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82.47 KB
- 文档页数:8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研究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盖革——弥勒计数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坪曲线,并正确选择其工作电压。
3、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的死时间、恢复时间和分辨时间。
二、使用仪器、材料G-M计数管(F5365计数管探头),前置放大器,自动定标器(FH46313Z智能定标),放射源2个。
三、实验原理盖革——弥勒计数管简称G-M计数管,是核辐射探测器的一种类型,它只能测定核辐射粒子的数目,而不能探测粒子的能量。
它具有价格低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放射测量的工作中。
G-M计数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最常见的有钟罩形β计数管和圆柱形计数管两种,这两种计数管都是由圆柱状的阴极和装在轴线上的阳极丝密封在玻璃管内而构成的,玻璃管内充一定量的某种气体,例如,惰性气体氩、氖等,充气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由于β射线容易被物质所吸收,所以β计数管在制造上安装了一层薄的云母做成的窗,以减少β射线通过时引起的吸收,而射线的贯穿能力强,可以不设此窗圆柱形G-M计数管计数管系统示意图在放射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计数管电极上的电压,由定标器记录下的相应计数率(单位时间内的计数次数)可得如图所示的曲线,由于此曲线有一段比较平坦区域,因此把此曲线称为坪特性曲线,把这个平坦的部分(V1-V2)称为坪区;V0称为起始电压,V1称为阈电压,△V=V2-V1称为长度,在坪区内电压每升高1伏,计数率增加的百分数称为坪坡度。
G-M计数管的坪曲线由于正离子鞘的存在,因而减弱了阳极附近的电场,此时若再有粒子射入计数管,就不会引起计数管放电,定标器就没有计数,随着正离子鞘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电场就逐渐得到恢复,当正离子鞘到达计数管半径r0处时,阳极附近电场刚刚恢复到可以使进入计数管的粒子引起计数管放电,这段时间称为计数管的死时间,以td来表示;正离子鞘从r0到阴极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为恢复时间,以tr表示。
实验名称: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电子器材测量小球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计算小球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小球在倾斜的直线轨道上自由滚动,这时候小球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为$g\\sin\\alpha$,小球自由滚动的运动学方程为:$$ s = \\frac12g\\sin\\alpha t^2 $$其中s表示小球滑行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alpha$ 表示倾斜角度,t表示滑行时间。
因为小球自由滚动,所以小球在滑行时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也就是速度是恒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v = \\frac st = \\frac{g\\sin\\alpha}{2}t $$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球滑行的时间和滑行距离,借助电子器材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直线轨道•小球•计时器•测距器实验步骤:1.将直线轨道朝向实验台的边缘斜靠,这样小球滚动到轨道的末端,可以顺利转移到地面。
2.将小球置于轨道的顶端,试图让小球从最靠近地面的位置开始滚动,这样可以降低失误率。
3.启动计时器,并且用测距器测出小球从轨道开始滑行到底部的距离s。
4.记录小球滑行的时间t。
5.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v。
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我们选取了三组数据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对应的小球滑行时间和滑行距离。
t(s) s(m)0.53 0.250.78 0.450.96 0.60利用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v(m/s)0.230910.286150.29814取平均值,得到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v=0.27173\\text{m/s}$,误差约为$5.81\\%$。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利用电子器材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技巧,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球在直线轨道中滑行的速度受到斜面的倾斜度、小球重量和滑行距离的影响,需要进行反复测量和计算,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用加速度计和计时器测量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一、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加速度计和计时器测量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探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并验证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近似常数的理论。
二、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知,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其加速度为恒定值。
所以,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加速度计测量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与仪器:1. 自由下落装置:用于固定实验物体,保证物体自由下落;2. 加速度计:用于测量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3. 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
四、实验步骤:1. 将自由下落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并将加速度计安装在自由下落装置上。
确保加速度计与地面垂直。
2. 选择一个实验物体,如一个铁球,放置在自由下落装置上,并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3. 按下计时器的开始按钮,同时释放实验物体,使其开始自由下落。
4. 当实验物体触地时,立即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时间t。
5. 重复实验3-4步骤多次,得到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每次实验的自由下落时间t,并计算平均值。
