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26.00 KB
- 文档页数:2
《巴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巴西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具体包括:1. 知识与理解: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资源和经济结构。
2. 技能与操作:通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巴西地理特征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处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巴西文化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了解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巴西的地理特征,并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处理。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1. 巴西地理位置图、气候分布图和相关地图册。
2. 巴西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的多媒体课件或教材。
3. 互动式地理教学软件或在线地图工具,以便学生实际操作和分析。
4. 准备一些关于巴西文化和历史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激趣本环节通过展示一段巴西特色的音乐或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结合教师生动地介绍巴西的概况,如巴西的热带雨林、足球王国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知识导入1. 地图认知:利用地理地图,指导学生快速找到巴西在南美洲的位置,并了解其形状特征。
同时强调巴西的海陆分布和邻国关系。
2. 气候特点: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巴西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对当地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三、新课内容展示1. 巴西的自然资源:详细介绍巴西的热带雨林、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并强调其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巴西的自然之美。
2. 巴西的人口与文化:介绍巴西的人口分布、主要民族和语言,以及巴西的文化特色,如音乐、舞蹈和节日等。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和重要性。
3. 巴西的城市与交通:讲述巴西的主要城市及其发展,介绍当地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以及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巴西》教学设计3、激情互动4、魅力精讲科代表展示:1、巴西的位置和主要的地形区2、巴西这两大地形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3、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有哪些国家?人口多于巴西的又有哪些国家?4、算一算亚马孙河的流域面积是尼罗河的多少倍。
1、填表对比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这片热带雨林有什么重要作用?3、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
1、A点位于高原B点位于平原2、C点是洋D点是洋3、河流E是4、纬线F是G是观看巴西热带雨林的视频资料,讨论热带雨林的作用和破坏之后的危害板书设计:第六节巴西一、位置二、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三、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四、地形、河流《巴西》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通过前五个国家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但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件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层次,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巴西》效果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图文并茂,一共涉及三方面的知识,都是重点内容,其中难点内容是巴西工农业分布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对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时,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对巴西以混血种人为主的地域文化的认识,采用读图表、看图片、赏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解析,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巴西文化的形成过程。
对于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采用读图分析法、对比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
一.教材分析书中没有巴西气候分布图,需要根据上学期知识复习,上学期这个知识点学生不熟悉。
乘机学习热带气候分布规律。
巴西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经接触过。
二.学情分析前面课程多强调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这里涉及到人文要素的相互影响。
巴西足球队可以分享。
巴西的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前面学习过工业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这里涉及到农产品分布与工业分布的关系。
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讲解要生动,有关热带雨林的开发最好组织学生辩论。
(估计是没有时间了)三.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巴西人种特点,认识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互相影响(根据地图或其他资料说出国家的种族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3.以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举例说明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注:加粗标记为课标要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下:1.巴西人种特点&人文要素的相互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巴西工农业发展历程、自然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热带雨林的方式、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于学生学情暂定难点如下:1.工农业生产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工业区位因素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五.教学过程教学思路如下:1.文化多元&混血种人的社会疫情期间我们大家居家隔离多久呢?我国民众与政府配合较好,所以我国疫情控制较好,但有一个国家就是政府不愿意民众隔离,黑帮比政府更关心民众安全,就是巴西。
提到巴西大家会想到什么?巴西最有名的足球,这些球星大家都认识吗?但是现代足球发源地在哪?英国。
有同学提到巴西狂欢节,狂欢节本来属于哪个地区?欧洲(播放视频)在狂欢节上大家跳的大多数为桑巴舞,桑巴舞又最早起源于非洲土著。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9.2《巴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巴西,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巴西地理知识的平台。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巴西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学生能够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等特点。
2.难点: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的特点,以及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资料分析法: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西的认识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
2.地图:巴西地图、南美洲地图。
3.文字资料:关于巴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4.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地图和文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南美洲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巴西。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巴西地图和南美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地理位置。
然后,教师通过展示文字资料,介绍巴西的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特点。
《巴西》第1课时教学设计(同乐中学:颜华)【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使用图片和其他材料了解巴西的种族特征。
2.通过图表和其他数据了解巴西工农业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巴西的了解,懂得尊重多种族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重点】1.承认巴西种族的组成。
2.了解巴西的工业和农业特点。
【教学难点】1.利用图表资料综合分析工农业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一、巴西的第一个谜团——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
