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37
一、单选题1、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那么这个国家在以下哪种商品上是机会成本递增的()A.仅商品AB.仅商品BC.商品A和BD.A和B都不是正确答案:C2、社区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是()A.向右下方倾斜B.凸向原点C.不能相交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3、产品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A.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Y所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X所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C.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Y所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D.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X所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正确答案:B4、对本章生产的机会成本递增阐述错误的是()A.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变B.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C.两国投入生产的要素是不同质的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斜率是边际转换率正确答案:A5、以下关于一个国家封闭条件下的均衡,哪项表述不正确()A.它的消费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里面B.均衡点位于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C.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D.产品X对Y的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相等,并且都等于Px/Py正确答案:A6、封闭条件下,如果国家1的产品X和产品Y的相对价格Px/Py小于国家2的Px/Py,那么()A.国家1在产品Y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家2在产品X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C.国家2在产品Y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D.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C7、以下哪项表述是错误的()A.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B.没有分工发生也可能产生交易所得C.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分工会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福利D.只有对外贸易才会改善分工正确答案:D8、标准贸易模型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A.凸向原点B.凹向原点C.直线D.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B9、标准贸易模型下,生产的边际成本是()A.递增B.递减C.不变D.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A10、标准贸易模型下,生产要素的特点()A.同质B.异质C.不确定D.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B。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1International Trade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8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 在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与利得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构成贸易的基础。
两国根据各自比较优势,专门分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会不断递增,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
贸易就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最终消费水平均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消费水平。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A对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基础和利得的说明4、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X交换了B国60Y,见贸易三角形BCE,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70X和8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20X和20Y。
5、通过贸易,B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Y交换了A国60X,见贸易三角形B’C’E’,B国的最终消费组合为其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100X和6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20X和20Y。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E 交换利得与分工利得分工利得:A国进行分工生产X,从而生产B点的商品组合,最终的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获得了更大收益,从无差异曲线II上T点到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的增量就是分工利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小结本章将简单贸易贸易模型扩展为机会本递增条件下的标准贸易模型。
一国的需求偏好可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1单位某产品,必须越来越多地减少量一种商品的产量,以获得足够资源,这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凹向原点的曲线,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即边际转换率(MRT )。
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一、概念题1.自给自足(autarky)答:自给自足特指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各种需要,而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贸易关系。
在工业社会以前,大部分国家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经济发展落后,彼此间交流沟通很少。
这种情况的自给自足是狭隘的,因为本国的生产要素使用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且人民物质生活比较贫乏。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充裕以及技术的革新,有些产品生产上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2.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答: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点的轨迹。
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社会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较高的曲线反映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较低的满足程度。
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而且互不相交。
3.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答:去工业化又称为非工业化、逆工业化,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它有两个主要特点:制造业发展停滞;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制造业就业比重急剧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
一般来说,去工业化现象是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
这主要是因为:①大城市地区土地租金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②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
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③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关键要素理论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新兴的贸易理论也相继涌现,如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由亚当·斯密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进行的,国际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通过比较各国在不同产业的边际成本差异,国家可以选择将生产要素配置在其相对优势的行业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进行的,即一个国家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它产品,从而实现互利互惠。
关键要素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纳吉提出。
关键要素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模式取决于不同国家拥有的要素禀赋差异,即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分配与利用的不同。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取决于其要素禀赋的优势。
除了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近年来新贸易理论也不断涌现,并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角度。
新贸易理论主要关注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模式是由不同国家在产品设计、品牌建设、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的。
同时,战略贸易理论也是新兴的贸易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于国际贸易中的策略行为和竞争。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游戏,在贸易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和行动,同时也会考虑对手的选择和行动。
通过对策略行为和竞争的分析,战略贸易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