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
- 格式:pptx
- 大小:428.43 KB
- 文档页数:50
附件1: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为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对象是县(含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统称县)。
第三条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督导评估认定,坚持“依法实施、保障公平、注重质量、社会认可”的原则。
第四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三年以上;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第二章评估内容与标准第五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
第六条资源配置评估通过以下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
具体包括:(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由政府提供的为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9年免费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教育阶段。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需要进行督导评估,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质教育的公平获得。
下面将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进行详细阐述。
一、强化政府责任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因此,督导评估细则应明确界定政府的责任,并对其进行监督。
政府应确保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包括教师配备、教育设施建设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控和管理,防止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二、建立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细节内容。
同时,评估指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促进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完善评估方法督导评估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又兼顾统计数据的客观性。
督导评估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听取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分析评估报告等方式进行。
四、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需要主动开展信息公开和与学校、教师、家长等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
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评估结果,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
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沟通机制等方式,与学校和家长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加强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督导评估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和进一步发展。
政府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弥补教育差距。
同时,评估的结果还可作为学校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依据,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应明确政府责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方法、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并加强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
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依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展督导评估暂行方法>》(教督〔2012〕3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法>的通知》(赣府厅字〔2013〕101号)以及《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进展差不多均衡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国教督〔2012〕1 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素养教育为主题,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动县级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进展职责为核心,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消除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努力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真正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上来。
二、差不多原则(一)公平公正原则。
将督导评估的实施、督导信息的公开、督导结果的公示等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确保督导的公平公正性。
坚持督导评估活动参与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扩大督导评估的社会阻碍力。
组织开展公众中意度调查,体现督导评估的阳光透明。
1 / 1(二)注重实效原则。
依照我省实际,围绕义务教育均衡进展中的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治理以及均衡差异程度等方面,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充分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引领和督促提升作用,大力推进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展。
(三)创新方法原则。
依照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紧扣“均衡”和“进展”两大主题,建立“差不多办学要求达标情况认定+校际均衡差异系数测算+工作推进状况考核评分+公众中意度调查”的“四位一体”督导评估方法。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地检查与动态跟踪监测并重,实事求是地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进展状况进行督导评估。
三、工作要点(一)差不多办学要求达标情况认定。
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展督导评估差不多办学要求达标情况的认定实行综合评分,总分在85分以上的学校为差不多办学要求达标学校。
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督导评估细则(义务教育)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督导评估细则(义务教育)一、引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辽宁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并通过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督导评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督导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和指导。
2.原则:本督导评估细则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遵循公正、客观、全面、科学的原则。
三、评估指标1.基础教育资源a.学生数量:统计各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总数量及年度增长情况。
b.教育经费:调研各县上年度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包括财政拨款、教育捐赠等。
c.师资情况:统计各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量和教师编制情况。
d.教育设施:考察各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情况。
2.教育质量与均衡发展a.教育质量评估:考核各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包括学业成绩、教师教育水平、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等。
b.均衡发展评估:检查各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源配置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存在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教育管理a.教育政策执行情况:了解各县对国家和省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等。
b.教育机构管理情况:考察各县教育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等情况。
四、督导评估流程1.督导组成:根据需要组建督导组,包括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等。
2.督导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文件材料审核等方式进行督导评估工作。
3.评估报告:督导组将根据实地调研及相关材料,编制评估报告,对各县(市、区)的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一、总则为推动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制定本细则。
二、督导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江西省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三、督导目标1.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评估,确保所有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减少城乡之间和学校间的差距。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评估,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督导内容1.学校基础设施。
评估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教师队伍。
评估学校的教师队伍情况,包括师资力量、入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确保学校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3.教育经费。
评估学校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确保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确保学校的教育经费不因地域差异而存在较大差距。
4.教育质量。
评估学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教学质量等方面情况,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5.家校合作。
评估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情况,确保家长能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校共同育人。
五、督导评估方法1.抽样调研。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全省县级行政区域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进行调研,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2.资料分析。
通过收集学校的相关资料,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家校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3.实地考察。
对选定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收集更全面的信息。
4.综合评估。
结合抽样调研、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评估结果。
六、督导评估结果1.根据评估结果,对学校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
2.对于被评为较差等级的学校,要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督导,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3.对于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其继续保持优势和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发布时间: -04-09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131号)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申报和验收(一)申报条件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以前(含)的评估验收,按豫政办〔〕131号文件中《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执行,之后的,按《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豫教基〔〕162号)执行。
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实行综合评分的办法进行,具体评估内容、标准和评分办法见《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附件1,之后,此评估表按要求进行调整),总分在85分以上的学校为办学基本标准达标学校。
2、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达到《实施办法》要求,即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的差异系数,小学、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小学、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小学、初中8项指标差异系数的平均值,差异系数计算方法见附件4)。
以上有关教育统计数据,均采用上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数据。
3、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到《实施办法》要求,即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
具体评分办法见《河南省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评估表(试行)》(附件2)。
4、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较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一、指标体系1.学校基础设施:评估学校的面积、教学设备、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
2.教育教学资源:评估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包括教师数量、教师素质、教材质量等。
3.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评估学生的入学率,包括学前教育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质量良好的教育。
4.学生多元发展机会:评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发展机会,包括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培养和活动。
5.教育公平性:评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包括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教师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学校师生之间的公平性等。
二、督导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全面的督导评估数据库。
2.样本调查: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其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入学率等情况。
3.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学校的教学现场,评估教师的授课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氛围等。
4.应用案例验证:选取一些典型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校。
5.学生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情况等综合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情况。
三、评估结果应用1.奖惩机制:对于均衡发展较好的学校,给予奖励和激励,提高其顶梁柱作用的发挥;对于均衡发展不足的学校,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其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2.资源调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加大对资源较少地区以及薄弱学校的支持,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3.政策制定: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相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经验分享:对于均衡发展较好的学校,鼓励其将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提高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水平。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应包括指标体系、督导方法以及评估结果应用。
通过对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入学率等方面的评估,可以帮助政府监测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字〔2013〕101号)以及《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国教督〔2012〕1 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动县级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责为核心,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消除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努力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真正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上来。
二、基本原则(一)公平公正原则。
将督导评估的实施、督导信息的公开、督导结果的公示等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确保督导的公平公正性。
坚持督导评估活动参与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扩大督导评1估的社会影响力。
组织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体现督导评估的阳光透明。
(二)注重实效原则。
根据我省实际,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以及均衡差异程度等方面,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充分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引领和督促提升作用,大力推进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创新方法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紧扣“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建立“基本办学要求达标情况认定+校际均衡差异系数测算+工作推进状况考核评分+公众满意度调查”的“四位一体”督导评估办法。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地检查与动态跟踪监测并重,实事求是地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评估。
三、工作要点(一)基本办学要求达标情况认定。
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基本办学要求达标情况的认定实行综合评分,总分在85分以上的学校为基本办学要求达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