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选择题专项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7.03 KB
- 文档页数:13
一、解答题1.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Fe2O3、MgO、Al2O3、CaO、SiO2等杂质,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取MnSO4·H2O的流程如图:已知:部分金属阳离子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金属阳离子Fe3+Al3+Mn2+Mg2+完全沉淀时的pH 3.2 5.210.412.42(2)第1步除杂中形成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填化学式),调pH至5~6所加的试剂,可选择___(填字母)。
a.CaOb.MgOc.Al2O3d.氨水(3)第2步除杂,主要是将Ca2+、Mg2+转化为相应氟化物沉淀除去,写出MnF2除去Mg2+的离子方程式: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___。
(保留一位小数)(已知:MnF2的K sp=5.3×10-3;CaF2的K sp=1.5×10-10;MgF2的K sp=7.4×10-11)(4)取少量MnSO4·H2O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其pH发现该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MnO2+SO2=SO24-+Mn2+Al(OH)3、Fe(OH)3ab MnF2+Mg2+=Mn2++MgF27.2×107 Mn2++2H2O Mn(OH)2+2H+解析:由流程可知,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Fe2O3、MgO、Al2O3、CaO等杂质,加硫酸溶解后,发生SO2+MnO2=MnSO4,调节pH,由氢氧化物的沉淀pH可知,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沉淀,则滤渣I为Fe(OH)3、Al(OH)3,然后除去钙离子,结合表格数据可知CaF2的溶度积较小,且不引入新杂质加MnF2,最后蒸发浓缩、趁热过滤(防止低温MnSO4•H2O溶解而减少),以此来解答。
【详解】(1) 根据SO2在反应条件下将MnO2还原为MnSO4,故“浸出”过程中MnO2转化为Mn2+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SO2=SO24-+Mn2+,故答案为:MnO2+SO2=SO24-+Mn2+;(2) 调节pH至5~6,由氢氧化物的沉淀pH可知,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沉淀,则滤渣I 为Fe(OH)3、Al(OH)3,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可加氧化钙和氧化镁调节溶液的pH,故答案为:Fe(OH)3、Al(OH)3;ab;(3) 氟化锰是难溶物,书写离子方程式用化学式,反应方程式为:MnF 2+Mg 2+=Mn 2++MgF 2;K =()()()()()()()()22232112222c c c F K 5.310K 7.410c c c F sp spMn Mn MnF MgF Mg Mg ++---++-⨯⨯===⨯⨯= =7.2×107,故答案为:MnF 2+Mg 2+=Mn 2++MgF 2;7.2×107; (4) MnSO 4是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方程式为:Mn 2++2H 2O Mn(OH)2+2H +,故答案为:Mn 2++2H 2O Mn(OH)2+2H +。
一、解答题1.随着现代工业发展,SO2烟气排放量急剧增加。
将SO2还原为硫磺是目前烟气脱硫研究的热点。
根据SO2的反应状态,将SO2还原法分为气相还原法和液相还原法。
I.气相还原法—固体还原剂直接还原法固体还原剂直接还原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200℃~300℃)将SO2烟气通过固体还原剂,使SO2中的氧原子转移到固体还原剂上,从而实现SO2的还原,其流程如下:(1)再生塔中生成的物质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可在流程中循环使用。
(2)脱硫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脱硫过程中,当产生48g单质S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II.液相还原法—液相催化歧化制硫法Petrusevski等人用I¯作为催化剂,在常温下,将NaHSO3进行液相催化回收硫磺的工艺如下:(4)I¯催化NaHSO3的反应过程为,第一步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第二步I2+HSO-3+H2O=2I¯+SO2-4+3H+。
III.铁矿石中硫元素的测定可以使用燃烧碘量法,其原理是以氮气为载体,以稀盐酸、淀粉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为吸收液,用0.0010 mol·L-1KI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检测装置如图所示:[查阅资料] ①实验进行5min样品中的S元素都可转化为SO2②2IO-3+5SO2+4H2O = 8H++5SO2-4+I2③I2+SO2+2H2O = 2I¯+SO2-4+4H+④IO-3+5I¯+6H+ = 3I2+3H2O(5)工业设定的滴定终点现象是(即吸收液的颜色变化)___________。
实验一:不放样品进行实验,5 min后测得消耗标准液体积为V1实验二:加入1 g样品再进行实验,5 min后测得消耗标准液体积为V2①比较数据发现V1远远小于V2,可忽略不计。
则设置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一、解答题1.工业上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 FeTiO3),含有MgO、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钛和铁红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①酸浸时, FeTiO3转化为Fe2+和TiO2+;②本实验温度下,K sp[Mg(OH)2]=1.0×10-11;请回答下列问题:(1)酸浸时如何提高浸取速度和浸取率_________(至少答两种方法)。
(2)“水解”生成H2Ti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沉铁”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该过程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 ℃,原因为___________。
(4)滤液3可用于制备Mg(OH)2。
若滤液3中c(Mg2+)=1.0×10-3 mo/L,向其中加入NaOH固体,调整溶液pH值大于________时,可使Mg2+沉淀完全。
(5)“电解”时,电解质为熔融的CaO,两电极材料为石墨棒。
则_______极石墨棒需要定期更换,原因是_____________。
(6)测定铁红产品纯度:称取mg铁红,溶于一定量的硫酸之中,配成500.00 mL溶液。
从其中量取20.00 mL溶液,加入过量的KI,充分反应后,用c mol/L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发生反应:I2+2S2O2-3=S4O2-6+2I-。
平行滴定三次,硫代硫酸钠平均消耗体积为V mL。
则铁红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用c、V、m表示)。
答案:搅拌、升温、粉碎、适当增加酸的浓度等TiO2++2H2O= H2TiO3↓+2H+Fe2++2HCO-3= Fe CO3↓+ H2O+ CO2↑防止温度过高NH4HCO3分解,同时减少Fe2+水解11阳极阳极产生的O2在熔融状态下能与石墨反应生成CO2,导致阳极消耗2cVm×100℅或者200cV m℅解析:根据流程:用硫酸酸浸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 FeTiO3),含有MgO、SiO2等杂质),SiO2不溶,钛酸亚铁、氧化镁溶解,过滤,滤渣1为SiO2,滤液1含有Fe2+、TiO2+、Mg2+,水解滤液1发生反应:TiO2++2H2O=H2TiO3↓+2H+,过滤得到H2TiO3,煅烧H2TiO3得到TiO2,电解得到Ti;滤液2主要含有Fe2+、Mg2+,加入碳酸氢铵沉铁反应:Fe2++2HCO3-=FeCO3↓+CO2↑+H2O,得到FeCO3沉淀和含有Mg2+的滤液3,FeCO3与氧气煅烧得到铁红,据此分析作答。
