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
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
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
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
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
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极简的方式介绍中国哲学的简史,带你一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起源,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流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伦理观念。
孟子则提出了天命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和自然追求,强调返璞归真,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超越世俗的观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同,强调公平正义和和平共处。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的学说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出了“非攻”的观点。
第二部分:两汉哲学两汉时期,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汉代的儒家学者主要注重经学和礼学,他们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代表人物有刘向和班固。
到了东汉末年,儒家的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儒家代表人物为王充和扬雄。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一些反儒家的观点,扬雄则注重文学和修辞。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提出了诸多修行方法和观念。
佛教代表人物有竺道生和庄昌于。
道教则注重炼丹修炼和长生不死,追求神仙之道。
道教代表人物为庄子和李白。
第四部分:唐宋明清哲学唐宋时期,儒家重新兴起,形成了新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和朱熹。
程朱理学强调心性道德和天人合一,主张以理治国。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性即命,道即道”。
代表人物有程颐和朱熹。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派。
代表人物有王阳明和黄宗羲。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和“致良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黄宗羲则注重经世致用和改革思想。
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涵盖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和唐宋明清哲学等多个时期和学派。
中国哲学简史1、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这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论思想,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趋势。
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为两家共同的格言,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另一相同点,认为在理想国家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
)2、入世和出世: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禀性。
“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
两者相反相成,使用权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
3、司马谈和六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一阴阳家: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称为阴阳家;二儒家:儒的本意指读书人或思想者。
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创始有;三是墨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四是名家:其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是法家,不赞成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是道德家或是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
4、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扩展了纵横家(外交家)、杂家(不拘一言的折衷派)、农家、小说家。
5、孔子:孔子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和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对古代文明理性化、合理化。
正名: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即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就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含义即其本质相一致。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义,尤其是仁。
这是北大某位老师的中哲课堂笔记,因为太多,不便全贴,请需要的同学加我,可以qq传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第一章孔子一、以孔子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
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
那么孔子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孔子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孔子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
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孔子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
其实礼坏乐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周礼,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周礼,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周礼,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
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这样的结果恰恰在于,礼乐文化的形式化,渐渐地流于形式。
(二)孔子的拯救之路——复古与开新在这样一个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孔子的拯救的途径第一是复古,第二是开新。
而孔子的复古和开新,其实恰恰是一体的两面。
孔子的复古,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和原原本本地复原周礼的每一个细节。
孔子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周公致礼作乐的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本身。
孔子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书目: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摘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第一部分:第一张、第二章、第三章在这一部分冯友兰先生就中国哲学的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为接下来章节的讲解做了铺垫,具体如下: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通过这一节我们可以总结出冯友兰的两个定义:1.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反思的对象是人生。
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出来。
2.对宗教的定义: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就是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在这里,冯友兰对哲学和宗教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宗教等于哲学加上层建筑,因此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佛学是一种哲学,而佛教是宗教。
同时他也在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关心宗教观念和活动,关心的是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
哲学提供了一条比宗教更直接的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
而成为圣人,是否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否定“生”呢?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总结了中国古代各哲学流派的观点,又参照了西方哲学理论。
他说中国哲学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是“内圣外王”。
圣人的内心达到了人与宇宙统一的境界,有最高的精神成就。
在外在行动上,圣人可以处理日常人伦事务,因此哲学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哲学又是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注意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暗示。
