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燕燕》质疑与文化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52.44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燕燕翻译赏析《燕燕》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前言】《燕燕》,《诗经·邶风》篇名,为邶地汉族民歌。
其作者及本事历来说法不一。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
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
”②毛传:“之子,去者也。
归,归宗也。
远送过礼。
于,于也。
郊外曰野。
”陈奂曰:“‘于’训‘于’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
‘于归’,往归;‘于野’,于野也。
‘于’犹‘之’也。
”③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
颉颃,即顾盼翱翔④将,朱熹曰“送也”。
伫立,毛传曰“久立也”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⑥毛传:“仲,戴妫字也。
”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
寡人,庄姜自谓也【翻译】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归家,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归家,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归家,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记先父之德,她不忘勉励我。
【赏析】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兄长送妹妹出嫁的送别诗。
诗人以双燕齐飞起笔,寄寓了昔日如双燕般相亲相随,而今就要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
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被清代诗人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前三章开首均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
燕燕【原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释】(1) 燕燕:即燕子。
(2)于:语气助词,无实义。
(3)差〔cī〕池:参差不齐貌。
(4)颉〔xié〕:鸟飞而上。
(5)颃〔háng〕:鸟飞而下。
(6)将〔jiāng〕:送行。
(7)下上:形容声音高低。
(8)仲氏: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
(9)任:姓,一说信任,一说为大。
(10)只:语气助词,无实义。
(10)塞〔sāi〕渊:谓笃厚诚实,见识深远。
(11)终:既,已经。
(12)惠:和顺。
(13)淑:善良,美好。
(14)慎:谨慎。
(15)先君:前代君主。
(16)勖〔xù〕:勉励。
(17)寡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一说诸侯夫人自称。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解读】《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
《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
”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
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
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
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中燕燕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燕燕之歌最著名,歌诗描述的便是燕燕的爱情,她的爱情满载在青春的思想里,充满着活泼的年轻活力,激荡着对爱情的热望,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散发着梦境中的爱的光华,发出清晰的真挚的情笃歌声,表达出未来的爱情蓬勃发展的愿望,传递着繁花似锦的美好远景。
燕燕出生在草长莺飞的禹庙,她一路走来经历了一个天长地久的爱情。
她依然记得自己的爱人对她的爱,记得他本来相信她的话,给她乐趣的同时又言而有信的归宿:“且乐且行,可有可无;我有信守,离别忧愁。
”燕燕以一如既往的勇敢和希望去追寻那份无限美好的爱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从头入,燕歌未终。
”
燕燕虽然在繁华的都城里寻觅爱寻不着,但她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爱情的信仰,依然相信总有一天这份爱会真正实现。
“今夜有月,明朝解缆;今夕复何夕,共此燕歌!”燕燕唱出由一颗梦想乌托邦的心拥抱一切的勇气,愿把一切的希望都放灯给梦中的他:“拂衣携引,相随分深;安能一身,免劳运马。
”
爱情是燕燕最真心的期望,她渴望能和爱的人一起给这爱情添上传奇的色彩,实现那份天长地久的美满爱情:“尔愿尔愿,媿以长久;亦既还归,离离原上草。
”爱情还会在他们未来中充满希望:“野旷天静,夜夜鸣鸠,尔来尔往,自古可知。
”
燕燕最后用清晰心灵的歌声唱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用明澈的旋律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美梦向往:“今夜有月,明朝解缆;今夕复何夕,满座重闻。
” 诗歌在描摹燕燕的爱情背后,也传递出一切的芬芳心音,无论青春里的欢乐还是爱情里的渴望,爱情若在未来有期,多少年来等待终于换来实现,未来向你展开,我们如太阳一样温暖地证明,燕燕怀着暖暖的爱情心,才能激荡出梦想的美味。
诗经燕燕原文解释与赏析《诗经》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的瑰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经典代表,吸引着众多新旧杰出的文学家、宗教学者、历史学家等进行深入的赏析与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就是《燕燕》。
《燕燕》,收录在《诗经国风燕歌》中,共十二句,原文如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安知鸿鹄之志哉?维叶草诚其欢,葭忧而不怨。
驷马硕骥之绩,蓬莱以佩之玉。
昊天厚地之载,泰山延陵之长。
矫矫士之礼,燕然有司宰。
远而望之,见诸峰巅。
瞻望帝之境,植物芸芸其茂。
《燕燕》的内容主要描写的是“燕燕于飞”的场景,以此来表达鸿鹄之志,也就是呈现出远大的理想。
首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中“燕燕于飞”,描写了燕子翱翔天际,从高处俯瞰大地,洒落黄金般的羽毛,像把星辰之光洒向池水一般,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藉由鸿鹄的内在形象来揭示一种“志向抒发”的思想。
