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红木家具的由来以及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红木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红木家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红木家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将从红木家具的历史沿革、传承的困境以及创新的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木家具的历史沿革红木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具,更是一种载体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唐朝的墓葬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和形态特点的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地区特色。
二、红木家具传承的困境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红木家具的传承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能逐渐失传,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此外,红木家具制作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积累,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需求。
再者,红木材料的稀缺性以及保护意识的缺失导致不负责任的砍伐和买卖,给红木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红木家具传承与创新的方向面对红木家具传承的困境,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保持红木制作的独特性和精湛工艺。
其次,加强对红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有限开发、定期补栽等措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理解和传承,将其融入到当代生活方式中去。
此外,拓宽市场渠道,增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提高了红木家具的经济价值。
四、红木家具传承与创新的案例分析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红木家具为例,以不同材质和现代设计风格为基础,通过结合古代红木家具的雕工和传统工艺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家具作品。
这种创新使传统红木家具更好地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延续了古老的红木文化。
在海外市场上,通过结合原木的质感和现代设计理念,红木家具在国际上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五、结语红木家具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华骄傲,其在历史发展和现代创新之间的平衡和融合非常关键。
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的历史与制作工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家具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红木家具以其独特的色彩、纹理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制作工艺。
一、历史背景红木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宫廷和贵族都喜爱使用红木家具来体现其地位和身份。
然而,直到明朝时期,红木家具才开始普及到一般民众中。
通过清朝时期的发展,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尤其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红木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紫檀木、红酸枝、花梨木等。
这些木材都具有纹理美观、结构稳定、耐久性强等特点,因此成为红木家具的首选。
此外,这些木材还因其颜色的变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如红木的色泽褐红、紫檀木的紫红色等。
二、制作工艺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木选材、木材处理、结构制作、拼接、刻花雕刻、上漆等过程。
首先,原木选材是红木家具制作的第一步。
制作红木家具所用的木材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确保材质优良、纹理漂亮,并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接下来是木材处理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木材的削皮、清洗、沉水、沉油、晾晒等步骤,目的是为了去除木材内的水分,使之达到合适的含水率。
在结构制作阶段,制作师傅根据红木家具的设计图纸,利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进行制作。
这种结构以其稳定性和耐久性而著称,确保了红木家具的质量。
然后是拼接和刻花雕刻工艺。
在拼接过程中,制作师傅进行精细的木工连接,使家具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而刻花雕刻则是为了赋予红木家具更多的艺术元素,增加其观赏性。
最后是上漆工艺。
在上漆过程中,制作师傅利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上色,使红木家具呈现出独特的红木色调,并赋予其耐磨、耐水、防虫等特性。
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需要制作师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每个步骤都需要细致入微地进行,以确保最终的红木家具具有高品质和完美的细节。
三、红木家具的价值红木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家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其独特的色彩、纹理和制作工艺使其成为收藏家、艺术爱好者的心头好。
红木家具的起源及传承
红木家具是明清传统工艺制作的名贵硬木家具在江浙等地的俗称,后来成为全国通用的名词。
相传红木家具发源于郑和下西洋时对所购回的东南亚名贵木材的制作,从只为明朝的宫廷显贵使用到随着历史的演进走向民间,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象。
红木家具的巅峰是明式家具,它能在数百年间流传不衰,并经过清朝家具繁复演变后回归,并最终获得后世公认的巅峰地位,关键在于其在整个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红木家具,我们可以发掘出和谐中庸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传统文人在寄情山水之余,也在建筑、家具、器物等方面彰显诸如气节风骨的自我主张,和琴棋书画、三教九流、茶文化、酒文化等一起,最终定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传统观念的重要表象特征。
今天,红木家具仍然是中国不少人士的品位之选。