2.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s=1/2at^2,根据测得的t和求得的平均加速度a,计算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s。
3. 绘制加速度与自由下落距离的图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近似为一个恒定值。
通过绘制加速度与自由下落距离的图像,可以发现,加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这表明,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可以用恒定加速度的简单模型来描述,并且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
七、实验误差与改进:1.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包括实验物体质量的不同以及空气阻力的影响。
可以通过选择相同质量的实验物体、改变自由下落高度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2. 另外,实验中也需要注意加速度计和计时器的精确度。
可以选择精准的仪器,并进行仪器校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并验证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下表50g钩码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织带粘贴处:50g钩码100g钩码1 %23—456 {实验结论:1、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速度方向__________;位移h与时间t的平方成____________;2观察图像特点,总结出物体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g=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人)21指导教师日期实验目的:探究弹簧的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架台,金属横杆(带铁夹),弹簧(带指针),钩码,米尺。
?实验原理: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用直尺测量弹簧的伸长或总长,根据实验所测量实验数据,探索弹簧弹力和弹簧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由下垂。
(2)测出弹簧的原长。
(3)、在弹簧下挂钩码,依次增加钩码的个数。
(4)记录各次所挂钩码的重量和所对应的弹簧的长度。
实验数据处理:1、,2、依次算出弹簧下挂不同钩码时,所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及拉力填入下表:1 2 3 4 5 6?弹簧长度L/cm弹簧伸长量△x/cm 。
拉力F/N ]!2、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轴,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做出F-Δx图像。
实验结论:在________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弹簧________和________成正比。
误差分析:1.实验过程中,注意拉力不要超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弹簧长度时,不要用手拉弹簧,在弹簧自然竖直状态去测量。
3.、4.为了减小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4.实验误差主要是读数过程中的误差。
实验名称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人 1 2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秤________个;橡皮筋;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1、2个),细芯铅笔.实验原理: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橡皮筋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就是F1和F2的合力。
物理实验报告样本实验项目:测量重力加速度目的: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仅受重力作用而纯粹受加速度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 = F / m其中,a 是加速度,F 是物体所受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
在自由落体实验中,物体所受的合力即为重力,可以表示为:F = m * g其中,g 是重力加速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一个光滑竖直的导轨、一个探测器、一个计算机连接线以及一个计时器。
2. 将导轨竖直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并将探测器装置固定在导轨的一端。
3. 将探测器与计算机连接,并打开计时器软件。
4. 将一个小物体放置在导轨的顶端,使其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下。
5. 观察计时器记录的时间数据,记录物体自由落下所经过的时间t。
6. 测量导轨的长度 L。
7. 重复步骤4-6,每次改变物体的质量,并记录对应的时间和质量值。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中记录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重力加速度 g 可以表示为:g = 2L / t^2其中,L 是导轨的长度,t 是物体自由落下所经过的时间。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我们进行了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
下表是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物体质量 (kg) 时间 (s)0.1 0.450.2 0.630.3 0.780.4 0.910.5 1.03根据数据处理公式,我们计算出了相应的重力加速度数值:物体质量 (kg) 重力加速度 (m/s^2)0.1 9.860.2 9.830.3 9.790.4 9.750.5 9.7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重力加速度对物体质量的影响较小。
根据实验测量的结果,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其重力加速度数值几乎相同。
2. 实测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已知的标准值(9.8 m/s^2)较为接近,说明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电子天平测定物体质量
实验目的:
1.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2.了解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
电子天平是一种高精度电子测量仪器。
它采用功率放大器、振动传感器和微机技术,能够精确测量物体质量。
实验步骤:
1.将电子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水平仪。
开启电子天平电源,等待电子天平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将电子天平上的容器清洗干净,并将容器放在电子天平上;