鸿鹄的内在如同燕子一样,有着强烈的志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前进,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也正是古人所理想的。
紧接着的三句:“维叶草诚其欢,葭忧而不怨,驷马硕骥之绩”,作者用自然界的图景来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图画,叶草自然风光明媚,驷马和硕骥依旧不改其良品性,美景之中竟没有半点怨言,只有欢笑与和乐,彰显出一种美好的自然生活。
接下来的三句:“蓬莱以佩之玉,昊天厚地之载,泰山延陵之长”,描绘了人类文明的美好。
蓬莱以佩之玉,是指有礼貌礼节的人们,可以佩带珠宝,表达出其礼仪之高尚;而昊天厚地之载,则是指诸神赐与大地厚实的支撑,大地支撑诸圣,这是天地之间纳凉的美妙景观;最后是泰山延陵之长,指泰山腰延陵一线,引申出神圣的气势。
接着是三句:“矫矫士之礼,燕然有司宰,远而望之,见诸峰巅”,提及的是守礼的士人的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礼仪来表达对于高尚的理想。
而最后一句“瞻望帝之境,植物芸芸其茂”,则是表达的是远大的君王的愿景,自然的美景四处可见,不论何时都孕育着祥和的景象,象征着昌盛和繁荣。
96美学2019/08《诗经·邶风·燕燕》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历来为学者所重视,被视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关于《燕燕》的作者和主旨,历代一直存在诸多争议。
概括起来,共有以下四种说法:庄姜送归妾说、定姜送妇归宁说、定姜送娣大归说与国君送妹远嫁说。
其中最早提出的是庄姜送归妾说。
《毛诗序》中载:“《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
这一说法指明了《燕燕》中送别者是庄姜,被送的人是一位妾,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此诗是庄姜自己所做,还是他人为记述庄姜送归妾一事而作。
《毛传》的说法大致相同:“戴妫归于陈,庄姜赠之于野,赋《燕燕》。
”这一说法也提及庄姜,并指明了那位归妾是来自陈国的戴妫。
《郑笺》进一步补充了这个说法:“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
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
庄姜远送于野,作诗见己志。
”郑玄说清了此诗的来龙去脉:庄姜没有子嗣,陈女戴妫生了完,庄姜就把完当做自己的孩子。
卫庄公死后,完继位为国君(即卫桓公),后来被州吁杀了,因此戴妫回归母家。
庄姜送戴妫大归时,作《燕燕》一诗以明志。
这个补充指明了历史背景、送别的原因和此诗的意图,再一次佐证庄姜是《燕燕》的作者。
然而,这样的说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文本考察方面,忽视了诗篇原本被增补的可能性。
在主旨解读方面,遗漏了主要意象“燕燕”的地位;在词语诠释方面,强行将“于归”解读为“大归”。
实际上,《燕燕》原诗仅有前三章,第四章是庄姜所作。
原诗是新娘的家人们送新娘出嫁的送嫁诗,庄姜在送戴妫大归时曾“赋诗言志”,吟诵此诗。
一、前三章与第四章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分析诗歌的真正主旨,我们首先要关注诗歌是否是其原本的面貌。
《燕燕》一诗出自《国风·邶风》,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显著的民歌风格,符合《国风》的一贯风格。
第四章的风格则与前三章迥然不同,出现“仲氏”“淑慎”“先君”“寡人”等词语,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王室特色。
燕燕·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燕燕》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是《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燕燕》译注题解:卫庄公妻庄姜送陈女戴妫回家。
原文译文注释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4。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5。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7,其心塞渊8。
终温且惠9,淑慎其身10。
先君之思11,以勖寡人12。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1.燕燕:即燕子燕子。
2.差(cī)池(chí)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3.颉(xié):上飞。
颃(hánɡ航):下飞。
4.将(jiānɡ):送。
5.伫:久立等待。
6.南:指卫国的南边,一说野外。
7.仲:排行第二。
氏:姓氏。
任:姓。
只:语助词。
8.塞(sè):诚实。
渊:深厚。
9.终:既,已经。
惠:和顺。
10.淑:善良。
慎:谨慎。
11.先君:已故的国君。
12.勖(xù):勉励。
国风·邶风·燕燕佚名[先秦]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标签抒情、诗经、送别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注释燕燕:即燕子。
差池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瞻:往前看;弗:不能。
颉:上飞。
颃:下飞。
将:送。
伫:久立等待。
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
指二妹。
任:信任。
氏:姓氏。
只:语助词。
塞:诚实。
渊:深厚。
终…且…:既…又…;惠:和顺。
淑:善良。
慎:谨慎。
先君:已故的国君。
勖:勉励。
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赏析《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
《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
”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
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
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
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
“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
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邶风·燕燕》先秦:佚名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赏析】《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
《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
”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
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
