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氏菌2酮基醛糖还原酶基因敲除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3.60 KB
- 文档页数:9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2021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黄薇,严放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gene knockout)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进展。
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三位科学家,70岁的美国人chi)、82岁的美国人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和66岁的英国人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分享了2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re的表达。
该技术使目的基因的敲除在时间上可人为控制,避免了死胎或动物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等现象的出现。
实验室Cui[3]等又报道了第四代基因工程技术,即可诱导的区域性蛋白质敲除技术,用这一技术构建的模式动物可在定蛋白质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前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对蛋白质代谢速度的内在依赖性,达到空前的时间精度,成组研究最先进的工具之一。
以来上述基因敲除技术只能在小鼠上完成,因为只有小鼠的ES细胞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增殖并同时保持多分化潜能以及猴等大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更接近于人类,大动物更有益于某些繁琐的手术操作,同时血浆及组织样本量较大家介绍近两年来基因敲除技术在大动物模型上的突破及进展。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徐庆;刘英华;郑子新;郭波涛;薛长勇【期刊名称】《实用预防医学》【年(卷),期】2008(15)1【摘要】目的分别观察黄柏、生甘草、野菊花的乙醇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方法从正常SD大鼠晶状体提取制备醛糖还原酶,体外实验以槲皮素为阳性对照,比较其与三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结果随着三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和槲皮素浓度的增加,醛糖还原酶活性逐渐降低。
槲皮素IC50=68.23ug/ml,黄柏提取物IC50=107.34ug/ml,生甘草提取物IC50=185.64ug/ml,野菊花提取物IC50=118.09ug/ml,提示三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AR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大小依次为槲皮素>黄柏提取物>野菊花提取物>生甘草提取物。
结论三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均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其抑制活力黄柏>野菊花>生甘草。
【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醛糖还原酶;黄柏;生甘草;野菊花【作者】徐庆;刘英华;郑子新;郭波涛;薛长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统计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鬼针草不同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J], 李帅;王秋红;匡海学;冈田嘉仁;奥山彻2.银杏叶提取物和黄芪甲苷对牛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J], 印晓星;张银娣;刘晓;鲁茜;汤道权3.石榴皮多酚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J], 孙慧;贾冬英;姚开4.金露梅提取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J], 李美华;王渭清;曾阳;郭凤霞;严培瑛;李锦萍5.昆布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醛糖还原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J], 全信福;姜英子;沈光海;吕惠子;李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OR基因敲除、回补及过表达LO2细胞株的构建及作为AFB_(1)染毒模型的初步应用王琳;袁建林;缪昌;马玉晗;曹三杰;赵勤【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24(36)2【摘要】为了构建POR基因稳定敲除(POR^(KO))、回补(PORCO)、过表达(POR^(OE))的LO2细胞株,以便为后续深入开展POR基因在AFB_(1)致毒性机理中的功能研究提供细胞模型。
本研究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2条靶向POR基因的sgRNA并克隆至lentiCRISPR v2载体,进行慢病毒包装与感染,筛选出LO2 POR^(KO)单克隆细胞后进行测序及Western blot鉴定。
其次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pcDNA3.1(+)/myc-His B-POR重组质粒,经对POR^(KO)细胞和野生型细胞转染分别构建LO2 PORCO及LO2 POR^(OE)细胞株,以G-418筛选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
再用4μmol·L^(-1)及8μmol·L^(-1)AFB_(1)分别对野生型、LO2 POR^(KO)、LO2 PORCO、LO2 POR^(OE)细胞株染毒48 h,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细胞存活率。
结果表明,靶向exon5的sgRNA-2可成功敲除POR 基因,得到LO2 POR^(KO)细胞株;成功构建表达POR重组蛋白的LO2 PORCO及LO2 POR^(OE)细胞株。
对AFB_(1)处理后的各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果表明,相较于野生型LO2细胞43.66%±0.58%和27.90%±0.46%的存活率,LO2 POR^(KO)细胞存活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均为100%(P<0.0001);LO2 PORCO细胞存活率仍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7.07%±0.74%和42.54%±0.68%(P<0.05);LO2 POR^(OE)细胞存活率则显著降低,分别为24.58%±0.92%和17.99%±0.81%(P<0.01)。
基因敲除技术改造工业酿酒酵母菌株亚硫酸盐是食品及啤酒行业普遍采用的抗氧化剂,在啤酒酿造过程中能与醛类物质发生加成反应而起稳定风味的作用。