3.将空容器的重量清零;
4.取出待测物体并放入容器中,记录下物体的重量;
5.将物体取出后,及时清理容器,关机,撤去物体。
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电子天平的测量精度高,能够达到0.0001克。
我们用电子天平测量了一些物体的质量,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
电子天平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点,是测量物质质量的重要工具。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掌握了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了解了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整个实验有力地锻炼了我们的操作技能。
唐官屯中学高一物理实验报告单班级:小组:姓名:实验名称: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借助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纸带、交流电源、导线、重物、铁架台、夹子、天平、毫米刻度尺三、实验原理:要证明上式是否成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研究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方案1:从起点开始计算方案2:从一般位置开始计算四、实验步骤:1、选择重物时,选轻一点的好还是重一点的好?为什么?我们要求重物作自由落体运动,而阻力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为了减少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采用密度较大的重物。
2、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竖直方向,计时器要稳定在铁架台上,并将计时器伸出桌外。
3、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减小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带来的实验误差;保证重物有足够的下落空间,以便在纸带上能够打出较多的点,有利于进行计算.4、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先通电源,再释放纸带5、释放纸带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释放重物前,重物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以便能打出较多的点。
拉稳纸带的上端,确保重物由静止释放。
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实验①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②按照课本所示装置安装打点计时器③将纸带穿过计时器,下端与重物相连④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工作稳定后释放纸带⑤及时切断电源,取下纸带,标上纸带号⑥更换纸带,重复以上步骤⑦整理器材,使器材复位五、实验处理:本实验要不要测量物体的质量?无需测量物体的质量如果实验要求计算势能和动能的具体数据,那就必须要知道物体的质量。
六、实验数据分析:纸带上的第一个点为计时起点0 (起始点的速度应该为零,即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第一个点时纸带刚开始下落)。
对于实际获得的纸带,如何判定纸带上的第一个点就是纸带刚开始下落时打下的呢?x = gt2 = ×9.8×0.022m ≈2×10-3m = 2 mm可以回避起始点吗(即处理纸带时可以不用到起始点吗)?我们可以选取A、B两点,比较它们的机械能EA和EB。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I.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II.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a. 秤: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b.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物体的尺寸;c. 水槽:用于容纳水并进行水位的测量。
2. 实验方法:a. 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秤测量所选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b. 测量物体的体积: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尺寸,计算出物体的体积;c. 测量水的位移:将物体放入水槽中,测量水的位移量,并记录数据。
III. 实验过程1. 选择一个固体物体,使用秤称量其质量,记录数据为m。
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并计算物体的体积(V = 长 ×宽 ×高)。
3. 准备一个水槽,将水槽内注满清水,并测量初始水位。
4. 将物体缓慢放入水槽中,观察水的位移,并测量末水位。
5. 计算水的位移量(V' = 末水位 - 初始水位)。
IV. 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 / V)。
2. 计算水的密度(ρ' = m' / V'),其中m'为水的质量(假设水的密度为常数)。
3. 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若两者相等,则验证了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V. 实验结果1. 假设所选物体的质量为50克,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3厘米、2厘米,计算得到物体的体积为30立方厘米。
2. 在实验中测得水的位移量为20立方厘米。
VI. 数据分析1. 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50克 / 30立方厘米≈ 1.67克/立方厘米。
2. 假设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计算得到水的质量为20克。
3. 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不相等,即ρ ≠ ρ',从而验证了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VII. 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秤和游标卡尺的读数误差,以及水位测量的不精确等。
2.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更精确的仪器,如电子秤和测量仪器,并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0篇实验物品:水一瓶,稀释盐水一瓶,热电偶两个,温度计一只实验思路:在水和稀释盐水的容器中,分别放入一个热电偶,将另一个热电偶放在温度计上,同时打开温度计和热电偶的电源。
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直记录两个热电偶和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情况,以用来计算出两个容器各自的导热系数。