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
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
“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
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
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
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
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诗经·邶风·燕燕《国风;邶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是先秦时代的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诗经;邶风;燕燕》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邶风;燕燕》原文及赏析【原文】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4。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5。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7,其心塞渊8。
终温且惠9,淑慎其身10。
先君之思11,以勖寡人12。
【注释】1.燕燕:即燕子燕子。
2.差(cī)池(chí)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3.颉(xié):上飞。
颃(hánɡ航):下飞。
4.将(jiānɡ):送。
5.伫:久立等待。
6.南:指卫国的南边,一说野外。
7.仲:排行第二。
氏:姓氏。
任:姓。
只:语助词。
8.塞(sè):诚实。
渊:深厚。
9.终:既,已经。
惠:和顺。
10.淑:善良。
慎:谨慎。
11.先君:已故的国君。
12.勖(xù):勉励。
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赏析】《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
然而,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
这对理解诗意颇为关键,必须首先明确。
《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ɡuī)。
《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
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
对《诗经·邶风·燕燕》的再解读作者:朱梦佳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9期【提要】《燕燕》是《诗经》中十五国风“邶风”中的一首,这首先秦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诗歌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学界普遍认为,《毛诗序》记载是“《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春秋时期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地的诗。
笔者认为,这首诗并不是一首单纯意义上的送别诗,文章主要对诗中“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燕燕于飞”、“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几句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这首诗与其说是送别诗,不如说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是一首体现着怀念亡夫的爱情诗。
【关键词】《燕燕》送别爱情意义古代学者对《诗经·邶风·燕燕》的理解大都基于《诗序》,认为该诗的内容与春秋时期卫国夫人有关。
关于《燕燕》的主题今之学者也颇有争议,但无一不认为《燕燕》是送别之作。
笔者认为此诗并非简单的送别诗,本文通过研究期望接近诗歌的本来面目。
一、对“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意义诠释学界对“之子于归”的说法的争论集中在“于归”义上,多认为“于归”取送女子出嫁义,女子出嫁是喜事,取此义很难说通嫁娶场合为何会“泣涕如雨”,也难以解释最后一节出现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古人对死亡充满了敬畏,认为人死了回归到阴间才是真正的圆满。
死者的亲人以“托魂树”类的物品引领死者归到阴间,更像是一种义务性的仪式。
在古人的意识里,死者可能会留恋阳间的亲人有所牵挂不想离去,如果死者的魂魄留在阳间,就会成为“孤魂野鬼”,会扰的亲人不得安宁。
所以,为了让死者能按照生者所设想的那样及时的回归阴间,送精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远送于野” 、“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应当是在丧礼死者的灵柩下葬之前,死者的亲人们要送死者的灵柩到墓地的送葬唱词。
《诗·邶风·燕燕》典范榜样的问题燕燕于飞,差1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2之颃3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4任5只6,其心塞7渊8。
终温9且惠10,淑11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12寡人。
【译文】燕子燕子展翅飞,羽毛参差紧相随。
这位女子来出嫁,亲人送她到郊野。
渐渐走远望不见,泣涕如雨涟涟泪。
燕子燕子展翅飞,向上向下把家归。
这位女子来出嫁,亲人送她紧紧随。
渐渐走远望不见,掩面伫立不思回。
燕子燕子展翅飞,上下鸣啼叫声悲。
这位女子来出嫁,远远送她到南门。
渐渐走远望不见,实劳我心肝肠摧。
任家二女形影单,心胸宽广又深博。
温柔和气且仁爱,身行美好而谨慎。
先君对她之思念,是对我最好的勉励。
【说明】《燕燕》诉说的是典范榜样的问题。
这是一首描写人们怀念亲人的山歌,任家的二姑娘出嫁了,人们都依依不舍,因为她对人仁爱、温柔、和气,行为美好,处事谨慎,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人们都舍不得她走。
然而她最后还是离开了家乡,远嫁他乡。
这事发生在很久以前,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然而人们还是津津乐道,把她的事迹作为对自己的勉励。
这就是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也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的原因,因为她身体力行的行为的美好,使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学习她的行为方式。
当人们对一个行为方式取得共同认可后,这个行为方式就会形成规范,谁遵守这个规范就会被赞扬,谁不遵守这个规范就会被人们指责,人们就会说他“不道德”,说他“伤风败俗”。
这也便是“道德”的形成了。
