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绣绣娘刘雅梅传承着满绣工艺
- 格式:pptx
- 大小:89.55 KB
- 文档页数: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民间刺绣调查报告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手工艺。
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
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
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1.非遗等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代际传承链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传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
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故去。
健在的第四代传人有苏桂臣、王凤兰两位,她们都已80多岁。
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师从母亲。
心灵手巧的她十岁开始学习刺绣,十五六岁便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大部分技法。
1998年,夏丽云利用3年时间到南方学习苏、湘、川、粤等中国名绣。
200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满族绣品有限公司。
如今,夏丽云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枕头顶《独占鳌头》与壁画《十相自在》都曾在国际文化节上获奖。
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丽云以满族刺绣的独门绝技“浮雕秀”精心绣制了一条“盛世龙”。
这条长约2米的金色巨龙跃然欲飞,有凌空之势,令参观者无不叹服。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
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
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地域范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
满绣:一针一线绘制锦绣芳华作者:冯姝婷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23期《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廷时是绣坊的绣女,绣工了得,技高一筹。
无论是小小的定情信物荷包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后凤袍,只要经她的巧手加以绣制,件件精妙无双。
牡丹锦鸡图、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完成皇后凤袍、用发丝为太后绣观音像……一件件可圈可点的刺绣作品,让人大开眼界。
热播的清宫剧不仅“捧红”了皇帝后宫里的诸位嫔妃,也“捧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
打造精品清宫戏离不开精致考究的清宫服,剧中每一件精致的服饰,都是一段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刺绣发展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刺绣作坊,既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官坊,也有平民百姓的个人私坊,刺绣工艺空前繁荣,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还衍生出发绣、透绣、纸绣、戳纱绣、贴绒绣、平金绣等独特技艺,大大拓展了刺绣工艺的范畴。
五彩打籽绣剧中展示了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补绣、发绣、珠绣等多种刺绣工艺,即便是最普通的宫女服,也采用了很多种绣法精心绣制而成。
手推绣绣法是用专供刺绣的缝纫机,配合灵活的手部操作进行推绣。
手推绣要求绣品针迹平直圆润,绣面平服光洁,边缘整齐平滑,丝缕齐顺一致,配色明快丰富,花样立体灵动。
技艺高超的手推绣师傅加工出来的绣品,可以与纯手工刺绣相媲美。
打籽绣是满绣的常用绣法,在古老的锁绣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有别于传统刺绣以线代面的表现形式,绣时针从绣地的背面刺向正面,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因而得名“打籽”,一针一结,也有“心有千千结”之意。
用打籽绣工艺绣出的花纹顿现异峰突起的效果,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突起饱满的颗粒感,展示了纹样的独特质感。
打籽绣技艺更能体现绣者对色彩的理解和刺绣技法的功力,如《雪宧绣谱》中所云:“力不匀则重则子大,轻则子小,或且肥瘦。
”打籽绣高手能运用二十多种打籽小结的打法,打出花卉的花芯和动物的眼睛,使绣品富于精妙的变化,且耐磨耐用。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是“旗袍故都”沈阳城的非遗瑰宝之一,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辽宁省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沈阳市浑南区盛京满绣工作室中,陈列着上千幅满绣作品,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
经历百年传承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是清朝时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所以又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
几百年前,女真族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手工艺术,经过众多女真族人和满族女子的传承,逐渐发展成以针代笔,用线在织物上缝制图案,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后,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
