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猪高热病要避免被忽悠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3
畜牧兽医XUMUSHOUYI夏季猪高热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柯亚军夏季猪高热性疾病,又被称为高热综合症。
进入高温高湿的夏季之后,由于猪群的热应激逐渐加重,很容易导致猪群出现高热疾病。
猪群中一旦出现高热性疾病,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向着整个猪群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该种疾病主要危害成年猪和部分母猪。
近些年,该种疾病给猪养殖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由于夏季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临床症状多样,临床上难以进行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必须采取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以控制夏季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
1 发病原因临床上夏季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常常是由某些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而引起,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是由多种病毒、细菌、原虫混合感染所造成。
导致夏季猪高热性疾病发生的病原类型较多,主要有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型虫、链球菌、嗜血杆菌、副伤寒杆菌、支原体等。
2 流行病学猪夏季高热性疾病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常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最早在5月底发生,从6月中旬到10月初为发病的高峰期。
在猪群中爆发流行该种疾后,一般经过3~5天就可以危害到整个猪群。
夏季猪高热性疾病发生,不受品种和年龄的制约,任何猪都可以感染。
饲养管理水平低,气候潮湿炎热,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价值较差,导致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从而为多种疾病侵袭提供条件。
此外,疫苗免疫不当疫苗接种混乱,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失败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该种疾病发生和流行。
3 临床症状患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体表皮肤发红或者在体表皮肤上出现小红点,整个病情传播速度较快,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萎靡不振,卧地不起,采食量逐渐下降,直至停止,结膜潮红,流泪,眼睑肿胀。
患病猪的胸腹部、四肢末梢、背部等处的皮肤发红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发病严重的患病猪背部皮肤毛孔渗出铁锈样的血液。
患病猪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流出清澈鼻液,随后鼻液逐渐变得浓稠。
养猪技术篇——如何预防猪高热病,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案猪高热病即猪高热综合症,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疾病。
今天普迎为大家介绍如何预防猪高热病,猪高热病怎么预防。
病原及流行特点1.病原猪蓝耳病病毒为该病的主要病原,以猪瘟、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非典型性猪瘟、链球菌病、胸膜肺炎、伪狂犬病、弓形虫病等为继发病的几种或多种病的混合感染。
2.流行特点呈区域性爆发流行,主要发生于夏季,气温高,猪舍密度大,通风力低,隔热条件差,猪易发生热应激。
另外,温差大温度高,有害气体含量高,往往引起猪群发生应激,使猪群抵抗力下降。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猪均可发生。
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一般猪群死亡率为40%~50%,高的可达到80%~100%,其中以仔猪更为明显。
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主要临床症状: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喜伏卧,患猪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
主要剖检症状: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不等;肺间质增宽,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
淋巴结分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
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脾脏肿大、质脆;大部分猪出现胃溃疡。
部分猪出现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猪高热病怎么预防预防原则是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保护猪群,提高猪免疫力。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禁止场外人员进入猪舍,特别是生产区;加大消毒的频率和密度,每星期3~5次,并且要做到消毒彻底;坚持自繁自养,疫病流行期间不要引进猪只;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的疫苗。
重点做好猪瘟、猪肺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的疫苗免疫工作;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冬季节1.1平方米/头,其他季节1.2平方米/头;做好防寒保温和通风工作,小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0~26℃、大猪15~20℃;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按时驱虫,避免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该病在猪群中易发生传染性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简析一下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养猪环境的管理养猪环境的管理和清洁是预防猪高热病的重要方面。
在饲养场内,要定期清理猪圈、更换被窝,保持猪舍的通风和卫生。
要严格控制猪的进出,避免与外界流行病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针对猪高热病的疫苗,养猪场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并且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方法,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率。
