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75.00 KB
- 文档页数:49
悦读大家·诊疗-108 - Family life guide谢秀琴文(乐山市人民医院 介入室)所谓的心脏介入术,是临床上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技术,通过对患者实施体表血管穿刺,并借助于数字减影连续投照作用,利用临床上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就可以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诊断与治疗。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心脏介入术作为近代来较为先进的心脏疾病诊治疗法,其整体的发展十分迅速,它所涵盖的手术类型也很多,比如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等都属于是心脏介入术。
冠脉内介入术治疗的术后护理从目前临床治疗的情况来看,经桡动脉穿刺术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经桡动脉途径实施的介入术可以治疗多种复杂及高难度的病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并发症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①前臂疼痛或者不适;②桡动脉痉挛;③穿刺点出学;④前臂血肿;⑤前臂筋膜室综合征;⑥桡动脉闭塞等。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临床上也有其对应的护理措施,比如针对患者出现的前臂疼痛或不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转移患者注意,使其精神完全放松,血管保持松弛;②对即将进行穿刺的部位进行充分的麻醉,减轻其穿刺时的局部刺激;③在操纵器械的时候,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柔,如果感觉在穿刺过程中有明显的阻力,则应缓慢撤出然后重新进入;④最好选择较细的导管材料,以此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⑤全程都应当进行透视操作,若患者的解剖走行异常,则要采用超滑导丝,调整好方案后再缓慢地通过血管。
除此之外,在为患者实施了冠脉内介入术后,还有以下几种情况是需要护理人员多加注意的:持续实施24~48小时的心电及血压监护。
手术结果后,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心率以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在初始护理阶段,每过15~30分钟就应该为患者测量一次血压、脉搏与心率,随着护理时间的推移,后续可保持在每2小时测量一次即可。
若检测过程中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了异常变化,必须立即上报到主管医生处,并及时为患者采取医疗护理,尤其是要预防、警惕冠脉内介入术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并发症,一旦出现此症患者的心前区将突发疼痛问题,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猝死。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关键词】心脏介入术;并发症;护理心脏介入治疗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但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1]。
本文回顾性分析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旨在探讨心脏介入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间行心脏介入手术188例,其中男113例,女75例,年龄22-73岁,平均51岁。
188例中心肌梗死82例,心绞痛106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80例,冠脉造影术108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汇总患者手术治疗及护理资料,剖析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并统计合并并发症情况。
2 结果188例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
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出血6例(3.2%),多数经加压包扎,或者冷敷后症状消失;发生心律失常或迷走神经反射4例(2.1%),经过积极补液、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发生尿潴留3例(1.6%),发生失眠12例(6.4%),发生肢体疼痛7例(3.7%),均予以相应处理,症状缓解。
3 护理措施3.1 一般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术后及时和患者沟通,及时布置病房,保持病房舒适洁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血压,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对于经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术侧肢体伸直制动12h,期间每隔一小时为患者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3.2 出血与血肿的护理常见的术后出血与血肿原因有: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反复穿刺、术后压迫部位不准确、压迫时间过短、体位变换不当等。
穿刺点出血时患者会感觉到穿刺点附近有明显的皮肤潮湿感。
术后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一旦发现穿刺点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压迫穿刺点上方1-1.5cm处,徒手按压止血后重新加压包扎,注意观察。
如果发现颜色发紫,则可适当放松固定带。
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解决方案
介入性操作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标准方法,可以使患者受到较小
的创伤,并缩短康复期。
但是,介入性操作也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下面是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其解决方案。
出血
介入性操作期间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失去过多的
血液,他们可以在手术结束时出现头晕,乏力和血压下降。
解决方案:
- 在手术期间保持血压稳定
- 在手术期间及时止血
- 在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栓形成
手术期间,患者可能会形成血块。
这些血块可能会断开并流向肺部,导致肺栓塞。
解决方案:
- 给予抗凝药物
- 手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
- 鼓励患者在手术后快速行走以预防血栓形成
休克
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例如血压下降,心跳过缓或呼吸急促。
解决方案:
- 及时处理低血压和缺氧
- 给予液体来维持血容量
- 吸氧来纠正低氧血症
反应性出血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出血。
这种情况发生时,手术部位出现发热、红肿、疼痛、局部压痛、突然疼痛加剧等现象。
解决方案:
- 及时进行伤口处置
- 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
如果穿刺部位在手术后过于湿润或没有完全关闭,患者可能会感染。
解决方案:
- 保护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 及时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 当发现穿刺部位感染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虽然介入性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这些并发症,但是多数病例都是安全的。
为了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在术前详细了解风险和利益。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方法:回顾141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
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
结果: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能更好地预防并发症,提高心脏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7-02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制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
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成为当前心脏病诊治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治创伤小,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然而,心脏介入诊治毕竟是有创性的治疗技术,对病人是一个应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1】。
因此,本文回顾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以来241例,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1.1 对象 2002年3月至今,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以来共收治141例中,男85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