在这里冯友兰指出西方的哲学有着严密的推理过程,而中国哲学的著作则是模糊而富于暗示性的。
因为暗示,所以它可以无穷无尽。
这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语言障碍此书是冯友兰先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语言障碍也是对于西方学生而言的。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公元589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一617年)统一起来。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
628年,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家经典的官方版。
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为标准注释作疏。
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
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
经典原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
道家复兴和佛教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
我们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
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
当时尽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祥。
'(《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李翱在《复性书》中写的也很相似:'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
......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目录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3章诸子的由来第4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第6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第7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第8章名家第9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第10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第11章后期的墨家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第13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第14章韩非子第15章儒家的形而上学第16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第17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第18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第19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第20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第22章禅宗:潜默的哲学第23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第24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25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第26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第27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28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哲学简史》课程讲师马薷薷,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穿越这门课程。
(马薷薷是生长于陕西渭北地区的一种灌木,结红色小果,味淡甜可食,枝干有刺,生命力极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接受这门课的授课任务时,我是有两方面的困惑的:其一是到底讲“中国哲学史”,还是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写作范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在解放前后变化也是较大的。
其二,中国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哲学人物众多,仅冯先生这本《简史》涉及的人物便有数十个,如何取舍以达到梳理的目标?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只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涉及其它论者对本书的评价,不涉及其它中国哲学观或者中国哲学史观,不涉及冯友兰的哲学史观的变化。
这可称之为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举重若轻的原则。
同时,对书中符合冯先生这一时期思想但书中本身处理过于简单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这可称之为举轻若重的原则。
对第二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不增加,不扩展教材内容,只讲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即以作者对中国哲学史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哲学史本身的问题)为问题,以中国哲学的范畴流变为核心来组织讲授结构,围绕这些问题和范畴来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
这可称为“因事设论”的原则。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上课。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有无哲学”。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内容:主题贴:“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应该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目前仍然绕不过去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之前三章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虽然前三章没有这个题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组成的:其一,“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引起的?这个问题仅仅为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更广泛意义的文化问题、或者发展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进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二,到底什么是哲学? 哲学定义到底应该是多元的,还是唯一的,普遍的?从“哲学是什么”出发讨论“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逻辑上是否成立?如果有一种能被中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哲学“定义”,那么,能否以这样的哲学定义去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否符合这样的哲学定义?其三,哲学与科学有何不同?哲学的最本质功能是什么?中国哲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四,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哲学家主要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家是否回答过同样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哲学问题?(附带一个问题,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为何不收《孙子》?)其五,中西哲学到底有何异同?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到底是以这些共同点来判断“中国有无哲学?”,还是以中西哲学的不同点为依据另找一套标准(范畴、概念)来证明“中国有哲学”?以当代的哲学形态或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术语表述的中国哲学是否还是中国哲学呢?其六,中国哲学到底有怎样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七,中国哲学的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导致中国哲学的“中国特点”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经济、地理背景)冯友兰先生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受地理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来解释中西哲学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其八,中国哲学的雏形是怎样发端的?(冯友兰先生为何要讨论诸子起源问题?)其九,“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将来还存在不存在?(中国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让西方思想家来讨论“西方有没有中国的什么学,如儒学”?讨论一: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先读下面的材料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先秦哲学思想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开端(夏商至西周)第一节夏代“天”的观念▪“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唯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天用剿绝其命”,“共行天之罚也。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第二节商代“帝”的观念▪“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甲骨卜辞:“甲辰,帝其令雨?”“帝其降堇(馑)?”“王封邑,帝若(诺)。