合理的饲料营养对于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至关重要。
养猪场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的营养均衡,增强猪的身体素质,提高猪对猪高热病的抵抗力。
四、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定期进行疾病监测是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的疾病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猪高热病的病例,要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控制病情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的传染爆发。
养猪人员是保障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保障。
养猪场要加强对养猪人员的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保健知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养猪场的疾病管理水平。
也要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避免将疾病带入到养猪场。
猪高热病综合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环境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合理饲料营养管理、定期疾病监测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共同为猪高热病的预防和控制作出努力。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在猪群中,给养猪业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猪高热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营养平衡饲养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点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免疫接种猪高热病是一种可预防的病源,因此加强免疫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合理的猪高热病疫苗接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养猪场应该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给猪群接种高热病疫苗,确保所有的猪都得到充分的保护。
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免疫效果不良的问题。
二、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猪高热病病毒是通过粪口传播的,因此加强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基础。
养猪场应该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槽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要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确保猪群吃的饲料和喝的水都是清洁卫生的。
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减少外部病原菌对猪群的传播。
三、营养平衡饲养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也需要从饲养方面进行调整,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养殖的合理。
给猪提供新鲜的清洁水和优质的饲料,避免野外饲料,并及时清理猪圈,保持它们干净卫生。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优质的饲料能够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做好饲料的营养平衡,增加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感染。
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高热病的发生。
四、定期的疫病监测定期的疫病监测是预防猪高热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养猪场应该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疫病问题。
如果发现猪群中出现疫情,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病猪、加强消毒、调整饲料等,防止疫情的扩散。
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请求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在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过程中,要加强养殖户的疾病知识宣传,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附症状和发病原因回答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通常为注射猪瘟、蓝耳等疾病的疫苗,除此之外,还需要为猪提供足够的饮水,不宜提供发霉变质的饲料并做好猪舍的通风消毒以及清除蚊蝇与鼠类的工作,若是遇到高温季节还要及时降温,降低猪染上该病的几率。
而针对已经染上该病的猪,一般可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高热金针+头孢0.1-0.2ml/kg体重,注射1-2次,在周围有病毒源污染的情况下,可间隔7-10天再注射1次。
一、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1、预防方法(1)为猪注射猪瘟、蓝耳等疾病的疫苗,一般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平时需要对猪舍进行消毒,蚊蝇与鼠类也要及时清除掉,以此来消灭传播途径。
(3)为猪提供足够的饮水,且在高温季节需要注意给猪群进行降温,避免温度太高。
(4)平时需要做好通风工作,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2、治疗方法(1)对于患有高热病(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猪通常可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高热金针+头孢,一般可以结合猪群的体质注射0.1-0.2ml/kg体重,注射1-2次。
(2)需注意,如果在周边环境中有病毒源污染的话,通常间隔7-10天可以再注射1次。
二、猪高热病的症状和发病原因1、症状(1)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废绝、体温升高至40-42.5℃等症状,对于一些病程稍长的病猪,通常容易全身抽搐而死。
(2)部分怀孕的母猪容易出现产死胎、产弱仔、产木乃伊胎的情况。
