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开窍剂
- 格式:ppt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25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开窍剂(凉开)——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一两(各30克)、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各7.5克)、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箱研,各五十片、牛黄研,半两(15克)、安息香一两半(45克)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一两,慢火熬成膏二、用法将生犀、玳瑁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桐子大,用人参汤化下三丸至五丸。
小儿每二岁服二丸,人参汤化下(现代用法:犀角、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别粉碎成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将牛黄、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克。
口服,每次1丸,一日一次。
小儿减量)。
三、歌括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四、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五、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
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为邪热亢盛,痰浊蒙闭心包所致,以神昏谵语,痰盛气粗为主症。
王子接尝说:“热入心包络,舌绛神昏者,以此丹入寒凉汤药中用之,能祛阴起阳,立展神明,有非他药之可及。
”小儿痉厥用此,机理亦同。
方中麝香协冰片、安息香以芳香开窍,辟秽化浊,三者相配,开窍之效尤为显著。
犀角、牛黄、玳瑁清热解毒,其中牛黄又能化痰镇惊。
以上芳香开窍与清热解毒药,为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另用朱砂、琥珀镇心安神,雄黄豁痰解毒,是为辅助药。
本方中金箔、银箔,与朱砂、琥珀同用,意在加强重镇安神之效,现在各地成方均已不用。
《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本方,改为散剂,名“局方至宝散”,角改为水牛角浓缩粉,金、银箔亦均略去。
本方原用人参汤化服,对于病情复杂,正气虚弱者,借助人参益气扶正,与辛香开窍药配合,对苏醒神志,扶正却邪,功效较著,但以脉虚者为宜。
邓中甲,实脾散,治下半身水肿,阴水。
阳水,上半身先肿,以上半身为主,阴水下半身为主邓中甲讲方剂学实脾散一类方《济生方》实脾散是常用方。
临床使用频率较高。
而且现在运用,历来报导病案这些也相当多。
是张行之有效,疗效确凿的方。
实脾散当然也有叫做实脾饮。
主证分析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阴水。
我们知道水肿中医辨证,分为阴水、阳水两类。
这里强调它是治疗阴水证的一个常用方。
阴水证就是阳气不足,这种寒湿引起的。
阳气不足,水不化气,造成水湿内停,泛滥体表造成的水肿,从这一点来看,好像主症跟前面讲的真武汤很类似。
但是它有区别。
1.实脾散的脾肾阳虚,它侧重是在脾,它强调脾,脾阳虚了,影响到肾阳也虚,脾肾阳虚,一般病程长都相互影响,但是它的主治范围有一定限定,它主要侧重脾阳虚为主的,以水肿为主,阴水。
虽然说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能够泛滥体表水肿,如果水湿浸渍肠道也可以泄泻。
所以我们主治证候分析表上也有泄泻,但是侧重点历来是认为治疗寒湿阴水的一张首选方,常用方。
所以水肿为主。
第一个实脾散主治证候,脾肾阳虚,脾阳虚为主。
2.主治范围不像真武汤那样宽,以水肿为主。
从它主治证候表现来讲,阳虚失温以后手足不温,这不是类似于理中丸这些,提到中焦虚寒,脾主四肢。
阳气不能温养四肢,就手足不温。
这个和肾阳虚以后四肢厥逆,它有程度的不同。
这个强调,还是中焦脾胃阳气不足为主。
涉及到肾阳。
水阻气机,水湿停滞中焦,阻滞气机,胸腹胀满是这个方的一个证候特点。
很重要的一个证候特点。
实脾散治疗水肿,和真武汤治疗作为基础方治疗不同的,很大一方面,这个也反映出来,胸腹胀满,这是气机阻滞,水湿内停,阻滞气机。
当然阳虚不化以后,比如口不渴,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这些,都是一般的阳虚病的舌脉表现,舌脉,或者佐证的一种表现。
通过实脾散的方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病位,脾肾同病,以脾为主。
水湿内停泛滥以水肿为主要表现。
同时它的证候特点有水邪阻滞气机,非常突出。
胸腹胀满是它的重要兼证。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方剂学――第十五章开窍剂一、填空题1.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___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2.依据神昏窍闭实证的临床不同表现,可将此类方剂分为___和______两类。
3.安宫牛黄丸的功用为___。
4.安宫牛黄丸的君药是______。
5.紫雪主治证为______。
6.凉开“三宝”从清热解毒之力而论,《温病条辨》说:“大抵______最凉,______次之,______又次之。
“7.治疗暑秽痧胀的专用方剂为______。
8.苏合香丸原载《外台秘要》引《广济方》,名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病证不是开窍剂的适应证()A.中风而见神昏谵语者B.气郁而见神昏谵语者C.痰厥而见神昏谵语者D.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E.中暑而见神昏谵语者2.服用安宫牛黄丸,“脉实者,()汤下”,以增强其清热透解之效。