一、选择题1.下列溶液一定是碱性的是 A .溶液中c (OH -)>c (H +) B .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红色 C .溶液中含有OH - D .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黄色答案:A 【详解】A .溶液中c (OH -)>c (H +),此溶液一定呈碱性;B .使甲基橙显红色的溶液呈酸性;C .水溶液中一定含有OH -,则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D .pH >4.4的溶液滴加甲基橙后溶液均显黄色,说明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黄色,此时溶液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故答案为A 。
2.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NH 4Cl 溶液:c (Cl -)>c (4NH +)>c (OH -)>c (H +) B .Na 2CO 3溶液:c (OH -)=c (H +)+c (3HCO -)+2c (H 2CO 3) C .NaHCO 3溶液:c (Na +)+c (H +)=c (3HCO -)+c (OH -) D .CH 3COONa 溶液:c (Na +)=c (CH 3COO -) 答案:B 【详解】A .在NH 4Cl 溶液中,有少量4NH +发生水解:4NH ++H 2O NH 3∙H 2O +H +,由此得出c (Cl -)>c (4NH +)>c (H +)>c (OH -),A 不正确;B .Na 2CO 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2c (23CO -)+c (3HCO -),物料守恒2c (23CO -)+2c (3HCO -)+2c (H 2CO 3)=c (Na +),两式利用c (Na +)相等,可得出如下关系c (OH -)=c (H +)+c (3HCO -)+2c (H 2CO 3),B 正确;C .NaHCO 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2c (23CO -)+c (3HCO -),则c (Na +)+c (H +)>c (3HCO -)+c (OH -),C 不正确;D .在CH 3COONa 溶液中,CH 3COO -因发生水解而使其浓度减小,所以c (Na +)>c (CH 3COO -),D 不正确; 故选B 。
一、选择题1.氢氰酸(HCN)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A.1mol/L氢氰酸(HCN)溶液的pH约为3B.HCN易溶于水C.10 mL1mol/LHCN恰好与10 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D.HCN溶液的导电性比强酸溶液的弱答案:A【详解】A.氢氰酸为一元酸,1mol/L氢氰酸溶液中H+为1mol/L时该酸为强酸,但pH约为3,说明电离生成的氢离子约为10-3mol/L<1mol/L,不完全电离,说明HCN是弱电解质,故A 正确;B.不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来判断是否为弱电解质,即溶解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故B 错误;C.10mL1mol/LHCN恰好与10m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只能说明HCN为一元酸,不能说明其是否完全电离,无法判断是弱电解质,故C错误;D.应该在相同条件下比较HCN与一元强酸如盐酸的导电性强弱,判断HCN是弱电解质,否则不能判断,故D错误;故答案为A。
2.化学平衡常数(K)、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K sp)是判断物质性质或变化的重要平衡常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有关B.当温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变小C.K a(H2CO3)<K a(CH3COOH),说明碳酸的酸性比醋酸强D.K sp(AgCl)>K sp(AgI),向AgCl中加入足量KI溶液,反应AgCl(s)+I-(aq)=AgI(s)+Cl-(aq)能够发生答案:D【详解】A.平衡常数的大小只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也就是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无关,A不正确;B.因为弱酸的电离为吸热过程,所以当温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变大,B不正确;C.K a(H2CO3)<K a(CH3COOH),表明相同浓度时,碳酸的电离程度比醋酸小,碳酸的酸性比醋酸弱,C不正确;D.难溶电解质的K sp越小,越容易生成沉淀,由K sp(AgCl)>K sp(AgI)可知,向AgCl中加入足量KI溶液,可将AgCl沉淀转化为AgI沉淀,所以反应AgCl(s)+I-(aq)=AgI(s)+Cl-(aq)能够发生,D正确;故选D。
一、选择题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c OHc H=10-12的溶液中:NH+4、Cu2+、NO-3、SO2-4B.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NH+4、K+、Cl-、I-C.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K+、OH-、Cl-、SO2-4D.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 mol·L-1的溶液中:Na+、Al3+、Cl-、NO-3答案:A【详解】A.()()-+c OHc H=10-12的溶液为酸性溶液,酸性溶液中NH+4、Cu2+、NO-3、SO2-4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B.硫氰化钾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0.1mol·L-1的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 错误;D.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 mol·L-1的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碱溶液中,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故选A。
2.常温下,有关0.1 mol·L-1NH4Cl溶液(pH<7)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根据以上信息,可推断NH3·H2O为弱电解质B.加水稀释过程中,c(H+)·c(OH-)的值增大C.加入HCl可抑制4NH+的水解D.相同pH的NH4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前者大答案:B【详解】A.NH4Cl溶液的pH<7,则表明NH4Cl为强酸弱碱盐,从而推出NH3·H2O为弱碱,所以属于弱电解质,A正确;B.加水稀释过程中,虽然NH4Cl溶液的pH增大,但由于温度不变,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所以c(H+)·c(OH-)的值不变,B不正确;C.NH4Cl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4NH++H2O NH3∙H2O +H+,加入HCl时增大了溶液中的c(H+),从而抑制4NH+的水解,C正确;D.相同pH的NH4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前者因水解而促进水电离,后者因电离出H+而抑制水电离,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H+)前者大,D正确;故选B 。