从文化名人到商政精英、新富阶层,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准的提升和对红木家具知识了解的深入,在家居品位选择上,逐步认识到代表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红木家具的深远魅力,并把在国外已渐成气候的中国文化风通过港台的传接,回归其发源地——中国内地。
在更多的家庭中,通过设计师巧妙运用,把红木家具中如明式圈椅这类的经典单品作为其家居元素点缀在整个居家设计中。
在这里,红木家具作为承载文化的概念性的家具,在很多家庭中摇身成为点睛之笔,或是流行混搭的至上佳品。
由钢木家具门户(/)整理转载!。
红木家具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居艺术形式,红木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材质,向世人展示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卓越的艺术品位。
本文将从红木家具的历史渊源、材质特点、工艺技术和审美价值四个方面来探讨红木家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卓越价值。
一、历史渊源红木家具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家具制作工艺,并在明、清两个朝代达到了巅峰。
它的产生与我国古老的家居文化相互依存,传承千年。
通过对红木家具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红木家具承载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材质特点红木家具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红木,它是一种质地坚硬、纹理丰富的宝贵木材,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红木木质坚韧耐磨,不易腐朽,加之其红色的特殊色泽,使得红木家具在外观上就具备了一种高贵华美的气质。
此外,红木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变形性,能够适应各种气候环境,使得家具能够经久耐用。
三、工艺技术红木家具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雕刻、榫接、饰面等多个方面。
其中,雕刻是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刻线,将家具表面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使家具更加华丽和精致。
而榫接则是通过将各个零件精确地拼接在一起,使得家具结构牢固,不易松动。
此外,红木家具的饰面也非常讲究,通常会采用手工上色和多层面漆涂饰,使得家具表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四、审美价值红木家具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赢得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其色泽温润、光泽柔和,既展现了中式家具的精湛工艺和尊贵气质,又融入了与自然和谐的元素,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红木家具还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不仅体现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和艺术美感,还满足了人们对于家具实用功能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红木家具被誉为“艺术品中的家具”和“家具中的艺术品”。
红木椅类家具发展时代背景与演化
红木椅类家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具的代表之一,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家具文
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木椅类家具的发展始于明朝,而其演化则经历了明清两朝、民国时
期和现代时期等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了历史背景、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家具风格
的演变。
明朝是红木家具的发源地,也是红木椅类家具的开端时期。
明朝时期的木材工艺水平
已相当发达,而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尼西亚的檀香木和马来西亚的黄檀木等资源
进行了交流,丰富了木材质地和色泽。
明朝时期的红木椅类家具基本上是简约清秀的造型,深得人们的喜爱。
清朝是红木家具的鼎盛时期,是红木椅类家具的黄金时期。
清朝时期的红木椅类家具,除了传承了明朝的简洁、素雅、淡泊的特点外,还吸收了清末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
式的元素。
清代的红木椅类家具,因其优美的造型,色泽深浓,纹理细腻,加上装饰华丽、题材丰富、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成为社会名流、文人雅士所钟爱的收藏品。
民国时期是红木椅类家具的转型期。
民国时期的家具设计,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
影响,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红木椅类家具也不例外,它们的造型趋于简洁,格调高雅,
色泽明亮,纹理清晰,而加强了装饰性和功能性,成为了当时高档家具的主流。
现代时期是红木椅类家具的新发展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家具的需求
不断提高,红木椅类家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的红木椅类家具,设计更为多样化,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而且采用了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工业化的生
产方式,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红木家具的发展史中国家具形成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第一件家具是什么样子?产于何地?已无法考证了。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的特点。
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
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
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
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陆续出现,这个时期是中国家具的形成期,其款式因地域不同,差别较大,家具的材料丰富多样,多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藤、石板、金属等。
红木家具则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
源于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国用红木压船舱。
木工匠把带回的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做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建筑,供皇宫帝后们享用。
到后期红木大量的输入及王朝的灭亡,从只为明朝的宫廷显贵使用到随着历史的演进走向民间,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象。