A.银花、连翘B.连翘、牛蒡子C.银花、薄荷D.菊花、薄荷E.银花、牛蒡子3.安宫牛黄丸的证治要点中不包括()A.神昏谵语B.高热烦躁C.口干舌燥D.舌红或绛E.脉数4.安宫牛黄丸中不含有的药物为()A.黄芩B.黄连C.黄柏D.郁金E.栀子5.安宫牛黄丸中,能体现清心开窍立方之旨的药物配伍为()A.冰片、水牛角B.牛黄、冰片C.麝香、冰片D.水牛角、麝香E.牛黄、麝香6.紫雪的功用为()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B.清热开窍,熄风止痉C.清热开窍,化浊解毒D.清热开窍,辟秽解毒E.清热开窍,凉血解毒7.以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为功用的方剂为()A.至宝丹B.紫雪C.安宫牛黄丸D.紫金锭E.行军散8.外敷可治疗疔疮疖肿,虫咬损伤,无名肿毒,以及痄腮、丹毒、喉风等证的方剂为()A.安宫牛黄丸B.紫雪C.至宝丹D.行军散E.紫金锭9.紫金锭的功用为()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消肿止痛B.清热化痰,辟秽解毒,行气止痛C.化痰开窍,辟秽解毒,行气止痛D.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泻E.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10.证见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宜选用()A.苏合香丸B.行军散C.至宝丹D.紫雪E.安宫牛黄丸11.在下列方剂中起佐制作用的配伍()A.安宫牛黄丸中的珍珠B.紫雪中的芒硝C.至宝丹中的雄黄D.紫金锭中的千金子霜E.苏合香丸中的诃子肉12.证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斑疹吐衄,口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成弦,治宜选用()A.安宫牛黄丸B.紫雪C.至宝丹D.苏合香丸E.行军散13.《温病条辨》所说“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指的是下列哪首方剂的配伍特点()A.安宫牛黄丸B.紫雪C.至宝丹D.行军散E.苏合香丸三、多项选择题1.开窍剂多制成()A.丸剂B.散剂C.膏剂D.汤剂E.注射剂2.从安宫牛黄丸的配伍中可以得出凉开方剂的配伍特点为()A.清心凉血解毒B.清热泻火C.清热滋阴D.芳香开窍E.宁心安神3.至宝丹的证治要点为()A.神昏谵语B.身热烦躁C.痰盛气粗D.吐泻腹痛E.烦闷欲绝4.行军散的君药为()A.牛黄B.雄黄C.珍珠D.冰片E.麝香5.行军散在应用时,可()A.水煎服B.凉开水调下C.炼蜜为丸D.点眼E.搐鼻6.安宫牛黄丸与行军散共有的药物是()A.牛黄B.雄黄C.珍珠D.冰片E.麝香7.从苏合香丸的配伍中可以看出,温开剂多由()组成。
方剂学64 邓中甲平熄内风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平熄内风的概述,谈到内风、外风的区别,和历史上简要的一个认识过程,由于内风、外风的由来不同,所以在治法上也有严格的区分。
外风宜散,内风宜熄,外风要用辛散之品,祛风,内风要恢复它的阴阳平衡,叫熄风。
内风热极生风凉肝熄风肝阳化风平肝熄风阴虚风动滋阴熄风平熄内风,这是整个治内风的一个共同治法。
具体来说,刚才我们讲到,针对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它们虚实的不同,热极生风以实证为主,肝阳化风是虚实夹杂证,本虚标实证,阴虚风动属于虚证为主。
分别采用凉肝熄风、平肝熄风、滋阴熄风三种不同治法。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一类方出自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上的一个名方。
学习羚角钩藤汤的意义,是要学习对于热极生风的基本治法,和一些配伍的特点。
同时俞根初这张方,也是在前人治疗类似证候基础上的一个有突出特点的方。
后世医家说他是发前人之未备,也就是说和前人治这类证候相比,他有很多开创性的东西。
配伍结构也相当严谨。
所以是一类方,重点方。
主治证候热盛动风证。
(热极生风证)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阳热亢盛:高热热扰心神:烦躁、神昏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有就是热病引起风,风气通于肝,内风,多把它归纳为肝风的范围。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本质上来讲,它是与温热病邪,伤耗人体的阴液,阴液缺乏了,使得筋脉不能和柔,本来筋脉应当是既有阳刚又有阴柔,活动自如,失去阴液濡润以后,所以造成热极动风,可以有像手足抽搐,这类动风现象。
从证候来看,往往伴有高热,它是温病达到极期阶段,以高热为特点。
高热就要热扰心神,造成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这心神病变。
同时刚才我们讲到,热病伤耗阴液以后,造成筋脉失去濡养,手足抽搐,当然这个抽搐程度要根据热盛的程度,以及筋脉失养的程度。
严重的可以有角弓反张。
舌绛而干,脉弦数。
舌绛而干说明伤及阴血了,脉弦数是肝热的特点。
这是它主治证候的一个病机分析。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贵阳中医学院《方剂学》复习思考题药学系方药教研室一、A型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将答案相应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题号后()中。
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学著作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C.《肘后备急方》 D.《伤寒杂病论》E.《备急千金要方》2.小青龙汤方中的君药是()。
A.干姜、细辛 B.麻黄、桂枝C.半夏、五味子 D.麻黄、芍药E.桂枝、细辛3.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E.止嗽散4.治疗阳虚寒积证应选用下列哪一个方 ( )?A.大黄牡丹汤 B.调胃承气汤C.温脾汤 D.麻子仁丸E.黄龙汤5.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的药物是()。
A.芍药配甘草 B.柴胡配甘草C.枳实配芍药 D.柴胡配芍药E.柴胡配枳实6.半夏泻心汤主治何种痞证()?A.胃气虚弱之痞证 B.痰食交阻之痞证C.热结心下之痞证 D.水热互结之痞证E.寒热互结之痞证7.症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者,治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清营汤C.竹叶石膏汤 D.白虎汤E.白虎加人参汤8.清胃散方中的君药是()。
A.石膏 B.栀子C.夏枯草 D.知母E.黄连9.清暑益气汤组成中没有以下哪味药物()?A.连翘 B.黄连C.麦冬 D.西洋参E.石斛.10.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用量比为()。
A.2∶1 B.4∶1C.3∶1 D.1∶4E.1∶511.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黄芪---人参 B.黄芪----炙甘草C.人参----白术 D.人参---柴胡、升麻E.黄芪----升麻、柴胡12.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 )。