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c),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等,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全身大汗、恶心、懒言、面色苍白等。
1.2 方法统计141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
2 结果与分析2.1 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易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穿刺点出血或局部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与栓塞、伤口感染、肾功能不全、失眠与疼痛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是经过穿刺桡、股动、静脉血管,在数字减影的连续投照下,送入特定的心脏导管,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与治疗的诊治方法。
现将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血管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出血及皮下血肿:穿刺点出血较容易观察,穿刺点出血后立即压迫穿刺点上方1~1.5cm处,按压15分钟后重新加压包扎6小时,并加强观察。
腹膜后出血可能在腹股沟韧带穿刺处,起病较急,多有腹痛症状,常需ct确诊及外科治疗,穿刺点局部血肿较小时,观察较为困难,此时应注意患者穿刺点局部有无明显胀痛及皮下淤血,以及穿刺点局部有无明显隆起,一旦形成血肿,应立即重新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
局部皮下血肿较小者无须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吸收,如果血肿较大可试验性穿刺抽血,防止机化后形成硬结,出血停止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促进血肿和淤血的消散和吸收。
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与穿刺部位局部的压迫时间过长或过紧,患肢制动时间过长、高龄、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的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四肢末梢颜色、温度及活动情况等。
预防和及时发现脑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要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
动、静脉瘘:造成动静脉瘘的因素有多处股动脉穿刺、穿刺点过低、穿刺时透过动脉前后壁等。
多数动静脉瘘可以自行闭合,一般观察6周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闭合动静脉瘘。
非血管并发症预防与护理非血管并发症主要有:腰酸背痛、烦躁不安、失眠、尿潴留、便秘等。
护理中应做到:①术前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手术环境、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介绍术前术后饮食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指导病人练习床上排尿;②术后取平卧位,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局部6小时,根据穿刺血管路径和术式选择活动方法几下床时间。
低血压发生机制及护理目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过度迷走神经反射,二是神经源性休克。
6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2008NO.24CHI NA FOREI GN M EDI CAL T REAT M E NT交流园地心脏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用中目前非常普及,效果确切。
但是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可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现将我们在配合心脏介入手术中遇见的3例心脏穿孔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3例心脏穿孔的患者均为行心脏介入治疗后发生。
患者1:女性,68岁。
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半小时突发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请,放射线下透视发现心影增大,有心包积夜影象,快速心包穿刺,抽出不凝血100m L 后,血压回升,心率减慢,意识恢复。
应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前降支冠脉有造影剂外渗,植入带膜支架后观察2h 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仍有出血迹象,然后转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2:女性,54岁。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膈缺损。
行缺损封堵术。
术中顺利,术后应用心脏超声评价时发现心脏周围有少量液性暗区,可疑有心脏穿孔心包积液。
但是反复询问病人仅述胸部轻微不适血压正常。
但是发现病人心率偏快,和术前比增加每分20次,继续密切观察病情,发现病人心前区不适的症状加重,心率逐渐加快,血压逐渐下降,心脏超声液体量有增加的趋势。
迅速行心包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液120mL,应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留置引流管观察病情直到稳定。
患者3:男性,57岁。
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租滞。
行心脏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在行冠状窦静脉插管造影时发现冠状窦有夹层撕裂,造影发现有造影剂外渗,并滞留于心包腔内。
病人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脏超声检查无液性暗区,反复观察2h 病情无变化,再次造影无造影剂外渗,成功的植入三腔起搏器后出院。
2护理体会2.1术前护理心脏介入手术心脏穿孔的发生率很低<0.5%,然而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所以在手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术前要准确记录好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情况、呼吸状态、意识状态。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摘要】总结了60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显现的并发症,要紧有出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术后胸痛等。
笔者对此进行了缘故分析,总结了观看护理体会,以便在尔后的护理中及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痛楚,缩短住院时刻,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预防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确诊和医治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少、恢复快、医治成效好的优势。
但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和医治方式,对心脏及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阻碍,在进行心脏介入检查医治进程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幸免的[1]。
现将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我科在2004年1月~2007年12月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医治600例,其中男442例,女158例,发生并发症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9~71岁,平均49岁。
并发症发生情形见表1。
表1 60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并发症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出血出血和皮下血肿是最多见的并发症。
因术中应用肝素、改换体位不妥、患者过早活动穿刺侧肢体或局部加压包扎的力度及时刻不妥而引发。
另外,腹压太高、便秘、尿潴留、长时刻猛烈咳嗽均致使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发生[2]。
因此,术后在穿刺点上方将股动脉压迫至股骨上,确信出血停止后,局部采纳绷带“8”字固定法,加压包扎10 h。
穿刺侧肢体制动,且维持伸直位10 h,绝对卧床,在制动时刻内用宽绷带将术侧肢体固定于床尾,幸免患者不自主活动而引发出血等。
术后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维持大小便通畅。
指导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以避免穿刺点大出血,同时紧密观看生命体征及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大腿内侧有无血迹、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温等。
本组1例女性患者因过早下床活动发生大出血,1例女性患者因肥胖致加压包扎力度不到位而致使大出血,因发觉及时当即予以手指压迫止血,并从头加压包扎,嘱患者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制动10 h后未再会出血,其余19例均为皮下小血肿、淤斑,未做特殊处置,自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