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血氧饱和度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问题
1、血氧饱和度低可能会引起低氧血症,病人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头晕、恶心、乏力、心悸、支气管哮喘等症状。
2、血氧饱和度低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病人有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肌肉发酸、行走不稳等症状。
3、血氧饱和度低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病人有可能出现心绞痛、心
跳加速等症状。
4、血氧饱和度低可能会导致组织缺氧,病人有可能出现皮肤发紫、
皮肤瘙痒、病情加重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
1、减少病人的活动量,频繁地换气,开启窗帘,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2、提供适当的饮食,每天坚持定时进食,减少负荷性运动;
3、调整病人的膳食,多食用富含氧气的食物,如紫菜、海带,加强
对维生素的补充;
4、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评估病情,做好血氧治疗;
5、病人可以适当运动,但尽量不要剧烈运动;
6、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纠正呼吸不足,出现心律不齐时,尽
快补充血红蛋白,提高血氧饱和度。
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王凤鸣;胡世勋;罗凤秀【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实施全肺切除术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发生低氧血症21例,非低氧血症29例,分析导致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6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麻醉时间≥4 h、吸烟、术后白蛋白<34 g/L是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是全肺切除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 的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龄与麻醉时间过长患者的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9(016)012【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全肺切除术;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护理对策【作者】王凤鸣;胡世勋;罗凤秀【作者单位】516003 惠州市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耳鼻喉口腔科;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肝病病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6低氧血症是肺部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指血液中氧含量低于正常值,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显著下降,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1]。
可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过重,影响组织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
由于早期低氧血症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医师很难对其采取及时有效地干预,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2-3]。
本研究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实施全肺切除术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37例,女13例。
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术后低氧血症是在手术后发生的低氧血症,常见于麻醉结束后或手术后苏醒的患者。
术后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包括呼吸系统问题、心血管系统问题、肺通气/血流不匹配和其他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和处理术后低氧血症。
一、呼吸系统问题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策:提前检测患者的睡眠呼吸概况,如有需要可以在术前治疗OSA,使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或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来保持气道通畅。
2.气道阻塞-对策:术前评估气道是否通畅,术后及时拔除导管、减少炎症反应,保持患者清醒,避免局部肿胀或水肿,定期翻身抬高头部,有需要进行吸痰和导管吸引。
3.肺炎或肺不张-对策:鼓励患者及早活动,保持呼吸道湿润,按时进食,胸部物理治疗,肺复张运动,有需要时使用吸痰机或呼吸机,促进肺部通气。
二、心血管系统问题1.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对策:术前评估心脏功能,术中控制出血量和输液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根据临床情况考虑应用导管心排(PAC)或氧合指数(CI)进行监测和支持。
2.心脏疾病并发症-对策:术前评估患者的心脏病状况,根据需要进行治疗,术后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根据临床情况调整液体和药物的使用。
三、肺通气/血流不匹配1.肺栓塞-对策:术前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予以预防性治疗,术后适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病理评估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肺血栓栓塞。
2.肺动脉高压-对策:术前评估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术中和术后避免高氧浓度,适时使用肺血管扩张剂,对症处理肺动脉高压。
四、其他因素1.体位引起的通气血流比例不均-对策:术前评估患者的体位问题,术中定期改变患者的体位,加强预防措施。
2.麻醉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对策:术前评估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术后密切监测镇静效果,必要时进行催醒或反向药物。
总之,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包括呼吸系统问题、心血管系统问题、肺通气/血流不匹配和其他因素。
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护理低氧血症为病人手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
早发现低氧血症,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人因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麻醉、低氧血症、护理病人在指测血氧饱和度SPO<90%,PaO<8kp(60mmHg)时为低氧血症。
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心率紊乱、血压升高等。
病人出现低氧血症如不及时纠正,病情将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乃至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20XX年,我院手术病人有18例在手术结束、麻醉终止后出现低氧血症,经迅速抢救,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8例病人,男7例、女1l例,年龄30~79岁。
16例为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后病人,2例为椎管内麻醉辅用静脉麻醉病人。
方法:病人手术结束、麻醉终止、清醒后送回外科(15例回普通病房,3例带气管导管回外科监护室),给予氧气吸人,氧流量为2~3L/rain。
迈瑞MEC一1000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
SPO<90%为低氧血症,探头接触良好。
2.结果18例抢救成功率为。
13例在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3例在保留气管导管“T”管吸氧时发生,2例鼻导管给氧时发生。
给开放气道、加压给氧、吸痰等处理后,全部转危为安,未发生麻醉相关死亡。
3.讨论由于手术和麻醉的影响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手术后早期病人可能存在轻重程度小一的低氧血症。
为了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同时也使医、护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院于20XX年6月在手术室成立麻醉恢复室(PACU)。
PACU建立在手术室靠门口处。
主要收治人员为:当日全麻病人和非全麻病人情况尚未稳定者,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者。
保障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监护和治疗在此阶段内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