(3)部分猪会出现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发红、流鼻涕、便秘的情况,而且还会有呕吐的情况发生。
2、发病的原因(1)发生高热病的原因一般较为复杂,而导致该病迅速传播的原因一般为夏季蚊蝇吸血与机械带毒。
(2)猪舍中的温度太高、饮水不足、饲养密度比较大、吃下发霉变质的饲料等因素,一般容易导致猪染上高热病。
(3)而猪在染上一些疾病后,也容易发生高热病,例如猪瘟、流感、蓝耳病、猪丹毒等疾病。
高温袭来,猪场需警惕高热病
概述:猪高热病的高发天气步步袭来,也就是热应激,这种病在育肥猪的阶段发病较多,主要是猪的脂肪较厚,散热较慢,加上猪场通风和猪群的密度多方造成的散热不足,猪群会出现不适直至死亡,到这个时候要加装散热装置,水帘、风机、甚至空调也需要,毕竟一头猪的售价就可以买台小空调
广西一养殖户反映说“我们这最近高热病多”。
高热病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猪高热病的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猪无名高热病即猪热应激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于生长育成猪,夏季和初秋气温较高,生长育成猪脂肪层相对较厚,散热困难,而大部分养猪场和养殖户的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隔热条件差,猪容易发生热应激。
另外,猪场频繁转群、混群,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猪舍温差大、湿度高、有害气体含量高,往往也引起猪群发生应激反应,使猪群抵抗力下降。
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全面,疫病和营养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不重视后备猪免疫和药物净化工作,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都可引起猪无名高热病的暴发和
流行。
猪得了高热病怎么办?能自愈吗?概述:近来猪场高热病发病较多,很多养殖户不知道应该如何防治,高热病发病较急,如果不能有效治疗,会有一定的伤亡率。
猪得了高热病怎么办?能自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得了高热病怎么办?1.切勿心慌,病急乱投医。
如果发现有个别猪发病,要迅速隔离然后用常规的抗菌素要探探路,如果三针能打好的说明不是很严重。
同时要给其他未发病的猪群的猪舍进行消毒。
用广谱抗菌药物加中草药物拌料饮水(如: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土霉素,鱼腥草,板蓝根等)。
目的是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能力。
2.沉着稳定,找准病因。
①对于已经高热的病猪,要边治疗边摸清病因,找出导致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方可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案。
②对于刚发烧还吃食的猪老养殖户支招:可以使用中药退热颗粒,再给猪饮水再加点葡萄糖,连饮一个星期,基本就好了。
③对于稍严重些的不吃食的猪选一些清肝利胆加一些维持机体能量和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防继发感染。
④对于更严重些的猪可用矿泉水瓶,内装:黄芪多糖,多维葡萄糖,解热退烧颗粒,清肝利胆类的中药等溶于水中饮服,每天2到4次。
针对个别病重的猪(咳嗽,喘气,血液病继发感染)配合注射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如,盐酸林可盐酸大观,头孢噻呋钠,长效土霉素,附红体治疗类的药物等)。
3.治不了的猪,当机立断做处理。
确定治不好没有治疗价值的猪一定要果断处理掉,不要优柔寡断,以免影响整个猪群,能治当治的猪,一定要耐着心治疗到底,不要半途而废。
总之,面对猪高热病始就是要坚持“快,准,恨,”即是快速隔离,对症下药,该治疗则治疗,该放弃则果断放弃。
同时切勿盲目打针反复换药,这样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反而让猪病的严重。
但是,由于高热病是高死亡率的疾病。
一旦发生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夏天还是要多做好防控工作。
猪高热病能自愈吗?猪高热病的病因复杂,一旦发生要及时防控,切勿等着它自愈,避免造成更多继发感染,治疗起来将更麻烦。
猪高热病的防治绝招,不知道的养猪户损失
惨重!
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高热(40.5-42.5度)不退,发病急促,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类疾病,病猪不吃料,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死亡率高达90%。
病猪被毛扎乱,采食量明显下降,身体发红,腹部和四肢末端有红色斑块,部分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可以看到猪出现泪斑,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死胎,弱仔。
如果猪场出现猪高热病,养殖户可以这么做:
1、增加猪群的免疫力
规模猪场要做好猪的免疫工作,散养户要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驱虫,消毒和降温工作,用扶正增免管家,黄芪多糖,柴胡,金银花等中药制剂,保证猪有干净的饮水,在饮用水里添加牧一多维,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全面消炎素),可以有效提高猪的免疫力。
猪高热病是由猪瘟,猪链球菌,猪流感,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和附红细胞体,养殖户可以对猪瘟等做好疫苗,对蓝耳病做好净化,使猪群免疫水平保持稳定。
3、做好猪场环境的消毒工作
要经常打扫猪舍卫生,用碘制剂和氯制剂对猪舍进行喷雾消毒,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建设沼气池等,猪场出现病死猪一律深埋或者焚烧。
4、合理用药
猪场发现猪高热病,养殖户不要着急,要对症治疗,病毒类疾病用抗生素效果较差,抗生素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要用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扶正增免管家)治疗,如果是由于寄生虫引起的猪高热病,要尽快做好驱虫工作,不仅做好发病猪的治疗,整个猪群都要用驱虫药。
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
其病因多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高热病的爆发都在季节交替,昼夜温差较大的3月中旬、6月上旬和11月下旬。
第一部分“猪高热”发病机理首先,发热也就是体温升高,是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
这就是说,好多疾病都可以引起“高热病”.中度发热,可以增加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机体消灭病原微生物。
然后,发热时,由于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糖、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代谢加强(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大约增加13%),同时,发热引起食欲减退,营养物质摄入减少,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代谢紊乱。
