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9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是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894 年7 月25 日至1895 年4 月17 日。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开赴朝鲜,日本则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
7 月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随后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及清军装备落后,导致清军连战连败。
最终,清朝战败,于1895 年4 月17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战争的过程包括双方海军以及陆军的数次交战。
海上交战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陆军交战中,清军从朝鲜,辽宁和山东节节败退,导致京城危急,最后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与日军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
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
但就个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
从双方的训练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争之初,日骗满清政府出兵朝鲜平乱。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
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主要内容100字
甲午战争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为序幕,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日本军队在陆战和海战中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包括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
最终战争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战争发生的时期是清朝末年,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外敌的一次战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
一、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首先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危机。
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改革自强,而是出于保守思想,继续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
然而,西方列强并非出于友好手段来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是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不断向中国施压、限制,并进行不断的领土侵略。
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法、德、俄等国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推出门户开放、对中国南北海域进行控制。
同时,各国侵入中国内地,积极进行割据行动,侵略中国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存在。
随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贪污腐败、内部奢侈和腐化现象在清朝政府内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家的矛盾和紧张。
此外,受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商业制度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逐渐减少,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国内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时候,外来压力和内部压力同时在不断发酵,而清政府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和挽救形势,这也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
据统计,19世纪末,日本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时尚、文化、科技等方面也具有先进性。
而作为中国崛起最大的阻碍之一,日本正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抢占中国内地的市场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
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的民族战争,而是贯穿了中日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的结果。
因此,在双方的博弈中,道义问题、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总之,甲午战争的背景非常复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甲午战争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中日之间,是一场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纪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即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这场政治运动之初就已确立了对外扩张的政策,中国是他们主要的侵略目标。
1874年,日军侵犯了中国的台湾,设立“都督府”,向软弱的清政府勒索了军费白银50万两才撤兵。
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并中国的藩属琉球,改称为“冲绳县”。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中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部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甲午战争是日本实现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而与此同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国防力量貌似强大,其实薄弱。
进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有了一些成效,但中国没有从根本上强大起来。
1894年7月25日,驻在汉城的日军向牙山进犯,同日,日舰突袭丰岛附近的中国军舰,不宣而战。
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宣战”谕旨。
同日,日本明治天皇也下了“宣战”诏书,战争正式开始。
两国军队在中国的藩属国朝鲜打了平壤战役,清军失败,于1894年9月26日全部撤离朝鲜。
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几乎与平壤失陷同时,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大战、中日甲午海战或大东沟决战。
此役中清军损失军舰五艘,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五艘舰队受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为保存实力,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自此清军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
此后,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
10月24日,日军进犯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
清军的防线很快崩溃。
同日,日军开始攻击旅顺港口,于11月21日攻陷了这座“东亚第一要塞”。
随即,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估计达两万余人。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
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
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
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
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
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
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
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清军开赴前线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
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甲午战争的介绍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1]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