篇二实验题目: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物品:调谐振荡电路、振荡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思路:将调谐振荡电路中的频率调节至一定值,然后测量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的声压级,并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分析出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篇三实验题目:电容器在频率变化条件下的电容实验物品:电容器、变压器、实验台、晶体管、示波器实验思路:将电容器连接到变压器的一侧,另一侧连接到实验台,然后通上晶体管,用示波器观察其频率变化的电容,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出其变化的规律。
篇四实验题目:直流电流的测量实验物品:直流电源、电流检测仪、表示电阻的电阻器实验思路:将电阻器和电流检测仪连接到直流电源中,并且调节直流电源上的电压,观察电流检测仪上的读数,记录不同电压下直流电流的读数,以得出直流电流的变化规律。
篇五实验题目:动量定理的实验实验物品:一支木棍,一块牛皮纸,一把牛津钳,一根尼龙绳实验思路:使用木棍削成三段,分别绑上牛津钳,尼龙绳和牛皮纸,重新合并木棍,使用牛津钳作为必要的支撑,然后把尼龙绳和牛皮纸一头连接一侧木棍,另一侧则受到一定的拉力,接下来记录力和动量的变化,以验证动量定理。
篇六实验题目:耦合电感器实验实验物品:两只耦合电感器、两只外形相同的电容元件实验思路:将两只耦合电感器和两只电容元件连接成一个电路,然后测量出电容元件的频率变化,通过计算比较出电感器的耦合程度。
篇七实验题目:重力引起的变化实验物品:空气罐、活塞组、可调节活塞实验思路:将活塞组放入空气罐中,使用可调节活塞控制空气压力,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改变空气压力,记录活塞组大小变化,以此验证重力对物体大小变化的影响。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高斯定理实验实验目的: 探究高斯定理在电场中的应用,验证电场通量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 一个电场计2. 一个大平面金属板3. 一根细金属棒4. 一台电源实验原理:根据高斯定理,电场通过一个闭合曲面的总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内的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
数学表达式为Φ=∫E·dA=Q/ε0,其中Φ表示电场通量,E表示电场强度,dA表示面积微元,Q表示闭合曲面内的电荷,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
实验步骤:1. 将金属板平放在平面上,使其成为一个闭合曲面。
2. 将电源连接到金属板上,使其带电。
注意设置合适的电压和电流。
3. 将电场计放置在金属板内侧的一个点上,测量该点处的电场强度。
4. 移动电场计,将其分别放置在金属板外侧的不同距离处,记录分别处的电场强度。
5. 根据实测数据,计算电场通量的大小。
6. 比较实测电场通量值与根据高斯定理计算的电场通量值,验证高斯定理在该实验中的适用性。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2. 确保仪器准确,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电源,并将实验器材归位整理。
实验结果: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电场通量值与根据高斯定理计算得到的电场通量值相符,证明高斯定理在该实验中的适用性。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验证了高斯定理在电场中的应用。
根据高斯定理,电场通过一个闭合曲面的总通量与该闭合曲面内的电荷代数和成正比,与曲面形状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高斯定理来计算电场强度或电荷分布。
在实际应用中,高斯定理有助于研究电场分布和电荷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模板简介此次实验是为了展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
实验目的1. 了解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实验原理;2. 锻炼观察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 密度板- 空气球- 磁铁- 导线- 电池- 剪刀- 玻璃杯- 水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密度板实验- 将两块密度不同的板子放入水中观察。
- 结果:一块板子浮在水面上,另一块板子下沉。
2. 空气球实验- 将空气球充气后,放在桌子上。
- 结果:空气球会上升,因为空气比桌子上的空气密度小。
3. 磁铁实验- 将磁铁靠近一小铁片。
- 结果:小铁片会被磁铁吸引而移动。
4. 电流实验- 将一个导线两端接入一个电池。
- 将导线放置在桌子上,并用剪刀夹住导线的一段。
- 结果:导线受到电流作用,会发生磁效应,从而被吸附在剪刀上。
5. 玻璃杯实验- 将一只玻璃杯倒置放在桌子上。
- 用手轻轻敲击杯子的底部。
- 结果:敲击后,杯底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结论通过这些物理实验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密度板实验证明了物体的浮力和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会浮起;2. 空气球实验证明了气体的密度比同样体积的固体小,因此空气球会上升;3. 磁铁实验证实了磁铁具有吸引铁物质的特性;4. 电流实验说明了通过导线的电流会产生磁效应;5. 玻璃杯实验说明了玻璃杯的结构和材质决定了它的声音。
总结通过这次物理演示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现象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实验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物理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我们对物理的兴趣,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希望今后能继续进行更多的实验,进一步拓宽我们的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2. **实验步骤**- 2.1 准备实验器材- 2.2 进行实验操作3. **实验结果**- 3.1 数据记录- 3.2 数据分析4.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识,培养观察与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2 实验原理通过某种原理来解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规律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步骤2.1 准备实验器材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将仪器按照要求摆放好,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2.2 进行实验操作1. 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实验操作。
2. 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3.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做到文明实验。