在病人各方面综合评估后送回病房或ICU继续治疗。
病人在PACU期间加强监测并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手术、麻醉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 术后低氧血症;预防;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对于术后患者及早发现低氧血症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方法: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早期进行氧疗、充分止痛及进行术后各项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提高了手术疗效。
结论: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早发现并采取措施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加强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论文关键词]术后低氧血症;预防;护理低氧血症是指患者动脉血氧分压<11.3kpa,多发生于术后,预防并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及护理质量,同时为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提供有效的护理保证。
1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大多是由于手术创伤、失血、麻醉药物作用等复杂因素造成患者呼吸运动受限,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这种低效率的呼吸方式造成功能残气量减少。
另外,术后疼痛、寒战、反应性低热等均可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使耗氧量增加,造成低氧血症。
2术后低氧血症与并发症术后持续的发作性低氧血症可能是发生心脑功能障碍的重要外科危险因素。
意识障碍和谵妄可能与动脉血氧不充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术后30min动脉低氧血症与昏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当动脉血氧分压<85%,持续>5min,则往往发生心肌缺血。
其次,组织低氧时对切口愈合及防御切口细菌感染有不良作用。
另有文献报道,术后低氧血症已构成与麻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3预防性措施3.1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主要用于监测组织氧和功能及循环功能,与血气对比相关性良好,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
一般监测24~72h。
在监测前应剪短指(趾)甲,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有低血压或循环障碍,应4~8h更换一次探头夹测部位。
3.2早期进行氧疗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低氧血症,可迅速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低氧血症,以维护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
如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时,应给予大流量高浓度吸氧。
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术后低氧血症是指手术后患者出现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的情况。
手术后低氧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及对策,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药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弱,进而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此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
2. 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对肺部或呼吸道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氧气的摄取和传递受阻,进而引发低氧血症。
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肺部功能不全,从而引发低氧血症。
术后患者应密切注意自身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治疗。
针对术后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呼吸护理: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的堆积和阻塞。
可以通过咳嗽、深呼吸、物理疗法等方式促进呼吸道的通畅,提高氧气的吸入量。
2. 严密监测氧气饱和度:术后患者应进行严密的氧气饱和度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氧气供应情况。
一旦发现氧气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氧气供应量、调整姿势等,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充足。
3. 合理使用麻醉药物:在手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麻醉药物,避免药物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过大。
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等方式替代全身麻醉,减少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4. 积极治疗并发症:对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进行治疗,如抗感染、引流等措施。
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可以减轻肺部负担,促进氧气的摄取和传递,从而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5. 加强术后康复护理:术后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包括呼吸锻炼、体位调整、营养支持等。
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患者的肺部功能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术后低氧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处理术后低氧血症是指术后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病情。
术后低氧血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通气障碍、循环障碍、肺功能异常、肺部感染等。
处理低氧血症的策略取决于其原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处理。
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通气障碍:通气障碍是指由于呼吸肌力不足、呼吸道阻力增加或肺组织疾病导致通气不顺畅。
常见的通气障碍原因包括肺不张、呼吸道堵塞、肺水肿等。
处理通气障碍主要是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道湿化和吸痰等措施来改善通气功能。
2.循环障碍:循环障碍是指心脏功能不全或血液循环不畅所导致的组织缺氧。
常见的循环障碍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
处理循环障碍的关键是保持循环稳定,包括输血纠正贫血、药物补液增加循环容量、纠正心律失常等。
3.肺功能异常:肺功能异常可以由术前存在的潜在肺疾病,或术中术后引起的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导致。
处理肺功能异常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改善通气功能等。
4.肺部感染:术后低氧血症可能是由于肺部感染引起的。
处理肺部感染需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消除感染,同时辅助性护理如排痰、气道湿化等可以帮助改善呼吸道通畅。
处理术后低氧血症时需要以下步骤:1.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低氧血症的诊断需要通过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可以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或动脉血氧分压仪来监测患者的血氧状况。
2.评估病因:一旦发现低氧血症,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原因。
通过询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胸部X射线、心电图等),可以确定导致低氧血症的可能原因。
3.改善通气功能:对于通气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可以通过呼吸机治疗、呼吸道湿化和吸痰等措施来改善通气功能。
4.改善循环功能:对于循环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需要保持循环稳定,包括输血纠正贫血、药物补液增加循环容量、纠正心律失常等。
