三: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是研钵(擀面杖)、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不同工具碾米的过程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看图,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研钵、大米。
教师演示材料:粉碎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比一比哪个小朋友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2、(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的发现?3、小朋友们真棒,找到了许多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上的不同之处,有穿的——“衣”,吃的——“食”,住的——“住”,外出的方式——“行”。
那么从古至今这些不同之处,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吗?古时候的人今天走路,一觉睡醒,明天就能坐飞机了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们是如何发展,怎样变化的?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这些是老师搜集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中找出衣服。
2、接下来,请大家把这三张图片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排列。
3、最早的时候,衣服是什么做的?现在呢?小结:我们的衣服由繁到简,功能越来越强大。
4、接下来,同桌两个人讨论,先将剩下的图片分类,然后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排列,最后,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5、我们的住房由低到高,越来越节省空间。
我们的交通工具由慢到快,天上地下都有。
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获取的材料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7、请大家把活动手册翻开到11页,老师要考一考你们,能不能分清古时候和现在的物品。
《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初步感受科学技术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通过碾米活动,知道现代科技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1.现代人和古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小组合作中,体会现代科技和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闯关,我们需要组队来一起比赛,老师这里有不同颜色的卡片,请小组长上来抽签领取你们的闯关卡。
2、大家领到卡片的颜色就是你们小组的颜色了,背面的格格是用来盖章的,如果你们组闯关成功,老师就会给你们组盖章,大家盖章的数量决定你们小组可以领取到的奖品,那到底怎么算闯关成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闯关细则吧!闯关细则:1.老师讲话同学发言会聆听。
(听课)2.上课坐得正站得直勤思考。
(坐姿)3.先举手再发言声音要洪亮。
(发言)4.小组讨论的声音小有秩序。
(讨论)5.小组合作不吵不闹有规则。
(合作)6.实验器材摆放整齐要干净。
(收拾)7.闯关表现正确程度来打分。
(正确率)我们就来看看大家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评选合作最优的小组领取荣誉称号并有奖品哦!现在就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吧!第一关:1.播放视频:谈话:我们一起观看一个视频,有关于衣服的发展,大家一起看一看从古到今的衣服是怎么变化的?(ppt:出示服饰图片)由长变短、由皮毛变成布、变漂亮了、颜色好看了……2.这些从古到今的衣服你觉得哪个更方便我们现在的生活呢?为什么?(板书衣变化)(当学生说到拉锁或铆扣时,教师要及时说到这就是先进的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方便学生在后续回答时引出技术的优越性)【设计意图】因为衣服从古到今的变化很大,而且衣服是每个孩子都熟悉的事物,他们都要穿着衣服上学、玩耍……学生在衣服上有很多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以衣服的变化来引入话题。
3.从古到今除了衣服不同,而且变化很大之外,你身边还有什么在发生变化呢(学生边说边总结板书“食住行”,这里学生每谈到当今先进的衣食住行时,教师都要适当地总结是先进的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或者科学家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用双手创造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历程,生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本课程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学生对于社会历史的了解较少,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理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人们的衣着、饮食、住房、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
最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学习环节2.1 教师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让学生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2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衣食住行等。
2.能够描述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对生活变化的认识不断增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且描述出来。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引入–由教师提问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例如:我的家人,曾经是孩子,现在是爸爸妈妈等等。
2.导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请学生自己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如从出生到现在成长的变化,家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食物的变化等等。
3.学习–播放视频或者展示图片、图书等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变化。
–小组活动,每组为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让学生讨论场景中的变化,并在小组内分享和呈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介绍和讲解。
4.总结–请学生完成一份“我的变化”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描述自己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思考自己身上的变化,比如自己会讲话、走路、长大了。
–引导学生找出身边其他人(家人、朋友)的变化。
2.学习–播放视频,介绍生活中的变化。
–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的变化,并在小组内分享和呈现。
3.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小组活动中的发言进行简单介绍和讲解,概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4.总结–让学生完成一份“我的变化”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描述自己的变化。
教学手段•视频•图书或图表•小组活动•作业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小组合作过程,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会议呈现的情况。
2.教师收集“我的变化”作业,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估。
3.教师与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交流,探究学生对于变化的理解和想法。
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外出参观等活动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变化。
2.学生可选择仪器和器材来展示生活中的变化,如照片和录像等。
总结生活中不断会发生变化,教师通过本节课程来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变化保持敏感的感知。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的第二课。
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四个内容组成:1、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两代人的生活各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
2、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3、调查。
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使学生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4、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
体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带来的效果和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的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
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和对比,意识到我们是被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包围。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五、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 衣食住行的图片,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教师材料: 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图片、电动粉碎机(演示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展示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方面不同的图片。
(生观看)同时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了解古代人生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