A.炙甘草 B.生地黄C.阿胶 D.炙甘草、生地黄E.人参13.川楝子在一贯煎的作用是( )、行气止痛。
A.疏肝活血 B.滋阴疏肝C.养阴柔肝 D.疏肝泄热E.散寒止痛14.功善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的方剂是()。
方剂学01 邓中甲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
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
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
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
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
这是不恰当的。
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
工具书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
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两个问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治法、方剂、中药。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1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2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一、和解少阳3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4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5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6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7三、气血双补四、补阴五、补阳六、阴阳双补8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一、固表止汗五、固崩止带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一、重镇安神二、滋养安神9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一、行气10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 一、活血祛瘀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一、疏散外风【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13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14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15五、祛风燥湿(适用病证: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16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润燥化痰(适用病证:燥痰证)五、化痰熄风(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第十七章消食剂1718。
方剂学54 邓中甲理气药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上节课讨论到开窍剂,我对于开窍剂整个看法,它是在中医学临床上用开窍剂很有特色。
本来这一章的方剂,主要在于温通开窍或者清热开窍,治疗窍闭神昏。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临床使用方面除了开窍醒神之外,不能忽视的很重要方面,比如说“凉开三宝”,退热效果非常好,清热效果很好。
同时呢凉开方也好,温开方也好。
用于其它内伤杂病中间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不仅仅在于热病的开窍,或者是寒闭的开窍。
使用范围是注意是比较宽的,有中医特色。
理气剂理气剂是治疗气的病变。
从气的病变分类来看,大的分类有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两个方面。
虚证都是由于气的不足。
生化不足,消耗太过,都可能。
气的运行失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运行的一种障碍。
从分类来讲,气的不足,气虚,气脱。
气虚是消耗太过,或者是生化不足,造成气虚,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气脱。
这就是一模拟较危重的证候。
气运行失调方面,有气陷、气逆、气滞这几种形式。
•气陷,表面上看是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但其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气的功能衰退,和气虚有必然的联系。
气虚到一定程度造成气机的下陷。
因为气本身有固摄作用,阳气五大作用,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里讨论的,有气化作用,有推动作用,有卫外作用,有固摄作用,有温煦作用,这样五方面。
固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不能固摄就要下陷,所以这在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的。
•气逆,气逆反应出当降不降,气机上逆,反应出肺和胃居多,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气滞,是在局部运行的时候,气机不畅或者阻滞不通。
气机阻滞涉及到肝气郁滞,或者脾胃气机的郁滞。
按虚实来分,气的不足的气虚、气脱,以及运行失畅里的气陷,都归于虚的部份。
气逆气滞,反映出实的方面。
所以按虚实来分,气虚、气脱、气陷是虚证,气逆、气滞是实证。
治法针对的气虚要补气,气脱要益气固脱,气陷要升举。
这三类在前面都讨论过了。
都在补益剂里讨论气虚、气陷。
在气脱分面,温里剂的四逆汤后面附方,参附汤,当时也讲到独参汤,益气救脱,反映的对气脱的治疗。