那时,臣子们为能得到一片御赐的满绣而感到荣耀。
“国家不强大,民族不强大,文化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因为祖国强大了,我们的手艺才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瞩目。
”杨晓桐说。
文|田 理盛京满绣—行走世界的 中国美杨晓桐出生在一个满绣世家,满文名字叫巴彦殊兰。
她的曾外祖母乌尔古察氏生于1892年,满族正黄旗,从小恪守满族大家闺秀的教育,精通刺绣。
祖母哈尔哈觉罗氏,满族正白旗,受到母亲嫡传,精通满族盘金绣,1921年作为皇后婉容娘家王爷府的绣娘,为婉容绣过嫁衣。
母亲舒穆禄氏,满族正黄旗,创造了堆绫、打子、铺绒等技艺,并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融入手工编织技术。
杨晓桐从小被姥姥带大,4岁开始学习满绣,从此便与满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积淀绣筑盛世九凤鼎1992年至今,杨晓桐已创作上千幅作品,其代表作包括《清明上河图》全图等。
她还曾为杨澜、章子怡等名人绣制过服装。
杨晓桐说,近期最为满意的作品,就是2017年创作完成┫70文 化CULTURE杨晓桐的满绣作品71的《盛世九凤鼎》(简称《九凤鼎》)。
杨晓桐介绍,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乾隆年间的九凤鼎珐琅器。
很多人认为,凤是雌性的象征,其实凤是代表雄性,凰是代表雌性,所以才有凤求凰的典故。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绣制双面异绣作品《雪域慈悲》助推高质量发展它们。
当年我们绣制时是24小时三班倒进行创作,那些画面瞬间涌入脑海。
”她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再次见到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
成新湘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其他代表逐一介绍。
“我遇到了好的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的重视。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没想到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更大了。
”在那个时刻,她感悟到传承的意义和文化自信的力量。
2023年,成新湘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履职以来,她围绕传统工艺美术发展、非遗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议题,提交《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的建议》《加强湘西苗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建议》等高质量建议案20余件,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部委的采纳、落实和反馈。
成新湘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提交的建议涉及领域越来越多,也愈发注重质量的提升。
她提交的《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回应。
随后,成新湘团队先后走进长沙14所中小学开设湘绣课堂,覆盖学生4200人,完成授课近千场。
“最初有学生慕名来湘绣博物馆参观实践,为此我提交了‘非遗进校园’建议,通过博物馆平台和学校联合办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开设不同的课程,将‘非遗’的种子植入孩子的思想和内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培师资、研教案,不断打磨课程质量,获得授课学校的广泛好评,湘绣典型模范课堂受到教育部开学工作调研组的高度赞誉。
去年,成新湘经实地走访和调研,提交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已被列为国家主管部门重点督办建议。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20年第09期“以针为笔,以线为色,似绣似画,画绣一体。
”在常州,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都在做乱针绣。
她们付诸百年风华,只希望乱针绣能从镜框中走出来。
今年61岁的孙燕云,是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常州乱针绣传承人。
她在绣架前坐了40余年,针法交叉,丝线堆叠,千百种颜色掺杂,飞鸟鱼虫、山水人物都在绣架上“活”了。
她的手艺是跟母亲陈亚先学的。
如今,她的女儿吴澄也做起了接班人,用年轻人的方式来传承。
守:50年只做一件事,乱针绣深入灵魂20世纪30年代,常州人杨守玉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融合西画的技法,创造了乱针绣这一全新的绣种。
历史不足百年,却以因表现西画效果而見长,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
刘海粟评价乱针绣:“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
”陈亚先是杨守玉的关门弟子,同时也是常州乱针绣的第二代传人,从1958年开始学习乱针绣。
锅碗瓢盆、三个女儿,都是陈亚先画稿中的素材。
穿线、配色、分丝……陈亚先希望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极致,“她五十年只做了乱针绣这一件事,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孙燕云说母亲就连昏迷躺在病床上,手指依然做着绣花的动作,“乱针绣已经深入到了她的灵魂里。
”《沙特阿拉伯国王像》《美国里根总统像》《雅克罗格》……陈亚先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获得多项殊荣,还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在乱针绣博物馆里,有一幅浮雕立体乱针绣《祈祷》。
这是陈亚先晚年时期的作品,孙燕云说母亲在祈祷,祈祷自己把乱针绣宣传出去,“我既然传承了乱针绣,也要把我母亲的心愿传承下去。
”传:学了油画再拿绣针,重现消失三百多年的止园盛景孙燕云是常州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同时也是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是在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长大的。