作为抗氧化剂主要是由于亚硫酸盐能够结合氧而产生无毒害影响的硫酸根离子。
作为风味稳定剂主要是由于亚硫酸盐能够与含醛类化合物结合产生不挥发性的亚硫酸盐加成物,减少了啤酒中游离醛类物质的含量。
然而啤酒酿造过程中形成的亚硫酸盐被亚硫酸盐还原酶还原而不能在啤酒中积累,故其在发酵液中含量一般较低,不能起到稳定啤酒风味的作用。
啤酒中亚硫酸盐有多种来源,然而两个主要来源是发酵过程中酵母代谢产生的和在啤酒瓶装或罐装前外加进的。
硫酸盐进入酵母细胞后,在ATP-硫酸化酶的催化下,首先被三磷酸腺苷活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变为亚硫酸盐。
亚硫酸盐是中间产物,其进一步被亚硫酸盐还原酶还原后,形成硫化氢。
亚硫酸盐能与啤酒中主要的老化物质羰基化合物通过复杂的反应,生成对风味稳定性无影响的较稳定的复合物,能够延长啤酒的保鲜期。
酿酒酵母的met10基因编码了一个115kD的亚硫酸盐还原酶必需的多肽,它可能是亚硫酸盐还原酶的亚单位,缺失met10基因的酿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亚硫酸盐的含量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亚硫酸盐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在啤酒中含量增加对啤酒的稳定性有利,用此种酵母生产的啤酒的风味稳定性比用常规酵母高得多。
可以避免在发酵完毕时,添加抗氧化剂亚硫酸盐,而引起生成较多的H2S。
影响啤酒质量的诸多因素中,酵母菌种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酵母是啤酒的灵魂。
高质量的啤酒当然需要性能优良的酵母菌种,酿酒酵母是最早人类认识和利用微生物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酿酒酵母被用于食品和酒精饮料生产,如今它也被应用于制药、表达异源蛋白等不同行业中。
酿酒酵母因其不表达内毒素而不具致病性,使得其被分类为GRAS (Gene- rally Regarded As Safe)生物,其在工业上大规模的被用于生产面包、酒精和啤酒。
植物基因敲除技术步骤植物基因敲除技术是现代植物遗传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工具,它通过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精确地切断植物基因,从而实现对植物基因组的精准编辑和改造。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植物基因敲除技术的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植物基因敲除技术步骤一、制备CRISPR/Cas9载体1.选择合适的CRISPR/Cas9载体:首先需要确定用于植物基因敲除的CRISPR/Cas9载体,一般选择含有Cas9核酸酶、sgRNA以及适当的植物选择标记的载体。
2.将目标基因sgRNA序列插入载体: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设计好的sgRNA序列插入CRISPR/Cas9载体中,确保sgRNA能够专一且高效地识别目标基因序列。
二、转化植物细胞1.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组织或细胞系,比如拟南芥、水稻、玉米等。
2.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制备好的CRISPR/Cas9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导入植物细胞中,促使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三、筛选敲除突变体1.培养转化的植物细胞:将转化的植物细胞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包括合适的培养基、光照和温度等。
2.筛选突变体:利用PCR、Southern blot等技术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敲除的突变植株,确认其为敲除突变体。
四、鉴定敲除突变体1.验证基因组序列:对候选的敲除突变体进行测序鉴定,确认目标基因已被成功敲除。
2.确认敲除效果:通过表型观察、生物化学分析等方法,评估目标基因敲除对植物的影响,确认敲除效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对植物基因的精准敲除,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开发新品种以及改良农作物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植物基因敲除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将为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75442.7(22)申请日 2019.05.07(71)申请人 沈阳药科大学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72)发明人 游松 秦斌 张文鹤 祝天慧 张飞霆 郭继阳 张瑞 李衡宇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代理人 靳玲(51)Int.Cl.C12N 9/04(2006.01)C12N 15/53(2006.01)C12N 15/70(2006.01)C12N 1/21(2006.01)C12P 7/04(2006.01)C12R 1/19(2006.01) (54)发明名称醛酮还原酶BcAKR及其突变体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涉及醛酮还原酶BcAKR及其突变体和应用,所述突变体是由野生型腊样芽孢杆菌醛酮还原酶(Bacillus cereusaldo -keto reductase ,BcAKR)出发经过突变得到的,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醛酮还原酶BcAKR及其突变体的制备方法。
还涉及所述的醛酮还原酶BcAKR及其突变体通过催化邻氯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还原,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S或R构型仲醇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中的醛酮还原酶BcAKR及其突变体可以催化上述底物可以获取光学纯的手性醇,例如光学纯的(R )-邻氯扁桃酸甲酯,在手性醇制备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序列表7页 附图2页CN 110272879 A 2019.09.24C N 110272879A1.醛酮还原酶,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醛酮还原酶的突变体,其特征在于,该突变体氨基酸序列具有与SEQ ID NO.2氨基酸序列至少有75%序列同一性,并且其24位或116位突变,或其24位和116位同时突变。
应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胰岛素抵抗的进展
曲军卫;王勇;周晓军;吴效科
【期刊名称】《中国糖尿病杂志》
【年(卷),期】2006(14)6
【摘要】胰岛素抵抗(IR)在2型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参与的过程。