一、填空题1.室温时,向amL0.10mol/L 的稀氨水中逐滴加入bmL0.10mol/L 的稀盐酸,试分析: (1)滴加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2)当b=a 时,溶液呈___性(填“酸”“碱”或“中”),此时溶液中,c (NH 4+)___c (Cl -)(填“>”“<”或“=”)。
(3)当溶液呈中性时,a ___b(填“>”“<”或“=”),此时溶液中c (NH 4+)___c (Cl -)(填“>”“<”或“=”)。
答案:NH 3·H 2O+H +=NH 4++H 2O 酸性 < > = 解析:NH 3•H 2O 是弱碱,结合酸碱中和原理、+4NH 的水解和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分析。
【详解】(1)稀盐酸和稀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3•H 2O+H +=+4NH +H 2O ;(2)当b=a 时,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4NH 的水解使溶液呈酸性,c (H +)>c (OH -),根据电荷守恒c (H +)+c (+4NH )=c (OH -)+c (Cl -)可知c (+4NH )<c (Cl -); (3)要使混合溶液呈中性,c (H +)=c (OH -),则氨水应该稍微过量,所以a >b ,根据电荷守恒c (H +)+c (+4NH )=c (OH -)+c (Cl -)知,此时溶液中c (+4NH )=c (Cl -)。
【点睛】考查盐类水解原理、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等知识,根据盐类水解特点、酸碱混合溶液酸碱性等知识点来分析解答,合理利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式。
2.按要求填空(1)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_____。
(2)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下列过程: ①明矾净水___________。
②纯碱去油污__________。
③除去2CuCl 溶液中的3Fe +离子,需加入_________(试剂)。
一、填空题1.25℃时,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00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所示:(1)根据图中信息,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关系K(HX)___K(HY)(填“>”或“<”)。
(2)若滴定终点时,测得NaY溶液的pH=9,则K(HY)=___。
(3)HZ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后,pH=7,则消耗NaOH的体积___20mL(填“>”或“=”或“<”);滴定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体积为19.98mL,此时溶液的pH=___。
(已知:lg2=0.3) (4)当三者c(H+)相同且体积也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
答案:<10-5= 4.3HX>HY>HZ解析:浓度均为0.1000mol·L-1的三种酸HX、HY、HZ,根据图示可知,HX、HY为弱酸,HZ为强酸,相同温度下,同浓度,酸性越弱,电离程度越小,则酸性:HX<HY。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相同温度下,酸性越弱,电离程度越小,根据分析,酸性:HX<HY,则电离平衡常数关系K(HX)<K(HY);(2)NaY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Y-+H2O HY+OH-,溶液的pH=9,则pOH=14-pH=5,c(OH-)=10-5mol/L,K h=()()()-5-5---5c OH=HY c10.1010Y-10c⨯≈10-9,则K(HY)=-w-9h14K1010=K=10-5;(3)根据分析,HZ为强酸,20mL0.1mol/LHZ溶液与0.1mol/L 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Z,NaZ是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pH=7,则消耗HZ的体积=20mL;滴定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体积为19.98mL,此时溶液中酸过量,c(H+)=mol/L mol/L0.10.02L0.10.01998L0.02L0.01998L⨯-⨯+=5×10-5mol/L,pH=-lg5×10-5=-(lg102+lg10-5)=- (lg10- lg2+lg10-5)=5-1+0.3=4.3;(4)根据分析,HX、HY为弱酸,HZ为强酸,且酸性:HX<HY,当三者c(H+)相同时,弱酸的浓度大,则三种酸的浓度关系为:HX>HY>HZ,当体积也相同时,三种酸中所含氢离子的总量关系为:HX>HY>HZ,分别放入足量的锌反应,相同状况下,氢离子的总量越大,产生气体越多,则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X>HY>HZ。
一、解答题1.以铬铁矿(主要成分是FeO·Cr 2O 3,含少量MgCO 3、Al 2O 3、SiO 2等)为原料制取Na 2CrO 4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①+3价Cr 在酸性溶液中性质稳定,当pH>9时以CrO 形式存在且易氧化;②常温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pH 如下: 阳离子Fe 3+ Fe 2+ Mg 2+ Al 3+ Cr 3+ 开始沉淀时的pH2.7 7.6 9.0 —— —— 沉淀完全时的pH3.7 9.6 11.0 8 9(>9溶解)(2)写出流程中第1次使用H 2O 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调pH=8”和“调pH>11”中间的“过滤”步骤能否省略,为什么?___________。
(4)写出第2次使用H 2O 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5)流程图中从Na 2CrO 4溶液至产品中间“□”内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6)当溶液调pH=10时,则溶液中c(Mg 2+) 为__________ 。
(已知K sp (Mg(OH)2)=5.6×10-12)(7)2-4CrO 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2-27Cr O 。
工业上常用Fe 2+处理酸性K 2Cr 2O 7废水,先将2-27Cr O 转化为Cr 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再调节溶液的pH 使金属离子生成沉淀而除去。
答案:SiO 2 2Fe 2++H 2O 2+2H +═2Fe 3++2H 2O 不能,当pH=8时Al 3+已经完全转化为Al(OH)3,若不经过滤除去,当继续加入NaOH 时Al(OH)3会溶解,引入杂质离子AlO 2- 2CrO 2-+3H 2O 2+2OH −═2CrO 24-+4H 2O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5.6×10−46Fe 2++Cr 2O 27-+14H +=6Fe 3++2Cr 3++7H 2O解析:铬铁矿用稀硫酸酸浸,FeO 、Cr 2O 3、MgCO 3、Al 2O 3与硫酸反应加入溶液,而SiO 2不反应,过滤除去SiO 2。