实验结果3.1 数据记录1. 记录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2. 按照实验要求记录实验数据的格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将实验数据整理清晰,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3.2 数据分析1. 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 利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得出结论。
3. 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实验现象的原因和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实验结论应该简洁明了,符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的逻辑关系,展示实验目的的达成和实验效果的评价。
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模板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点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 牛顿定律实验器材组- 木块- 动量计- 时钟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施加外力和测量物体的运动状态,来验证牛顿定律的实验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分别表达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和力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物体的运动情况,以验证这些定律。
实验步骤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将一个木块放在实验器材组上,并松开手指。
3. 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运动时间和距离。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用动量计施加一个外力到木块上。
3. 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运动时间和距离。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在实验器材组的一侧放置一个木块。
3. 在木块上施加一个外力,并观察实验器材组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根据实验记录,木块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静止状态,并未发生运动。
这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物体静止时仍然保持其静止状态,物体运动时仍然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实验记录,木块在施加外力后,加速度和施加力成正比。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可以验证出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
当施加力增加时,木块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根据实验观察,当在木块上施加一个外力时,实验器材组也会产生与之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一现象验证了牛顿第三定律,即力的相互作用原则。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实验依据,并观察到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说明牛顿定律的观点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
姓名班级实验台号实验课题实验器材取点123456x /m 0.09100.11400.12700.13900.15400.1670y /m 0.05000.08000.10000.12000.15000.1800v 0/(m·s -1)0.900.890.890.890.880.87在轨迹上取六个点(或各斑点)并用1、2、3、4、5、6标出,如图2。
然后测出各点的坐标(x ,y )并填入表中,用每组(x ,y )求出一个初速度值并填入表中。
会宁四中物理实验报告单(示例四)研究平抛运动(2)把接球槽放在最高位置,接通直流2V电源,让电磁铁将钢球吸在轨道上。
打开开关,释放钢球,钢球落在接球槽上,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撞击的斑点。
(3)将接球槽逐次下降,反复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球,便可在白纸上得到一系列斑点。
实验步骤及结论实验日期2.根据描出的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4)从水平轨道口外沿作竖直向下(利用重锤线)的直线,作为纵坐标,并从水平轨道上小球的球心沿水平方向作横坐标。
取下白纸,用光滑曲线将各点连接,即得小球作平抛运动的轨迹。
如图2。
3、求平抛小球的初速度。
实验目的 2.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1)将白纸和复写纸叠放在一起,用夹子固定在面板上。
使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运动轨迹,建立坐标系,测出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x 和y ,根据公式 x=v 0t 和y= gt 2,就可求得v 0=x v 0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1.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初速度的平均值为:v 0=0.89m/s -1实验原理 1.如图1,仪器由面板、平抛轨道、电磁铁、接球槽、开关、平抛球等组成。
平抛轨道固定在面板上,接球槽可沿板面上下滑动,定位于预设位置。
由于接球槽与面板成V形状,上宽下窄,小球沿抛物线轨迹落至接球槽,同时撞击面板,在白纸上留下色斑,即得平抛迹上一个点。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精选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①参与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探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中的误差问题,领会实验中的设计思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②深入理解实验原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联系,探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范技能。
③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1.5V干电池、开关、导线若干条。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油酸—水溶液、注射器、带方格的塑料水盆、痱子粉。
