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管理】戏曲服装之衣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37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与平常的生活服装有很大区别,是戏曲表演的艺术品。
作为装扮角色的重要工具,服饰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服饰称“行头”,是从属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
中国戏曲服饰凭借服饰的艺术性,为戏中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桥梁。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是演员演戏时的穿戴要求,即演员或者角色在扮演舞台人物时所遵循的穿戴规则。
服饰穿戴规制严格,剧中各种人物角色其穿戴都有定例和规制,“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戏曲服饰的规定性要求穿戴者与饰建立稳定的类型对应关系。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也侧重于人穿着服饰的行为,要求穿着行为必须符合规则,因为服饰的穿着规则是经过历代观众和演员共同努力才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认知,从而这也对戏剧服饰的穿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舞台角色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因人物性格不同所着袍装颜色各不相同,通常是刘备穿黄色袍,关羽穿红色袍,张飞穿皂色袍。
整体形象鲜明,色彩对比强烈。
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装饰角色的个性形象,美化舞台。
特殊饰物的佩带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戏剧服饰款式的规定性一般是由部件服饰规定性引起而以整套服饰的整体规定性表现。
戏曲服饰除了讲究大方面之外,还注重戏曲服饰的细节,冠饰、佩物都有等级之分。
在戏曲中有30多种盔头,但是只有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才有盔,如上层社会中女子所戴的鸡盔、凤冠等,百姓象征的巾,如扎巾、小生巾等。
当然,戏曲服饰穿戴规范并没有条文规定,只能在实际演出中进行分析研究,服装的款式、质料、花纹、色彩等在在穿戴规范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质、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判定。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服装设计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服装设计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之美。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其服装设计以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的特点闻名。
在京剧中,戏装和妆容都极具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首先,京剧中的戏装通常由五色剧服、黄花袄、黄马褂和花白蟒袍组成。
五色剧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如红色代表勇猛,黑色代表正直等等。
而黄花袄和黄马褂则是京剧中的标志性服装,经常出现在皇帝或官员等高位人物身上,象征着威严和权力。
此外,京剧中的妆容也十分讲究,不同的脸谱色彩代表了不同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勇猛,白色代表痴呆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服装设计让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其服装设计以简约、古朴为特点。
豫剧中的服装设计注重体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豫剧中,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戴口巾、穿夹脚裤、披黑单、扎红鞋等组成,寓意着朴素的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形象。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更加多样,有嫁衣、年衣、巧裙、妆茧包、妆壶囊等。
这些服装设计不仅展示了农村女性的质朴和美丽,同时也突显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
黄梅戏是湖北省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剧种,其服装设计独具特色,充满了江南的浪漫和柔美。
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宽松长袍、配以蓝色或黑色的真丝裤等组成。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以宽袖、蓬裙和大领子为主,通常由绸缎、彩色纱等材料制成。
服装上的刺绣和螺钿装饰更是让服装变得华丽而精致。
这些服装设计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柔情,与黄梅戏的唱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丰富多样,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京剧的艳丽和戏剧性,豫剧的朴素和淳朴,还是黄梅戏的浪漫和柔美,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服装之美。