1、糖元分解加强,严重急性发热可能出现糖尿,氧供应不足,乳酸生成增多,肌肉出现酸痛症状。
2、脂肪分解显著加强,在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脂肪分解和氧化不全,血液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严重时形成酮血症和酮尿。
3、蛋白质分解增加,引起血液和尿液非蛋白氮增多,同时由于消化机能降低,蛋白质摄入和吸收减少,造成负氮平衡,引起肌肉实质器官变性、萎缩、机体衰弱。
4、发热时,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消耗显著增多,由于食欲减退而摄入不足,常造成维生素严重不足。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大量缺乏会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点状出血。
5、发热是水、盐代谢障碍,排钠和水减少,排钾增多,常引起低血钾。
另外,乳酸、酮体生成增多,肾脏排泄功能降低,常引起酸中毒。
以上代谢变化是所有发热病共有的特征,并非那一种传染病的专利。
再往下,我们看一下发热时机体机能的变化。
1、发热初期,有的动物表现兴奋不安,有的精神沉郁。
发热高潮期,由于高温血液和有毒产物的影响,中枢神经呈现抑制,动物精神沉郁,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2、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传染病引起的发热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对心肌产生直接损害,常引起心力衰竭,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破坏,引起皮肤淤血、出血。
2017夏季猪场要谨防猪高热病概述:目前,国内多地区温度已高达30度以上,炎热夏季正是热病流行期,对于猪场来说,一定要注意谨防猪高热病。
不要等发病了再去想办法解决,养殖重在预防,一切可能引发猪高热病的因素都要提早制止,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猪高热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多发于气温较高的季节。
患病猪一般呈多病原混合感染,病因比较复杂,一旦感染上很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且疫情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通常在同一个猪场,中大猪或母猪最先发病,2-5天波及全群,10天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病程长,基本在5-20天左右。
病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生。
该病流行区域较广,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生。
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80%,甚至接近100%。
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死亡率可达10%左右,有些新建猪场母猪死亡率达到30%,甚至70%;流产率在10%-40%左右。
容易引发猪高热病的三个因素一、病原因素病毒类主要有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类主要有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寄生虫有附红细胞体和弓形体等,另外还有霉形体(支原体)。
按照农业部通报的结果,目前“猪高热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高致病性蓝耳病,准确的说应该是以高致病性蓝耳病原发为主的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
二、管理因素猪群所处环境恶劣、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冬天气温过低、夏季湿度过大等不良因素都能产生应激反应,使猪群整体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增多。
三、饲料因素饲料品质差、营养不足或营养成分不平衡造成代谢疾病,从而使猪群对疾病的综合抵抗力下降;有时饲料含有霉菌素导致免疫抑制,也加剧了该病的危害。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粪便、尿液、皮肤等途径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猪高热病对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殖业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高热病的传播,以下是几点综合防治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猪高热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病毒的传播介质,因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防治猪高热病的关键。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加强隔离措施,限制人员和物品进出养殖场,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2. 严格控制交易和流通:猪高热病可以通过交易和流通途径传播,因此需要严格控制交易和流通的环节。
加强市场监管,严禁非法交易和运输病死猪,建立健全的检疫制度,对疑似或感染猪进行隔离处理。
加强对交易和流通环节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猪高热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3.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有效手段。
相关部门应加强疫苗研发和供给,确保养殖场和交易市场的猪群得到及时的疫苗接种。
加强对疫苗的监管和质量检测,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加强兽医检疫监管:兽医检疫监管是防治猪高热病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应加大在养殖场和交易市场的检疫力度,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加强对兽药和兽药使用的监管,严禁非法使用和滥用兽药。
5.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从业人员防控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户和养殖从业人员的猪高热病知识培训,提高其对防控措施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通过媒体和宣传广告等方式,加大公众对猪高热病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共同构建健康的养猪环境。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需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控制交易和流通,强化疫苗接种,加强兽医检疫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通过全面而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猪高热病的传播,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和发展。