”“伐邛方,帝受我又。
”▪“帝立子生商”第三节西周初年的天命观和“德”的观念“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
……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有四方。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命靡常”说▪“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厥惟废元命,降致罚。
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
”“以德配天”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惟时求民主。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不可不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第四节《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关于矛盾对立的观念关于变化发展的观念▪关于交感相斥的思想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标志中国哲学的开端。
第五节“五行”说的哲学意义▪朴素的天道物性思想朴素的人道物性思想▪孕育着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思想萌芽。
▪开创既寻求万物的统一性,又兼顾到多样性的哲学思维。
第六节西周末期的无神论思想▪“瞻卬(仰)昊天,则我不惠。
”“昊天不平”▪“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孔填不宁,降此大厉。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不弔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
”第一章汉代的哲学思想第一节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托名黄帝和老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法家若干思想的一种思想,以提倡“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为核心。
西方哲学前言名词解释和简答1.西方四大人文支柱学科: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哲学2.哲学:哲学本意是爱智慧、追智慧。
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这个智慧是关于爱的智慧。
真正的哲学给人以启蒙的作用。
3.哲学的起源:古代神话,惊讶。
第一单元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总论1.希腊哲学的三大基本精神:神学精神,自然精神,思辨精神2.希腊哲学为基督教义奠定了基础两个线索:1)自然主义神学,泰勒斯开创,水是神,打破人神同形。
2)理性主义神学,柏拉图开创,神使纯形式,最高等级。
3.解释自然与本原: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本原”是宇宙最初的存在,在宇宙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着决定的作用。
本原既是构成存在的基本要素,也是存在物存在和运动的根基。
本原问题是自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
4.简述希腊哲学三个发展阶段:1)自然哲学阶段、——核心问题是万物的本原问题2)在逻辑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核心问题是“存在”和“一”。
3)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转向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核心问题是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的问题。
第二章早期的希腊哲学1.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指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本原”的问题。
2.Thales(泰勒斯):1)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代表,是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始祖,被誉为“哲学之父”。
2)主要哲学命题:万物的本原是水。
“大地附在水上”“水是最好的”3)意义:A.表明万物都有根源,区别了本体和现象。
本体是自己存在的,现象则是依赖本体存在的。
B.水变成万物是自然的变化,万物由水而生是自然的过程,排除了万物是神造的说法。
3, Anaximander(阿纳克斯曼德):1)是thales的学生,米利都派的哲学家。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哲学简史》课程讲师马薷薷,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穿越这门课程。
(马薷薷是生长于陕西渭北地区的一种灌木,结红色小果,味淡甜可食,枝干有刺,生命力极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接受这门课的授课任务时,我是有两方面的困惑的:其一是到底讲“中国哲学史”,还是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写作范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在解放前后变化也是较大的。
其二,中国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哲学人物众多,仅冯先生这本《简史》涉及的人物便有数十个,如何取舍以达到梳理的目标?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只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涉及其它论者对本书的评价,不涉及其它中国哲学观或者中国哲学史观,不涉及冯友兰的哲学史观的变化。
这可称之为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举重若轻的原则。
同时,对书中符合冯先生这一时期思想但书中本身处理过于简单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这可称之为举轻若重的原则。
对第二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不增加,不扩展教材内容,只讲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即以作者对中国哲学史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哲学史本身的问题)为问题,以中国哲学的范畴流变为核心来组织讲授结构,围绕这些问题和范畴来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
这可称为“因事设论”的原则。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上课。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有无哲学”。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内容:主题贴:“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应该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目前仍然绕不过去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之前三章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虽然前三章没有这个题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组成的:其一,“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引起的?这个问题仅仅为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更广泛意义的文化问题、或者发展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进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二,到底什么是哲学? 哲学定义到底应该是多元的,还是唯一的,普遍的?从“哲学是什么”出发讨论“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逻辑上是否成立?如果有一种能被中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哲学“定义”,那么,能否以这样的哲学定义去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否符合这样的哲学定义?其三,哲学与科学有何不同?哲学的最本质功能是什么?中国哲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四,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哲学家主要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家是否回答过同样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哲学问题?(附带一个问题,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为何不收《孙子》?)其五,中西哲学到底有何异同?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到底是以这些共同点来判断“中国有无哲学?”,还是以中西哲学的不同点为依据另找一套标准(范畴、概念)来证明“中国有哲学”?以当代的哲学形态或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术语表述的中国哲学是否还是中国哲学呢?其六,中国哲学到底有怎样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七,中国哲学的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导致中国哲学的“中国特点”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经济、地理背景)冯友兰先生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受地理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来解释中西哲学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其八,中国哲学的雏形是怎样发端的?(冯友兰先生为何要讨论诸子起源问题?)其九,“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将来还存在不存在?(中国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让西方思想家来讨论“西方有没有中国的什么学,如儒学”?讨论一: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先读下面的材料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遍性的意识。