21国史-非遗-京剧【衣】
明信片上的戏曲服装——衣
在京剧传统服装中,除蟒、帔、靠、褶四大类服装以外的所有服装统称为衣。
下面展示的明信片只是衣的一部分。
宫装京剧《贵妃醉酒》杨玉环梅兰芳饰演
宫装京剧《贵妃醉酒》杨玉环史依弘饰演
云台装京剧《燕燕》燕燕刘长瑜饰演
官衣京剧《清官册》寇准张学津饰演
改良官衣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徐九经朱世慧饰演
花侉衣京剧《连环套》朱光祖董爱军饰演
素侉衣京剧《盗甲》时迁张春华饰演
龙马褂京剧《文昭关》伍员王珮瑜饰演
龙马褂京剧《罗成叫关》罗成叶少兰饰演
战袄战裙京剧《打焦赞》杨排风
战袄战裙京剧《泗州城》水母十二红饰演
战袄战裙京剧《白蛇传》白素贞张君秋饰演
大饭单川剧《迎贤店》店婆周企何饰演
小饭单京剧《金玉奴》金玉奴史依弘饰演
女凤斗篷京剧《霸王别姬》虞姬梅葆玖饰演。
中国戏曲服饰分类中国戏曲服饰分类大衣箱传统戏曲中角色穿的衣服,统称“大衣”。
置放文服蟒、官衣、帔、开氅、褶子等的衣箱,称为“大衣箱”。
一、富贵衣富贵衣,即“穷衣”,是大衣箱中第一件戏衣。
即在青褶子上缀若干块不规则的杂色绸缎,表示衣服破烂,满缀补丁。
为穷途潦倒的书生所穿。
这些书生后来又发达富贵了,故名“富贵衣”。
二、蟒蟒,传统戏曲中龙袍、蟒袍的简称。
模仿明代蟒衣制成。
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赐品。
其样式为圆领大襟,宽袖,袖褃下有摆,绣有各种蟒纹。
单蟒面都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
中国封建社会,服装色彩的等级制在戏曲服装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以蟒袍为例,明黄色蟒始终为帝王、后妃专用,五爪明黄蟒则为皇帝的龙袍。
蟒袍最初有五色:红、绿、黄、白、黑,即后来的上五色;至清末,又增加紫、粉红、湖色、深蓝、秋香或古铜色,即后来的下五色。
十色蟒称“双堂蟒”。
大衣箱备男蟒十件,女蟒五件。
1、男蟒有十团龙老生蟒、散团龙小生蟒、打龙净角蟒和改良蟒。
2、女蟒有旦角蟒、老旦蟒和镶边女蟒(花衫蟒)。
旦角蟒,为后妃、公主、郡主、贵妇、女将等穿。
穿时,颈围大云肩,腰际挂玉带,内系裙子。
老旦蟒,为神话剧中的王母、传统戏中的太后、年老郡主、一品诰命夫人所穿。
其角色由老旦扮演,故称“老旦蟒”。
穿时不加云肩,腰围玉带或系丝涤,内系裙子。
镶边女蟒(花衫蟒),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早年扮演《贵妃醉酒》的杨贵妃时创作的,具有“梅派”特色的服饰。
三、官衣官衣,是模仿明代文武官常服“团领衫”而制作。
上层人物到一般官员穿的礼服,还有些武将在上朝办公时候都可以穿。
它的一个特点是:前胸后背缀有方形“补子”两块,上绣飞禽或走兽,以衣色来区分官秩,分男官衣和女官衣。
1、男官衣,除男官衣,还有判官衣、丑官衣、改良男官衣和女官衣。
2、女官衣,式样同旦角蟒,腋下无摆,长仅过膝,穿时腰际挂玉带。
老旦穿时可腰际可系丝涤。
老旦穿紫、秋香、古铜色女官衣,故又称“老旦官衣”。
关于戏曲服装日常管理与保养的思考传统戏曲服装用料讲究,刺绣工艺精致,造价昂贵,妥善精心地管理和养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戏服管理人员,面对的对象是演员,塑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剧中人物,而一个人物在一本戏中往往不止一身装扮,因而服装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娴熟的装扮技术外,还必须熟知剧目剧情、角色扮相、扎扮规制、锣鼓经等等,并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戏衣制作能力。
同时,对戏服的日常养护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在一线从业的经验,对戏曲服装的管理与日常保养做一些总结和思考。
1.保持干净入库的存储原则首先,要遵循干燥、洁净、通风的仓储环境。
服装在收藏存放之前要清洗干净,经穿用后的服装都会受到外界及人体分泌物的污染。
对这些污染物如不及时清洗,长时间粘附在服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地渗透到织物纤维的内部,最终难以清除。
收藏存放服装的箱柜要保持干净,要求没有异物及灰尘,防上异物及灰尘污染服装,同时要定期进行消毒。
另外,这些服装上的污染物也会污染其他的服装。
服装上的污垢成分是极其复杂的。
其中有一些化学活动性较强的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缓慢地与织物纤维及染料进行化学反应,会使服装污染处变质发硬或改变颜色,这不仅影响其外观,同时也降低了织物牢度,从而丧失了服装的穿用价值,皮革服装上的污垢如不及时清洗,时间久了会使皮革板结发硬失去弹性,而难以穿用。
总之,为了避免上述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要将服装清洗干净之后再收藏存放。
2.保持干度与防蛀保持干度保持干度就是要提高服装要收藏存放当中的相对干度。
污垢中的有机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会发生酸败和霉变,而服装的自身就是有机物质,除化纤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外,棉、毛、丝、麻的化学成分是由葡萄糖聚合物理和蛋白质类所组成。
由于服装都带有霉菌,当自然纤维织物在长期受潮下,也会发生酸败和霉变现象,而使织物发霉、发味、变色或出现色斑。
在有污垢存在的情况下,表现就更为突出。
戏曲服装之衣戏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风雨和变迁,戏曲服装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戏曲服装之衣可以说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是演员和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展现戏曲文化内涵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从戏曲服装之衣的历史、体现戏曲文化特征、剧种服装特点和现代演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戏曲服装之衣的绝妙魅力。