简述猪高热病的防对策2006年6—10月份,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和我省部分地区的猪群发生了以高热、皮肤发红和顽固性不食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
由于该病病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往往因误诊误治或延误治疗而造成病残猪和死亡猪增多,治疗成本增加。
大部分发病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破产,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目前正是本病高发季节,在防治猪高热病的同时,部分兽医人员一味从清除病原的角度出发,盲目使用疫苗和抗生素,不顾及猪体的承受能力,结果造成更多的猪只死亡。
通过调查分析高热病的发病原因,笔者认为:防治猪高热病应从全新的角度入手——就是“防”“治”:“防”以提高猪体免疫力作为关键点;“治”以缓解呼吸,改善血液循环,退热为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流行特点该病呈区域性流行,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较高,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主要以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和中小型养猪场多发。
而长期饲喂霉变玉米,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尤为明显。
2 主要临床症状高热病临床症状初期主要表现为持续4—10d的4l℃~42℃高热,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厌食,倦怠,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与流感症状类似,而后期症状则与蓝耳病类似。
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2.1 哺乳仔猪咳嗽,肺炎,发烧。
2.2 断奶和生长猪急性发病,患猪突然倒卧不起,呼吸沉重,全身皮肤发红,严重的肺炎症状。
2.3 母猪体温升高,便秘严重,导致流产,肺炎。
断乳母猪发情延长,假怀孕的母猪增多,流产率升高,多见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等。
3 防治对策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接种程序的同时预防本病,目前无特效疫苗,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增强畜禽抵抗力。
由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该病防重于治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加强饲养管理养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的猪只。
养殖技术-秋季猪高热病的预防措施病因分析猪高热病多数是由免疫抑制性疾病引发的病毒、细菌、原虫等混合感染发生的。
秋冬季节变换,环境温度突变,易造成猪体应激反应,使其体内菌群发生变化。
病原微生物的过度繁殖,加快了病原菌的传播速度,易发生猪病。
养猪场一般位于地点较偏僻的乡镇农村,养殖户消毒防患意识较弱,防范不到位,易发病。
一些饲料加工企业盲目的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的重金属铜和抗生素,猪长期食用此类饲料会导致肝、肾损伤,抗病能力下降。
同时,饲料中的多种霉菌毒素会对猪的肝脏造成严重损伤,降低猪的免疫功能。
而有些养殖场户,因对国家规定必须接种的疫苗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免疫程序知之甚少,加之无序经营,致使病原体传播加速,导致生猪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免疫疾病。
预防措施应给猪饲喂合理配比的预混料或全价饲料,减少生猪摄入霉菌毒素。
目前,养猪场使用的霉菌素吸附剂大部分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而对玉米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的吸收效果较差。
因此,一些养猪场虽然已使用了霉菌毒素吸附剂,但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同时,应注意圈舍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加强养猪场的消毒防范工作,养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将消毒防范制度执行到位。
除常规消毒外,大风过后也要及时消毒,防止消毒药药效降低,确保消毒效果。
要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免疫到位。
尤其要切实抓好猪瘟疫苗、细小病毒病疫苗及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2胎以后的母猪可停止细小病毒病疫苗的免疫,但产第一胎前一定要进行免疫。
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能达到100%,所以,应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
注意无传染病时不要用抗生素保健,建议使用益生菌保健。
有传染病发生时,在隔离病猪的同时,可以对同群及全场猪进行药物保健,但不可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保健。
治疗母猪可用速肥-501000克与畜康肽1000克拌料1000斤(配种前至妊娠50天),代替脱霉剂,清除脏器淤毒,提高生猪体质,提高发情率,增加配种成功率,减少疾病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猪高热病一定要对症下药
近一时期,部分养殖户的在栏生猪出现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伴有少量生猪死亡,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损失。
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显示,部分养殖户未能做到对症下药,对生猪的管理也没有到位。
专家认为,如果做到了对症用药和加强管理,还是能够治好病和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
生猪的高热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一般7至15天,如果治疗不力,持续高温易造成生猪肝肺的损伤,最终脱水导致生猪死亡。
对于生猪的此种疾病,部分养殖户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多选用抗生素,且剂量偏大,这样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浪费了资金。
对于生猪的高热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可用柴胡、双黄连配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烧药混合注射,这样不仅效果好,而且节约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