三、实验原理(1)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1.安阻法如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设电流表的内阻RA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流的值I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I1和R2、I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1(R1+r)(1)E=I2(R2+r)(2)联立(1)、(2)可得EI1I2(R1R2)I1R1I2R2r,I2I1I2I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取平均值。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将其转化为1REr(3)I1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R曲线,如图2所示,此直线的斜率为电源电动势E,I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r。
2.伏阻法如图3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表U的内阻RV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Rr)R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压的值U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U1和R2、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3(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对于物质分子大小的测量,利用现代技术,像离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分子。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并验证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定律。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实验仪器:1. 竖直杆2. 计时器3. 称量器4. 排气装置5. 罗盘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运动。
实验中,我们将测量自由落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根据运动学的相关公式可以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实验步骤:1. 将竖直杆固定在实验台上,并确保竖直杆在水平方向上。
2. 在杆的顶端固定一个小铁球,并且使得该小球在杆上可以上下运动,但不能水平运动。
3. 将排气装置连接在竖直杆的下方,并确保排气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4. 在铁球下方放置一个平台,用于接收铁球下落时的撞击。
5. 在实验开始前,用罗盘测量竖直杆的方向,以保证竖直杆的方向与地球重力方向垂直。
6. 在铁球下落开始前,打开排气装置,排气装置的作用是消除空气阻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 开始测量时间,同时释放铁球让其自由落体。
8. 当铁球到达平台时,停止计时。
9. 多次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记录下多组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测量的时间数据计算出每一次实验的自由落体时间。
2. 找出每次实验的平均自由落体时间。
3. 根据运动学公式,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平均速度。
4. 根据自由落体的平均速度和运动时间的关系,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5. 对多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验证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定律。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多组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结论。
这与当地球上任何物体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相关。
这一结论与牛顿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相一致。
实验结果证明了自由落体实验中的重力直线加速度定律。
实验改进和误差分析:- 由于排气装置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气流,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些影响。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891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report template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及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班级物理092班姓名徐婷婷学号09180212
实验日期20xx/3/29 同组人张丰蕾
一、实验目的
①参与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探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中的误差问题,领会实验中的设计思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②深入理解实验原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联系,探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范技能。
③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1.5V干电池、开关、导线若干条。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油酸—水溶液、注射器、带方格的塑料水盆、痱子粉。
三、实验原理
(1)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1. 安阻法
如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设电流表的内阻RA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
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流的值I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I1和R2、I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I1(R1+r)(1)E=I2(R2+r)(2)联立(1)、(2)可得E
I1I2(R1R2)I1R1I2R2
r,
I2I1I2I1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取平均值。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将其转化为
1
REr (3)
I
1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R曲线,如图2所示,此直线的斜率为电源电动势E,I
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r。