(师)(边播放足球视频边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足球王国”是哪个国家吗?这个国家全国人民都喜欢足球运动。
对,巴西。
(板书)除了巴西著名的足球,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期待的事情。
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去巴西进行一次神秘的探索(黑板:探索)。
请先看看巴西的四个怪物。
我们的任务是找出这四个怪物的内部。
Ppt,请读出四个怪物。
你有信心吗?为了让这次巴西探秘更加顺利,先看一段介绍巴西的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探索第一怪――“世界之最随处在”的奥秘,看看巴西都有哪些世界之最。
所有任务的答案就在视频中,一定要集中精力,边看视频边填写“世界之最随处在”部分。
老师指导并板书:位置、地形、气候请分享你对巴西的最初印象。
提醒学生用红笔改正错误。
1、位置:巴西位于(拉丁美)洲(板书: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叫拉丁美洲,也是南美洲国家),东临(大西)洋;人口数居世界第(五),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五)(前四一位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3、气候: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热带)(板书:热带气候)(赤道穿过巴西北部,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4.(咖啡)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填充农产品)。
《巴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巴西的介绍。
通过学习巴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巴西这个南美洲的大国,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和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主要城市、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巴西的一些典型景观,向学生介绍巴西,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
2. 学习巴西的地理位置(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和与其他国家的接壤情况,并通过地图或模型等教具展示巴西的地理位置。
3. 学习巴西的自然资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咖啡、水力资源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巴西的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巴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
4. 学习巴西的主要城市(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主要城市,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并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城市的特点和景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城市进行简单的介绍。
5. 学习巴西的文化特点(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西的文化特点,如巴西足球文化、森巴舞、热情的巴西人等,并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巴西的文化氛围。
学生可以选择展示自己对巴西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6. 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程小结,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巴西的地理、资源、城市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巴西的特点,并展现对巴西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价1. 合作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中的合作和参与程度。
2. 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展示情况,评价学生对巴西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巴西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学习的改进措施。
《巴西》说课稿
一、课程介绍
巴西,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
本课程将带您领略巴西的魅力,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
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巴西的历史发展脉络巴西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巴西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巴西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能够:
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熟悉巴西的文化、艺术、风俗和传统;掌握巴西的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巴西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等。
教学内容将涉及巴西的各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您对巴西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解,使您对巴西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您深入了解巴西的发展历程和社会问题。
小组讨论:鼓励您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引导您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加深对巴西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巴西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您对巴西的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导入阶段: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带您初步了解巴西的魅力;讲授阶段:系统讲解巴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阶段: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巴西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问题;小组讨论阶段:鼓励您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巴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2.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看视频、阅读图片、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课堂竞赛等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巴西的地理位置、种族构成及多元文化。
②了解巴西的气候、自然环境特点及工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比较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
五、教具准备:巴西政区图、巴西地形图、多媒体等。
六、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①播放视频并提问学生:同学们知不知道世界上那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学生回答(巴西)②你们对它多了解呢?其次,讲授新课(一)了解巴西概况这部分内容在视频导入、阅读课文中得到体现: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二)创设情境释疑这部分内容在课本及课件的图片上得到体现 .让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部分。
这部分是本节的难点,我会在活动中多给学生讲解、引导,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①多媒体播放地图,观察巴西所在的大洲,进一步观察地图,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看完图片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内容,小组里自由解说图片,推选优秀的解说员再次结合图片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
②多媒体播放巴西地形图,让学生找出主要的地形(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等。
③通过再次观看视频,了解巴西人种的结构特点,与巴西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进一步了解巴西的独特的文化,如:桑巴舞,狂欢节,足球。
最后,让学生阅读图文上资料,完成导学案的问题,结束后进入当堂检测部分,用比较得分的方式当堂检测,采用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踊跃抢答的方式,在轻松、民主的氛围内,完成知识的巩固、深化。
《巴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二、教学对象分析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教学设计思想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六、教学难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七、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八、教学反思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提到巴西,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巴西足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入学习状态。