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①C(s)+O2(g)=CO2(g) △H1 C(s)+12O2(g)=CO(g) △H2②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③H2(g)+12O2(g)=H2O(l) △H1 2H2(g)+O2(g)=2H2O(l) △H2④CaCO3(s)=CaO(s)+CO2(g) △H1 CaO(s)+H2O(l)=Ca(OH)2(s) △H2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C【详解】①等质量的C完全燃烧产生CO2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产生CO放出的热量多,反应放出热量越多,则△H越小,所以△H1<△H2,①不符合题意;②物质S在气态时含有的能量比固态时多,所以气态S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S燃烧放出的热量要多,反应放出热量越多,则△H越小,所以△H1>△H2,②符合题意;③所有物质状态相同,发生反应的H2越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越多,则该反应的△H越小,所以反应热:△H1>△H2,③符合题意;④固态CaCO3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H1>0;CaO与H2O反应产生Ca(OH)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H2<0,所以两个反应的反应热:△H1>△H2,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2.以下反应中,∆H1<∆H2的是A.C(s)+12O2(g)=CO(g) ∆H1;C(s) + O2(g) =CO2(g) ∆H2B.2H2(g)+O2(g) =2H2O(g) ∆H1;2H2(g)+O2(g) =2H2O(l) ∆H2 C.S(s) + O2(g) =SO2(g) ∆H1;S(g) + O2(g) =SO2(g) ∆H2 D.NaOH(aq)+HCl(aq)=NaCl(aq)+H2O(l) ∆H1;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 ∆H2答案:D【详解】A.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为负,由C(s)+12O2(g)=CO(g) ∆H1和C(s) + O2(g) =CO2(g)∆H2可知,后者是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即△H1>△H2,故A不符合题意;B.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为负,由2H2(g)+O2(g) =2H2O(g) ∆H1和2H2(g)+O2(g)=2H2O(l) ∆H2可知,反应物相同,生成物在液态水能量低,则后者放热多,即△H1>△H2,故B不符合题意;C.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为负,由S(s) + O2(g) =SO2(g) ∆H1和S(g) + O2(g) =SO2(g) ∆H2可知,生成物相同,反应物中气态S的能量高,则后者放热多,即△H1>△H2,故C不符合题意;D.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为负,由NaOH(aq)+HCl(aq)=NaCl(aq)+H2O(l) ∆H1和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 ∆H2可知,稀的酸碱生成1molH2O (1)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醋酸电离吸热,后者放出热量少,即△H1<△H2,故D符合题意;答案为D。
一、选择题1.已知298 K 时,-1221C(s)+O (g)===CO (g)Δ=-a kJ?mol H-12222CO(g)+O (g)===2CO (g)Δ=-b kJ?mol H则该温度下反应22C(s)+O (g)===2CO(g)生成14 g CO 时,放出的热量为(单位为kJ) A .b-aB .b-2aC .14b-28aD .0.5a-0.25b 答案:D【详解】由①C(s)+O 2(g)=CO 2(g) H = -a kJ ⋅mol -1,②2CO(g)+ O 2(g)=2CO 2(g) H = -b kJ ⋅mol -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①⨯2-②得到反应2C(s)+ O 2(g)=2CO(g),则H =(-akJ ⋅mol -1)⨯2-(-bkJ ⋅mol -1)=-(2a-b) kJ ⋅mol -1,即生成2molCO 放出(2a-b)kJ 的热量,则生成14gCO 时放出的热量为(2a-b)kJ 114g 228g /mol⨯⨯=(0.5a-0.25b)kJ ,D 正确,故选D 。
2.十氢萘(C 10H 18)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经历“C 10H 18→C 10H 12→C 10H 8”的脱氢过程释放氢气。
反应Ⅰ:C 10H 18(l)−−→C 10H 12(l)+3H 2(g) ΔH 1反应Ⅱ:C 10H 12(l)−−→C 10H 8(l)+2H 2(g) ΔH 2在一定温度下,其反应过程对应的能量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ΔH 1>ΔH 2>0B .ΔH 1=E a1-E a2C .该脱氢过程速率的快慢由反应Ⅰ决定D .C 10H 18脱氢过程中,不会有大量中间产物C 10H 12积聚答案:B【详解】A .由图可知,反应Ⅰ和Ⅱ,生成物的能量总和均大于反应物能量总和,说明反应Ⅰ和Ⅱ均为吸热反应,结合△H=生成物能量总和-反应物能量总和,则ΔH 1>ΔH 2>0,A 正确;B .根据图示可知E a1为反应Ⅰ的活化能,E a2为反应Ⅱ的活化能,ΔH 1>E a1-E a2,B 错误;C .由图可知,E a1>E a2,则说明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由慢反应决定,则该脱氢过程速率的快慢由慢反应Ⅰ决定,C 正确;D .由图可知,E a1>E a2,则说明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即消耗C 10H 12速率大于生成C 10H 12,所以C 10H 18脱氢过程中,不会有大量中间产物C 10H 12,D 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 。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属于水解反应,且其相应溶液呈酸性的是A .23233HCO H OH O CO -+-++B .323Fe3H OFe(OH)3H ++++C .2323CO H O HCO OH ---++D .223H S H OHS H O -+++答案:B 【详解】A .23233HCO H OH O CO -+-++表示3HCO -发生的电离,A 不符合题意;B .323Fe3H OFe(OH)3H ++++表示Fe 3+的水解反应,且溶液呈酸性,B 符合题意;C .2323CO H OHCO OH ---++表示23CO -的水解反应,且溶液呈碱性,C 不符合题意; D .223H S H O HS H O -+++表示H 2S 发生的第一步电离,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
2.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NH 4Cl 溶液:c (Cl -)>c (4NH +)>c (OH -)>c (H +) B .Na 2CO 3溶液:c (OH -)=c (H +)+c (3HCO -)+2c (H 2CO 3) C .NaHCO 3溶液:c (Na +)+c (H +)=c (3HCO -)+c (OH -) D .CH 3COONa 溶液:c (Na +)=c (CH 3COO -) 答案:B 【详解】A .在NH 4Cl 溶液中,有少量4NH +发生水解:4NH ++H 2O NH 3∙H 2O +H +,由此得出c (Cl -)>c (4NH +)>c (H +)>c (OH -),A 不正确;B .Na 2CO 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2c (23CO -)+c (3HCO -),物料守恒2c (23CO -)+2c (3HCO -)+2c (H 2CO 3)=c (Na +),两式利用c (Na +)相等,可得出如下关系c (OH -)=c (H +)+c (3HCO -)+2c (H 2CO 3),B 正确;C .NaHCO 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2c (23CO -)+c (3HCO -),则c (Na +)+c (H +)>c (3HCO -)+c (OH -),C 不正确;D .在CH 3COONa 溶液中,CH 3COO -因发生水解而使其浓度减小,所以c (Na +)>c (CH 3COO -),D 不正确; 故选B 。
一、填空题1.氯化铝可制备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用途。
