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困境两难:地主阶级的自救
- 格式:doc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6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的第2课,本课内容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史实,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本课涉及知识点众多,教材简单介绍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简单过程,勾勒出了1851-1900年间政治发展的基本面貌。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掌握了一定史实。
但初中重点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介绍,学生尚不能以联系、整体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更深入地探索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重点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理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深刻理解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统治阶级认识到民族危机并主动进行实践的艰难性,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所作努力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以时间线索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性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艰难性和局限性。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繁杂,面面俱到必不能在1课时完成,根据课标“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课通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挽救危局的对比,认识到到内忧外患局势下变动的必要性,以洋务运动的成效串联列强侵略的加剧,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
论述近xian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鸿章、左宗棠、之洞等,主: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②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交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背景:国际(《辛丑合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1地主阶级主要是改良2农民阶级主要是起义3资产阶级主要是改革4无产阶级主要是革命“以俄为师”,探索的主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新主义革命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以来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方案(一)近代以来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方案问题背景地主阶级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地主阶级面临着探索出路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是地主阶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案目标通过对地主阶级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为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提供有益参考。
方案内容1.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主要从事土地兼并、租佃经营等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地主阶级应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腾飞。
2.参与政治改革地主阶级在中国现代史上曾扮演着重要政治角色。
在中国革命时期,地主阶级既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儒商精神,又能够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高度,参与新政权的建立。
因此,地主阶级应当积极参与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呼声,为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地主阶级应当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在推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恪守社会道德和法律伦理底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地主阶级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其探索国家出路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在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乘势而为,创造性地推进自身发展,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4.改善土地制度与农民关系地主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因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而备受争议。
在现代化进程中,地主阶级应当积极改善自己与农民的关系,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使用的合理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地主阶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讲_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2、地主阶级的革新自保---洋务运动(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为什么会革新自保?中外民族矛盾背景下两难境地的两全选择(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拯救行动龚魏林的大声呼唤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救中国方案保持原本,适度修补,兼采夷长,万寿无疆。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拯救行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的评价自强、求富梦想的破灭军事改革――甲午战争失败经济改革――半吊子工程社会思潮――缺少社会精英参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留下真情从头说地主阶级的实力集团奋起自救----可喜建立起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和国防----可贺顽固坚持中体西用不做根本性的变革----可悲三十年求索奋斗付之一纸东流----可叹封建专制的土地上盛开起西方的文明之花----可理解中华兴亡舍我其谁----可学习地主阶级洋务派救中国方案为什么不可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小改小革已无法应对。
地主阶级改革派已无法承受历史之重!低微的呼唤,连实践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历史启示大变革小困难;小变革大困难;不变革更困难。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拯救行动――戊戌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戊戌变法的经过及内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意义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评析:资产阶级改革派变法维新救中国方案的特色 1、改革派本身都是新的社会阶级的代表 2、变法之前注重维新思想的宣传发动 3、建立起全新的用以指导变法的理论体系 4、变法维新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方方面面,具有系统性 5、在虚置的前提下展开自己的变法维新活动 6、完成变法使命的社会力量配置严重错位和不足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原因第一,准备不足(理论与组织)第二,操之过急(百日维新)第三,忽视统一战线 * * * * * 太平天国第四讲: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艰辛探索(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历史定位1840 1851 1856 1898 1911 1915 1919 1921 1924 1927 1937 1945 1949第二课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一、背景1、原因:___________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1)内忧:_________等农民运动。
(2)外患:________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2、条件:(1)________采取暂时支持洋务运动的态度。
(2)________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家,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4)中外“_______”局面的出现。
3、分歧:(1)洋务派:主张利用__________维护清朝统治。
(2)顽固派:盲目________,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4、目的:解除内忧外患,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
5、指导思想:“________”(1)含义:在坚持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利用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寻求富国强兵。
(2)评价:①学习西方局限于______层面,在______运动中发挥抵制作用;②在客观上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环境,实际上成为_______运动和清末_______的指导思想。