《巴西》教学设计本节知识,是初中世界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更大程度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既是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充分发挥本节课的“出场”优势,再结合巴西所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世界之美,生活之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知道巴西多元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1)根据巴西的地形图,能够分析巴西的自然特征;(2)根据资料,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3)通过学习,能够总结出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的要素。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2(3)学会倾听与尊重。
2.难点(1)多元文化对巴西的影响;(2)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问学生在中国儿童节是哪一天?教师节是哪一天?然后引出: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儿童节是9月12日,教师节是9月13日,想不想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根据提示可以确定是巴西,学生回答:想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尽快投入到上课的状态中来。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1.和学生聊天,问学生的名字由谁给起的,有什么含义?由此引入巴西国名的由来以及其含义。
2.每个人有他的名字,名字都包含一定的意义,那么,同样,一个国家也有她的名字也有她的意义。
巴西这个国名是谁给她起的,又有什么含义呢?通过巴西国名的介绍,可以顺利成章的引入巴西的历史,特别是殖民史学习。
3.在此过程中拓展有关玛雅文明的知识。
4.巴西有大量的混血种人,那么到底有多少呢?向学生展示巴西最新的人口构成比例图(黑白混血种人占43.1%,白种人占47.7%,黑种人占7.6%,印第安人占0.4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巴西》是本册书中关于南美洲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了解。
但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政治制度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了解,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巴西的独特政治制度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准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课件以及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粉笔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巴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巴西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下《巴西》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七年级下《巴西》教学设计 1一、地理规律:本节课我积极展开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学会从地图中寻找信息,进行正确的图文转化,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世界地理分区部分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案例,共分三个标题:“大量的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在说明巴西工业分布与热带雨林开发现状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人地关系和谐的思想,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巴西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扩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巩固学生对区域地理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是世界区域地理的一节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几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综合法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教材设计的模块特色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学习的愿望,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四、设计理念: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或者最关心的话题,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了解巴西的基本概况,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产生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利用巴西地图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2、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情况;3、通过数字、图表信息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状况;4、运用资料分析巴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过程与方法1、在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教学主线设计教学内容:1.了解巴西的民族大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类型、人种特点。
3.了解巴西工农业的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种特点等。
2.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农矿产工业图等,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工农业分布等。
2.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数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的成就。
3.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探讨地理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2.认识巴西人种的构成;3.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1.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主线设计: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1.创设情景导课。
视频资料:“巴西足球”看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一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吧,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足球可谓是影响力巨大的,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总会牵动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人们的目光,同学们有谁知道在世界各国中,哪个国家获得的世界杯冠军次数最多?(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获得世界杯冠军最多的国家是巴西,在19次世界杯赛事中获得过5次,因此巴西又被誉为“足球王国”。
教师提问:除了足球外,同学们还知道那些与巴西有关的风土人情?(学生自由作答,图片提示:桑巴舞、狂欢节、咖啡等。
)既然巴西有这么多有趣的事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具有特色的巴西。
板书:第二节巴西。
《巴西》教学设计教材名称:《巴西》教材简介:《巴西》是一本介绍巴西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巴西这个国家的特点和魅力,丰富他们的世界视野。
教学目标:1. 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2. 了解巴西的历史沿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3. 了解巴西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4. 培养学生对巴西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1. 巴西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2. 巴西与中国的比较分析。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现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案例教学法:通过巴西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巴西的理解;3. 小组讨论法: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就巴西与中国的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2. 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巴西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植物、动物等;3.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巴西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2. 介绍巴西的历史沿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3. 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展开思考和讨论。