所以,追究所谓的“道德”,其实就是行为方式的好坏与否,就是遵不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这首诗表现出邶地的一种淳朴民风,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也就在这里了。
这就是典范榜样的作用。
——————————————————【注释】1.差:(cī吃)池:《书·吕刑》:“察辞于差。
诗经《燕燕》赏析
诗经——《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归,颉之颃这。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归,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赏析:
本诗描写国君送别远嫁他国的妹妹,表现了留恋不舍的深厚感情。
诗以燕子在空中高飞起兴,而引起送别之情,送别的.人早已看不见了,而送行人的心却早已追随着去了,我们看诗人泪眼汪汪地久久伫立的情形,可以知道他们的难舍难分。
但是,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场面描写中来表达内心感情,最后一节,更感念这位远嫁的妹妹的优秀品德,交待了情感的基础,又充实,又深长,所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正是惜别之情既深,送别之时难舍,“语意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诗经邶风燕燕》质疑与文化阐释
林光华
【期刊名称】《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8)004
【摘要】<诗经·邶风·燕燕>从前三章可推测出多种可能性:"送者"可能是主人公的朋友、母亲、兄长、恋人等,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了"燕"的文化内涵.重章叠唱,又增强了诗的意蕴,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第四章看,由于宗周思想、史官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强行介入,使本诗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诗旨.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林光华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诗经·邶风·燕燕》质疑与文化阐释 [J], 林光华
2.从《诗经》的《邶风·凯风》看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J], 谢蔚
3.《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纷争 [J], 叶当前
4.《诗经·邶风·燕燕》新解 [J], 张慧芳
5.论毛、郑对《诗经》的强制阐释——以《邶风·静女》为例 [J], 张昌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燕—《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燕燕--人生自古伤离别原文:燕燕于飞①,差池其羽②。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仁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④,其心塞渊⑤。
终温且惠⑥,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⑦!注释:①燕燕:燕子燕子。
②差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③颉 (Xie):鸟飞向上。
颃(hang):鸟飞向下。
④仲;排行第二。
氏:姓氏。
任:信任。
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塞:秉性诚实。
渊:用心深长。
⑥终:究竟,毕竟。
⑦勋(xu):勉励。
译文:燕子燕子飞呀飞,羽毛长短不整齐。
姑娘就要出嫁了,远送姑娘到郊外。
遥望不见姑娘影,泪如雨下流满面!燕子燕子飞呀飞,上上下下来回转。
姑娘就要出嫁了,运送姑娘道别离。
遥望不见姑娘影,久久站立泪涟涟!燕子燕子飞呀飞,上上下下细语怨。
姑娘就要出嫁了,运送姑娘到南边。
遥望不见姑娘影,心里伤悲柔肠断!仲氏诚实重情义,敦厚深情知人心。
性情温柔又和善,拥淑谨慎重修身。
不忘先君常思念,勉励寡人心赤诚!题解:人生离别在所难免,如何离别,却显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
最让人心荡神牵的是诗意的离别。
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柔肠寸寸断,捶胸仰面叹,伫立寒风中,不觉心怅然。
这是何等地感人肺腑!维系着双方心灵的,是形同骨肉、亲如手足的情义。
这种情景和体验,实际上是语言无法描述和传达的,困为语言的表现力实在太有限了。
一个小小的形体动作,一个无限惆怅的眼神,默默长流的泪水,都是无限广阔和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
任何词语在这些直接表达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空洞乏味的,毫无诗意可言的。
离别以主观化的心境去映照对象、风物、环境,把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把没有人格的事物赋予人格,把他人化作自我,把细微末节夸大凸现出来。
这时,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心和心直接碰撞和交融。
燕燕·诗经燕燕·诗经《燕燕》这是《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注释】1、燕燕:鸟名,燕子,或单称燕。
2、差池(cī chí):参差不齐。
羽:指翅。
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4、野:古读如“宇(yǔ)”。
5、颉(谐xié):上飞。
颃(航háng):下飞。
6、将:送。
7、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
8、南(古音您nín):指南郊。
一说“南” 和“林”声近字通。
林指野外。
劳:忧伤。
9、仲氏:弟。
诗中于归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
任:可以信托的意思。
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
只:语助词。
10、塞:实。
渊:深。
塞渊:诚实厚道。
11、终:既。
12、勗(续xù):勉励。
寡人:国君自称之词。
以上二句是说仲氏劝我时时以先君为念。
【题解及原文】这篇是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诗。
前三章是送别时的情景。
末章写女弟的美德和别时共相勉励的话。
【今译】燕子飞来飞去,飞飞有前有后。
我的妹子远嫁,送到郊外分手。
望望踪影不见,泪下如雨难收。
燕子飞来飞去,飞飞忽降忽升。
我的妹子远嫁,遥遥送她一程。
望望踪影不见,呆立泪流满面。
燕子飞来飞去,鸣声忽下忽上。
我的妹子远嫁,送她送到南乡。
望望踪影不见,真正使我心伤。
妹子能担重任,思虑切实深沉。
慈爱而又温顺,为人善良谨慎。
“常常想着父亲”,这是她对我的叮咛。
【白话翻译】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
我的妹子要出嫁,迢遥相送难转回。
抬首遥望不能见,涕泣如雨涟涟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