一、历史源流戏曲服装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古代文艺活动中的祭祀和舞蹈,也融入了民间文化和宫廷乐舞的元素。
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多与戏曲服装相关的演出,“唐人歌吹舞蹈图”中的人物着装与戏曲服装息息相关,明代《曲苑杂记》中对戏曲服装的记载最为详尽。
清朝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繁荣,戏曲服装逐渐形成其固定的风格,自此,“戏曲服装之衣”成为了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戏曲服装不仅是历代皇帝和文人雅士热爱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线。
二、体现戏曲文化特征戏曲服装之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是戏曲文化特征的体现。
首先,戏曲服装之衣的灵魂是“厚重浓郁、富有中国味”的中华文化风格,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承载了历史的记载和意识形态的象征。
戏曲服装之衣像一幅精美的图画,揉合了历史、文化、艺术、道德、哲学及民族传统,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其服装的造型、颜色、配饰等,都富有着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
其次,戏曲服装的神奇魅力体现在多方面,如其寓意深远,形状富于创意,配饰颇为细腻,服装通过色彩、图案、线条和器物等方式,将各种人物的形象、身份、性格、动作和情感表达集于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
三、剧种服装的特点不同戏曲剧种,其服装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京剧服装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具有高超的演技、细腻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袍宽袖,头巾帽绸,靴子高筒,这些成为了京剧服装的标志。
戏曲服装的管理制度有哪些一、引言戏曲服装不仅是舞台上主要的道具之一,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演员表演的精神象征。
良好的戏曲服装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舞台表演的质量,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本文将从戏曲服装的选材、设计、制作、保养和使用等方面,讨论戏曲服装的管理制度。
二、戏曲服装选材1.面料选择:戏曲服装的面料选用至关重要,要选择柔软透气的面料,以便演员表演时灵活自如。
一般来说,选用丝绸、棉麻等面料,既能展现服装的华丽,又能保证演员的舒适度。
2.颜色搭配:戏曲服装的颜色对于角色的表现极为重要,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选用颜色要符合角色身份和时代背景,不宜过于花哨,要力求朴实自然。
三、戏曲服装设计1.服装设计师:对于戏曲服装的设计,要有专业的服装设计师进行设计,他们需要具备对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灵活的创意思维。
2.角色定位:在设计服装时,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地位、气质等因素进行精准的定位,在服装设计中突出角色的特点。
四、戏曲服装制作1.工艺选择:戏曲服装的制作需要严谨的工艺,对于一些华丽的服装要选择精湛的手工工艺进行制作,以保证服装的华丽和精致。
2.尺寸定制:戏曲服装的尺寸需要精准的定制,以保证演员的舒适度和表演效果。
五、戏曲服装保养1.妥善存放:已经使用过的戏曲服装要妥善存放,避免受潮、虫蛀等情况。
2.保养维护:对于戏曲服装的维护,要进行定期的清洗和熨烫,保持服装的整洁和柔软。
六、戏曲服装使用1.演员使用:戏曲演员在使用服装时要注意保持干净、整洁,避免磕碰等损坏服装。
2.台前幕后:在演出过程中,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服装的换装和保养,确保服装在表演过程中的完美呈现。
七、戏曲服装管理制度1.专业团队:每个剧组应当有专业的戏曲服装管理团队,包括选材、设计、制作、保养和使用等环节。
2.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戏曲服装管理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3.管理标准:建立统一的戏曲服装管理标准,包括服装品质、使用期限、维护方法等方面的规定,明确每一项规范。
传统戏曲服饰介绍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传统戏是经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
下面仅举出一些传统戏中的服饰以作参考。
皇帽──戏曲盔帽。
也叫“王帽”或“堂帽”。
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
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戏曲盔帽。
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
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
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插尖翅者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
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戏曲服装。
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
