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创新大赛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大赛作品
作品名称:太阳能发电车
作品简介:
我们的作品是一辆太阳能发电车,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通过电能驱动车轮运动。
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节省能源,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创新的交通工具。
作品原理:
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电能经过电池储存起来,供给电动马达驱动车轮加速前行。
这样车辆就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运动。
主要实验过程:
1. 搭建车架结构和安装车轮:使用有机玻璃制作车架,安装轮子,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性。
2. 安装太阳能板:将太阳能板固定在车身上方,确保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太阳能。
3. 连接电池和电动马达:将太阳能板通过电线连接到电池,再将电池连接到电动马达,确保发电和运动的顺利进行。
4. 进行发电和运动测试:将车辆放在太阳下,观察并记录太阳能板转化为电能的效果,测试车辆是否能够正常驱动。
作品特点:
1. 环保节能:通过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 创新性:将太阳能和交通工具相结合,提供一种全新的移动
方式,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3. 实践性:通过搭建和测试太阳能发电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太阳能的应用,并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期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同学们对太阳能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对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这个作品可以在学校或社区内展示,吸引更多人关注太阳能的应用和环保问题。
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刻线。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N,分度值为 N。
实验结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012年青羊区第四届“中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大赛”比赛通知(暑期物理实践作业)各中学物理组: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在学生中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由青羊区教科院、青羊区物理教学专委会、教师无国界组织联合主办的青羊区“第四届中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大赛”将于下学期10月下旬隆重举行。
请各校认真阅读比赛要求和方案,并将创新制作工作布置给学生作为暑期物理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暑假里开展相关研究活动。
下期开学初,各校抓紧进行校内初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全区决赛。
现将相关比赛要求及方案通报如下:一、比赛地点和时间比赛地点:待定比赛时间:2012年10月下旬(第10周左右)二、参赛对象:进入决赛的初二和初三学生三、比赛项目:初二年级:《弹力小车》现场制作(每校一组,每组限3名学生)初三年级:《我的课堂我做主》物理课件制作及展示(每校两组,每组限3名学生)年级不限:《小乐器DIY演奏》比赛(每校一组,五人同台演奏, 3名学生+1名物理教师+1名其它学科教师)(其中:希望各校邀请外教同台演出)四、奖励办法设个人奖和团体奖。
五、比赛方案详见附件附件一:(初二年级项目)“弹力小车”比赛方案一、参赛对象:青羊区各学校初2014级学生二、项目介绍:--------学生现场制作由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比赛行驶距离。
三、制作器材组委会为各组提供的器材有:橡皮筋(3~4条)、硬纸板各校备选器材表:四、比赛过程1、比赛当天,学生进入制作室后,首先将备选器材放在桌上,同时向裁判员提交本组的《备选器材登记表》(表格见附件)。
2、在总裁判组织下,学生上台抽签,抽出“损坏器材”编号,由裁判员对号提走相应器材。
(详见“特别说明”)3、总裁判宣布制作开始,参赛选手进行小车的制作和调试,各组裁判员督促制作过程。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大树坳中学参赛教师:薛辉执教时间:9月17日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
2、设计实验的目的: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①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②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③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实验装置如图:6、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制备阶段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实验阶段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实验1、实验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创新研讨——全国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体会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2013年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讲座实录)关于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探讨,网上的相关论文数不胜数,在座的老师肯定也有一些心得,说不定还写过相关的文章。
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理论的,我想讲的是由我亲身经历所提炼出来的真实的东西。
以下观点,原创、真实,但只能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单位和组织。
省教育厅安排我讲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我能从一位教学大赛获奖选手的角度切入课题,下面我就从我的参赛经历说起。