5.治疗肺部感染:对于肺部感染引起的低氧血症,需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消除感染,同时辅助性护理如排痰、气道湿化等可以帮助改善呼吸道通畅。
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及防治【关键词】手术后低氧血症原因防治术后低氧血症通常是指呼吸室内空气时或给氧的情况下动脉氧分压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其发生率可高达55%。
本文综述了对术后低氧血症原因当前的了解,重点介绍最近对术后低氧血症的研究、预防和治疗。
1 麻醉后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与机制麻醉用药,通气量的大小及氧浓度,麻醉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将影响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及发展。
肥胖,高龄、术前CC/FRC增大、原先存在的心肺疾病和手术时间过长等都与术后低氧血症有关。
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的大小及持续时间与手术是否接近膈肌和手术操作时间长短相关。
腹部或胸腔内手术后,呼吸动力学异常的特点是限制型呼吸功能障碍和吸入性容量(IC)及肺活量(VC)的严重降低;但是更重要的是降低功能余气量(FRC)。
术后FRC下降导致肺通气量减少,咳嗽乏力,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不张和肺炎等并发症。
1.1 动力学因素1.1.1 增加分流和通气/血流失衡正常肺泡氧分压(PulmonaryOxygen..PaO2)的病人所发生的低氧血症应通气与血流分布障碍增加或分流量的增加。
早期研究表明,上腹部及胸腔内手术后24h,分流量增加平均达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的1%~5%,总的混合静脉血可从术前CO的5.2%增加到术后CO的23.4%,因此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效应应归于通气/血流(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n V/Q)分布失调。
另外有研究表明,上腹部及胸腔内手术后病人在术后第1、3和第6天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oxygen gradient PA-a-DO2)可因分流的增加而明显的增大,而并没有于通气/血流失衡的改变。
最后又有人研究表明,分流和通气/血流失衡两者均在术后1~2h后增加。
1.1.2 FRC的减少和闭合气量变化现在已明确,很多手术术后可引起FRC减少,这种下降已被认为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肺容量变化,上腹部或胸腔内手术后24hFRC减少至术前70%水平,并在数天内保持低水平,此后在7~10天内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浅谈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术后低氧血症;预防;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对于术后患者及早发现低氧血症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方法: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早期进行氧疗、充分止痛及进行术后各项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提高了手术疗效。
结论: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早发现并采取措施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加强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低氧血症是指患者动脉血氧分压<11.3kPa,多发生于术后,预防并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及护理质量,同时为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提供有效的护理保证。
1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
大多是由于手术创伤、失血、麻醉药物作用等复杂因素造成
患者呼吸运动受限,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这种低效率的呼吸方式造成功能残气量减少。
另外,术后疼痛、寒战、反应性低热等均可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使耗氧量增加,造成低氧血症。
2术后低氧血症与并发症
术后持续的发作性低氧血症可能是发生心脑功能障碍的重要外科危险因素。
意识障碍和谵妄可能与动脉血氧不充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术后30min动脉低氧血症与昏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当动脉血氧分压<85%,持续>5min,则往往发生心肌缺血。
其次,组织低氧时对切口愈合及防御切口细菌感染有不良作用。
另有文献报道,术后低氧血症已构成与麻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3预防性措施
3.1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主要用于监测组织氧和功能及循环功能,与血气对比相关性良好,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
一般监测24~72h。
在监测前应剪短指(趾)甲,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有低血压或循环障碍,应4~8h更换一次探头夹测部位。
3.2早期进行氧疗
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低氧血症,可迅速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低氧血症,以维护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
如血氧饱和
度持续低于90%时,应给予大流量高浓度吸氧。
如为预防性,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直至麻醉面消失。
同时密切注意呼吸道通畅和通气量的变化,对术后早期因呼吸不畅而引起的低氧血症,首先是通畅呼吸道。
对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所致的低氧血症,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但不能解决二氧化碳蓄积问题,有条件者应同时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首先也必须解决通气不足。
3.3充分止痛
术后早期应选用止痛作用快、抑制呼吸轻的药物,如强痛定、哌替啶等,有利于增加术后血氧饱和度,减少耗氧量。
现有改良的止痛技术,如术后患者直接使用止痛泵,止痛效果能保持48h。
4术后护理
4.1术后体位
术后只要麻醉面消失、循环功能稳定,应尽早改半坐卧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因为半坐卧位后肺顺应性降低9%,肺活量可增加10%~15%,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
同时,要进行深呼吸运动及翻身叩背、姿势引流、胸壁震颤协助排痰,对预防和减少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都起着重要作用。
4.2预防呕吐、反流和误吸
术后导致呕吐、反流和误吸的诱因是:①清醒过程中或神经外科手术后,咳嗽和吞咽反射不健全;②血液内致呕物质(如吗啡类
药物、静脉内注灭滴灵)的存在或因胃管、吸氧管触及咽后壁;③胃肠蠕动减弱、胃膨胀。
应明确以上诱因,对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致呕药物。
术后应取侧卧位或平卧头侧体位,以减少呕吐物反流发生误吸的机会。
5讨论
临床资料提示,对于术后低氧血症进行监测和氧疗是正确的,外科手术后应该接受3~6d的预防性氧疗。
高危手术患者,当动脉血氧分压<90%时,应立即接受辅助氧疗。
术后器官功能障碍与低氧血症之间存在联系,所以手术后除吸氧、加强动脉血氧分压监测外,必要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抽查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此外,改良的止痛技术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增加术后血氧饱和度,减少耗氧量。
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及早发现低氧血症。
及时给予吸氧,能有效地降低低氧的程度。
但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早预测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性措施,这样才能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由此产生的更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铁聪.术后后期低氧血症与器官功能障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18(1):45-46.
[2]张文其.应重视术后低氧血症[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
苏分册,1997,18(4):253-254.
[3]赵兰云,幕赖,凌杰,等.对普外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3):118-119.
[4]王彩英.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低氧血症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26-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