又有男蟒、女蟒之分。
女蟒较短,绣龙凤,为后妃、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古铜色或香色蟒。
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围玉带。
官衣──戏曲服装。
传统戏曲中的文官服,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纹绣,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补子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
依官阶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巡按、府道等着红色,知县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
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秋香色2种。
红官衣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为传统的结婚礼服。
箭衣──戏曲服装。
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
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
分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
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戏曲服装。
又称“甲”。
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
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
戏曲服装详细介绍戏曲服装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角色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曲服装通常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等,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蟒是戏曲中帝王将相和后妃穿的服装,一般有蟒袍、蟒衣和蟒靠等。
蟒袍是蟒类服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常是圆领、大襟、右衽,袖子比较宽,袍身上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颜色以黄色为主。
靠是戏曲中武将穿的服装,一般有硬靠和软靠之分。
硬靠是用金属片和彩线绣成的,有甲片、靠旗等装饰,显得威武雄壮;软靠则是用布和彩线绣成的,没有甲片和靠旗,显得轻便灵活。
帔是戏曲中女性角色穿的服装,一般有对帔和帔风等。
对帔是一对相对的帔子,通常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帔风则是一种长条形的帔子,通常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
褶子是戏曲中平民百姓和文人雅士穿的服装,一般有男褶子和女褶子之分。
男褶子通常是长衫,有圆领、大襟、右衽等特点,颜色以黑色为主;女褶子通常是长衫或短衫,有对襟、立领等特点,颜色以红色为主。
盔帽是戏曲中角色戴的帽子,一般有冠、盔、巾、帽等。
冠是帝王和后妃戴的帽子,通常是用金属或宝石制成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盔是武将戴的帽子,通常是用金属制成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巾是文人雅士戴的帽子,通常是用布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帽是平民百姓戴的帽子,通常是用布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
戏曲服装的种类和样式非常丰富,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它们不仅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服装之衣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服装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曲服装通常被分为“五大类”,即“文戏”、“武戏”、“宫廷戏”、“历史戏”和“民间戏”。
其中,每一类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文戏服装文戏是指以文艺类内容为主的戏曲,如昆曲、京剧等。
文戏服装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文戏服装讲究形神兼备、风格多变,其特点是颜色丰富、修饰精美、飘逸华美、平实朴素。
其中,京剧有“花旦”,即女演员的角色,她们的戏服的特点是精致多彩、丰厚华美,用以表现时尚与美丽;而老生和小生的戏服则体现了其腼腆和谦虚的性格特点。
二、武戏服装武戏是指以武术类内容为主的戏曲,如越剧、皮影戏等。
武戏服装以体现战士英勇、威猛、神秘为主要目的。
其特点是色彩明亮、图案明显、布料厚实、质地坚韧,适合表现武术动作的快速和变幻。
三、宫廷戏服装宫廷戏是指以宫廷阶层或贵族生活为主题的戏曲,如“琵琶曲”、“雪月花”等。
宫廷戏服装以体现贵族的尊贵、典雅、华丽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装饰豪华,装饰图案细致,色彩搭配严谨庄重。
四、历史戏服装历史戏是指以历史为背景的戏曲,如“岳飞”、“红楼梦”等。
历史戏服装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文化的瑰丽和多样性,其特点是色彩浓烈、图案精美、拼缝讲究、使用组件考究。
在表演过程中,穿上历史戏服会让演员充分展现出作品历史情境的氛围和人物形象的铸造。
五、民间戏服装民间戏是指以民间故事和文化为题材的戏曲,如“晋祠”、“当阳坝”等。
民间戏服装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本土特征,其本质是简单朴素、耐用耐看。