明式家具也是红木家具的巅峰,也是中国家具艺术飞跃式发展的历史时期。
因为此时,家具的形式与功能得到了统一,尤其是明代黄花梨家具更是将中国家具艺术带入化境。
它能在数百年间流传不衰,并经过清朝家具繁复演变后回归,并最终获得后世公认的巅峰地位,在整个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清康雍乾三朝又将风格鲜明的清式家具推上另一个高点,正好与明式家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整体风貌。
永华红木家具继承了明清古典家具的传统,在保留古典家具的优美造型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为家具注入了现代的科学元素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美学和欣赏、收藏价值。
今天,红木家具设计师与制作者们在为家具每一个细节注入独具匠心的艺术灵感和创意元素;为每一块木头注入不同的神韵和艺术感受;为每一件家具附上柔性的纹理、木理、肌理等等。
从这些家具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匠心独运,以及他们的文化修养。
如今,红木家具仍然是中国不少人士的品位之选,从文化名人到商政精英、新富阶层。
红木家具历史典故红木家具历史典故一、起源和发展红木家具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木工艺术的瑰宝之一。
古代中国的红木家具多数以红木为主要材料,并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红木家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红木被视为珍贵的材料,并广泛用于宫殿和豪华宅邸的装饰。
二、名贵红木材料1:榧木:榧木是红木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木质坚硬、纹理优美,多呈现出红褐色。
榧木家具通常被视为极为珍贵的收藏品,很受古董爱好者的青睐。
2:黄花梨:黄花梨是红木家具中的顶级材料之一,其质地致密,纹理细腻,具有独特的香气。
黄花梨家具制作精巧细腻,多呈现出黄色调的颜色,被誉为红木家具中的“黄金”。
三、制作工艺1:雕刻工艺:红木家具在制作过程中经常采用雕刻工艺,使得家具表面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雕刻工艺的运用增加了家具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榫卯结构:传统红木家具多采用榫卯结构,即通过制作各种榫头和卯眼进行拼接,使家具结构更加稳固耐用。
榫卯结构的应用也是红木家具制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保养与收藏1:室内环境:红木家具对室内环境相对敏感,应放置在通风、湿度适宜的环境中,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2:日常保养:日常保养红木家具应避免使用硬物碰撞,保持家具表面的干燥和清洁,定期涂抹家具专用护理油。
3:收藏价值:红木家具因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收藏界的热门对象。
正确的收藏和保养可以使红木家具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保持和提升。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1:红木家具图片资料2:红木家具保养手册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进出口木材检疫法:指中国的一项法律法规,主要用于监管进出口木材的质量、安全和卫生。
2:文物保护法:指中国的一项法律法规,用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的合法权益。
红木家具发展史介绍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红木家具,是中国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具中有代表性的元素,几千年来,红木家具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家具之林,传承着古老绚丽的中华文化。
然而中国红木家具的未来却不能不令人思考。
一、红木家具的发展(一)形成期:绚丽多彩,个性飞扬中国家具的出现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第一件家具是什么样子?产于何地?已无法考证了。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的特点。
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
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
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
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陆续出现,这个时期,属于中国家具的形成期。
形成期阶段,家具的款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地域不同,差别较大,家具多为自用。
这一时期,家具的材料丰富多样,多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藤、石板、金属等。
红木家具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当时,社会上红木资源比较丰富,红木材质硬,不易变形,耐腐蚀,外观漂亮,逐渐成为家具的主要材料之一。
在这一时期,红木家具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红木家具凭借材质的天然优势,表现典雅,则显示高档、豪华与价值;表现喜庆,则显得热烈、绚丽,充满激情;表现尊严,则看上去沉稳、大气,福贵端庄。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家具的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
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个时期人们习惯于坐、跪生活,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
商周时期开始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工艺都已相当精美。
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红木家具艺术品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红木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传统的设计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与其他制作工艺的区别。
1. 红木家具的历史背景红木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也就是14世纪至20世纪初期。
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是这段历史的珍贵遗产。
在明清皇室的支持下,红木家具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当时的木材主要选用红木、紫檀木等,因其质地坚硬、纹理美丽而受到青睐。
2. 红木家具的特点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以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瞩目。
