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20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一、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分类简介,并总结其作用机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
它们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庆大霉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和强力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药效。
5.核酸合成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通过阻断微生物核酸的合成来起到抗菌作用。
三、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其主要分类如下: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和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中的酵素,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2.联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胺,通过阻断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药效。
四、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1.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通过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碍其复制。
2.抑制病毒酶:如利巴韦林和雷米夫定,能够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
3.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五、其他抗微生物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别的药物,如抗疟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等。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这些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Smith。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和杀灭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抗微生物药物可以分为抗菌药、抗病毒药、抗镇静药等不同类别。
其中,抗菌药又可以分为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两类。
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等等。
合成的抗菌药则主要包括磺胺类和喹诺酮类。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三不用”:一是尽量不用抗菌药,除非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必须使用;二是对于一些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应当避免使用抗菌药;三是在皮肤粘膜局部治疗时,应当选择局部用的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细菌。
此外,我们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病畜机体的抵抗能力,例如多给些水、改善饲养环境,必要时可给输液等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根据病原和药物特点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抗菌谱和适应症选用药物。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疾病的病原菌是什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窄普药;如果不知道或者出现混合感染和并发感染,我们则需要选择一些广谱一些的药物。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
二、根据药动学特性选用药物。
例如,在防治消化道感染时,我们应当选择一些口服不吸收或吸收比较困难、可以在消化道有较高浓度的药物;在防治泌尿系统感染时,我们则需要选择一些可以以原形从尿液排出的药物;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时,我们则需要选择一些吸收容易或者在肺组织中有选择性分布的药物。
三、要有准确的剂量和疗程,按规定的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给药,不要长期大剂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开始用药或者在急性传染和严重感染的时候,给药的剂量要稍大一些。
严重感染多采用注射给药,一般感染以内服为宜。
四、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我们不应当轻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非常情况下,只采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因为多种因为联合使用的时候,可能出现毒性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切忌盲目组合给药。
内科药物的分类与常规用法一、引言内科药物指的是治疗内科疾病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类非手术治疗领域。
了解内科药物的分类与常规用法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内科药物的分类以及常见的使用方法。
二、内科药物的分类1.按作用机制分类(1)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感染和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
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醇酚类等。
(2)心血管系统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降脂药、扩血管剂等,主要用于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常见的心血管系统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等。
(3)呼吸系统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咳喉镇咳止咳剂等,主要用于缓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常见的呼吸系统药物有β2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物等。
(4)消化系统药物:包括抗酸药、促进肠胃蠕动剂等,主要用于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常见的消化系统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胰酶替代剂等。
(5)神经系统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主要用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常见的神经系统药物有苯二氮䓬类、SSRI类等。
2.按给药途径分类(1)口服给药:将药物通过口腔直接服用,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
例如,治疗高血压时通常使用的降压药就是口服给药。
(2)静脉注射: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作用迅速而直接。
例如,在危重病人治疗中,采用静脉注射可以使患者迅速吸收大量营养药物。
(3)皮下注射:将药物通过皮下注射进入体内,主要用于需要缓慢吸收或需要长效持续作用的药物。
例如,胰岛素和抗凝剂常采用皮下注射给药。
(4)肌肉注射:将药物通过肌肉注射进入体内,通常比口服给药更快有效。
例如,在治疗急性疼痛时,医生通常会选择肌肉注射镇痛剂。
三、内科药物的常规用法1. 药物的使用剂量对于每种内科药物,合理的使用剂量是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来确定适当的用量。
此外,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等可能需要调整用量。
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前言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按其来源分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抗菌素三类。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产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如: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以微生物生物合成为基础,对其结构改造获得的新的合成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二甲氨四环素、利福平。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完全由人工合成,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而在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易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一旦产生了耐药性,将会难以控制感染,对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的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临床医师都基本了解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0 -内酰胺类的致敏性;氨基糖甙类的耳毒性;大环内脂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面广、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
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然逐年增加。
这些问题的发生,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都有重要关系。
而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绝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套用。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是及进取得抗感染疗效关键。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1.抗菌药物发展简史1929年,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O年,弗劳雷(Florey and Chain)分离提纯青霉素成功,开创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