中医《方剂学》开窍剂(凉开)——小儿回春丹(《敬修堂药说》)一、组成川贝母、陈皮、木香、白豆蔻、枳壳、法半夏、沉香、天竹黄、僵蚕、全蝎、檀香各一两二钱半(各37.5克)、牛黄、麝香各四钱(各12克)、胆南星二两(60克)、钩藤八两(240克)、大黄二两(60克)、天麻一两二钱半(37.5克)、甘草八钱七分半(26克)、朱砂适量二、用法上药为小丸,每丸重0.09克。
口服,周岁以下,每次1丸;1~2岁,每次2丸,每日二、三次。
三、歌括回春丹中用四香,蔻枳星夏并牛黄;钩蚕陈贝麻全蝎,朱砂草竹共大黄。
四、功用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五、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
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泄泻。
六、方解小儿体禀“稚阴稚”,脏腑未实,气血未充,腠理不密,易于外感时邪,引起痰热内生,进而发为急惊。
由于热盛,蒙蔽心窍,故见发热,烦躁,神昏;热盛则动风,则为痉厥。
至于痰嗽哮喘,反胃呕吐,夜啼吐乳,腹痛泄泻等症,是因热阻肺胃,升降失常而致的兼有症状。
治宜开窍定惊,清热化痰为主。
方中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息风定惊;麝香芳香开窍;川贝母、天竹黄、胆南星、法半夏清热化痰。
上述六药相配,则清热开窍、豁痰之力更强。
钩藤、天麻、全蝎、僵蚕息风镇痉,朱砂重镇安神,并助牛黄以清心定惊。
更用大黄清热泻火,去积导滞,使痰热从肠腑而解;枳壳、木香、陈皮、沉香、白豆蔻、檀香调理气机,使气畅痰消,痰热不致内生。
甘草调和诸药。
以上诸药合用,共成开窍定惊,清热化痰之剂。
本方是治疗小儿急惊风的验方。
急惊的主要特点是起病暴急,症见高热烦躁,神昏痉厥,其病机可归纳为“热、痰、风、惊”四字。
本方具有清热、化痰、开窍、息风、定惊作用,药证相符,甚为合拍。
对于脾肾虚寒所致之慢惊,则非本方所宜。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止咳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疏表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治疹方,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祛寒湿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湿热瘀滞证,泻热破瘀服之康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水热互结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又通便,寒积里实服之康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功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达原饮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脾虚肝旺鸣腹痛,祛湿止泻柔肝脾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蜂蜜调,上中郁热服之消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疮内消法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左金丸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苇茎汤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治牙痛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胃肠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清骨散清骨散君银柴胡,地骨青蒿知母草,秦艽鳖甲胡黄连,骨蒸劳热一并除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清络饮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荷叶竹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香薷散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六一散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用生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阳和汤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完带汤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四物汤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郁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八珍汤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地黄饮子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茯菖远,加薄姜枣暗痱服龟鹿二仙胶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九仙散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罂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寇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服,五更肾泻最相宜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桑螵蛸散桑螵蛸散龙归甲,参归茯神菖远加,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固冲汤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固经丸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固肾清热又去湿,肾虚湿热带下医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恒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天王补心丹天王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紫雪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惊厥服之消至宝丹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