首先是精湛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如雕刻、镶嵌、涂饰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工匠们精心设计与完成。
这些工艺使得家具具有细腻的纹路、华丽的花鸟图案以及独特的花纹。
其次是独特的设计风格,红木家具常常以回字形凳、椅子的背景为主题,通过刻板雕花、浮雕等技巧来体现。
这些设计不仅注重家具的实用性,还注重其艺术和审美价值。
最后是丰富的象征意义,红木家具常常由于花纹的寓意而备受追捧,如蝙蝠寓意“福”,鱼寓意“余”,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3. 红木家具与其他制作工艺的区别红木家具与其他制作工艺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与西方家具相比,红木家具更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柔和,强调整体和谐。
其次,与现代家具相比,红木家具更加注重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每件家具都是匠人们手工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再次,与其他传统家具相比,红木家具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具的独特风格。
总结: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的一部分。
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风格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得红木家具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欣赏和了解故宫的红木家具艺术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红木家具的家具文化与历史渊源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它融合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红木家具的起源、特点以及其承载的家具文化。
一、红木家具的起源红木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起源于中国明代和清代时期的宫廷家具。
明代的紫檀、鸡翅木以及清代的黄花梨、红酸枝等成为了红木家具的主要材料。
一方面,这些木材具有坚硬耐用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们的纹理和色泽也非常美观,因此成为制作家具的理想材料。
二、红木家具的特点1.材质奢华:红木家具主要由红酸枝、黄花梨、紫檀等珍稀木材制成,这些木材为红木家具赋予了独特的质感和纹理,彰显其奢华气质。
2.工艺精湛:红木家具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切割、雕刻、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3.造型典雅:红木家具的造型设计通常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注重曲线的流畅与对称,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视觉感受。
4.耐久经久:由于红木家具采用的是坚硬的木材,经过精湛的工艺处理,因此其具有很高的耐久性,经久耐用。
三、红木家具承载的家具文化红木家具不仅仅是一种家具,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家具文化的艺术品。
它通过传承古代文化、体现中式审美理念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家具文化。
1.传承古代文化:红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实用的家具,更是传承古代文化的载体。
通过红木家具的展示和使用,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2.体现中式审美理念:红木家具以其优雅的造型、独特的纹理以及精湛的工艺,体现了中式家具的审美理念。
例如,红木家具注重对称和谐的设计,追求朴素而不失典雅的风格,展现了中式传统审美追求的价值观。
3.彰显主人品味:拥有红木家具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主人的品味和地位。
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和材质的稀缺性,使得其成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逐的对象。
红木知识2篇第一篇:红木的起源和历史红木是指一种树木的木材,它主要是指用于制作家具或者工艺品的高档木材。
红木的名字来源于它的颜色,这种木材呈现出一种红色或者棕红色的颜色。
红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这种木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木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朱棣为了装修紫禁城,从四川一带发掘出大量的红木。
在随后的清朝时期,红木逐渐成为贵族们装修房屋和制作家具的必备品。
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红木产业逐渐得到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产业。
红木的特点是它的质地坚实,纹路美丽,颜色鲜艳,红木家具也因此受到许多人们的喜爱。
红木家具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最佳选择。
红木家具也是一种投资,它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由于红木的价格相对较高,所以成为了收藏家的宠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木的市场价值。
但是,在购买红木家具之前,需要注意许多问题,比如说如何认识到真正的红木和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如何正确的保养红木家具等等。
总之,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家具,它的质地坚实,纹路美丽,颜色鲜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收藏。
第二篇:红木的保养和用途红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它用于制作家具和工艺品,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对于红木家具的保养,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红木家具的保养方法。
第一,要定期清洁红木家具并使用保养剂。
清除红木家具灰尘,常用的方法是用干净的抹布或刷子进行清扫,还可以使用吸尘器。
此外,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家具保养产品,如滋润代码、木蜡等,来保持红木家具的光泽。
第二,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和高温干燥。
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导致红木家具颜色褪色和裂纹,高温干燥还会导致红木家具收缩变形。
第三,避免接触潮湿和水。
红木家具容易受潮和发霉,遇水后还会导致变形,所以一定要避免接触潮湿和水。
中国的红木家具历史渊源中国的红木家具历史渊源中国的红木家具历史源远流长,而明清家具在红木家具中则属典范。
明式家具的特点是造型优雅、内敛、不求张扬,有内涵、文人气十足,这与当时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清式家具的特点是造型张扬、夸张、追求华丽、极尽人工,富丽堂皇是它要达到的。