民间戏服装的特点是采用天然染色料、图案寓意丰富、生活气息浓郁。
总的来说,戏曲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艺术价值、独特风格和深厚历史底蕴,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传承。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戏曲服装,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扬这一国宝,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的千年传统。
京剧服装行当的划分及作用之大衣篇1.大衣: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
从技术职能来讲是管、拌、扎、勒,所谓的服装的管理保养,在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侍的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强技能操作以及服饰的名称识别和塑造不同人物着装类型,为此服装的分行对表演起到了保证作用,为艺术的完整,达到预期效果,发挥着集资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当在技艺处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围和特点。
(1范围及作用: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
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
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
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为"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
如:晁盖、宋江等。
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
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
《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
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为塑造女性的朝廷命官,皇后、嫔妃等的主要服饰有:女蟒,女官衣,宫装等。
如《打龙袍》中的李后,《打孟良》中的佘太君,《大保国》中的李艳妃,均穿蟒;《樊江关》中的柳迎春穿官衣;又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上天台》中的娘娘则穿宫装。
戏曲服装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其图案纹饰具有特定的程式与寓意。
传统戏曲服饰的分类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款式特征对戏曲服饰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析了蟒、靠、褶、衣、盔头、鞋等戏曲服饰的类型特征和服饰图案特点。
戏曲服装种类繁多,包括袍、衫、裙、裤、帽、鞋等。
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
袍是贵族或官员的常见服装,衬托角色的尊贵身份;衫则代表平民阶层,展现平凡人物形象;裙多为女性角色所穿,能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娇媚;裤则主要用于表现男性形象,突出角色的刚毅和阳刚之气;帽可分为官帽、冠冕和其他形式,用于区分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鞋则是角色形象的点睛之笔,根据角色的性别和地位选择不同款式。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行头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穿的服装,包括蟒袍、官衣、褶子、马褂等等。
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蟒袍是皇帝、王公贵族等高级官员所穿的礼服,通常是黄色的,上面绣有龙纹、凤纹等吉祥图案;而褶子则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所穿的衣服,通常是蓝色的,上面绣有各种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
在戏曲中对戏曲服装的称谓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由来自上古时期的古典文学、歌谣和舞蹈组成。
戏曲服装也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的装束精致,相当复杂,有着鲜明的特色。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角色,戏曲服装也分为不同的称谓。
首先,最经典的戏曲服装就是以着装为重点的“梆子”,这种服装又称为“大梆子”或者“中梆子”。
梆子服装由大披肩、背心、护腰、裤子和裤头组成。
梆子服装的色彩较为简单,常常是采用红、绿、蓝等朴素的颜色,整体上来说,它十分考究大度、雅致,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以“青衣”为特色的“青衣服”,它是戏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装束,主要由青衣、男式背心、裤子和裤头组成。
这种服装色彩十分鲜艳,是登场展示角色重要称谓,能够给观众带来感受激动的视觉效果。
此外,戏曲中还有“银衣”、“金衣”和“墨衣”,它们是戏曲中的上等装束,一般是尊贵的角色穿戴的。
“银衣”的服装,一般是由亮银色的披肩、锦袍和背心组成,本质上来说,它是银色披肩系锦袍而成的,采用精致繁杂的古典图案,表现出尊贵而豪华的风格。
“金衣”则是以金色作为装饰,由金色背心、护腰、裤脚和裤头组成,充满了贵族范儿,丰富多彩。