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室配制氯化铝溶液时加入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往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下列溶液,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Na2CO3 b.NaOH c.NaAlO2 d.H2SO4(3)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AlCl3溶液时,滴管不得伸入试管中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试管夹夹持上述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不断上下移动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取AlCl3溶液,用小火持续加热至水刚好蒸干,生成白色固体的组成可表示为:Al2(OH)n Cl(6-n),为确定n的值,取3.490 g白色固体,全部溶解在0.1120 mol 的HNO3(足量)中,并加水稀释成100 mL,将溶液分成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4)一份与足量氨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后得Al2O3的质量为1.020 g。
判断加入氨水已足量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洗涤后至少要灼烧_____次(填写数字);测定样品中铝元素含量时不选择测定干燥Al(OH)3的质量,而是测定Al2O3的质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选填编号)。
a.干燥Al(OH)3固体时易失水 b.Al2O3的质量比Al(OH)3大,误差小c.沉淀Al(OH)3时不完全 d.灼烧氧化铝时不分解(5)从另一份溶液中取出20.00 mL,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过量的硝酸,滴定前滴定管读数为1.50 mL,终点时滴定管液面(局部)如图所示(背景为白底蓝线的滴定管)。
则消耗NaOH 溶液体积为________mL。
答案:防止氯化铝水解bd防止试剂被污染防止局部受热引起暴沸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氨水,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氨水已经过量2ad17.10【详解】(1)氯化铝是强酸弱碱盐,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加入盐酸能抑制其水解,从而得到澄清溶液;(2)a.AlC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Na2CO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当两种溶液混合时,二者水解相互促进,发生双水解反应:2AlCl3+3Na2CO3+3H2O=2Al(OH)3↓+3CO2↑,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因此不能得到澄清溶液,a不符合题意;b.AlCl3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2溶液,反应方程式为:AlCl3+4NaOH=3NaCl+NaAlO2+2H2O,因此可得澄清溶液,b符合题意;c.AlCl3和NaAlO2发生双水解: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因此不能到得澄清溶液,c不符合题意;d.AlCl3和硫酸不能反应,故溶液仍为澄清溶液,d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d;(3)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垂直、悬空”,目的是防止污染试剂;用试管夹夹持上述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要上下移动试管防止局部受热引起暴沸现象;(4)判断加入的试剂氨水已过量的方法是:取上层清液,向其中继续滴加氨水,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氨水已经过量;将所得的Al(OH)3沉淀至少灼烧2~3次,至两次质量差不超过0.1 g,就说明Al(OH)3分解完全得Al2O3,即最少灼烧2次;不选择测定干燥Al(OH)3的质量,而是测定Al2O3的质量的原因是干燥Al(OH)3时易分解失水而Al2O3稳定,灼烧Al2O3不分解;故合理选项是ad;(5)进行滴定前滴定管读数为1.50 mL,滴定结束时滴定管读数为18.60 mL,则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18.60 mL-1.50 mL=17.10 mL。
一、选择题1.已知:H 2A 为二元弱酸,25℃时,在0.1mol/L50mL 的H 2A 溶液中,H 2A 、HA -、2A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溶液pH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注:溶液的pH 用NaOH 固体调节,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pH=2.7时,22c(HA )>c(A )=c(H A)--B .pH 在2.7,212c(HA )+c(A )+c(H A)=0.1mol L ---⋅C .在pH 36在~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反应22HA +OH =A +H O ---D .在pH=4.3时,++c(Na )+c(H )=c(OH )+c(HA )--答案:D解析:向H 2A 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 ,H 2A 浓度不断减小,HA -浓度不断增大,继续加入NaOH ,HA -浓度不断减小,2A -浓度不断增大,因此为曲线①是H 2A ,曲线②是HA -,曲线③是2A -。
【详解】A .根据图像信息,在pH=2.7时,22c(HA )>c(A )=c(H A)--,故A 正确;B .在0.1mol/L50mL 的H 2A 溶液中加入NaOH 固体,忽略体积的变化,根据物料守恒得到212c(HA )+c(A )+c(H A)=0.1mol L ---⋅,故B 正确;C .在pH 36在~的过程中,HA -浓度减小,2A -浓度增大,因此主要发生反应22HA +OH =A +H O ---,故C 正确;D .根据电荷守恒得到++2c(Na )+c(H )=c(OH )+c(HA )+2c(A )---,在pH=4.3时,2c(HA )=c(A )--,因此++c(Na )+c(H )=c(OH )+3c(HA )--,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
2.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随加入水的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加水前导电能力约为0B .a 、b 、c 三点溶液中c (H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 <a <bC .a 、b 、c 三点中醋酸电离程度最大的是bD .加入NaOH 固体可使b 点对应的溶液中c (CH 3COO -)增大、c (H +)减小 答案:C 【详解】A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加水量为0时,溶液的导电能力也为0,A 正确;B .从导电能力看,导电能力强的点,离子总浓度大,图中显示,a 、b 、c 三点溶液的导电能力c <a <b ,则c (H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 <a <b ,B 正确;C .冰醋酸中加入水,随着水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浓度不断减小,醋酸的电离度不断增大,所以a 、b 、c 三点中醋酸电离程度最大的是c ,C 不正确;D .醋酸溶液中加入NaOH 固体,可中和醋酸电离出的H +,使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可使b 点对应的溶液中c (CH 3COO -)增大、c (H +)减小,D 正确; 故选C 。