二、实践:1、代表:(1)中央:______(2)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活动:(1)前期创办了一批近代____________(19C60年代-70年代)①目的:镇压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
②旗号:______③代表企业:曾国藩——_____________李鸿章——_____________左宗棠——_____________④特点: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新的生产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地主阶级抵抗派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_____:政府出资;产品直接用于军队;封建衙门式管理;某些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国依赖性强。
从自救的角度看地主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被动性王小块【摘要】晚清的地主阶级在面对鸦片战争后国内出现的各种危机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地位,而不得不调整各项政策、改善国家统治机能等.无论是林则徐、魏源,也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慈禧、载沣等,他们在各种压力下所提倡的变法、改革等,都在实质上体现了地主阶级的一种被动性,而这种被动性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更高级阶段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19)001【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近代化;地主阶级;被动性【作者】王小块【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angqiu-normal-university_thesis/0201232587476.html第 19 卷第 1 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Vol.19 No.1 2003 年 2 月JOURNAL OFSHANGQIUTEACHERS COI.I.EGE Feb. 2003 ===__=======__=一—= —==== —= —; —= —= ——# —= —===== —====—=# ——==;= —== ;一 =#——;== —= —一从自救的角度看地主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被动性王.j、块(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晚清的地主阶级在面对鸦片战争后国内出现的各种危机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地位,而不得不调整各项政策、改善国家统治机能等。
无论是林则徐、魏源,也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慈禧、载沣等,他们在各种压力下所提倡的变法、改革等,都在实质上体现了地主阶级的一种被动性,而这种被动性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更高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专题四:两难抉择——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
A.金陵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是()。
A.福建水师
B.北洋水师
C.广东水师
D.南洋水师
3.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
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4.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
A.《仁学》
B.《劝学篇》
C.《校邠庐抗议》
D.《盛世危言》
5.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
B.工艺学堂
C.船政学堂
D.京师同文馆
6.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
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湖北枪炮厂
D.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7.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率领的用洋枪装备的军队是()。
A.鄂军
B.淮军
C.新军
D.川军
8.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
A.《劝学篇》
B.《醒世恒言》
C.《盛世危言》
D.《天演论》
9.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是从()。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10.被称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是( )
A、郑观应
B、曾纪泽
C、容闳
D、唐绍仪
11.中国近代留学生教育事业发端于()。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清末新政
12.1901年1月,()发布改革上谕,提出改革主张。
A、慈禧太后
B、慈安太后
C、光绪
D、宣统
13.清末新政中,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是要在中国实施()。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君主专制
D、开明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洋务运动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成员中的洋务派官员包括()。
A.张之洞
B.奕
C.曾国藩
D.李鸿章
E.左宗棠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工艺学堂培养的专门人才包括()。
A.电报
B.铁路
C.海军
D.矿物
E.西医
3.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设立的翻译机构翻译的西学书籍涉及的专业包括()。
A.近代物理
B.近代化学
C.近代数学
D.近代天文
E.近代地理
4.洋务运动中都由李鸿章筹办控制的最重要的官商督办的企业有()。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
C.天津电报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
E. 湖北官织布局
5.洋务运动中为筹建海防分别建成了四大水师,分别是()。
A.福建水师 B.南洋水师
C.北洋水师 D.天津水师
E. 广东水师
6.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还建立了海军基地,分别是()。
A.厦门 B.威海卫
六、论述题
1.为了维护统治,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阶级进行了哪些尝试?这些尝试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材料题
1. 以下是一组洋务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
材料2
奕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
材料3
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
请回答: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2)参考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3,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2.以下是一组维新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张之洞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无益者一:将立议院欤?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明者一,暗者
百,游谈呓语,将焉用之?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乃得举议员。
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委默息,议与不议等耳。
”
材料2
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
材料3
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朴隶也。
”
请回答:
(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3)结合材料1.2.3,说明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火轮夹板日益增多,行驶又极迅速,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借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且各口华商,因无官办章程,多将资本附人洋商轮船股内,尤非国体所宜。
臣即于是年夏间,商令道员朱其昂等酌拟轮船招商章程,设局招徕,俾华商原附洋商股本归并官局,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
……该员绅等苦心经营,力任艰巨,竟底于成,频年叠加开拓,渐收利权。
计有自置轮船并承领闽厂轮船八号,现又添招股分,向英国续购两号,分往南北洋各海口及外洋日本、吕宋、新嘉坡等处贸易,叠次装运江、浙漕粮。
从此中国轮船可期畅行,实为海防洋务一大关键,所裨于国计民生殊非浅鲜。
——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折》,载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
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8—359页。
材料二
谨按商局情弊,非改弦更张,难期振刷,用举一二,缮呈钧览:
一、用人之弊,失之太滥。
各局船栈,人浮于事,视太,怡行不啻三倍,而得用者无多,甚至首领要缺,委之庖代,如北栈管总广州局总、各船之“总”,皆不在其事,但睦名分肥而已。
……此种人品,一得“总”,便引用亲朋,至二三十之多,以致船上好舱半为占去;而趾高气扬,睥睨他乡过客,尤为可恶!
二、分局之弊,失之太纵。
三、总局之弊,失之太浮。
举措无当,全凭私臆,有如南洋船只方苦亏耗,忽造致远、拱北、图南、普济四艘,银五十一万两,更无望余利矣。
又添造广利、富顺钢身快昭两只,银四十余万两,不知是何用意?
四、账目之弊,失之太浑。
不外四柱,有账无实,而每年结账又徒虚名,纷然划胝,究难取信。
患在公私混乱,挪欠自如。
啻总办欠六七万,徐欠二万余,各司董所欠不等,殊与初定章程凡“有挪欠者立即撤退”之意相左。
此特其净欠者耳。
更有以烂贱股票押取局银至三十余万之多者!
——马良:《改革招商局建议》,载《马相伯先生文集》,协和引书局1937年版。
转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9一-360页。
请回答:
1.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2.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教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