一、参赛经历1、全国教学大赛简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由全国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几种教学比赛。
第一种是“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国青赛),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下。
国青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届,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原则。
第十届是2012年11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因此可推算出第十一届的举办时间将是2014年11月左右,符合参赛条件的老师若有意参加国青赛,请把握好即将开始的县市省(区)选拔赛的机会。
第二种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名师赛),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上。
名师赛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是2012年9月底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可以推算出第四届国赛时间大约在2014年9月,县市省(区)选拔赛即将开始。
当然,在县市省(区)选拔选手时,选拔赛的名称不一定是“名师赛”,如我省的第三届选拔赛是以“复习课比赛”的名义进行的。
因此,如果想参加名师赛,就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参加省市讲课比赛的机会,如果能够在省市级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比赛中名列前茅,都能获得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资格,即使这次没有机会,只要你足够优秀,下次机会还在等着你。
在选拔赛中,各地依据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确定名师赛的推荐人选。
我省的物理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是培养全国一等奖的高手,曾在一届比赛中辅导高中和初中学段各两名选手全部获得全国一等奖,创造了全国纪录。
新型平抛运动实验器吉林松花江中学朱振栋刘洋一、新型平抛实验器的设计思路研究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新课标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实验,目前大多采用直接描迹法(如1、铅笔描迹法2、水柱法3、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法4、利用接球挡板挤压法(J2154))其流程:选定坐标系—留迹—描迹—量取纵、横坐标值—研究平抛运动特点(判断轨迹是不是抛物线、计算初速度)。
可见这种方法:操作时间长,误差来源多,偶然误差大。
新型平抛运动实验器(图2),采用间接描迹法,其流程:留迹——量取横坐标值—(描迹)—研究平抛运动特点(判断轨迹是不是抛物线、计算初速度)。
可见这种方法:操作快捷、误差来源少、偶然误差小。
二、新型平抛运动实验装置制作原理依据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而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高度h是与运动时间t的二次方成正比。
因此为计算方便,在纵坐标y轴上,从原点开始向下任取坐标为1h、4h、9h、16h、…n2h的点。
这样在物体运动过程中,从其中一个位置运动到下一个位置所用的时间都是相等的(h1:h2:h3… =gt12/2:gt22/2 :gt32/2 …,1:4:9…=t12:t22:t32…,即1:2:3= t1:t2:t3…)。
过这些点作水平线与轨迹相交,交点就是每经相等时间物体所到达的位置(图1)。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直接测得这些交点的坐标值,对我们研究平抛运动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减少了误差来源。
三、新型平抛运动实验装置制作方法1 、支架和底座用木方做成长50cm、宽55cm的支架,固定在长50cm、宽30cm的底座上。
再把斜槽轨道(可自制或选用J2154、J2135实验器上的轨道)固定在左侧支架的适当位置(如图2)。
把电磁线圈安装在轨道上端自由活动的档球板上,连接线上要带有吸放球开关.这样利用开关的通断来控制小球的下落,以减少由于手动而引起的实验误差。
2、接球槽用厚胶合板做成前后面、左右有挡板的接球槽(如图2),槽宽度略大于支架和轨道宽度之和,槽深略大于球的直径,以防止球下落到底板时滚出接球槽。
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学习。
借此机会,非常感谢省、市、区物理教研员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真诚的帮助。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参加赛课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全国性质的大赛课还是第一次参加,感触颇多。
有了荣誉上的收获,但与同行高手过招时,有了更多知识理念上的收获,下面我把大赛前前后后的片段介绍给大家,愿相互共勉。
在参加全国大赛之前,第一场比赛是参加2011年8月份举行的黑龙江省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这时,大赛就拉开了序幕。
教师先进行理论考试,然后进行团队说课比赛,两项赛事的总分作为团队或个人的成绩,再进行评比。
比赛异常的激烈和困难。
我校出两个团队,由于人多,召集略有困难,因此在比赛前,我们的成员就在赛场附近找个地方进行备战。
直到比赛的前一天,洪铁老师亲自到我们的团队进行一一指导,备战到深夜。
由于物理组老师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充分的准备,最后我校物理组被纳入“黑龙江省中学物理优秀团队”资源库,物理组教师被纳入“黑龙江省优秀中学物理教师”资源库。
很荣幸的是,我获得了黑龙江省中学物理教师技能大赛(笔试说课)两项一等奖。
经过大赛的选拔,最后很荣幸能代表黑龙江省参加2011年11月份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并获得大赛的一等奖。
照片本次大赛仍然采用打分制,满分100分。
课堂教学实录60分,教学设计10分,现场评课30分。
先谈一下关于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
(1)选课课题自选,但必须要符合大赛的主题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物理知识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突出物理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但这节课一定要适应于你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特点。
因为这样的课可以有很多的不足,但一定不能出现错误。
记得我在选课时,征求洪老师的意见,他没有犹豫的就选择了“光的折射规律”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