一、填空题1.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液中c(H +)=10-x mol/L ,c(OH -)=10-y mol/L ,x 与y 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I 代表的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___________,曲线Ⅱ所代表的温度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曲线Ⅰ所代表的温度。
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曲线I 所代表的温度下,0.001mol/L 的NaOH 溶液的pH 为___________。
(3)某实验小组检验Na 2SO 3样品确实已部分变质为Na 2SO 4,现欲准确测定其中Na 2SO 3(式量126)的含量。
其反应为:52-3SO +2-4MnO +6H +=2Mn 2++52-4SO +3H 2O 。
实验方案如下:①配制250mL 约0.2mol•L -1Na 2SO 3溶液:准确称取w 克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将溶液转入250mL 容量瓶,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mL 所配制Na 2SO 3溶液于锥形瓶中,将0.05mol•L -1酸性高锰酸钾装入50mL 酸式滴定管,滴定至滴入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锥形瓶内溶液由___________时表明达到终点,记录数据。
重复滴定2次。
平均消耗KMnO 4 溶液VmL 。
③计算样品中Na 2SO 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只列出计算式,不要求...算出结果) 答案:0×10-12mol 2·L -2 低于 曲线Ⅱ所代表的离子积比曲线I 的小,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越大,故曲线Ⅱ代表的温度低 9 无色变为浅紫色(或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色) 2.5V 1262000⨯⨯100%【详解】(1)根据曲线I 知,当c(H +)=10-8 mol/L ,c(OH -)=10-4 mol/L ,由离子积常数=c(H +)⨯c(OH -)=1.0×10-12mol 2·L -2;曲线Ⅱ所代表的离子积比曲线I 的小,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越大,故曲线Ⅱ代表的温度低,所故答案为:1.0×10-12mol 2·L -2;低于;曲线Ⅱ所代表的离子积比曲线I 的小,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越大,故曲线Ⅱ代表的温度低;(2) 曲线I 所代表的温度下,0.001mol/L 的NaOH 溶液中c(OH -)=0.001 mol/L ,c(H +)=()W-K c OH =-1210mol/L 0.001=10-9mol/L ,pH=-lg c(H +)=9,故答案为:9; (3)②Na 2SO 3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反应52-3SO +2-4MnO +6H +=2Mn 2++52-4SO +3H 2O ,该溶液为无色,当滴定至滴入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过量,溶液无色变为浅紫色(或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色) 时表明达到终点,故答案为:无色变为浅紫色(或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色);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设25.00mL Na 2SO 3溶液中Na 2SO 3物质的量为n ,则有:3-32452n 05 Na SO 2KM O .05V n 10⨯则50.05V n=mol 2000⨯,则w 克试样中m(Na 2SO 3)=250 2.5V 126n 126252000g ⨯⨯⨯=, 则Na 2SO 3的质量分数=2.5V 1262000⨯⨯100%, 故答案为:2.5V 1262000⨯⨯100%。
一、填空题1.(1)现有25℃、pH=13的Ba(OH)2溶液与某浓度盐酸溶液按体积比(碱与酸之比)1:9混合后,所得溶液pH=11(假设混合溶液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溶液的体积和),该盐酸溶液的pH=__。
(2)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溶液和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原因为 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已知水在25℃和95℃时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①95℃时,0.001mol/LNaOH 溶液的pH=_____。
②25℃时,将pH=9的NaOH 溶液与pH=3的H 2SO 4 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 溶液与H 2SO 4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
答案:酸性 NH +4+H 2O ⇌NH 3•H 2O+H + 9 100:1 解析:根据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及水的离子积常数计算解答;根据pH=-lg c(H +)及盐类水解原理分析溶液的酸碱性。
【详解】(1) 设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Cl),碱与酸体积分别为1L 、9L ,则n(OH -)=0.1mol/L ×1L=0.1mol ,n(H +)=c(HCl)×9L ,反应后剩余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c(HCl)×9L ;由混合后所得溶液pH=11,可知混合后c(H +)=10-11mol •L -1,则混合后c(OH -)=()-3-1w +K mol =10L c H ⋅,即:()-3-10.1mol-c HCl 9L =10L 1mol 0L⨯⋅,解得:c(HCl)=10-2mol •L -1,pH=-lg c(H +),所以pH=2,故答案为:2;(2)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溶液和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为氯化铵,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NH +4+H 2O ⇌NH 3•H 2O+H +,故答案为:酸性;NH +4+H 2O ⇌NH 3•H 2O+H +; (3) 温度升高促进电离,则由图示知:25℃时K W =10-14,95℃时K W =10-12①95℃时,0.001 mol/LNaOH 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01mol/L ,所以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129-3-10=10m 10ol/L ,所以溶液的pH=9,故答案为:9;②25℃时所得混合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即酸碱恰好中和,即n(OH -)=n(H +),则V(NaOH)×10-5 mol •L -1=V(H 2SO 4)×10-3 mol •L -1,得V(NaOH):V(H 2SO 4)=100:1,故答案为:100:1。
一、填空题1.Ⅰ、直接排放含SO 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
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 2。
(1)在钠碱循环法中,Na 2SO 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 溶液吸收SO ₂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液吸收SO ₂的过程中,pH 随n(2-3SO ):n(-3HSO )变化关系如下表: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 (选填字母)。