基因敲除技术为研究IR 的分子病因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更使得在特定组织研究某一候选基因成为可能,为临床上开发新的、更有针对忡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拟就应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IR的进展及部分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474-475)
【作者】曲军卫;王勇;周晓军;吴效科
【作者单位】210093,南京大学医学院;210093,南京大学医学院;210093,南京大学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丝状真菌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J], 许杨;涂追
2.基因敲除技术在胰岛素抵抗研究中的应用 [J], 张超;史道华
3.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J], 刘建忠;敖敬;田为宇;马季骅
4.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J], 李樊;刘义;何钢
5.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J], 高宇;程潜;张梦君;朱振宇;胡婷婷;杨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醛酮还原酶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史丽珍;应彬彬;王亚军【期刊名称】《发酵科技通讯》【年(卷),期】2017(46)4【摘要】微生物醛酮还原酶(AKR)作为醛酮还原酶超家族的重要构成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中,可对一系列天然和非天然的底物进行代谢.通常,微生物A K R是大小约为37 kDa的单体蛋白,具有典型的(α/β)8桶状结构和保守的辅酶结合区域.微生物AKR是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遵循由催化四联体Asp-Tyr-Lys-His推动的强制顺序反应机制.许多微生物AKR被应用于不同的生物转化中,主要包括木糖醇、维生素C前体2-酮-L-古龙酸和各类医药、化工中间体手性醇的合成.【总页数】7页(P198-204)【作者】史丽珍;应彬彬;王亚军【作者单位】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4.2;O643.3【相关文献】1.醛酮还原酶及其在不对称合成手性醇中的应用 [J], 李凌凌;吕早生;吴敏;袁向利;关海燕;张敏2.醛酮还原酶AKR7A1在活性醛引起的V79-4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J], 李丹;马东初;张歧山;刘融3.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的功能及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朱容平;姚文敏;江克清;何松青;金俊飞4.一种新型醛酮还原酶的克隆表达、性质研究以及在不对称合成(R)CHBE中的应用 [J], 张瑾成;魏淼;许琳;严明5.欧文氏菌SCB125中2-酮醛糖酸还原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J], 陈芳;陈策实;尹光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淀粉欧文氏菌噬菌体Kuerle的分离、基因组测定及其裂解功能分析陈妞;余成敏;崔百明;任彩霞;杨丽颖;董钰;刘琳;郑银英【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7)2【摘要】【背景】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是仁果类果树火疫病的病原体,对全球苹果和梨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火疫病的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的】分离一种新的裂解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噬菌体,并分析该噬菌体裂解相关基因的功能,为火疫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以解淀粉欧文氏菌Ea102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流行火疫病的果园土壤中分离噬菌体。
通过噬菌斑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
用PacBio测序技术测定噬菌体基因组,SPAdes组装序列,RAST注释基因组。
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分析噬菌体Kuerle的裂解机制。
【结果】分离纯化出一株裂解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噬菌体,命名为Kuerle。
Kuerle由二十面体衣壳的头部和短尾组成,潜伏期约为50 min,裂解量约为240 pfu/cell。
噬菌体基因组全长75599 bp,GC含量48.0%,末端有393 bp 的重复序列,未发现与溶原调控相关的基因。
共预测到85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33个已知功能蛋白中包含一个由3550 aa组成的巨大病毒颗粒相关的RNA聚合酶(virion-associated RNA polymerase,vRNAP),该vRNAP是Schitoviridae科噬菌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病毒粒子和基因结构表明噬菌体Kuerle属于有尾噬菌体类的Schitoviridae科病毒。
聚集在DNA晚期表达区的3个裂解相关基因holin、endolysin和spanin组成了“裂解盒”。
在大肠杆菌中Kuerle-holin的表达会抑制细胞的生长,而Kuerle-endolysin的表达可裂解细胞。
2,5-DKG还原酶Ⅰ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李越;陈策实;尹光琳【期刊名称】《微生物学通报》【年(卷),期】2005(32)6【摘要】欧文氏菌ER97高效表达了从棒状杆菌SCB3058克隆的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DKG)还原酶Ⅰ基因,5 L罐发酵后,收集菌体破碎,将胞内可溶性的蛋白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柱层析和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柱层析后分离纯化到了2,5-DKG还原酶Ⅰ,纯化了5倍,得率27%,比活力为3,418 U/mg.测定了该酶的一些特性参数:分子量为34 kD,等电点为6.0,它以NADPH为辅酶,将2,5-DKG还原为2-酮基-L-古龙酸(2-KLG),对NADPH和2,5-DKG底物的Km值分别是0.29mmol/L和14.7 mmol/L,1 mmol/L Cu2+、Zn2+等有强烈抑制作用,EDTA和巯基乙醇对该酶没有抑制作用,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总页数】5页(P63-67)【作者】李越;陈策实;尹光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023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023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相关文献】1.