明清家具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京作家具”、“苏作家具”和“广作家具”。
京作、苏作、广作这三个流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在用材、工艺、造型、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这三大流派各有独特魅力,被后人总结为“文苏、豪广、奢京”。
一、京作:君临天下的清宫廷文化京作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中蔚为大观的风格流派,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艺术传承。
京作家具起源于清代宫廷造办处,是官营手工业制品,一开始就具备了“皇家血统”身份。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始于西周,到明清两代形成了成熟的门类划分、管理机构、监察组织、劳作制度和物料管理规程。
传统家具中的“京作”就形成于清代官作制度逐步成熟阶段。
从产品诞生年份看,京作家具分早期和晚期两部分:早期京作是指清代帝都北京宫廷家具的流派,并非一般的民间用品。
从现存实物来看,清代家具风格变化从康熙后期已可见一斑,到雍正时已有相当发展,从《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清档》来看,雍正时,宫内已有许多前所未见的样式新颖的家具。
早期京作家具是造办处制作及造办处出样监制的质量上乘,具有皇家气派风格的家具。
乾隆时经济繁荣,社会审美观随之一变,清代家具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的分水岭,从欣赏造型纹饰简洁的家具,转向了追求华丽繁缛、精雕细刻的家具。
由于国力强盛,京作家具风格在乾隆时蔚为大观。
艺术特色:气派豪华(京作紫檀雕漆云龙纹宝座)京作家具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浓郁的宫廷贵族文化。
讲求威严奢华、雍容贵气。
彰显皇族的王者风范。
以北京为代表。
流行于北京的家具流派,是在苏式、广式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初,宫廷家具沿用明朝旧制从苏州地区采办。
红木家具的历史渊源红木家具源于明式家具,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但真正意义的红木家具是从使用南洋进口的紫檀、花梨木等珍贵木材开始的。
明代海运发达,特别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引进了大量的珍贵木材,为精美家具的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明代有一大批文人墨客热衷于玩赏收藏、园林和家具设计,刻意追求天然、神逸、优雅的生活意境,提高家具造形和装饰的古朴、典雅、简略的艺术风格,为红木家具的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文人气质,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木家具的文化渊源起于文人墨客。
它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
文人崇尚自然,因而对黄花梨木材行云流水的纹理和温润如玉的质感情有独钟。
同样也对紫檀绸缎般的光滑肌理和金属般的光泽,以及内在的典雅和肃穆的气质百般崇尚。
明清历代,文人阶层博古之风盛行,用红木制作的博古架,以及相匹配的客厅、书房组合也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也促进了该类家具发展。
装饰图案中的松、竹、兰、梅以及其它具有文人情结的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
雕刻手法中的细密精微高雅古朴的表现形式也十分流行。
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无不体现了历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共同追求。
由于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得红木家具日臻完善,并带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于此同时,红木家具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清代,受到西方文化渗透,在造型设计风格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如清代的广式红木家具,一方面继承了优秀红木家具的传统,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艺术和家具造型手法,创造了独具风貌的家具格式。
其艺术形式从原来朴素、单纯的造型逐渐被多变富有动感的曲线造型所取代。
追求富丽、豪华、纤巧、婉致的风格,同时也使用了各种装饰材料,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红木家具特色。
可见红木家具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变化、完善和发展的。
红木家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木家具的流行与影响遍布全世界,红木家具富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和民族形式,红木家具的发展也注重与西方家具文化的兼容,并且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家具的发展,因此中国红木家具是世界家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典红木家具的由来以及发展史
公元1405年,即明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率领浩荡的船队首次奉命出使西洋。
谁也不曾想到,这支带着政治目的、几十年间先后出访七次的远航船队,在日后的几百年中,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据红木中国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杨家驹介绍,郑和七下西洋,途经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东海岸,给这些国家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而每次回国,都带回红木做压船舱之用。
其中木质硬重、结构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制造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设计建筑,其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
因此,成了专供皇宫帝后们享用之物。
传说,明王朝不仅从全国各地挑选优秀的木工作为工部官吏,官拜工部侍郎、尚书之职,而且还曾经有两位皇帝亲身参与过制作家具,其技艺之高明甚至超过御用工匠。
红木家具便在这样的滋养下迅速发展。
后来,随着航路的开放.红木大量输入及明王朝的覆灭,红木家具才流散到民间,成为高官富贾追捧之物,普通百姓依然无缘接触。
木材的优劣决定了家具的品质。
正是郑和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料,促进了明中期以后直至整个清代细木家具的发展。
也正是这些名贵木材,将中国古代家具数千年的历史推向顶峰。
可以说,是明清家具的独特魅力成就了红木的王者之气,而红木也以它的凝重、素雅演绎了明清家具在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时代辉煌。
因此,在今人的心中,明清时代的红木家具也就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