a.c (Na +)=2c (2-3SO )+c (-3HSO )b. c (Na +)>c (-3HSO )>c (2-3SO )>c (H +)=c (OH -) c.c (Na +)+ c (H +)=c (2-3SO )+c (-3HSO )+c (OH -)Ⅱ. 将0.2 mol·L -1 HA 溶液与0.2 mol·L -1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中c (Na+)>c (A -),则(用“>”、“<”或“=”填写下列空白):(1)混合溶液中c (HA)________c (A -);(2)混合溶液中c (HA)+c (A -)________0.1 mol·L -1;(3)混合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 (OH -)______0.2 mol·L -1 HA 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 (H +); (4)25℃时,如果取0.2 mol·L -1 HA 溶液与0.1 mol·L -1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HA 的电离程度________NaA 的水解程度。
答案:SO2+2OH -=2-3SO +H 2O 酸性 -3HSO 中存在:-3HSO H ++2-3SO 和-3HSO +H 2OH 2SO 3+OH -,-3HSO 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 a b < = > >解析:Ⅰ.亚硫酸钠溶液因水解呈弱碱性, 亚硫酸氢钠溶液中,-3HSO 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呈酸性,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溶液的酸碱性不确定,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含量,当呈中性时,电离与水解的程度相等,(H )(OH )c c +-=,混合溶液中电荷守恒:233(H )(Na )2(SO )(HSO )(OH )c c c c c ++---+++=;Ⅱ. NaA 溶液:电荷守恒(H )(Na )(A )(OH )c c c c ++--++=,且c (Na +)>c (A -),则c(H )c(OH )+-<, NaA 是强碱弱酸盐,其溶液因水解呈碱性、且水溶液中物料守恒:c (HA)+c (A -)= c (Na +),据此回答。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712.010mol L --⨯⋅的盐酸中()71c H2.010mol L +--=⨯⋅B .将KCl 溶液从常温加热至80℃,溶液的pH 变小但仍保持中性C .常温下,0.01 mol/L HCN 溶液pH=5,说明HCN 是弱电解质D .常温下,pH 为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pH 增大 答案:A 【详解】A .盐酸的浓度为2.0×10-7 mol/L ,完全电离,接近中性,溶剂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的数量级与溶质HCl 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相差不大,则计算中氢离子浓度时,不能忽略水中的氢离子浓度,其数值应大于2.0×10-7 mol/L ,故A 错误; B .KCl 溶液为中性溶液,常温下pH=7,加热到80°C°C 时,水的离子积K w 增大,对应溶液的氢离子浓度随温度升高会增大,pH 会减小,但溶液溶质仍为KCl ,则仍呈中性,故B 正确;C .0.01 mol/L HCN 溶液pH=5,说明HCN 没有完全电离,则HCN 为弱电解质,故C 正确;D .醋酸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平衡:CH 3COOH ⇌CH 3COO -+H +,向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根据同离子效应可知,该平衡会向生成弱电解质的方向(逆向)移动,使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pH 增大,故D 正确; 故选:A 。
2.加入水能抑制水的电离的物质是 A .碘化钾 B .氯化钠C .硝酸钠D .硫酸答案:D 【详解】碘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钠均为强酸强碱盐,在溶液中不水解,不影响水电离的氢离子和OH -离子浓度,所以它们不影响水的电离;硫酸在水中能够电离出氢离子,使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抑制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故D 正确;故选D 。
3.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 mol·L -1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 3COONa 与Na 2CO 3;②CH 3COONa 与NaCl ;③CH 3COONa 与NaOH ;④CH 3COONa 与HCl 。
其中c (CH 3COO -)排序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④>②>③>①答案:A 【详解】①CH 3COONa 与Na 2CO 3,碳酸根离子水解后的溶液显示碱性,抑制了醋酸根离子的水解,但抑制程度小于③,醋酸根离子浓度大于②,小于③;②CH 3COONa 与NaCl ,醋酸根离子发生水解,c(CH 3COO -)小于0.05 mol·L -1;③CH 3COONa 与NaOH ,氢氧化钠为强碱,氢氧化钠电离的氢氧根离子大大抑制了醋酸根离子的水解,醋酸根离子浓度最大;④CH 3COONa 与HCl ,二者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醋酸的电离程度较小,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最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各混合液中c(CH 3COO -)浓度大小顺序为:③>①>②>④; 答案选A 。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浓度的NaClO 、NaHCO 3混合溶液中: c (HClO )+c (ClO -)= c (HCO 3-)+c (H 2CO 3) B .同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 -1的①(NH 4)2CO 3 ②(NH 4)2SO 4 ③(NH 4)2Fe (SO 4)2溶液中,c (NH +4)的大小顺序为:③>②>① C .向0.2 mol·L -1NaHCO 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 -1NaOH 溶液: c (H +)+ c (Na +)= c (HCO -3)+c (CO 2-3)+ c (OH -)D .常温下pH=5.5的CH 3COOH 与CH 3COONa 混合溶液中:c (Na +)> c (CH 3COO -) 答案:B 【详解】A .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得c(HClO)+c(ClO -)= c(HCO 3-)+c(H 2CO 3)+c(CO 23-),故A 错误;B .(NH 4)2SO 4、(NH 4)2CO 3、(NH 4)2Fe(SO 4)2三种溶液,(NH 4)2CO 3溶液中CO 23-离子促进NH 4+水解,(NH 4)2Fe(SO 4)2溶液中Fe 2+抑制NH 4+离子水解;则同浓度的(NH 4)2SO 4、(NH 4)2CO 3、(NH 4)2Fe(SO 4)2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大小为:(NH 4)2Fe(SO 4)2>(NH 4)2SO 4>(NH 4)2CO 3,③>②>①,故B 正确;C .向0.2 mol/LNaHCO 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 NaOH 溶液得到等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有:c(H +)+ c(Na +)= c(HCO -3)+2c(CO 2-3)+ c(OH -),故C 错误;D .根据电荷守恒有c(Na +)+c(H +)=c(CH 3COO -)+c(OH -),而c(H +)>c(OH -),所以c(Na +)<c(CH 3COO -),故D 错误。