”小时候看到精美的刺绣,孙燕云就在想要是自己也能绣好这么漂亮的花就好了。
她便拿了个小绣绷练习,绣一朵花或是一条金鱼。
1979 年,20岁的孙燕云考入了母亲陈亚先所在的研究所,“乱针绣表达的是油画的效果,所以做乱针绣的人必须要有绘画基础,我先学了两年的油画和素描。
中国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境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以传统手工技艺广泛渗透于世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如刺绣、剪纸、织锦、制瓷、雕漆、泥塑等,其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为此,中国政府近年展开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中国政府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共1028项,并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9年,桑蚕丝织技艺、云锦织造技艺、宣纸制作工艺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图片说明:20100301,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因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传承人容亚美在表演。
2010030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杨柳青年画世家霍庆有在雕刻制版。
20100303,青海热贡地区的唐卡是在布、绸、绢上刺绣或绘制的佛教造型艺术,其内容繁多,表现题材广泛,被认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图为热贡艺术传承人娘本(右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回答参观者提问。
20100304,中国有数千年的制瓷历史,制瓷文化和技艺积淀深厚。
8苏绣三代传承人的匠心与创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 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以“精细雅洁”的风格闻名于世,是江南小巷中的民间传统美术,是文人骚客源源不尽的灵感源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
一代又一代的绣娘,是传承苏绣的手艺人,更是守护民间艺术瑰宝的“守艺”人,他们将传承与守护的故事缝制在时光长河中。
匠心与初心“绣一代”外婆卢菊英在长期的发展中,苏绣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术语和一套完整的绣法技艺体系:苏绣的绣法主要包括平绣、乱针绣、虚实乱针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和发绣六种,针法有九大类四十多种。
自明朝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有重大影响的技法传承包括传统细绣、以沈寿为第一代的仿真绣和以杨守玉为第一代的乱针绣。
苏绣宗师沈寿的第四代弟子卢菊英,从小就喜爱刺绣,7岁便开始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刺绣被面。
卢菊英对绣制人物、动物、静物等各类题材都有研究,尤其擅长人物实像刺绣、动物类刺绣,她能将人物、动物的神态神韵表现得自然而独到。
卢菊英还擅长双面异色和双面异样的刺绣技艺,她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好评与广泛收藏。
1980年卢菊英开始自绣自卖,成为把镇湖绣品介绍到市场的第一人。
根据卢菊英女儿卢梅红的回忆,卢菊英以吃苦耐劳的精神,推动了整个镇湖刺绣的发展。
“我的母亲坚信勤劳致富,在曾经交通还不畅通,食宿条件尚不完善的年代,她以步代车,以桥洞为家,挑起装满苏绣制品的扁担走向全省、全国,勇敢地把苏绣带出苏州镇湖,她的勇敢与勤劳推动了镇湖刺绣的发展,在1985年我的母亲被授予了‘勤劳致富先行者’称号,这是对于母亲辛勤付出的肯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沉甸甸的名录,更是一份流动的传承,卢菊英将永葆对苏绣的这份传承与初心,将苏绣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匠心与恒心“绣二代”母亲卢梅红卢梅红作为远近闻名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卢菊英的女儿,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培养了扎实的刺绣基本功。
满绣工艺技巧满绣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以其绚丽多彩,图案精美,线条清晰而著称。
满绣不仅具有高度的装饰效果,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谈一下关于满绣工艺中需要注意的十个技巧。
1. 细心、耐心以及专注细心、耐心以及专注是每个绣娘必须具备的素质。
因为满绣是一种非常费时间、耗精力的工艺,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满绣作品。
2. 画好图案在满绣工艺中,画好图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正确的图案设计可以极大提高绣娘的效率和作品的质量。
图案还要考虑到线条的连续性和美感。
3. 配色满绣作品的质量与配色有着密切关系。
不仅需要搭配好颜色,还需要注意各个区域的颜色搭配是否协调,以及颜色饱和度和对比度等方面。
4. 选好绣线选择好的绣线可以让满绣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绣线的粗细、弹性和颜色都要考虑到,并确保线的牢固性。
5. 控制针法满绣的针法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绣娘在细节上更好的表现。
绣娘需要根据图案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针法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6. 利用挑技挑技是满绣的一项独有技巧,能够产生出独特的覆盖效果,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使用挑技时需要控制力度,尽量保持线条清晰流畅。