第三课时:1. 展现巴西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2. 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巴西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3. 小组展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四课时: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就巴西与中国的比较展开讨论;2. 引导学生比较巴西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3. 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梳理巴西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发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巴西,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巴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激发学生对巴西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巴西》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巴西》。
巴西是一个位于南美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文化。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了解巴西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2. 了解巴西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3. 了解巴西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4. 了解巴西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产业。
三、进修内容1. 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西与秘鲁、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国接壤;- 巴西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亚马逊雨林、巴西高原、伊瓜苏瀑布等。
2. 巴西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 巴西在1494年由葡萄牙殖民,成为葡萄牙王国的殖民地;- 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建立巴西帝国,后改为共和国;- 20世纪中叶,巴西发生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
3. 巴西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 巴西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融合了欧洲、非洲和印第安文化;- 巴西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巴西狂欢节、桑巴舞等。
4. 巴西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产业-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也是糖、大豆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 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铝土矿等;- 巴西的工业也在不息发展,汽车、飞机、电子产品等制造业逐渐壮大。
四、进修方式1. 教师讲解:通过PPT、视频等方式,介绍巴西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巴西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展示给全班;3.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巴西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了解更多关于巴西的信息;4. 教室练习: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稳固学生所学内容。
五、教室作业1. 写一篇关于巴西的文章,介绍巴西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2. 制作一份关于巴西的海报,包括图片和简要介绍;3. 收集巴西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料,分享给同砚。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巴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还了解了巴西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点。
《巴西》教学设计注:红色字体为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为主线。
导入新课:出示巴西足球、巴西足球队员、巴西国旗图片,师生共同讨论引入,讨论巴西国旗图案的含义发放学习纸。
认定目标:学生自读(见学习纸)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课文,后自己做第一大题。
结束后学生同伴互查答案,教师及时点拨、反馈、矫正,及时激励、奖励学生与小组。
提示:两大地形区与两大气候的关系,主要的动物加上巨嘴鸟,主要城市提及贝洛奥里藏特与三角区。
师生共同看亚马孙热带雨林视频,了解雨林的现状与保护。
二、学生小组或同伴交流讨论,完成第二大题。
教师板巴西略图,后巡堂,及时提示矫正学生中的问题。
教师提问小组,及时矫正、反馈、激励,完成小组考评。
三、教师依板图总结、提示、矫正、反馈、拓展:巴西的迁都原因、巴西能源的开发方向、巴西的经济地位及发展,联系潍坊的经济现状发展能源。
四、学生总结、巩固。
《巴西》学习纸学习目标:1、巴西的位置、地形区、气候怎样?在世界和拉丁美洲的地位如何?2、巴西的热带雨林有那些动植物?现状如何?怎样保护?3、巴西有哪些农矿产品世界出名?有哪些重要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你能分析原因吗?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文后,完成下列各题1、巴西是世界第()大国,世界第()人口大国,大部分居民通用()语。
2、巴西主要分布在()带,分()和()两大地形区,分属()和()气候。
3、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平原,被称为(“”),主要特有动物有()、()、()、(),从生态上称(“”),1978年,有关八国签定了(《》),旨在共同()。
4、巴西热带经济作物占世重要地位的有()、()、()、()等,居世前列的农产品还有()、()。
5、巴西主要矿产有()、()等,巴西最大城市是(),也是()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是(),也是最大的()中心;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是(),是巴西与()合建的。
6、在巴西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拉普拉塔平原、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马瑙斯二、讨论交流:1、过度开发热带雨林带来哪些危害?怎样对待亚马孙的热带雨林?2、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从交通与资源方面分析原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6《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6《巴西》是一节关于巴西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巴西人民生活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介绍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掌握巴西的地理特征和巴西人民的生活。
此外,学生对于巴西的足球、热带雨林等特色知识具有较高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增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2.教学难点:巴西的地形、气候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巴西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的亚马孙雨林为例,分析巴西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巴西的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巴西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巴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巴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巴西是拉丁美洲典型的一个国家,也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教材通过对巴西“位置与范围”“大量的混血人种的社会”“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等三方面的内容的分析。
让学生对拉丁美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
本节涉及七年级上学期世界气候的分布、地形的分布,判断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等相关内容。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和首都。
2.运用地图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
3.举例说出巴西在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地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2、认识巴西的人种、文化的特点。
3、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根据地图、表格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气候特点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难点:总结巴西在保护热带雨林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
巴西
一、位置与范围
二、人文特征:
1、大量的混血人种
2、多元的文化
三、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