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让书香浸润心田课外阅读指导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26.00 KB
- 文档页数:3
用书香浸润心田让学生爱上阅读作者:郭立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呢?一、利用课堂评价——激发快乐阅读过程的评价,是学生感受阅读兴趣的源泉,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力量,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催化剂。
首先,我们教师的评价要起到激励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让优等生既明确优点,又知道不足;让学困生既了解不足,又燃起希望;让中等生既看到差距,又找到潜力。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同伴时要做到先扬后抑,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
研究表明,学生对同伴评价的重视程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超越教师,可见,同伴的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窃读记》这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就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
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如果表述得再清楚些就更好了。
”“你读得真好,老师也要向你学习”“我同意他的理解,还想补充一点。
”师生、生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富有人性的对话,学生感到课堂充满了温暖,阅读过程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二、学有所得——感悟快乐评价一堂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所发展。
课堂教学的失败就在于上完一节课,学生还是原地踏步。
每一节阅读课,都要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就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收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在《观潮》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意思相同吗?为什么人们都来这里观潮?为什么说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有些问题也许没有太多研究价值,但是我们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提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提,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收获。
用书香浸润心田,让学生爱上阅读【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因此,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小学阶段是人生启蒙阶段,学生如一株幼苗,渴望知识的浇灌,除了课堂老师传授外,还需从课外获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才能养成阅读的持久性,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研究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如何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研究……因此,结合我班的特点,我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
一、营造“书香”氛围,自主创建“图书库”。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为此我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1.通过班级购买、学生捐赠的方式创建“班级图书库”。
2.优化阅读环境,除绿植、手工品等布置外,购买泡沫垫铺在地板上,供学生随时阅读。
让书香浸润心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八一小学赖秀雯众所周知,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语文在高考中的比分越来越重,由原来的150分增加至180分,都说“得语文者得高考,而得阅读者得语文。
”吕淑湘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都说是课外多看书。
”可见阅读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几堂语文课是不够的,厚积才能薄发;博览群书,方可出口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中“五六年级课外阅读的总量应达到100万字以上。
”可见,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
但现在很多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大。
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读书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择指导呢?我认为,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
平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鲁迅、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也可以在班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
2、设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
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阅着来读。
这样不仅提高了书籍的利用率,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3、营造家庭环境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
所以,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用书香浸润心田让孩子爱上阅读您可能更想看…论分级阅读及教师的分级阅读意识倡导生态阅读建设未成年人阅读核心...倡导生态阅读建设未成年人阅读核心...透视阅读动机研究,确立中学文学作品...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促进学生阅读先结构提高语文阅读教...阅读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日常英语阅读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缺陷的脑科学研究...从阅读心理及阅读障碍的角度谈大学英...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151-01摘要: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于农村学校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阅读教学爱上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学生心灵,发展健全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高,而阅读则是提高语文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从陶行知先生提出“乡村教育”的思想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我国的农村教育的艰巨性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功利与盲目”,学生残存的一点阅读是为作文,为分数,为完成公务,为应付老师、家长。
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正确的对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陶行知提倡“兴趣教育”,他认为“兴趣”是成事的关键,教育也不能例外。
他说:“人于不和兴趣之事,不但不愿有以改良之,且每因循敷衍,不利于己,有损于事。
”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唤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阅读,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让浓浓书香浸润孩子心田作者:周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现实生活中,因各种原因使一些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难以产生兴趣,与课外书籍几乎绝缘的学生,人文素养极其匮乏。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美妙的精神之旅——读书,教师、家长、学校三方合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爱上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的确,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才能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现实中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没有良好的读书氛围,缺乏适合阅读的优秀儿童读物,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不爱读书。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结合自己的做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谈谈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的策略。
一、悉心研挖读物内涵价值,推荐阅读直抵学生心灵当今的儿童读物琳琅满目,然而什么样的阶段适宜于读什么样的书?很多家长感到迷茫,学生也不会选择。
教师应该努力做“课外阅读”的先行者,拿到一本书后,如何让这些美妙的文字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快乐,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启示,这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推荐学生阅读一本书之前,老师要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在情感上感染学生,给学生一个阅读的理由,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我在阅读《妈妈走了》这本书后,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除了带给读者的是亲情的温暖,更多的是告诉读者要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悲伤、不幸。
我想现在的孩子所面对、接触的都是一些很美好的东西,然而生活并不都是晴天,如何面对悲伤、挫折,迎难而上是每个学生需要去学习的。
让“书香”浸润农村孩子的内心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生课外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得益于课外。
”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结合我班的一些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一、让学生喜欢并爱上课外阅读1.营造阅读氛围。
读书也需要氛围,在教室里可利用黑板报宣传课外阅读,张贴读书的格言、名言警句、名人读书故事等和装饰班级的图书角。
(1)开展“课前交流”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诵读现代诗歌,或讲讲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搭建展示平台。
(2)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手抄报、读书笔记比赛等活动,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
2.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也是如此。
可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们更是如此。
要善于抓住契机,注意捕捉孩子们的情感,每每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之际,戛然而止再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孩子推荐相关读物,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榜样的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经常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和伟人勤奋学习、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也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善于读书1.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书香浸润心田——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案一、目标设定:1、扩大学生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2、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外阅读量,六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3、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30篇。
该目标的设定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即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六年级课外阅读的目标设定是有弹性的,还应考虑到学生具体情况,确保达成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二、指导设想:长线与短线结合根据教材安排,既推荐整本书的持续的长线的阅读,又加入杂志、报纸等时文的短线的阅读,还要加强对内容轻灵、体例轻巧的美文的阅读,既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着力砥砺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精读与速读结合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孩子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常识类文章及报纸、杂志重在了解、知晓,可以浏览、速读为主;适合当前孩子阅读能力的文学类读物,应在教师的引领下,精读细品,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妙词佳句,甚至熟读成诵。
既有集体的方法指导,又有个人的自主阅读,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同一阅读材料进行品读感悟、继而积累直至内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与自选结合教师应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集中推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广读博览,汲取来自书籍的营养,避免阅读内容单一造成孩子知识面的偏窄。
阅读与交流结合要引导学生从个体阅读走向互动交流。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待自己的感悟能得到分享与认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交流与满足。
经常性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阅读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