西方中心论本质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处于这种文化中,便不自觉地拥有这种“看法”。
正像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触的初期,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高于对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冲突中,得势的一方的这种观念才能保持下来。
文化自我中心现象在中西文化的接触中,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甚至比西方文化还要厉害。
在哲学领域的碰撞便是一个证明。
在历史上,启蒙主义者在对中国文化贫乏的了解之上曾经产生了对中国的热情。
这种热情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完全消失了。
黑格尔的哲学是西方中心论的经典理论形态。
在他看来东方文化没有“历史”,因为在那里理性处于沉睡状态,而真正的历史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理性开始走向自我实现。
理性顺着自我实现的道路,从希腊、基督教、启蒙主义直至普鲁士国家,达到其顶峰。
西方文化是历史的中心,这是黑格尔的表面命题;西方文化体现的理性特征,是历史的动力与目标,这才是黑格尔的实质命题。
客观上,中国本无“哲学”一词,自古也无“哲学”这样一个学科。
中国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是晚清时期的学者黄遵宪从日本引入中国的,而日本人对该词的使用又始于一位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西周用“哲学”这两个汉字对应西文的“philosophy”。
中国诸子百家学说只是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而近代思想家因此未经深思就给诸子百家学说贴上了“中国哲学”的标签。
近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是贴标签式的工作,这些工作严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诸子学说是“天文、地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的确包含了对哲学问题的深刻回答,但其研究范畴大于哲学的研究范畴。
因此,对诸子学说直接贴“哲学”标签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是对诸子学说的降格处理和对其价值的低估,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哲学思想失去了自我。
诸子百家转换为“中国哲学”显然更多地是政治的问题,而并非仔细考虑思想内容的结果。
如同一个科学家对哲学问题做了阐释,就要给科学家冠以哲学家的名号,虽然不是不可以,但须慎重处理。
同样的,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须慎重。
可以说,谈论“中国有无哲学”,完全是中西文化仓促相遇所产生的一个仓促的后果,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近代思想家身上的作用。
如果说要使哲学在中国发展,中国必须再从西方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不说西方中心,也是不真诚的。
以理性(工具理性)来对比,我们处于沉睡阶段,或未发展阶段,人家处于实现或渗透一切的阶段。
因此,西方中心论是西方人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用于东方社会时的一种自然表达。
它是由西方文化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这个文化的概念结构所规定的。
有无理论思维是涉及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心问题的。
正因为如此,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初期,中国的思想家使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工具,采取西方的立场,来解读中国哲学,以证明“中国有哲学”。
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西方中心论的。
在这套概念、范畴之下,“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
可以肯定,“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而是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
近现代以来,西方哲学依靠它的政治经济实力,成了“硬道理”,中国哲学成了“软道理”,“软道理”说服不了“硬道理”,历来如此。
这个问题也是顺便交待一点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背景至于这个问题在当代的继续存在,则应该和当代哲学研究者的焦虑有一定关系,问题背后隐藏着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怀疑:既不满意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又不能真正做到“以中释中”,中国哲学的研究遭受方法论困境;同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冯契、任继愈等前辈相比,当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无法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也无法另辟蹊径,更无法超越他们,在中国哲学的研究史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哲学遭到西方哲学的“打击”,又身受中国思想史与经学的双重“腐蚀”,难以成为它自己;所谓的“文史哲不分家”使得中国哲学被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两面夹击,蚕食鲸吞。
因而,要把这个问题的历史成因和它的现实原因区别开来。
讨论二: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
请大家先回顾导读材料(三)中前三个方面《从哲学的定义来看》、《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实际来看》、《从东西方哲学的共性来看》,及教材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然后各抒己见。
哲学的定义应该是多元与唯一、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
普遍接受的哲学定义有两个:“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的定义)。
但这两者实际上具有一致性。
哲学就是对于世界观的系统反思。
不过,后者更强调哲学人生论,认为世界观中的其它部分包括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实际上是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背景。
探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深化。
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最深层次的区别在于:科学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当作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从而现实地实现二者的统一,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成果;与此相反,哲学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根本反思对象而进行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来推进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科学的发展)。
因而,把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常识)来看待,是对于哲学的这种“反思”品质的扭曲和误解。
简而言之,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即“世界观”。
可以说,哲学与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冯先生称之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
以普遍性的哲学定义去套中国哲学,中国有哲学。
如果从中国哲学的特殊内蕴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答案更是肯定的。
不能认为从哲学定义去探讨“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就是“鸡同鸭讲,鸭同鸡讲”(理由是哲学定义是多元化的),那就走入了相对主义。
冯友兰先生将哲学的功能确定为“提升人的境界”。
考之于中国哲学史,这一论断确实包含了真知灼见。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会之后,人们正是按照西方学术分途的模式,把中国文化中的内容按照西方哲学的学科框架、思维取向和概念范畴体系加以抽绎、梳理和编排、改造,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中国哲学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西方文化中心论”的逐渐沦落,人们对于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重要意义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
正像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与哲学的对比中不少论者已经指出的,如果说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形态是以人之生命价值或意义的安顿为中心,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形态则主要体现为一种通过显发理性之光以认识、把握外在对象的智慧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