2. 伏阻法
如图3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
表
U
的内阻RV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Rr)
R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
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压的值U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U1和R2、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图3
E
U1
(R1r) (3)R1
U2
(R2r) (4)R2
E
联立(3)、(4)可得E
U1U2(R1R2)(U1U2)R1R2
r,
U2R1U1R2U2R1U1R2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取平均值。
U
(Rr),将其转化为R
1E11
(5)RrUr
1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R曲线,如图4所示,此直线对应纵轴截距的
U
绝对值的倒数为电源的内阻r,该直线的斜率除以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电动势E。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
3、伏安法
分别按如图5所示的内接法和如图6所示的外接法连接好电路,改变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及电
流表的示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U+Ir
图5
图6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
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压表的读数Ui和电流表的读数I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I1、U1和I2、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U1+I1r (6)E=U2+I2r (7)联立(6)、(7)可得E
I2U1I1U2UU2
,r1
I2I1I2I1
②图像法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U+Ir,将其转化为
U=-rI+E (8)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U-I曲线,如图7所示,此直线纵轴截距的含义是电动势E,横轴截距的含义是短路电流I0 (注意纵坐标要从0开始),斜率的含义是内阻r,r
E
或用直线上任意两点求解斜率的绝对值。
I0
图7
I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对于物质分子大小的测量,利用现代技术,像离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分子。
但是,这毕竟离中学物理太远,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这一学生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微观物质模型,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即用宏观手段来研究微观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这个实验是十分有意义的。
油酸分子式为C17H33COOH。
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高分子。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C17H33是不饱和烃具有憎水性。
另一部分是COOH 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
被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溶液会在水面上很快散开,其中酒精先溶于水,并很快挥发,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块纯油酸薄膜。
要做好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这个实验,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个个主要问题。
一、粉的厚度
粉的厚度实验中痱子粉的作用是界定油膜大小的边界,痱子粉过厚,油膜不易扩散,使水面的痱子粉开裂,痱子粉太少,油膜边界不清。
因此如何将痱子粉
均匀地撒在水面上是关键,在实验的过程中轻敲装有痱子粉的塑料瓶,在水盆里撒上均匀的、很薄的一层痱子粉,具体撒多薄的痱子粉才能成功要经过反复的试验。
二、点的滴法
实验时,拿到配好浓度的油酸溶液用注射器抽取一定的体积,然后一滴一滴地滴回瓶子中,训练准确、均匀地滴点,并记下滴完这部分油酸溶液的滴数。
接下来把一滴油酸溶液滴入撒好痱子粉的水面中央,因张力作用油酸立即向四面八方散开,在水中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薄膜油膜,边缘与痱子粉形成一个分界线。
首先,在滴的过程中手的力道要与之前数滴数时相同,另外油滴下落点不能离液面太近也不能太远,下滴点距水面约2至3cm左右为宜。
四、实验过程
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
1、选用一只电阻箱、一只电流表按照安阻法原理图连接好电路,电流表的量程选择0.6A。
闭合开关,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录下不同阻值R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
2、选用一只电阻箱、一只电压表按照伏阻法原理图连接好电路,电压表的量程选择3V。
闭合开关,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录下不同阻值R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
3、选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按照伏安法,分别采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连接好电路,电流表的量程选择0.6A,电压表的量程选择3V。
闭合开关,滑动滑动变阻器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阻值,记录下不同阻值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1、用注射器吸取0.5ml 1:1000的油酸酒精溶液,随后一滴滴地滴回瓶中。
数出0.5ml约108滴左右。
每滴含油酸体积V为0.5ml/108 ×1/1000≈4.63×10-6ml
2、在塑料水盆中倒入适量的水,约为容器的1/3,水面完全稳定后均匀的撒上痱子粉。
3、等粉完全静止后开始滴油酸溶液。
下滴点距水面约2至3cm左右为宜。
过几分钟后油酸薄膜的形状趋于稳定。
4、把玻璃板盖在塑料盆上。
用彩笔把油酸薄膜的形状勾勒在玻璃板上。
5、以超过半格算一格,没超过半格舍去的方法,数出油酸薄膜所占的格数,根据每格面积为1cm2,进而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6、根据每一滴油酸的体积V,和薄膜的面积S即可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
d=V/S,即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实验数据记录:①安阻法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