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知识点精讲精练-省略句导练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它有省略的成分,如果你不知道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就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
在考试中,文言文省略常出现在翻译中,翻译时没补出省略部分,否则就得扣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在哪些地方会出现省略情况,供广大考试参考。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练习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主语省略句有哪些一)主语省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1、承前省.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2、蒙后省.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3、对话省.如: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2. 【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与移动用法怎样区分与使用如何分辨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使动用法的格式:使+宾语+使动词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宾语+意动词(形容词)把+宾语+当作+意动词(名词)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美其服漂亮他们的服装1.使动用法的格式:使+衣服+漂亮2.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衣服+漂亮“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再如:(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小”是使动用法;句2中的“小”是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关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第1篇:关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1.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分析复习也要有章法,挑重点复习才是关键,20xx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学生们关注的话题,小编整理了20xx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它有省略的成分,如果你不知道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就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
在考试中,文言文省略常出现在翻译中,翻译时没补出省略部分,否则就得扣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在哪些地方会出现省略情况,供广大考试参考。
1.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1.各类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3.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⑤中心词+数量词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鸿门宴》)4.状语后置①动词+以+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动词+于+状语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③形容词+于+状语如:青于蓝。
(《劝学》)练习翻译下面的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③君何以知燕王?译文: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⑤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4)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2.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承宾省略、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省略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1、(苏子)举酒属客。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赤壁赋》)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赤壁赋》)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4、(兰芝)乃投水而死。
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5、(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
(《孔雀东南飞》7、(我)终老不复取。
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
(《孔雀东南飞》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游褒禅山记》)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
(《孔雀东南飞》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
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
(《荆轲刺秦王》)5、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荆轲刺秦王》)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荆轲刺秦王》)7、前为(之)谢曰。
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荆轲刺秦王》)8、使(之)毕使于前。
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9、竖子不足与(之)谋。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高中文言文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省略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A主语省略1、(苏子)举酒属客。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赤壁赋》)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赤壁赋》)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4、(兰芝)乃投水而死。
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5、(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
(《孔雀东南飞》7、(我)终老不复取。
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
(《孔雀东南飞》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游褒禅山记》)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
(《孔雀东南飞》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
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
(《荆轲刺秦王》)5、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荆轲刺秦王》)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荆轲刺秦王》)7、前为(之)谢曰。
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荆轲刺秦王》)8、使(之)毕使于前。
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9、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鸿门宴》)10、毋从(其)俱死。
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
(《鸿门宴》)11、则与(之)斗卮酒。
文言句式:省略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掌握省略句句的特点,能准确识别和翻译省略句。
学习过程:回归课本:(一)形式1、主语省略:例:(成名)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蟋蟀)入石穴中,(成名)掭(之)以尖草,(蟋蟀)不出,(成名)以筒水灌之,(蟋蟀)始出。
《促织》2、谓语省略: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孰与徐公美)(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3、宾语省略:例:(1)折藏之,归以(之)示成。
《促织》(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3)“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4、介词省略(1、于:表地点、表对象、表被动;2、以):例:(1)沛公军(于)霸上(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促织》5、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百姓)。
《过秦论》(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出师表》)(二)译法: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
1、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医)疾。
”高明的医生,为国家除患祛弊。
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次一等的医生为人治病2、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兄弟)?8、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我)入白之。
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
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
”9、夫樊将军,秦王购之(以)千金。
10、秦王不怿,为(王)一击缶。
11、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13、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4、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15、权以(之)视群下,(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17、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高考考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高考语文试题特殊句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涉及文言字词理解及句式翻译。
省略句的应用,形式多样,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省略句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困难和翻译错误。
省略句这一大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省略句?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省略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
问题二:省略句的句式特点(补充完整句子并总结特征)第一组:(苏子)举酒属客。
(《赤壁赋》)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赤壁赋》)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坐须臾。
(《鸿门宴》)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 (《鸿门宴》)译: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鲁庄公回答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句形式它们的特征是:省略主语。
第二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译: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145.文言文省略句详解145.文言文省略句详解作者:gkgushiwen注:本文内容节选自我的原创电子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省略句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
省主语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
省宾语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
省介词还有谁去?我(去)。
省谓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可分为以下几种:(1)省主语不见棺材不落泪穿云裂石——(声音)穿云裂石举棋不定——(弈者)举棋不定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儿惧,(儿)啼告母。
闻之,(母)面色灰死。
(《促织》)(2)省谓语中心词一言(重于)九鼎一诺(值)千金千钧(系于)发盲人(骑)瞎马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为)《六幺》。
(《琵琶行》))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省宾词羞与(之)为伍掉(之)以轻心道不同不相为(之)谋无与(之)伦比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1.动词宾语的省略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陈涉世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2.介词宾语的省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荆轲刺秦王》)其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4)省介词(连词,词缀)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流芳(于)百世失之(于)东隅,收之(于)桑榆名垂(于)青史运筹(于)帷幄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省量词三(个)五(个)成群以一(个)当十(个)三(次)起三(次)落量词在文言文中不多见,常以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来表示人、事物、动作、行为等数量单位。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和省略句的类型。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一、知识梳理
1.省略是古汉语与和现代汉语共有语法现象。
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方式更多样,除了常见的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还可以连续省、间隔省、单一省、错杂省、句子省等。
古汉语的省略成分更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省略的句子成分,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2)相如度秦王特以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组: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7)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8)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史记·孙膑传》)
第三组: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鸿门宴》)
(10)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1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第四组:
(1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1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刺秦王》)
第五组:
(14)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二、问题探究
1.什么叫连续省略和间隔省略?
(15)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
()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耶?()愿伯明言()不敢背德。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