亚硝酸还原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J], 刘萍;罗岩;张莹;杨艳;孙君社;倪元颖2.E. coliBL21 (DE3)/pET28a(+)-cr羰基还原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J], 王亚军;吴配配;罗希;郑裕国3.Morganella morganii J-8羰基不对称还原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J], 张鹏华;张梁;卢燕;石贵阳4.NAD-Sepharose6MB亲和胶的制备及在2,5-二酮基-D-葡萄糖酸还原酶纯化中的应用 [J], 吉爱国;高培基5.D-葡萄糖直接发酵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研究——Ⅱ.2,5-DKG产酸菌株发酵条件 [J], 马志方;董文玲;王毅武;叶晴;尹光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醛糖还原酶参与大鼠MsC表达iNOS和NO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瞿俊杰;蒋涛;林伊凤;李慧;陈琦;张农【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35)3【摘要】目的采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ARI)抑制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活性,观察其对大鼠系膜细胞(mesangical cells,MsC)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作用后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影响,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机制探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Sorbinil作用组、Zopolrestat作用组.分别采用NO测试盒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iNOS表达;Real-time PCR 检测iNOS mRNA,对比正常生长MsC及ARI(Sorbinil和Zolpor-estat)预处理的MsC在TNFα作用不同时间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分别采用非放射性标记的分光光度检测法检测转录因子NFkB p65亚基试剂盒(colorimetric nonradioactive NFkB p65 transcription factor assay kit)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对以上各组细胞进行转录因子NF-kB活性检测,及其上游通路Ik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检测.结果与正常MsC相比,TNFα可上调培养大鼠MsC中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NO 合成水平,但此作用可以被两种ARI不同程度地抑制;抑制TNFα导致的NFxB的活化及Ik Bα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结论 AR参与调控TNFα诱导iNOS表达上调的过程,且此调控可能是通过影响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以及上游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实现的.【总页数】6页(P319-324)【作者】瞿俊杰;蒋涛;林伊凤;李慧;陈琦;张农【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3【相关文献】1.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基因调控机制 [J], 吴焕淦;卢海滨;施征;刘慧荣;陈汉平;李培成;200032;张金福2.iNOS-GC-cGMP信号活化参与了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J], 王海华;闵志雪;戚仁斌;张根葆;包鹏举;胡钱国;孙瑶3.化腐再生法调控iNOS、IL-1β、CD16的表达促进糖尿病大鼠筋之血化 [J], 孙旭;孙瀚驰;徐强;朱朝军;刘潇鸽;宋子豪;李萌;刘振雷;张朝晖4.INO80参与拟南芥气孔数量调控的分子机制 [J], 任媛媛;朱炎5.丹参与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FAP和iNOS表达的影响 [J], 张业贵;赵健;丁艳霞;侯良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噬夏孢欧文氏菌crtY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纯化李丽;吴柘;郭道森;汪靖超;李荣贵【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07(028)005【摘要】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可以累积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反应都是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其中番茄红素环化酶由基因crtY编码,催化由番茄红素转化为β-胡萝卜素的酶促反应.本研究以噬夏孢欧文氏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crtY基因,测序正确后克隆进表达载体pET-15b,构建表达质粒pET-15b-crtY,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构建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重组番茄红素环化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通过镍离子树脂亲和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电泳纯的重组噬夏孢欧文氏菌番茄红素环化酶,该蛋白体外具有催化番茄红素转化为β-胡萝卜素的活性.【总页数】5页(P203-207)【作者】李丽;吴柘;郭道森;汪靖超;李荣贵【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71;山东省天然色素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62【相关文献】1.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crtE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J], 汪靖超;孙东平;杜桂彩;郭道森;李荣贵2.外源基因在噬夏孢欧文氏菌中的表达 [J], 汪靖超;赵驰;王波;杨宏;李荣贵3.噬夏孢欧文氏菌类crtB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J], 汪靖超;姜颖;杜桂彩;郭道森;李荣贵4.种子特异性表达噬夏孢欧文氏菌crtB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J], 刘慧娟;郎君;冯志国;何光源5.欧文氏菌SCB125中2-酮醛糖酸还原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J], 陈芳;陈策实;尹光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