“墨衣”服装,主要由黑色衣衫、护腰、裤脚和裤头组成,色彩素雅,可以反映出一种高深和文雅的气质。
另外,还有“花衣”、“花袄”和“禅衣”,它们都是戏曲中的高等装束。
“花衣”服装是以花朵或树叶等图案作为装饰,它多线多色,给人一种生动而艳丽的感觉,主要用于表现富贵角色。
“花袄”服装以若干种颜色的衣衫组成,上面镶有花纹装饰,穿戴者仿佛是庄严而又灵动的活画,十分有特色,袖子及衣腰上的花边设计也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最后,“禅衣”服装是比较特殊的装束,它是以几十种不同的颜色拼接而成的,上面还绣有幅精美的图案,各种拼花的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之一,这种装束也是表现高僧的标志。
总之,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每一种服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束,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服装企业管理】戏曲服
装之衣
衣
京剧传统服装中,除蟒、靠、褶、帔之外,其余所有服装,都称为衣。
“开氅”属于便服。
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
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
其形制: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
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
“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
图为《将相和》之廉颇
角色行当:净行之铜锤花脸
麒麟开氅。
用于高级职官。
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龙首、狮尾、牛足。
将此种神兽用做开氅的主要纹样,插底为“博古”图案(又称“四艺”吉祥),是为了象征人物的位高权重。
麒麟开氅一般为黄色,绒绣。
若用黑色,则采平金绣法。
图为《宇宙锋》之赵高,头戴相巾。
角色行当:净行之架子花脸
团花开氅:用于高级文官。
主要纹样为团花(周身共10个花团)。
绒绣或平金绣。
衣边及袖口绣缘饰纹样,不单镶边。
图为《将相和》之蔺相如
角色行当:文老生之安工老生,即唱功
老生;
团狮开氅:用于身份高的武将。
白色。
绒绣。
狮子本是勇猛的象征,构成圆形图案纹样之后,减弱了气势,增强了装饰性,这就具有了严谨庄重的特点,适用于既勇猛而又有智谋的类型人物。
图为《甘露寺》之赵云,头戴“扎镫”。
角色行当:武生
官衣:
文官的官服。
用于中级文官(个别情况如新科状
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
源于明代官服—盘领窄袖大袍。
其形制,基本和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
胸前和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
明、清俩代,以“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
但京剧眼装官衣上的“补子”,仅起到艺术符号的作用。
官衣以眼色区别大致的官级:紫色、红色表示身份品位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
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带。
图为《群英会》之鲁肃(三国时代东吴的大夫)。
改良官衣
对官衣加以美化,采用平金绣的圆形纹样取代“补子”,且在袖口及腰部以下适当饰以纹样。
此种改革图案的官衣,谓之改良官衣,为近世所创。
图为《赤壁之战》之鲁肃。
青官衣
俗称“青素”。
黑色表示职位最低。
“青官衣”虽具官衣形制,但无“补子”。
一般用于管理驿站的驿丞官或管理官僚门庭的门官,也用于降将。
图为《战宛城》之张绣(战败后归顺曹操的降将)。
红官衣——
丑生红官衣尺寸比官衣略短一些,专用于如七品知县身份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
衣服略短,一则是为造成一种滑稽感觉,再则是为了适应较大的舞台表演动作的需要。
(有时为了更加强喜剧色彩,此类人物干脆使用尺寸更短的女官衣)。
图为《审头刺汤》之汤勤(明代嘉靖朝的严世藩之幕宾)。
角色行当:文丑之袍带丑。
学士官衣——属于官员、学士的常礼服。
它是在缀有“补子”的青官衣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身后仍有“摆”,但补挂玉带,改系软带,软带正中垂俩条飘带。
以纹
样进行局部装饰:绣边,下摆绣海水。
学士官衣虽是其母体——官衣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仍未脱离官衣的基本形制。
图为《十道本》之褚遂良(唐代名臣)学士衣——由传统的学士官衣进一步发展而成。
它取消了作为官衣主要标志的“补子”和“摆”,使之真正具有了常礼服的性质。
和之相应的改革,是以学士巾取代纱帽。
这样,就使得新的人物造型趋于合理、完整。
学士衣自近世成型之后,以其古雅潇洒赢得表演艺术家们的青睐,传统的学士官衣遂不再常用了。
图为《洛神》之
曹植
角色行当:文小
生之官生
古装——梅派
古装的创制,在
戏曲服装发展史
上具有重大的开
拓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云台衣”这种新颖的服式原来是因某一特定剧目而专用的,后来得到发展。
在演进过程中,又和传统的服装造型特色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适应面大的
通用服装,且成为定式而保留下来,从而丰富了戏曲服装宝库,这就是我们当下所通用的“古装“。
它和其雏型—云台衣不同之处在于:以圆领对襟云肩取代了直领云肩,以带水袖的阔袖古装袄代替了窄袖古装袄,以飘带软带替代了绦子。
“古装”的造型,在一定限度上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
其应用范围也扩大了,通用于传统剧目中的仙女,以及红娘等人物,在新编剧目中,更得到了广泛使用。
云台衣——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