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0
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城乡规划原理》主讲:李科峰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命题规律解读★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城市与乡村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第五节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汇总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2、2006)二元结构;22)收3、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1/61/7入差距拉大1/6--入差距拉大1/6流动;4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流动;4、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元)。
城市空间环境的)单中心到多中心6、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自然环境因素7、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镇化的)集聚城镇化)郊区化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8、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集聚城镇化;2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9、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010、、195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6+36+3。
1111、我国市治的特点,、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212、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业;2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二,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
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项目内容(1)农村剩余贡献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