答案选B 。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 3COO -+H 3O += CH 3COOH +H 2OB .NH 4Cl 溶于D 2O 中:NH +4+D 2O NH 3·D 2O +H +C .Al 2S 3的水解反应:2Al 3++3S 2-+6H 2O2Al(OH)3+3H 2SD .甲酸的电离反应:HCOOH H ++HCOO -答案:D 【详解】A .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离子方程式为:CH 3COO -+H 2O CH 3COOH +OH -,故A 错误;B .NH 4Cl 溶于D 2O 中,铵根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酸性,离子方程式为:NH +4+D 2ONH 3·HDO +D +,故B 错误;C .铝离子和硫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气体,离子方程式为:2Al 3++3S 2-+6H 2O=2Al(OH)3↓+3H 2S ↑,故C 错误;D .甲酸是弱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 H ++HCOO -,故D 正确;答案选D 。
6.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可以指导化工生产。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2H 2O通电2H 2↑+O 2↑与2H 2+O 2点燃2H 2O 互为可逆反应B .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石灰石固体可提高其漂白能力C .向稀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D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4NH 3+5O 24NO+6H 2O ,充入少量N 2可加快反应速率答案:B 【详解】 A .2H 2O通电2H 2↑+O 2↑与2H 2+O 2点燃2H 2O 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且没有同时发生,二者不互为可逆反应,故A 错误; B .新制氯水中存在反应:Cl 2+H 2OHCl+HClO ,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石灰石固体,碳酸钙与HCl 发生反应,溶液中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使反应Cl 2+H 2O HCl+HClO平衡正向移动,HClO 浓度增大,漂白能力增强,故B 正确;C .向稀氨水中加入少量水,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但溶液中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故C 错误;D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4NH 3+5O 24NO+6H 2O ,充入少量N 2时,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故D 错误;答案选B 。
7.25C ︒时将pH 3=的24H SO 与pH 12=的NaOH 溶液混合(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所得溶液pH 10=,则强酸与强碱的体积比是 A .1:9 B .9:1C .1:11D .11:1答案:B 【详解】pH 3=的24H SO ,c (H +)=10-3mol/L ,pH 12=的NaOH ,c (OH -)=10-2mol/L 。
设强酸、强碱的体积分别为x 、y ,则可建立以下等量关系:234101010y xx y----=+ ,91x y =,故选B 。
8.室温下,pH 均为2的两种一元酸HA 和HB 各1mL ,分别加水稀释,pH 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A 的酸性比HB 的酸性弱B .a 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 点溶液的导电性强C .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 >cD .对a 、b 两点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A B c c 增大答案:B解析:pH 均为2的两种一元酸HA 和HB 各1mL ,分别加水稀释1000倍,HA 的pH=5,则HA 为强酸,HB 为弱酸。
【详解】A .由以上分析可知,HA 为强酸,HB 为弱酸,则HA 的酸性比HB 的酸性强,A 不正确;B .a 点溶液的pH 小于c 点溶液的pH ,则a 点溶液中c (H +)比c 点大,a 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 点溶液的导电性强,B 正确;C .a 点HA 电离产生的c (H +)大,则对水电离的影响程度大,所以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 <c ,C 不正确;D .对a 、b 两点溶液同时升高温度,HA 为强酸,c (A -)不变,HB 为弱酸,电离程度增大,c (B -)增大,则()()--A B c c 减小,D 不正确; 故选B 。
9.下列式子属于水解反应,且其相应溶液呈酸性的是A .23233HCO H OH O CO -+-++B .323Fe3H OFe(OH)3H ++++C .2323CO H O HCO OH ---++D .223H S H OHS H O -+++答案:B 【详解】A .23233HCO H O H O CO -+-++表示3HCO -发生的电离,A 不符合题意;B .323Fe3H OFe(OH)3H ++++表示Fe 3+的水解反应,且溶液呈酸性,B 符合题意;C .2323CO H OHCO OH ---++表示23CO -的水解反应,且溶液呈碱性,C 不符合题意; D .223H S H O HS H O -+++表示H 2S 发生的第一步电离,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
10.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33CH COOHH CH COO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醋酸的电离常数a K 增大B .0.10mol/L 的3CH 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3H CH COOH c c 增大C .3CH COOH 溶液中加少量的3CH COONa 固体,平衡逆向移动D .25C ︒时,向某0.10mol/L 的3CH COOH 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该溶液的pH 、电离常数a K 和电离程度都减小 答案:D 【详解】A .醋酸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升高温度,醋酸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醋酸的电离常数a K 增大,A 正确;B .0.10mol/L 的3CH COOH 溶液加水稀释,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醋酸电离产生的n (H +)增大,n (CH 3COOH)减小,溶液中()()+3H CH COOH c c =()()+3H CH COOH n n 增大,B 正确;C .3CH COOH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3CH COONa 固体,固体溶解后,溶液中c (CH 3COO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 正确;D .25C ︒时,向某0.10mol/L 的3CH COOH 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c (CH 3COOH)增大,电离程度减小,但溶液中c (H +)增大,该溶液的pH 减小,由于温度不变,所以电离常数a K 不变,D 不正确;故选D 。