7. 利用绣板满绣板可以帮助绣娘控制线条,使其更加整齐、规整。
绣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大小不同的绣板,并结合针法和挑技来完成作品。
8. 控制绣布张力绣布的张力会影响满绣的质量和效果。
在使用绣板时,需要根据绣布的张力适当调节力度,保持整个绣布的张力相对稳定。
9. 坚持绣作满绣作品的完成需要绣娘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必须坚持下去并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绣作才能有一件完美的满绣作品。
10. 熟悉历史渊源满绣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绣娘们需要认真研究满绣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出这种工艺的美感和价值。
满绣工艺需要绣娘们具备丰富的创意力和扎实的手工技巧,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实践。
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的绣法周喜峰【摘要】满族民间刺绣属于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
满族民间刺绣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抢救发掘和研究推广。
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绣制的技法很多,主要采用平绣、条纹绣、点绣、盘金绣,编结绣等为主要针法。
%Manchu folk embroidery belongs to one kind ofthat of Chinese minority and has strong flavor of northern nation' s traits.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eeds protectinging, studying and popularizing.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embroid flowers, birds, fish and insects in Manchu folklore and there are some mai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like plane embroidery, stripe embroidery, dot embroidery, fold plate embroidery and spice embroidery.【期刊名称】《满语研究》【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作者】周喜峰【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满族民间刺绣,是满族民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纺织品上完成的平面艺术。
满族民间刺绣属于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一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前阵子,我有幸参观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那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奇妙世界。
一进入展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那剪纸可真是巧夺天工啊!红的纸、绿的纸、黄的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形象。
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像是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威风凛凛的大老虎;还有姿态优美的人物,穿着古装的美女,衣袂飘飘,仿佛要从纸上走下来一般。
我凑近了仔细瞧,发现那些线条细腻得让人惊叹,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艺人是怎么做到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剪出这么复杂又精美的图案的呢?我站在那里,想象着艺人在灯光下,全神贯注地剪纸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敬佩。
再往前走,是一个制作糖人的摊位。
做糖人的师傅手艺娴熟,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案板上轻轻挥洒,不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蝴蝶就出现了。
那翅膀薄如蝉翼,仿佛轻轻一扇就能飞起来。
旁边的小朋友们眼睛都看直了,一个个跃跃欲试。
我也忍不住买了一个,拿在手里,都舍不得吃,就怕破坏了这精美的艺术品。
舔上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跟着甜滋滋的。
接着,我被一阵悠扬的音乐吸引了过去。
原来是有人在表演皮影戏。
幕后的艺人操纵着那些小小的皮影人物,嘴里还说着台词,声音抑扬顿挫,十分生动。
我站在幕布前,看着那些皮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活灵活现地演绎着故事,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置身于那个充满传奇的世界里。
那些皮影人物的动作是那么流畅,表情是那么丰富,真让人难以想象这是靠艺人的双手来控制的。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位绣娘在专心致志地刺绣。
她的手中拿着一根细细的针,丝线在她的指尖穿梭,不一会儿,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就出现在了绣布上。
那花瓣的层次感,那颜色的过渡,简直比画出来的还要美。
我好奇地问绣娘:“这得花多长时间才能绣好啊?”绣娘微笑着说:“这可急不得,有时候一件作品得花上好几个月呢。
”我不禁咋舌,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还有那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工匠们把一团团泥巴变成了精美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